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的组织结构变化和新型竞争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织结构论文,经济时代论文,竞争论文,战略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场广袤而深刻的变革已经来临。不算自上个世纪中叶起就先知先觉的学者、政治家和企业家们,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人在迈进新千年的门槛时,都感觉到即将到来的震动,尽管这个新的时代才露端倪。不管我们将它称为什么:“知识经济”、“新经济”也好,“数字革命”、“虚拟经济”也罢,或是“网络经济”、“信息经济”……我们知道它的主要来源是信息技术与网络(注:对此来源在基本共识之下,也存在着一些分歧,主要的不同说法是: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是新经济形态的两个来源。关于这一观点本文的看法是:全球化也是信息和网络等技术革命的结果(《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1期59页“‘新经济’研究成果评估会议综述”表达了和本文一致的看法:“信息化是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因而不能和后者并列为两个来源(本文第四部分还将对网络和全球化的关系进行论述)。还有一种不同说法是:信息技术和各国的经济政策是新经济形态的两个来源。关于这一看法本文的不同意见是:这两者一个(前者)是第一性的、一个(后者)是第二性的,后者是为促进和顺应前者所引发的经济形态服务的,因而也不能并列。)。如同瓦特的蒸汽机催生了英国(和世界)的工业革命,铁路和电报孕育了美国(和世界)的管理革命、导致由多层级支薪经理管理的现代多单位工商企业的诞生一样(注:[美]小艾尔弗雷德·D ·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北京市,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今天,同样是一种新技术和新工具——网络,将引起新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
在管理变革的诸多内容中,目前对组织结构变革的讨论相对较多(有些文章在讨论组织结构变化时未加区分地掺杂了一些战略方面甚至经营策略层次的内容)。不过,这些讨论多数是从某个侧面对新的组织形式进行描述,对变化的原因、变化的趋势分析较少。这些不完全的现象说明,也常常停留在扁平化、虚拟化、柔性组织、学习型组织、工作团队和战略联盟等当代西方管理学基本已成定论的内容(注:如扁平化和有机式组织形式的内容,已出现在[美]斯蒂芬·P ·罗宾斯编著的通用教科书《管理学(第四版)》中(238—242页),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本文试图对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经营方式、组织形式和竞争战略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讨论,分析变化的原因,推理出具体的变化趋势,给予理论证明,并揭示出技术革命、经营方式、竞争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一、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经营方式
回顾十数年来从工业经济到网络经济的转换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企业的经营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大致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5 个方面。
1.从大规模生产到敏捷制造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造就了工业社会。专业化的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单位成本,形成了规模经济。可以说,工业社会相对于农业社会的特征和优势就存在于大批量生产。然而,大批量生产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在农业经济时代,生产者与使用者距离非常近,甚至是合一的,他可以制作出非常合乎使用者要求的东西。到了工业经济时代,分工越来越细,环节越来越多,生产者与使用者的距离越来越远,使用者的声音常常由于过长的生产—销售链而传不到生产者的耳中。
从5 代市场营销观念的演进(注:Philip Kotler:Marketing Management (Tenth Edition)[M],Page 17-25,Prentice Hall,Inc,2000.),我们可以看到工业社会为克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分离而作出的努力:从亨利·福特的生产观念到产品观念,从推销观念到市场营销观念及至社会市场营销观念。但由于科技手段或曰时代的限制,此种分离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和,却无法完全消除。
