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考语文改革评价的若干意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考论文,若干意见论文,语文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教师,对中考意见极大。其理由有三:中考试题命题的范围、要求不明确。命题常常要涉及到课内与课外,知识与能力,客观题与主观题,机械题与灵活题,究竟各占多少比例?为避免猜题、押题,命题者又常常“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玩捉迷藏的“游戏”,令人捉摸不透。考查目的不明确,范围、要求不清楚,能力要求到何种程度不甚了了,使人无所适从。即使再优秀的教师,也是“考见愁”的。此其一。其二是教学管理上的机械唯物论。什么教学管理目标,什么教学评价标准,达标指数要求,教学成果、效率统计等等,一言以蔽之:考分多少?都以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按期上升率等覆盖了。教学上的艺术性、生动性被束之高阁,把语文看成是纯理性化的学科,语文还怎么个教法?其三是社会的需求。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读高中,读重点中学,升大学,甚至想出国深造,提干、参军、招收公务员等等都要求普通高中毕业以上,成人高校、自学考试……都要普高文凭,形成一股“普高热”。社会迫切要求提高初中质量,对初中教师希望值越来越高。因此一个初三语文的把关教师,实无轻松可言,教学效果再好的教师,也是潇洒不起来的。因此,对中考自然要“横挑鼻子竖挑眼”了。
针对1998年全省的中考问题,有关方面召开了中考改革评价会议。(编按:参见本刊1998.10期第48页专稿。)
会上金华市教研室刘启才老师对今年我省中考语文九份试卷作了比较,全面概括了四个共同点:1.体现了“一个‘说明’,多份试卷”的原则;2.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原则;3.体现了“通过性”原则;4.体现了“选拔性”原则。肯定之余也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详见本刊1998.11期刘启才老师文章。)
根据浙江省教委教研室[1998]89号文件精神,我省日前召开的这次中考评价会议,主要是针对今年全省各地市“二合一”中考语文试卷的模式、难度、能力要求、区分度及试卷整体质量等,召集有关参与其事的同志和专家进行认真的论证与分析,并形成了共识。从命题的角度讲,会议取得的一致性意见是:“面向全体,降低难度,注重素质,稳步发展。”
对左右我省整个初中语文教学导向,具有震撼效应的语文中考改革,究竟作出如何评价?影响的因素有哪些?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较为一致的意见是:
一、明确考试命题的原则和依据
尽管各地长官意志各异,但命题的原则必须是一致的:既要有利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导向,逐步取得大面积教育质量的提高,又要有利于高一级学校的选拔。培养适应高一级学校继续升学的需要。因此,语文中考命题必须根据学科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注重基础,强化能力(包括运用语言的能力,解题能力和自学应变能力),稳步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素质。
根据上述原则,今年全省各地的命题,基本一致的是依据教学指导纲要、教材、中考说明以及由省教研室拟定的“二合一”样卷模式。经过讨论,认为卷一(毕业卷)难度控制在0.75为宜;卷二(升学卷)难度控制在0.50左右,合卷难度一般在0.65较为适宜。试卷结构板块难易度为卷一7∶2∶1;卷二5∶3∶2;合卷6∶3∶1。
二、坚持素质教育导向
语文是“非理性”学科,具有“人文性”特点。为了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全面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文化载体功能,强调语文教学的文道统一,强调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命题中必须坚持素质教育导向。
1.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试卷的始终,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提倡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精神,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作用,较好地进行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教育的导向。
2.重视以语言因素为考核的重点,充分体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以达到教学指导纲要所规定的目标。在语言能力测试中,尤其要强调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以适应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形势。
3.在运用语言能力的测试题中,要较好地显示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导向。贯彻中央教育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有关精神,减少纯粹记忆性的课本知识,即使是选择题,也要避免编制名词术语解释性的试题,避免学生死记死背死读书。为了体现阅读能力的测试,即使是选择性、判断性的客观题,在试题编制中也要把测试要求放置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语境、语感和语流,测试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能力,在动态语言环境中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如交际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评价鉴赏能力。
