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谜:“统觉”范畴释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康德论文,释义论文,之谜论文,范畴论文,理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统觉的原始综合统一”历来被称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谜。这个问题主要包含在“先验分析论”的“概念分析论”第二章“知性纯粹概念的演绎”中。康德自己特别强调了这个问题。
所谓“演绎”,康德自己说明是借用法律学上的意义:“对于陈述权利或合法要求的权利问题的证明”①。这个问题在于康德提出独立于而又应用于经验的知性纯粹概念(范畴),从而面临证明这类独立于经验的知性范畴具有应用于经验的权利的问题。
康德首先区分了“经验演绎”和“先验演绎”。指出“先验演绎”是“说明概念所以先天地与对象相联系的方法”,而“经验演绎”则是“展示经验和经验上的反省以取得概念的方法”②。康德主要阐述的是先验演绎。先验演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知性范畴何以对一切经验的和可能经验的对象具有普遍必然的客观有效性。
其次,康德在先验演绎中区分了“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主观演绎的任务是发现一切经验所以可能的先天根据;客观演绎的任务是从这种根据出发去证明知性范畴的客观效力。《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侧重于主观演绎,第二版偏重于客观演绎。总的来说,康德着重阐述的是客观演绎。
二
康德所谓“演绎”是通过“统觉”进行的。统觉(自我意识)是知性范畴的基础和根源。而知性范畴的运用则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具体实现。
康德所谓“统觉”的秘密是在于将客观性、统一性或普遍必然性当作主体的知性功能。康德强调指出:“一般多样性的联结(Coniunctio)却永远不能由感官而来,所以,它不能是已经包含在感性直观的纯形式里面了。因为联结是表象能力的自发的活动,而由于要把这种能力与感性区别开来,从而必须称之为知性,所以,一切联结——不管我们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它,不管是经验的还是非经验的直观的多样的东西的联结,还是不同概念的联结——都是知性的活动。对于这种活动,我们可以给它一个一般名称,叫做‘综合’,意思是说:凡是我们自己未曾预先联结了的,我们就不能表象出它是在对象方面联结着的;并且,在一切观念里,联结是唯一不能从对象来的。由于综合是主体的自我能动性的活动,所以,它只能由主体自身做出来。”“联结并不是在对象里面,并不能从对象方面得到联结,从而通过知觉才拿到知性里来。正相反,只有知性才能联结。知性本身只是先天地联结的能力,和把所与的观念的多样性置于统觉的统一性之下的能力。”③只有主体的知性才能具有联结、综合的功能。这一观点是康德所谓“先验的”、“形式的”或“批判的”唯心主义的实质。
康德区分了“经验统觉”和“先验统觉”。“内感官”或“经验的统觉”是“随着我们的内部知觉状态的种种规定而产生的自我意识,只不过是经验的、变动不居的东西”,而“先验的统觉”则是“这个纯粹的、原始的、不会改变的意识”,“是这个内部现象川流中的常住不变的自我”。康德把先验的统觉叫做“纯统觉”或“原始的统觉”,更把这个统觉的统一性叫做“自我意识的先验的统一性”④。
康德认为,统觉的先验的统一性包括“分析的统一性”和“综合的统一性”。前者的公式是“我是我”,后者的公式是“我思维这些表象”。分析的统一性以综合的统一性为前提。康德尤其强调统觉的综合统一性,更把“我自己先天地意识到观念的必然的综合”叫做“统觉的原始的综合统一性”⑤。
康德区分了“主观的统一性”和“客观的统一性”。康德认为,统觉的先验的统一性即“客观的统一性”是“在直观中出现的一切多样的东西都被结合在对象的概念里面。”而统觉的经验的统一性,即“主观的统一性”,则是“内感官的一个规定性——通过它,为了得到这种联结的直观的多样性,在经验中才被给与”⑥。康德尤其强调统觉的客观的统一性。
总结以上叙述,对于康德的“知性纯粹概念的演绎”和“统觉”的思想,我们应当注意如下两个问题:
第一,康德提出“统觉”的意图是在于说明主体知性的客观性、统一性(康德将客观性理解为统一性)或普遍必然性的功能。这一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在认识论上直接说明知识的客观统一性、普遍必然性,而在本体论上则间接说明世界(宇宙)的客观统一性、普遍必然性。对于康德来说,主体——人的知性思维仿佛一面镜子,破碎的镜子支离了世界,完整的镜子组合了世界。(康德承认主体的统一性的发挥以对象的所谓“亲和性”的存在为根据⑦,但是康德强调统一性在主体不在对象。)毫无疑问,康德这一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唯物主义认为主体——人的知性思维的统一性是世界(宇宙)的统一性的反映。但是康德这一观点毕竟揭示了主体——人的知性思维的本质特点,即在世界(宇宙)的万事万物中,只有人才能统一地认识世界(宇宙),只有人才能认识世界(宇宙)的统一。这也就是康德所揭示的“主体的自我能动性”。对于康德来说,主体的自我能动性不仅在于人能够主观地发挥统一的功能,即以自我为统一的尺度,自我将对象统一于自我;而且在于人能够客观地发挥统一的功能,即以对象为统一的尺度,自我将对象统一于对象。康德这一思想是值得注意的。
第二,另一值得注意的思想是康德关于“经验统觉”和“先验统觉”的划分。本文认为,康德关于经验统觉和先验统觉的划分,其实质是关于个体自我和社会自我的划分。经验统觉揭示的是个体自我的心理层面,类似于某些现代西方哲学家(例如詹姆斯、柏格森等等)的所谓“意识流”,而先验统觉揭示的则是社会自我的逻辑层面。
三
“统觉”就是“自我意识”,康德关于“经验统觉”和“先验统觉”的划分就是关于“经验自我”和“先验自我”的划分。康德将经验自我称为“直观自身之我”,将先验自我称为“思维之我”⑧。
在某种意义上,康德将“经验自我”和“先验自我”的划分等同于“我自身之相”和“我自体”的划分。康德一再强调,我们只能认识“我自身之相”,不能认识“我自体”⑨。
康德关于“经验自我”和“先验自我”以及“我自身之相”和“我自体”之间的关系的论述相当晦涩。本文试图结合它们的对极:“经验对象”和“先验对象”以及“物自身之相”(现象)和“物自体”(本体)之间的关系的理解,通过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予以解决。