在网络经济时代,使用者重新加入到生产中。通过因特网提供的企业与顾客即时双向的交流通道,全球各地的顾客可以随时了解一个企业的产品或业务,获得基于信息的服务,提出反馈意见,发出订单乃至根据自己的需求参与产品的设计。这样,企业的产品虽然可能由于顾客的个性化定制而各不相同,但由于网络的作用而仍然享有大批量生产的规模经济——即所谓“敏捷制造”。生产者和消费者因为工业革命而离异,现在却由于网络时代的敏捷制造而破镜重圆。融合了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制作的优点,敏捷制造使得网络经济时代的产品不仅享有更低的成本,而且无比贴近顾客需求。因为藉着信息技术,使用者和生产者已经合二为一。
如果要以两个人(其人名也恰巧是公司名)来形象地说明这一转变,则最好的选择是“从福特(FORD)到戴尔(DELL):正如享利·福特首倡了大规模生产并成为其代表一样,戴尔是敏捷制造或曰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的先驱者和典型。
2.从商品经济到服务经济
工业经济向网络经济转变,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表现为经济重心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换。20世纪80年代经合组织成员国净增的6500万个工作岗位中,95%都是由服务业提供的。美国企业家保罗·霍肯在《下一代经济》(1984年)中就提出:信息经济的对立物是物质经济。每一项劳动、每一件产品都包含物质和信息两部分。如果物质部分占的比重大,就是物质经济——即传统经济;如果信息部分占的比重大,就是信息经济——即下一代经济。信息经济是“智能”占主导地位的服务型经济。
网络经济时代的服务性工作,与工业经济时代的服务性工作不同。后者仅限于生产辅助性服务(如交通设施、银行等)和个人服务(如商业零售、家政服务等),而前者共包含4个层面:(1)个人性服务。(2)商业服务。(3)交通运输、通信和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服务。(4 )信息、教育、卫生、研究和政府部门的服务。这些部门的中心任务是创造、处理和分配信息。其中前3个层面在工业社会也有涉及, 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正是第4个层面服务的增加。
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之间在产品质量和成本方面的竞争将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竞争的焦点将转到服务质量上。IBM公司表示, 该公司不是在从事电脑制造,而是在提供满足顾客需求的服务。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说,今后微软80%的利润将来自产品销售后的各种升级换代和维修咨询等服务,只有20%的利润来自产品销售本身。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异军突起、发展迅猛,目前的经营额已超过全球贸易总额的1/5。而从服务贸易内部的构成来看,保险、银行和通信等业务增长尤快,超过了传统占首要地位的旅游和运输,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中占了46%。
3.从实体经营到虚拟经营
虚拟化这一崭新的企业组织和经营方式,似乎是以超光速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一经出现就迅速在全球开花。它正在为世界经济提供一个全新的、倍增了的拓展空间。其实,虚拟化经营说到底也是一种通过专业化生产提高效率的行为,类似这种行为早就存在于劳动分工出现之后的人类历史中。但是由于交易成本、信息沟通等方面的问题,辅助专业劳动无法社会化;现在,网络的出现使得这种辅助劳动大规模社会化成为可能。
网络经济从两个方面引发了虚拟化经营的出现:首先,国际互联网给虚拟化经营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企业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可以仅保留最为关键的功能,而将其他功能通过各种方式(如联合、委托、外包等)借助外部的资源力量进行整合来实现。其次,市场情况和竞争方式的新特点,形成了对虚拟化经营的内在需求。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以服务取胜的竞争条件,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富有弹性的动态组织结构,即需要建立虚拟企业。
虚拟企业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企业界定模糊;信息共享,彼此信赖;专业人员地位强化;虚拟经理的出现。由此带来虚拟企业的如下优势:有利于技术开发,有利于拓展市场,有利于共同筹资,有利于精简机构,有利于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多元化经营,有利于组建企业集团等。
4.从竞争到合作
大多数中国人是从中国“入世”申请中知道“双赢”这个词的,而在世纪之交它已成为使用频率最多的词汇之一。这种流行反映了当今世界观念的一个转变:从竞争到合作,从“零和”到“多赢”。
