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特殊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是一种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形态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D61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4527(2000)03—0002—04
【收稿日期】 1999—12—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特”在何处?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发表了不少颇有见地的论著,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和新的研究思路,这对我们加深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特点和意义很有帮助。但是,因研究“视角”的不同和对“特色”概念理解上的差异,许多论者对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多从特点、特征等方面进行论证,似仍没有从根本上阐释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本质,即特质。从而影响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特殊贡献和创新意义的认识。
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它是一种特殊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这是从历史定位这一新视角,把它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相比较而言的。只有从历史定位的意义上,科学地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坐标中的位置,才能使人们从新的视点高度准确地把握和理解它的特质。
一、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
要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特殊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以当时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对象,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和超越,因而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获得胜利。可见,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从欧洲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母体里脱胎出来的、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西方经典意义的社会主义。
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马、恩对此一直持十分谨慎的态度,他们总是想把这些问题留待以后的实践去解决,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对于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发展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①(P419)1875年,德国工人党内抛出了机会主义的《哥达纲领》,纲领脱离实际,用小资产阶级观点唯心地空谈未来社会的分配问题及其他特征,为了不使工人群众对社会主义造成误解,为了表明马克思主义与这一纲领“毫不相干”,马克思不得不中断《资本论》的写作,抱病写了《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也就是在本文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过渡时期”的理论和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的理论。列宁说:“在这篇出色的著作中,批判拉萨尔的论战部分可以说是遮盖了正面论述的部分。”②(P242)这就是说,关于未来社会的特征,是马克思在批判错误论点时顺便提及的,并不是专门的正面论述。这些特征概括起来,就是经济上生产力高度发达;实行生产资料单一的公有制;无商品、无货币、无市场;实行按劳分配;社会运行机制是计划经济等。在政治上,无阶级、无剥削、无国家(国家的镇压职能已经开始消亡)等。
这种被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它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区别仅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别和由此决定的人们觉悟程度的差别。
可见,马克思是从新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属性和质的规定性方面,对社会主义特征进行理论概括的。它只是体现了马克思从西欧资本主义的历史前提出发,对未来社会发展特点的轮廓设想和科学预见,是一种原则性、方向性的逻辑推论。不可否认,这些设想是具有科学性的。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即将崩溃的问题,去考察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发展问题。”“究竟有什么根据可以提出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发展问题呢?这里的根据就是,共产主义是从资本主义中产生的,它在历史上是从资本主义中发展起来的,它是资本主义产生的那种社会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丝毫不想制造乌托邦,不想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问题,正象自然科学家提出某一新的生物变种的发展问题一样,因为我们已经知道,这一变种是怎样产生以及朝着哪个方向演变的。”②(P243)不可否认,假如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于俄国、中国等东方国家而实现社会主义的话,那么马克思上述设想的社会主义特征无疑会和实践基本相符。即使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上述设想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所以,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这种社会主义,是立足于西方资本主义实际而推论出来的“西方经典社会主义”。由于西方至今没有社会主义的实践先例,我们只能将其理解为一种理想形态的社会主义。这种理想形态社会主义在社会历史坐标中的定位是:它处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之前这样一种历史位置上。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
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由于殖民主义侵略和帝国主义战争,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生了国际转移,东方落后国家成了矛盾的焦点,而先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可是,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内“左”的思想占居了主导地位,特别是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当年的设想,把马克思理想形态的社会主义,即把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预见、推论,程式化和固定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人们心目中被扭曲成一种清规戒律,从而使僵硬的理论与鲜活的实践发生激烈的矛盾,这不仅阉割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和精神实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造成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曲解和偏见:即要么把马克思主义视作教义,因无法摆脱“离经叛道”的原罪感而在实践中生搬硬套,用抽象的理论去剪裁丰富生动的现实实践,使社会主义误入歧途并付出惨重代价;要么因理论和实践相去甚远而使人们陷入迷惘,产生信仰危机,从而抹煞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历史作用,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失灵了”、“无用了”。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与历程,使我们深感对马克思主义原理采取不同的态度,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但是1956年以后,毛泽东“左”的思想逐渐抬头,由于脱离中国国情,不能正确对待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不顾生产力实际,而人为地加快实现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步伐,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从而犯了急于求成和急于求纯的“急性病”,头脑发热,越来越“左”,直至导致“十年内乱”的民族悲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吸取国际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经验教训和研究世界形势新变化的基础上,以及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因此,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义革命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实质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紧密结合起来,开创一条不同于马克思经典社会主义的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的中国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显而易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完全有别于马克思理想形态社会主义的一种特殊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
首先,它与马克思理想形态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发达资本主义母体里产生出来的,而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母体里脱胎出来的,这就使它不可能具有高度社会化生产力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造成列宁所说的,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开头容易,继续困难”。②(P458)
