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师生互动载体的演变--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多维观察_有效教学论文

课堂师生互动载体的演变--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多维观察_有效教学论文

课堂师生互动载体的嬗变——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多维观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维论文,互动论文,政治课论文,载体论文,师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改革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要求。课堂上师生互动总要基于一定的载体。几年来,“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内聚于其载体的变化之中,而这一过程也印记着人们对有效教学探寻的轨迹。分析不同载体的特征,通过对这些变化的理解与阐释,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思想政治课程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诉求,推进“行走中”的有效教学再走一步,快走一步。

一、定格:载体变化的阶段性特征

回顾这几年我们对本地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持续调研,反思市、区(县)和学校三级教学研究活动的进程,我们看到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以来,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主要载体的变化,因不同的特点而呈现出变化过程的阶段性。

1.以“教材”为载体,师生的互动立足于知识点的传递

教师对课改最初的直接感受是教学方式改革,兴奋点主要落在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上。针对课堂中学生参与教学机会不多,特别是学习水平不高的学生参与教学机会更少的问题,不少教师努力改革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把“以全班统一学习为主”的教学,转变为“个人独立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全班统一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尤其是增加个别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在一节课中的比重。合作学习成为实施有效教学的热门话题。一些教师积极探索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及实施的方式,提出课堂教学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的优化实施策略。

这些改进课堂教学的行为,在客观上推动着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学生课堂上参与教学情况有了不少的变化,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也在逐步浓烈。但是,由于教学的立足点是基本理论常识传导、接受,教师更多的是从理论逻辑上把握教材,着力于把知识点讲全、讲深、讲透。因此,“教材”成为师生互动的载体。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载体的“教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课程实验的“教材”。虽然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整合的方法论基础,已从“常识化”向“生活化”转变,但人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种转变,对新编教材的形态结构、程序结构、内容结构并未深入把握。因此,人们是用熟悉的基本理论常识的框架,审视和理解新编教材,以增补和拓展的方式,强化新课程已经“弱化”了的知识。作为载体的“教材”,实际上是教师“内隐的教材”。载体成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压缩饼干”,师生互动的过程实质上是浸泡“压缩饼干”,引导学生参与则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点。

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价值决定了其核心目标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实践证明,把思想政治课教学定位于“知识的理论性”,学生参与教学机会虽然增加,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还是常常被虚化。

2.以“事例”为载体,师生的互动立足于学科观点的掌握

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尤其是教师切身感受到新课程高考的变化,“生活化”进入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话语体系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进一步被凸显出来,“事例”成为课堂师生互动的主要载体,教学聚焦在学科观点的掌握上。

作为载体的“事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帮助学生理解学科观点。由于构成学科观点的基本概念、学科术语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通过例举一些具体事例,用感性认识支撑学生对理性认识的把握。其次是教师提出一些具体事例,让学生从中提炼出蕴含的学科观点,或者让学生例举能说明学科观点的具体事例,加深学生对学科观点的理解。再次是教师提出一些事例作为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着运用学科观点解决问题或进一步提出问题。

例如,在进行《文化生活》中“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学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事例”:

【背景】我国很多地区保留着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习俗。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着各自民族特有的习俗,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藏族的藏历新年等。

【问题】在你看来,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是什么?

围绕着这个“事例”,组织学生讨论、阅读教材,并开展师生交流对话。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答案: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从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中,说明文化的继承性。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传统习俗的传承,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由此可见,“事例”要承载的师生互动,除了结合学生的实际、与生活密切联系外,还需要具有一定情趣和思考性,能引发学生的参与。这样,事例常常是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呈现。从生活中提取实例与问题,成为事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师生互动形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引发互动的问题设置,以及师生互动过程中思维的长度、宽度与深度。教学实践中,人们把有效质疑作为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形成了有效质疑的基本原则:“事例”中设置或引发的问题有没有思考的价值,即学生是否觉得研究这个问题有用;有没有思考的必要,即学生是否觉得必须经过思考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解决的可能,即学生是否觉得自己经过积极思考能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由于把思想政治课教学定位在“知识的应用性”上,所谓能力目标也是知识学习与应用的能力,教学中“事例”主要服务于学科观点的理解与应用。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高考的压力,“事例”常常演变为练习的题目,师生互动成为解题的演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在无形中被淡化了。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有所增强,但其生命的丰富性被忽略,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价值仍然被边缘化了。