合作也正在成为当前由工业经济向网络经济转变过程中企业经营战略的基本思路,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合作之路。方式多种多样:兼并、收购、上下游整合、合资、技术转让以及各种各样形式的战略联盟;对象也各色人等:客户、供应商、甚至竞争对手。以合作代替竞争作为企业经营的新思路,源于网络经济时代信息商品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物质商品的特性:首先,信息商品具有可重复使用性,信息商品的使用并不像物质商品的使用那样会被消耗掉。其次,信息商品具有不完全排他性。所有物质商品都具有排他性,但你拥有一种信息,不排除他人同时拥有此信息。另外,网络技术为企业实施该战略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条件。通过因特网,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可以应用EDI 等信息系统实现彼此的资料互换、信息共享,联合进行产品开发、生产、营销,以及售后服务。上文所述的虚拟企业也是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战略联盟似乎和跨国公司有着天然的联系,战略联盟多半在跨国公司间产生,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也走上了战略联盟的道路。这一原因本文将在第四部分给予说明。
5.从价值链到价值网
由以上关于虚拟企业、合作和未来组织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到:网络经济时代,是价值链分崩离析的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企业赖以创造利润和建立竞争优势的、由基本活动(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和辅助活动(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组成的、已在企业内部化了的漫长的一整套价值链,在网络经济时代,将由虚拟化经营、更加专门的分工与合作和网络结构代替(这种网络结构除图1显示的两种之外,还可有多种组合形式)。 自由职业者将增多,在价值网网络结构中,企业、团队乃至个人(注:本文认为,这些个人所实现的角色转移即Peter Senge之所谓“From Compliant Employees to Committed Members of Social Networks”。 )是一个个的节点或核心(注:杨雁斌:“千年之交的社会形态——《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评介”[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65页。),承担着相当于传统价值链上某一个或几个环节的更加专业化的核心业务,其价值将由他与客户联系的多少和亲疏来决定。
价值网可以包括由低到高的多个层次(注:台湾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执行长陈生民(谈话录音整理):“深陷网络中的企业再造”[ J],《中外管理》2000年第1期,31页。 ):高效率的个体形成的个体网络,高绩效的小组,整合后的企业(通过企业建立内部网络、进行内部信息交换来整合彼此的合作),向外延伸的企业(用企业广域网把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等联系起来)以至依靠国际互联网的网络联盟。
二、网络经济时代的新型竞争战略
网络革命将使企业的竞争范围发生变化。按照传统观点,国际市场似乎是资源与能力充足的大型企业在国内市场饱和之后才去开拓的,只有大企业才具备成为跨国公司的条件。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缺乏克服国际化障碍的能力,在从事国际化经营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多半采取内向型的发展战略。但是网络经济使这种观点成为过时的看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全球一体的运输和通讯网络(硬件)以及多种世界性国际组织和通行的国际惯例(软件),已逐渐把国际和国内市场融为一体(注:Theodore Levitt:The Globalization of Markets,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y/June 1983.), 任何企业已经不可能把世界市场人为地划分为一个个国家疆域,所有企业不论规模大小都要面向全球市场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注:正如[美]Warren J.Keegan在他所著的教材绪论中所说的:“20 年前, 全球营销这个名词还不存在,今天,全球营销不仅对实现经营的全部潜力至为关键,甚至,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业务经营的存亡。”《全球营销管理(第五版)》,第3页,北京市,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我们可以应用上面论述的经营方式的转变来讨论企业战略的变化:敏捷制造中的个性化定制使得市场进一步细分,为了在某一市场拥有足够数量的顾客,必须在全球范围进行搜寻;而在服务经济中,个性化的需求一定会比商品经济中更多。这两个转变都对全球化提出了客观要求。另一方面,虚拟经营为全球化战略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性。
面向全球市场之后,即使是大型企业也会感到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并不充裕,再以原有的经营方式完全覆盖和渗透整个世界市场力不从心。所以,企业战略将在两方面相对应地呈现出“此消彼长”:一方面,竞争范围的扩展,即国际国内市场由于互联网的作用完全融合,所有的企业都面向国际市场,中小企业也必然国际化发展;另一方面,产品线的缩减,即便是资源丰富、能力高强的大型企业集团也要采取更为集聚的战略,在更狭窄的产品区域里占领更广阔的地理市场。
