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联大:中共敌后创办的首所高等学府
1939年秋,晋察冀边区的阜平县城南庄迎来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打着第五纵队独立旅的番号而来,但他们并不是正面与敌人厮杀的战士,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支援华北敌后战场,却一不带枪二不带炮,徒手而至。他们,就是有“铁的文化纵队”之称的华北联合大学的1500名教职学员。随着他们的到来,边区的上空开始回荡起这样一首慷慨雄壮的《华北联合大学校歌》。
这所大学专门为支援华北敌后战场而开办,但它却诞生在当时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当时,延安已有几个学校在训练抗日的各类干部,由于华北敌后抗战形势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延安工人学校四校联合,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并于1939年7月7日举行了成立大会。
华北联大是中共在敌后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华北联合大学章程》曾鲜明指出,“华北联合大学应该是推进华北抗战的一个有力杠杆。因而,帮助华北地区的党、政、军、民各界培养、提高各种干部,推动华北敌后的抗日战争,就是华北联合大学最主要、最实际的任务。”
在艰苦的敌后办学岁月里,广大师生白天行军,途中休息时就聚集隐蔽在树林里上课。天暖时,树下就是课堂,背包当作板凳,膝盖就是课桌。天冷时,借老乡两间闲房当作教室,搬来一排排片石或檩条当作座椅。此外,学生们还练就出敌人“扫荡”我转移、放下背包就学习的战时本领。很多师生都参加游击队、武工队,深入日军据点进行宣传,甚至直接和日军进行斗争,牺牲的人数已无法统计。
即便办学条件如此恶劣,在党的领导下,华北联大始终坚持向着革命化、正规化、知识化方向发展,逐渐探索出一条既适合战争需要又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有效模式,成为当时全国高等教育领域一所令人瞩目的高等院校。1946年8月到1948年3月,华北联大教职员工怀着极大热情和新鲜感,参加土地制度改革,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
江苏省设立了“非遗”项目传承保护专项资金,每年选取10个左右的省级“非遗”项目给予财政专项补贴,金额为2万-3万元,促进了“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工作。在保障“非遗”项目传承人的经营与生活方面,江苏根据“非遗”传承保护的实际需要,推行“非遗”传承人保护机制,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采取年度补贴政策,补贴资金为0.1万-1万元,调动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积极性。此外,省委组织部、人社厅等部门相互配合,制定了《乡土人才“三带”行动实施意见》,在全省范围内遴选了123位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为乡土人才,为培养“非遗”优秀传承人创造了条件。
正如《晋察冀日报》所评价的那样:华北联合大学“正在为新民主主义的大学教育开辟道路。她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主张并实行思想自由与学术自由研究,她创造了一套新的教学制度与教学方法,实行了政治指导与教育作业合一。和中国的旧教育正相反,联大是实行抗日的、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兵团,是自由幸福的乐园”。
考虑需求响应不确定性的多时间尺度源荷互动决策方法//孙宇军,王岩,王蓓蓓,李扬,肖勇,李秋硕//(2):106
(摘自2019年2月20日《党史信息报》 周聪聪 郭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