3.以“教学事件”为载体,师生的互动立足于思想政治观点的内化

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是课程改革的取向。行走在这一转变的路上,特别是教师经历高中阶段的一轮教学之后,逐步体验到新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贯穿的“优化案例,淡化定义,强化辨析”等特点,领悟新编教材在理念层面所体现的知识观、教材观、教学观与评价观的新意义,努力把握新编教材在操作层面所反映的“凸显观点、关注过程”的新思路。尽管一部分教师对新编教材的使用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适应,但新编教材客观上对有效教学起着积极的引导与推动作用。教材的形态结构、程序结构和内容结构为课堂的形态、程序和内容提供了可借鉴的材料,丰富了课堂运行的结构。

在对全市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调研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几年的课改实践,使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思想政治观点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与统领作用。从立足于“学科观点”到立足于“思想政治观点”,无疑是教学发展中一个质的变化。虽然学科观点支撑着思想政治观点,但思想政治观点却赋予学科知识以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凸显思想政治课对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上特有的课程功能。

立足于思想政治观点的教学,需要落实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师在思想政治观点的教学中,不仅关注理论逻辑的演示过程,更为关注学习主体亲历亲为的思维和操作过程。这种以生活主题为出发点、以达成基本观点为落脚点的教学过程探索,推进着教学“事例”丰富与延展,一些教师的课堂发生着变化,师生互动的载体逐步向“教学事件”演变。

下面是一个作为师生互动载体的“教学事件”:

【新闻背景】

经过广泛征求各界意见,2008年1月1日,修改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正式施行,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被增加为法定节假日。

【同学议论】

同学甲:喜欢长假,集中旅游,感悟中国传统文化。

同学乙:旅游只是欣赏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

同学丙:传统的休息日更能体会传统文化的味道。

【学习提示】

国家针对集中休假带来的旅游拥堵进行了调整,缩短长假,增加传统节日休假,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同学们对休假与民族文化的议论各有道理。

同学甲认为,利用长假集中旅游,一睹为快是个好想法。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同学们可以利用假日休息时间游览名胜古迹、山川河流、名山峻岭,将课本中历史、地理等人文知识与现实对应,感悟其中的真谛和精华,实际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学乙的观点显得思路开阔。旅游是欣赏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中学生学习的许多内容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古诗名句、经典名著、传统绘画、特色建筑为中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研究不竭的传统文化素材;身边的人与物、人与事都渗透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即使是休假,也不妨静下心来,读书、吟诗陶醉于民族文化之中,这也是很好的休闲方式。

同学丙认为,传统的假日更能体会传统文化的味道很有道理。忙碌的工作和学习很有可能让我们忘却重要的节假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定为法定假日后,人们会想起寄托对前人、故人的思念回忆,崇尚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特殊节日以及特殊的纪念活动会增强民族自信心、责任感和凝聚力,从而体验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同样是围绕《文化生活》中“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学,我们把这一“教学事件”与上面的“事例”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教学事件”与“事例”的基本构成都离不开素材、知识、问题,都联系学生的生活,都是说“事”,借“事”发挥,但“教学事件”是对“事例”的发展,与“事例”相比,“教学事件”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是统整性。事例虽然是把知识与事实集结起来,但其目的是学科观点的理解、把握与应用,依然未能跳出知识教学的樊篱。教学事件关注知识的应用性,但更加重视知识的价值性,“是要把人与事实、人与物、人与时空关联起来,从而成为一种有血有肉、不断变动的有意义的事件”。教学事件成为固着思想政治课程三维目标的“锚”。二是生成性。教学事例引导的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实际上是立足于生活经验来嫁接知识。教学事件立足于再造知识、观点形成的“场域”,其内在意义具有较丰富的、现实的、可以扩张的解释空间,通过一定话题的引申、展开,引导相关知识、学科观点的逐步形成。三是辨析性。事件总是负载一定的价值观,“教学事件是点化知识、勾连事实与价值的重要路径”,不仅引导学生进行事实的判断,更是在价值冲突中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四是切身性。“知识与人的关系是教学事件中的问题价值取向。教学事件营造的是学生真实的生存处境,由此,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得以展开”,学生能从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体会到生活与生命的丰富性,焕发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热情。

