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批评的新探索——评刘海涛新著《叙述策略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著论文,批评论文,形式论文,策略论文,刘海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新加坡作家协会为我国湛江师范学院刘海涛教授出版了《叙述策略论》一书。这是继《规律与技法》一书后,新加坡作家协会为刘海涛先生出版的第二本研究小说创作的著作。该书继承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古典叙事理论的传统,吸收了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有关成果,通过综合的、有机的潜心研究,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叙事策略理论,特别是小说这种文体的形式分析模式,在我国当代文论研究,特别是叙事学研究中做了有益探索。
在各种文学文体中,小说出现最晚,但后者居上,成了文坛上的主流文体。可是小说批评的成就一直难与创作同步,古今中外皆如此。新批评的泰斗韦勒克说:“无论从质上看还是从量上看,关于小说的文学理论和批评都在关于诗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之下。”〔1 〕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小说序跋和几部小说评论与浩如烟海的诗话词话相比,也不成比例。特别是叙事学,在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所介绍,但至今,运用叙事学理论分析和阐释小说的系统著作还不多见,刘海涛先生的这本著作更显出了它的价值和意义。
小说文体最直观的地方,是情节与人物,所以历来的小说批评皆从最直观的地方开始,毫无例外地以情节和人物为核心而展开批评,其中人物的份量更大一些。但叙事学研究认为,小说特定艺术形式的本质是叙述,而不是情节和人物。情节与人物固然是小说文体分析中的范畴,但不是核心的范畴,情节跌宕与平淡皆可使小说成为惊世之作,只揭示情节是肤浅的。人物分析的弱点是跨越文体形式直接谈论作品的内容,不是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意识形态之上,仍不能深入到小说内部。这种批评不能抓住小说文体的要害,不能提炼出概括小说文体本质特征核心范畴,造成教条式批评和印象式批评。叙述学认为,叙述才是小说文体中一个更为本质的内容,小说之所以为小说在于它的故事及其讲述。从现代的观点看,人物形象可以模糊不清,情节可以平淡无奇,但不失为伟大的小说。但任何小说必得有故事,而故事必定得有其独特的叙述。刘海涛教授的新著,抓住了这一点有其独到眼光。
进行学术研究,有一个前提或者说是基础工作不可或缺,那就是必须详尽地占有资料,谁在这一点上存在严重缺陷,那他的著作就先天不足,生命力就不会持久和强盛。刘海涛先生长期从事文艺理论和微型小说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日积月累,理论素养渐深,掌握的资料亦系统丰富。从他的著作可以看出,他不仅对国内外叙事学理论而且对国内外文学创作都有相当全面的了解,因而这本著作材料充实,用以论证而举出的事例经过精选体现了较高的典型性。全书在整体上显得扎实而无空泛之弊。
应该说,《叙述策略论》是一本有自身系统具有特色的书,作者在论述中,“从长篇到短篇,再到微型小说,从中国作家到外国作家,从哲学到文学,再到语言学,心理学等,都有论及,涵盖面甚广,也时有精辟的见解。”〔2〕
这本书共分为“叙述策略论纲”“叙述个性分析”“华文叙述语言拆解”“华文微型小说叙述形态研究”“叙述理论述评”等5部分。 “叙述策略论纲”主要是研究作家如何重建艺术时间,改造生活空间呈现形态,显示叙述文本特定的意味和作家主体的主观情态,使作家有效地展现对生活事件因果关系的理解,以达到预期的叙述效果。作者结合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的实际,归纳出了14种叙述策略,即“叙述延宕与叙述突转”、“叙述插入与叙述串连”、“叙述错动与叙述遮掩”、“叙述变角与叙述换点”、“时空交错与点面铺展”、“意识流动与画面拼贴”、“反跌对比与逆向释悬”。这是经过研究才认真研究和细致梳理得出的结论,尽管这样区分是否科学尚有讨论的余地,但我认为基本上是符合创作实际,这也是作者有独特的见地之所在。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从理论上进行归纳的话,那么第二部分则侧重从个案分析入手,研究的是叙述个性,作者认真地、有挑选地选择了叶蔚林的叙述客体与叙述角度,孙方友的叙述跳脱与叙述空白,新加坡作家张挥的叙述主体与叙述流程,澳藉华人作家张至璋的叙述插入与叙述观点,马来西亚作家朵拉的叙述铺垫与叙述导引,对这些作家的作品认真深入地研究、归纳,涵盖了叙事学家热奈特和托多洛夫提出的叙事理论的范畴。
第三部分讲的是“华文叙述语言拆解”,是对叙述语言的研究。叙事理论的一个重要渊源是现代语言学,现代语言学对叙事理论影响非常大。叙述离不开语言。所以深入地从心理学方面研究叙述语言的生成,研究作家的内心叙述语言如何外化凝结为各具风格的叙述文本,从简化式叙述、扩延式叙述、变形式叙述、比喻式叙述、总分式、递进式、叙述连接词等方面讨论华文叙述的优势和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以构成汉语叙述语言的独特个性和风格,让叙述语言形成一种简明流畅,节奏跳跃,体现一种整体叙述基调和氛围的叙述语态。
刘海涛先生是微型小说研究专家,所以在这本著作的第四部分,作者进行了“华文微型小说叙述形态研究”,归纳出微型小说理想式叙述,世俗化叙述,抽象式叙述等方式,是微型小说理论的新建树。第五部分是“叙述理论述评”,结合实例,对古今中外叙述理论进行介绍和剖析,涵盖面甚广,读后能从历史的角度进一步把握叙事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
当然,这本书也存在一些弱点和未必妥当之处,如全书结构上还不够严谨,体系上还不够完整等。
但是,刘海涛先生的研究,“作为一家之言自有他的学术价值和意义。”〔3〕它“丰富了我们的文学理论, 从另一方面深化了人们对文学的认识。”〔4〕当前,用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对文学创作, 特别是小说创作中的叙述进行宏观综合的辩证的分析,形成对文学创作本质的全面完整的认识,构建我国的叙事学体系,这是刘海涛先生写作此书的心愿,也是文艺界面临新世纪到来时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