企业战略的“一消”(产品门类)和“一长”(市场范围)是高度相关的。面向全球市场是由网络等引起的被动反应,产品门类的减少是企业进行的主动调整。调整的原因是,规模再大的企业面向全球市场后资源与能力也是有限的,何况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的规模受到临界规模减小的限制(本文第四部分将详述)。
在网络经济时代的“主体—部件”或曰“核心—节点”新组织结构中(不管这种结构是由中小企业联盟而成还是由大型企业分拆形成),企业都必须采取更加专业化的战略,才能充当好“部件”的角色,成为企业网络中一个不可替代的节点,从而在网络经济时代生存和竞争。(注:成为专业化而不可替代的一个环节,依靠的是企业的“核心专长”。[美]加里·哈梅尔,C.K.普拉哈拉德:《竞争大未来》,210—250页,北京市,昆仑出版社,1998年版。)在进行了更精细化的专业分工之后,企业又必须以网络联盟的形式加强彼此之间的协作。
综上所述,专业化、全球化和联盟化的新型竞争战略是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的,它的形成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经营方式的变革直接相关。下面我们将继续讨论经营方式和竞争战略的变化又是如何引起组织结构的变化的。
三、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组织形态
从工业经济时代到网络经济时代,用一个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企业组织形态的变化,就是从“航空母舰”到“歼击机群”。
“航空母舰”是笔者给19世纪在美国首先成型的多层级、多单位的现代工商企业的命名,它是由新形式的丰富能源——煤,以及革命性的运输和通讯手段——铁路和电报的出现引起的。单一企业把涉及到制造和销售一个产品系列的生产和分配全过程相结合并内部化,用管理协调有形的手代替市场机制无形的手,于是产生了这一组织形式。“航空母舰”是企业组织形式大型化、集中化与内部化的结果。
“歼击机”是笔者对刚刚开始显形的网络经济时代短小精悍的企业组织形式的比喻。面对崭新的网络通讯技术和其他科技手段,中小型企业将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原因是网络联盟能够产生和大型企业价值链活动内部化一样的整合效果,同时联盟内各企业可以继续保持目标集聚的专业化优势和迅捷灵敏的反应优势(注:本文认为这种反应优势即一种“动量(momentum)”优势,[美]布雷德·艾伦·克兰多所著的《战略化的电子营销——管理电子商务》354页有此表述。北京市,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这个从物理中借鉴来的力学名词,也即俗话所说的“船小好掉头”。)。因而在网络这只比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都更有效率的“第三只手”的作用下,即便是大型现代工商企业也将摈弃为了充分利用内部化优势而形成的繁琐的层级制,而仅保留产生核心竞争力的主体性职能,而将其他部分分离并且部件化,形成“一个主体+若干部件”的结构(注:“部件”是一个来自于机械科学的名词,指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由若干零售装配而成。本论文中用“部件”来比喻企业组织中经营非核心业务的相对独立、自成一体的业务单元。将企业结构比作“主体”和“部件”的说法首见于《托夫勒论企业改革》一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6年版。其中“部件”即前文所说的“节点”,“主体”即“核心”。另两种表述“联盟中心”(《竞争大未来——企业发展战略》199页)、 “渠道领袖”(《战略化的电子营销——管理电子商务》134页)也是近似的含义。), 即“一架主机+若干僚机”所构成的“歼击机群”。可见,“歼击机群”是企业组织形式小型化、离散化与外部化的结果(注:本文中组织的小型化,严格指可以独立经营和决策的单位组织规模的小型化,而不是指通过联盟或集团等形成的复合组织总体规模的缩小。一个单位组织在成长过程中超过了规模限制就必须建立第二个单位组织,从而形成复合组织。有关论述可以参考切斯特·l·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88页,北京市,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从“航空母舰”到“歼击机群”的转变,意味着多层级多单位金字塔结构的日渐解体,同时向松散的有机式网络型组织结构的逐步转化。
这一转化将通过两种方式、对两类企业同时起作用。首先,在工业经济时代的竞争中只能给大企业拾遗补缺的小企业将面临历史性的机遇,它们通过网络联盟将专业化优势、整合优势和反应优势集于一身。其次,现代大型工商企业,也将对新技术作出适应性变革。同样也是利用网络,它们将摈弃为充分利用内部化优势而形成的繁琐的层级制,仅保留产生核心竞争力的主体性职能,而将其他部分分离并且部件化。
从本质上来说,这两种变革的结果是一致的,或者说获得了殊途回归的效果。在小企业的网络联盟(或普通的松散型合作关系)中,某一企业会充当制造或销售一个产品系列的主体,其他企业自然定位成为“部件”。而在大型企业的组织变革中,企业自身就能演变成主体+部件结构,集中式的层级制结构转变为联盟型的、可装可卸的、更能灵活反应的有机体。
这种与100年前企业组织形式大型化、内部化、 集中化相反的小型化、外部化、分离化趋势,也并非对“速度与技术”定律的背离,而是对此发现的进一步证明。先看技术:19世纪是由于新型运输和通讯手段的出现、而不是早已存在的市场需求引起了组织创新;今天同样是信息通讯新技术的出现将导致企业革命。再看速度:100 年前结合与内部化形成的现代企业形式是为了应对大交易量,创造高通过能力,获得来自速度的经济性;今天分离与外部化的变革趋势同样也是为了获得来自速度的经济性,从企业内部来说,网络沟通比管理协调成本更低而效率更高,在企业外部网络则会形成对市场与顾客更迅捷的反应。所以,“航空母舰”到“歼击机”的演化,原因是速度——网络带来的高效沟通使得外部企业结盟能够代替内部管理协调,目的亦是速度—以可装卸的主体—部件结构取代集中式的层级制结构能获得对于技术、市场和对手都更加迅捷的反应。