三、体现语文教学与经济建设的需要结合起来,为经济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
各地的命题,可以从当地的经济发展需要出发,结合经济发展特点和乡土观念来恰当编制试题。任何观念形态的东西总离不开经济基础,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不可能具有时代气息。考查和检测学生水平和能力的试卷也同样不可能离开时代的要求。尤其是在作文考试命题上,在应用文写作题的编制上,应尽量求实、求易。让学生能自觉联系实际,觉得有话可说。像今年湖州卷的应用文写作题,是提供写作的材料为当地一家小型厂的产品写一则广告,重在实用,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和创新,师生反映较好。这样,既避免了猜题、押题,又不能死扣应用文写作的程式,同时,又促使学生对当地经济发展有所关注。
四、注重初高中的衔接
当我们注重“普九”教育成果巩固和发展的时候,切不可忽略与高中教学上的衔接:教学内容上的连贯与迁移,接受能力上的有机衔接。一方面强调初中语文知识点与高中语文知识点上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强调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迁移。
五、控制试卷难度与评分的误差
为了有机地控制对整卷难度不偏离0.65左右的有效值,就要求在制卷过程中制订双向细目表,对主客观题比分,课内外知识范围,识记、理解、分析、运用的能力要求,选题来源,测试可行情况等都应在双向细目表上有所反映。
为了控制评分上的误差,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制订评分标准。评分标准首先要坚持科学、规范、始终如一,不搞半分制。作文评分的误差控制,可以采用分项分等评分的办法。对这一方法,大家认为做法是好的,但工作量过大。教育部文件要求作文有三个人批,三人评分避免主观性。具体做法可以将作文分成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和文章结构(含卷面书写)三项,分三人评分,取三项之和;也可取三人综合评分的平均值。杜绝作文评分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尽量做到客观公正。
中考的改革不仅仅指试卷形式上的变化,而是着眼于考试目标、考试内容上具有前瞻性,要有创新和突破,否则,就失去“导向”的作用。我们认为在语文中考改革问题上,应注重三个突破:
1.突破单纯语文学科的教育观念,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照应。
2.突破语文学科的应试教育观念,如纯知识性的记忆与理解、单纯的选择性测试。从全面提高素质的要求出发,着重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
3.突破封闭性的教育模式,主动地使语文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为经济建设服务。
在中考改革评价会议上,大家认为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掌握基础知识不完整、不全面、不扎实,答题欠完整,题意理解模糊,答题中差错多,错别字多。
2.处理信息的能力差,包括概括能力、整理能力、编序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及表达能力等,都显得有点薄弱。
3.学生的阅读面窄,知识面窄,反映出学生的迁移能力薄弱,扩展度小。作文的思想境界不高,褒贬不分,尤其是对一些热点问题,理解上不够成熟。
4.语段阅读失分较多,为历次考试的薄弱环节。从学生的答卷中反映出,学生只能在浅层次上答题,只能作字词句的静态分析,表层上的内容梳理。如果是深层次的阅读能力测试,就无法应付,如含义、寓意的分析理解,中心的归纳等。
针对上述问题及省教委有关部门的新的中考改革意见,我们对以后中考命题提出若干改革的建议:
1.严格贯彻中考考试说明(即考纲)的精神,这是命题的主要依据。为了减轻学生的无效负担,提高复习效率,教师和命题人员要认真学好“考纲”,防止在复习中“简单循环、无限重复”的操练,造成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防止命题中出现超纲、题干表述不清及答题标准失误等现象。
2.要进行客观题的标准答题方法上的操练。今后中考选择题部分准备采用机器阅卷,学生如果不认真加以操练,将会直接影响考试的成绩。
3.“二合一”的含义是“毕业与升学”两项测试合而为一卷。毕业考的测试属于评估性测试,升学考测题属于选拔性考试。不同性质的考试,选题的角度(包括范围、要求)也应有所不同。评估性测试,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能力要求上,强调“双基”的落实。选拔性测试,在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要求上,强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养成。因此,升学考要求的选题最好选用课外或课内外结合,包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对信息材料处理的能力层要求也相应要高一点。另外,对初中毕业学生的识别真伪、判断是非和评议功过的实际水平要有所要求,体现在议论文写作上,不仅不可忽视,而且应该有所加强。
中考改革是个敏感的问题,牵动着万千人的心,引起教师、学生、社会的关注。命题者应慎之又慎,避免误差。我们期望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我省中考改革展现出新的曙光,以崭新的面貌跨入新的世纪。
标签:中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