其次,它与马克思理想形态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和历史方位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渡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结束时开始,到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结束的,之后,则进入了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马克思的理想形态社会主义则是直接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这种社会主义社会,比我们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要高出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在历史的纵向顺序排列上,至少在我们初级阶段结束之后,而不可能处在同一个层次和水平上。
最后,由于不同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位于“双半”社会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之间,这就决定它与马克思理想形态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都是公有制,但一个是单一公有制,一个是以公有制(两种形式)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一个是完全的按劳分配,一个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非按劳分配为补充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个是没有商品、没有货币、没有市场的计划经济,而一个是要发展商品生产,充分利用货币作用,同时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简言之,这种特殊历史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相结合、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同时,在这个社会主义里还有阶级、有剥削、有国家,不仅国家的镇压职能依然存在,而且还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社会主义发展中是独树一帜的,这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也是绝无仅有的。这种理论和实践特殊性,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质,即独具的优等品质。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主要就“特”在这些方面。
可见,相对于马克思设想的理想形态社会主义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然是一种特殊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把它置于人类社会的一般进程和当今世界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客观现实所构成的坐标中进行历史定位,就不难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空位置,即它与前、后、左、右的关系。
按照马克思的设想,社会主义之前应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之后应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前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后,才是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跟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在历史区间上相差了整整一个历史阶段。邓小平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正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③(P225)邓小平在这里所说的不够格的“格”,就是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因此,如果以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为标准和目标,那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不够格的、处在初级阶段的、初级形态的社会主义,然而它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生机活力并被实践证明是大有前途的现实社会主义。横向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右面是众多的中等发达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它的左面则是其他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坐标中的具体定位。
三、从历史定位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质
何谓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多数人一般都理解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或具体化。这些,并没有真正说明“特色”的独特品格和优秀品质,即特质。因为事物的“特色”与“特点”是既联系又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特色是事物“优等质”的规定性,是表征事物的特长和优势,即最佳存在方式的。而特点表示的是该事物与他事物的区别性和差异性。特点范畴的逻辑外延大于特色范畴,它不仅包含了事物优质规定性,还包含了劣质规定性的内容。⑤(P12 )而我们的目的主要在于揭示我国社会主义的“特色”,即特长和优势。对任何对象来说,愈符合它的实际,就愈能展示其特长和优势。只有科学地确定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把它放在恰当的历史位置上,它才能发挥其特质功能,尤其是生产力才能充分释放其能量,推动经济大发展,展现优越性,从而表现出特色。
在现实生活中,当苏联、东欧剧变以后,不少人认为社会主义已经失败了、不存在了。有的人甚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过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名义上叫社会主义,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不过用“特色”二字来遮掩或辩护罢了——“倒退论”、“趋同论”、“补课论”等,就是这些思潮的代表。这便严重歪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涵义和伟大意义。究其原因,一则是仍然没有搞清楚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再则就在于不懂我国社会主义的特殊历史定位。
我们必须明确,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④(P272)马、恩又说:“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④(P265)“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哪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④(P273)《共产党宣言》的精神,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它只是规定了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和战略目标。而这些基本原理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就在于它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则必须和各国实际相结合。据此,对马克思当年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特征,我们便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它只能是一个参考系,因为设想本身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推测和预见,它本身就因条件的变化而具有许多可变性,并且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中国共产党人在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曲折后,认真总结教训,终于摆脱了教条主义,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多年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马克思设想的特征的表层升华到本质的高度,这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核心和实质,真正搞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并初步明确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的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不仅是一脉相承的,而且是大大发展了的、植根于中国大地并富有极大创新意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同时,要揭示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还必须认识它的特殊历史定位,如同拍摄照片要选择最佳角度一样,必须将被拍摄的对象置于最合适的位置上,或拍摄者找一个最佳视角。只有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才真实、清晰。人们往往不能根本揭示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就象坐在行驶中的车中去观察自己车的方位和运行一样,视野是受限制的。然而如果变换一个视角,比如坐在直升飞机上从空中鸟瞰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这辆车,则它的前、后、左、右相邻关系、行驶速度、前进方向等,便一目了然。我们从历史定位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把视点置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河的高度来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确切方位,这就从高空看清楚了这辆“中国车”,它是从比资本主义更慢的“双半”社会“慢车道”上超越了资本主义的“正常道”,而直接进入“超车道”的,它目前虽然还没有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但它在超车道上行驶的速度在加快,和资本主义的距离在缩短。
历史定位的特殊性,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特色”,这种科学定位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特别是生产力水平的实际,所以最能发挥其特长和优势。其它各种特色,都是由这一“定位”特色决定的和派生的,它是其它特色的根本依据和前提。
总之,惟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出发,大胆吸收人类一切包括资本主义的优秀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扬长避短,不断前进,才能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前进的步伐,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质即独特优势和优越性。
标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形态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