四、组织结构变化的原因分析和理论证明
“歼击机”的组织形式是网络经济的直接结果,是这样几个原因在驱使企业向小型化发展。(注:参见刘剑波、黄田强:“网络经济需要什么样的企业组织”,《中外管理》2000年第6期,41页。)
(1)交易成本的降低使内部化的需求减小。网络经济时代, 每个用户能非常方便、快捷、低廉地在网上完成交易全过程,这使得外部交易成本常常低于组织规模扩大而产生的内部管理成本,内部化的需求就会减小。
(2)核心竞争战略使企业规模缩小。 在网络经济时代更加专业化的分工要求下,有所放弃才能有所收益,企业的战略重点是强化核心业务能力,而将非核心业务放弃,转为利用各种各样的合作形式。由此,企业规模将因精简而缩小。
(3)组织结构变动使企业规模缩小。 未来的组织将弱化或取消中间的管理层次(因其职能主要是信息传递和简单处理,完全可以由低成本高效率的计算机代替),而形成一种网络结构:没有严格的层级概念,每个单位或每个人都是一个与其他单位或个人保持信息沟通的节点,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管理是以任务为导向的。
(4)组织边界的模糊和分权的扩大使企业规模缩小。 网络经济时代,组织边界弹性增加,边界变模糊,员工可能不固定为某一公司工作,而更像自由职业者给几家企业服务。另外,由于信息充分且廉价,免去很多管理人员的上传下达,员工享有更多的自主权,高层经理的角色更像下属的协调员而不是监督者,子部门成为相对独立的组织,所以企业的规模将缩小。
上述几个原因中的第一条,是企业组织规模减小最根本和最深层的原因。
关于这一原因,本文想用科斯的交易成本原理在理论上给以证明。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他发现了进行合约签订、执行和相应资源配置的交易成本,对只包括了商品的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的传统微观经济理论进行了修正,从而解决了两个以往没有答案的问题:既然经济个体之间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生产和合作,为什么还要存在企业?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的规模?把交易成本考虑在内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企业的出现是由于企业内配置资源的生产成本、合约成本和行政管理成本的总和要低于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进行交易的成本;企业的规模被决定在企业内交易的边际费用等于市场交易的边际费用那一点上。
给此原理设定一个网络经济的“初始条件”。在“企业内部边际费用=外部市场边际费用”中,由于网络使等式右边的外部市场边际费用下降,(注:包括“降低获得和处理市场信息的费用”、“减少寻找潜在的买者和卖者的费用”以及“降低讨价还价和订立合约的成本”等三个主要方面,参见顾卫东:“分工的知识含义及其在网络经济下的回归”一文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见《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11期,37页。)要维持企业这种组织形式的有效性,决定企业临界规模的等式左边“企业内部边际费用”必须相应减小,即企业可能有的“最大规模”必然要减小。这种情况也就是在199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奖典礼上瑞典皇家科学院拉斯·魏林教授所提到的“市场的海洋”中“行政管理的岛屿”(企业)的裂分和科斯所提到的“黑匣子”(企业)的变小(注:科斯:“生产的制度结构”[A],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演说文集(1969—1985)》,887页,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
在降低交易费用这一点上,网络的作用和科斯的举例——货币的作用是一样的。货币较之以物易物降低了交易费用;而网络也较之商品交易会、商务洽谈等传统的签订合约和执行合约的形式降低了交易费用。
运用交易成本原理来确定企业的最大临界规模,甚至不仅仅限于网络经济社会或者工业经济社会。任何组织的运行要富有效率,都有一个适度规模。企业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超过适度规模后,原来的规模经济会变成规模不经济。不过,这一适度规模在以往人类的历史中,随着各种技术进步(如蒸汽机、铁路和电话的发明)和管理创新(如实行劳动分工)是持续增大的。只有到了今天,当网络出现之后,这一适度规模将缩小。
五、结论
上面几个部分论述了技术革命——经营方式的转变——新型竞争战略——组织结构的变化等几个方面的因果关系。要完整地说明它们之间的作用与联系,还必须为这一系列补充上一个最根本的初始环节——市场需求。虽然市场不能直接作用于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组织,能够改变这三方面的是技术的进步,如同钱德勒在上一次工业革命后得出的结论:“在美国,工厂扩大的限制,主要是技术上的;对这种大量生产的需求倒一直是存在的。”但新技术的产生归根到底是由于市场的共同需求引起的,即市场需求通过催生新技术而间接引起经营方式、竞争战略和组织结构的革命。
标签:网络经济论文; 职能型组织结构论文; 经济论文; 企业组织形式论文; 组织结构设计论文; 联盟营销论文; 产品专业化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