二、审视:教学有效性的深层拓展

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价值评价,本质上是指教学对学生发展需要的满足。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强烈感受到,对教学的有效性的审视,不仅要有教学意识,更要有课程视野。师生互动载体的变化,在一定层面上显现了人们对有效教学审视维度的变化。随着教学关注点从“怎么教”到“教什么”,再到“为什么教”的三次“翻转”,推进了不少教师对有效教学内在属性的认识与把握的深化。

新课程强化了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在刚进入课改的一段时期中,一些教师与教学管理者强调一节课必须要有三分之二或更多的时间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活动时间成为判断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尺度。随着课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生参与教学机会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学生活动的本身也存在着是否有效的问题。因此,人们对有效教学的审视不仅是“怎么教”,而且重视了“教什么”。社会生活的内容以及生活逻辑越来越多地进入了教学领域,学科观点的理解与运用、学习能力的增强,逐步成为有效教学的关注点。

新课程带给教师更多的是课程意识,引导人们思考、领悟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目标、课程功能,推动着越来越多的教师对学科内容进行教学价值的解读,努力用“为什么教”来统领“怎么教”和“教什么”,坚持“教什么”服从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置,“怎么教”服务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施。“教学事件”成为师生互动的载体,是教学意识与课程意识走向整合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它起着教学方式借以展开、教学内容用以呈现、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功用。

由此可见,“教学事件”不仅是师生互动的载体,也成为有效教学持续推进的一个重要载体。这几年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在教学内容的“二次开发”上“有意”,但又比较“随意”。我们可以将教学内容的“二次开发”以设计“教学事件”为指向。因为,有效教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有效,一定是与具体学科的课程功能结合在一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核心目标,是课程价值的根本所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不是靠“外挂”实现,而是源发于思想政治观点的蕴含与命题之中。思想政治观点是生成的,主要不是靠灌输。课程改革就是要引导人们从“把教学理解为知识再生产”的教学观中走出来,力图改变“知识与学习者的生命彼此隔离状态”,并希望通过教学回归生活来弥合课程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裂缝。由于知识最初在知识发现者的头脑中就是一个观点,它凝聚着发现者的想象力、创造力、价值判断力,凝聚着发现者的思维方法和发现过程,以及对真理追求的热情、意志力等等。当知识从其产生的事实、环境的“场域”中被抽取出来,其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被蒸馏了。我们不可能完全、逼真地再现产生知识的原本事件,但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二次开发”,选择素材,设计情景,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师生互动的过程,把知识、学科观点与方法、态度、价值期待在解读与对话中勾连起来。从而使思想政治观点本身内含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师生交往中动态生成。“教学事件”是一定事实和特定价值的统一,它容易成为活化知识的溶剂。

同时,“教学事件”的本身也需要不断完善。首先,在组构的教学事件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矛盾,是否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辨析问题的选择是否围绕并服务于基本观点;辨析问题的内在意义是否具有丰富的、现实的、可扩展的解释空间。其次,基于“教学事件”的师生互动要重视“对着说”和“接着说”。有效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不是推崇学生的主观性,不是学生说得越多越好,学生总是对的。因为“生长中的个体具有相当强的原始享乐本能和自我中心本能”。而且,在现代社会中,学生的信息来源多样,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成长中的学生,独立选择发展取向的能力不强,发展不会在无引导下自动产生。教师没有可能让学生想什么或不让他想什么,但我们可以通过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与知识经验,通过教学事件展开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怎样想”或“想怎样”。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判断“对不对”,更要针对“信不信”的问题,引导学生知道怎样判别“值不值”“能不能”与“该不该”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

标签:;  ;  ;  ;  ;  

课堂师生互动载体的演变--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多维观察_有效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