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相互依存是康德的一个基本观点。与将自我意识区分为“经验自我”和“先验自我”相对应,康德将对象意识区分为“经验对象”和“先验对象”。并且在某种意义上,将“经验对象”和“先验对象”的划分等同于“物自身之相”和“物自体”的划分以及现象和本体的划分。康德批判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我们只能认识“物自身之相”(现象),不能认识“物自体”(本体)⑩。
对于“经验对象”和“先验对象”以及“物自身之相”(现象)和“物自体”(本体)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应当注意如下三个问题:
第一,“物自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物自体”具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双重含义。在认识论上是感性的源泉、认识的界限和理性的理念;在本体论上是道德的实体。至于本体,康德区分了本体的“消极含义”(否定含义)和本体的“积极含义”(肯定含义)(11),前者是强含义,后者是弱含义。本体的强含义等同于“物自体”在认识论上的含义:认识的界限;本体的弱含义等同于“物自体”在本体论上的含义:道德的实体。因此,本体是“物自体”的某一狭义的规定。
第二,“物自体”和“先验对象”的关系。“物自体”具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双重含义。在本体论上的“物自体”称为“超验对象”,“只可思之,不可知之”。在认识论上的“物自体”称为“先验对象”(12)。也就是说,“物自体”本身虽然不可认识,对于认识却可起到构造和范导的作用。(广义的“物自体”包括“我自体”,“我自体”起构造的作用。狭义的“物自体”起范导的作用。)“先验对象”和“超验对象”是同一对象,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功能和实体之间的差别。因此,“先验对象”是“物自体”的又一狭义的规定。
第三,“物自体”、本体、“先验对象”和“物自身之相”、现象、“经验对象”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前者不可知,后者可知。“物自体”是现象的基础,现象是“物自体”的具体表现。“物自体”和现象的划分表明人只能从人的立场、角度或以人的方式、手段去认识物,无论如何不能从物自身的立场、角度或以物自身的方式、手段去认识物。毫无疑问,康德这一观点是不可知论的。可知论认为人的主体性的本质特点,即在于人的客观化能力,也就是说,人总能超越主体自我,从客观对象自身去认识物。主体性和客观性的高度一致,康德提出了,但是没有贯彻下去。
与在客观对象中设定“物自体”、本体、“先验对象”和“物自身之相”、现象、“经验对象”的对立相对应,康德在主体自我中设定“我自体”、“先验自我”和“我自身之相”、“经验自我”的对立,并且使其两大系列相互对立,从而构成了批判哲学的整体构架。图示如下:
“我自体”、“先验自我”和“超验自我”就是在主体自我中的“物自体”、“先验对象”和“超验对象”。二者属于同一不可知的X。“我自身之相”、“经验自我”就是在主体自我中的“物自身之相”、“经验对象”。前者属于内感官的内直观,后者属于外感官的外直观。“我自体”是主体自我中的本体,“我自身之相”是主体自我中的现象。康德关于“物自体”、本体、“先验对象”、和“物自身之相”、现象、“经验对象”及其关系的规定同时就是“我自体”、“先验自我”和“我自身之相”、“经验自我”及其关系的规定。
两极相通。“我自体”和“物自体”、“先验自我”和“先验对象”属于同一不可知的X,作为隐蔽的实体发挥显著的功能。“我自体”或“先验自我”发挥构造的功能;“物自体”或“先验对象”发挥范导的功能。图示如下:
总结以上考察,我们可以得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谜:“统觉”的解,包括如下两个要点:
第一,康德所谓“统觉”(“自我意识”)表明人的主体自我能动性。人的主体自我能动性的本质特点在于人的客观化和统一化能力。
第二,本文认为,康德将统觉(自我意识)划分为“经验统觉”(“经验自我”)和“先验统觉”(“先验自我”)以及“我自身之相”和“我自体”表明人的主体自我意识的两个层面:个体心理层面和社会逻辑层面。“经验统觉”(“经验自我”)以及“我自身之相”相当于个体的、心理的层面;“先验统觉”(“先验自我”)以及“我自体”相当于社会的、逻辑的层面。它们在人的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如上图示。
总的来说,康德关于“统觉”(“自我意识”)的思想虽然带有其唯心主义的和不可知论的倾向,但仍具有其现实性和合理性。康德哲学初步揭示了人的主体性之谜,即主体性和客观性、统一性的高度一致。康德以后,费希特将客体归结为主体,谢林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同一,而黑格尔则以其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来代替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或先验统觉,从而将主体归结为客体。整个德国古典哲学表现了浓厚的思辩性。
真正批判地改造了康德哲学的是马克思。马克思以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存在为依据,最终揭示了人的主体性之谜。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11)(1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引文作了订正,下同),第92页;第93页;第99-100、102页;第126、101页;第102页;第104页;第129、134页;第113页;第218、221-222、222、223页,第50-51、87、145、148页;第215、216、217、218、221、221-222、223页,第111页;第127、222页。
⑨同上,第111、114-115页。又见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91-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