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前沿问题研究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前沿问题研究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前沿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12)07-0004-05

科学社会主义有狹义和广义的区分。狹义的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广义的还包括后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主要指列宁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简称科社)的贡献。本文从广义的科社中遴选出15个前沿问题加以评析。

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具有三个特点。一是重要性。是指本学科或本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二是创新性。是指以往未涉猎的或者虽有涉及但是在当前研究中获得重大进展的问题。三是稳定性。是指相对稳而不是经常变动的问题。

1.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

学科的研究对象是这门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科社这门学科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近几年我国理论界对科社学科研究对象的研究有新进展。以往对科社学科研究对象的表达一般是“一句话”:即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或无产阶级革命及其实现胜利的理论。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关于科社学科研究对象的表述展开为“三句话”: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科学,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和全人类解放的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也就是研究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这是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工程)组织科社界专家编写的高校基础理论教材《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简称《科社概论》)中表述的。这“三句话”表述的优点是既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又把科社研究对象贯通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中。是对以往教材关于科社研究对象界定的吸收、借鉴和发展。

2.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一门科学的起始范畴,它反映的是研究对象的最一般的本质和关系。以逻辑起点为基础,可以推演出整个学科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等。

经过近几年科社界的重视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工程重点教材《科社概论》把“社会化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的矛盾”(恩格斯语)作为科社学科的逻辑起点。这是近几年科社界研究的新成果。此外,理论界还有大同小异的观点。如,有的学者认为“社会化生产”是科社学科的逻辑起点。还有的学者提出“人的彻底解放”是科社学科的逻辑起点。这些研究都从不同角度丰富和拓展了对科社学科逻辑起点的认识。

3.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范畴

任何一门严格意义上的学科,都应有它的基本范畴。范畴好比是理论体系“之网的网上的纽结”(列宁语)。它起着把理论体系中的概念、原理、规律联结起来的作用。经过近几年的研究,我们认为可以把这8对范畴作为科社学科的基本范畴。

(1)社会化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2)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3)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生产资料私有制;(4)社会革命与社会改良;(5)民主与专政;(6)经济发展与社会平等;(7)商品经济与有计划组织社会生产;(8)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全人类解放。

4.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

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重要论述有机结合起来,并作为科社的核心,这是近几年理论界研究的重要成果。我们比较熟悉的“两个必然”,就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得出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两个决不会”是指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揭示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属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两个决不会”揭示的是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的必然性和长期性,属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两者共同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总趋势。

5.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及研究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至少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革命转变时期,即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时期。第二,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旧社会中脱胎出来的新的发展阶段(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第三,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即在它自身基础上生产力和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已经有了充分发展的阶段(列宁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

《科社概论》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论述概括为这8条: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第二,生产资料由全社会占有;第三,在平等合作和联合劳动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第四,消灭了剥削、真正实现了社会平等;第五,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第六,消灭了阶级与国家自行消亡;第七,每个人实现了自由而全面发展;第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近几年我国理论界非常重视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研究方法。因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主要是:第一,依据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预见研究未来社会的走向。第二,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一般特征。第三,反对把关于未来社会的预见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第四,在不断总结社会实践发展的基础上修正自己对未来社会的认识。

6.恩格斯晚年思想

恩格斯晚年对科社的发展是全方位的,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近几年理论界主要是从以下方面研究恩格斯晚年对科社的发展和贡献。

在唯物史观方面,恩格斯批评了工人运动内部存在的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庸俗化理解,即把历史发展看作只有经济因素起唯一决定作用的过程。恩格斯晚年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合力论”,强调要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研究的指南,决不能变为现成的公式。

在剩余价值学说方面,恩格斯指出,19世纪90年代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出现了新的现象,即不像资本主义早期那样采取“那些小的哄骗和欺诈手段”。恩格斯认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工人阶级处境悲惨的原因,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恩格斯还指明了资本主义正在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在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方面,恩格斯明确指出,工人阶级政党要根据革命形势和条件变化及时改变斗争策略。郑重指出要重视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普选权,开展议会内和议会外的合法斗争。恩格斯既反对把合法斗争视为是“工人阶级的陷阱”的错误观点,又反对迷信“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危险。与此相联系,恩格斯晚年对资产阶级国家政体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他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可以吸收借鉴资产阶级国家政体,即釆用民主共和国的形式。

二、列宁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重要的新阶段。列宁主义对科社的继承和发展突出体现在革命和建设这两个方面。一是列宁成功领导十月革命并取得了胜利。列宁在与论敌进行斗争中形成了捍卫十月革命的理论,即论证了十月革命的合理性。二是列宁领导俄共(布)提出并实施新经济政策,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社会主义做了宝贵的探索。

7.关于十月革命

1917年列宁领导俄共(布)和俄国工农大众推翻了反动沙皇的统治,夺取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这是列宁对科社理论和实践做出的伟大贡献。但是从那以后迄今,围绕十月革命的激烈争论从未停止。争论焦点是十月革命的合理性。近几年理论界在驳斥对十月革命的攻击和回应某些理论观点的挑战中进一步概括了列宁对科社的贡献。

列宁论证了十月革命爆发并取得胜利的立论依据。一是“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普遍规律。在一定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资本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突破并取得胜利。但胜利后的共产党要利用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权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二是主客观条件决定论。列宁认为社会革命的发生是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十月革命爆发的客观条件首先是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各种矛盾尖锐化,由此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其次是植根于俄国社会内部矛盾的积累和激化。主观条件是指工人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等。列宁指出只要主客观条件具备,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可以先于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十月革命的胜利,这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8.关于新经济政策

1921年俄共(布)十大通过并开始实施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是列宁晚年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的宝贵探索,是列宁对科社理论做出的重要贡献。近几年这方面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是对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变化过程的研究。最初列宁提出并领导实施新经济政策确实是为了克服因未及时取消“战时共产主义”而发生的社会和政治危机。列宁当初确实是把新经济政策作为权宜之计和被迫进行的“退却”来考虑的。但是随着实践的推进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列宁对新经济政策认识从反危机的政策层面提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思路的高度。列宁明确论述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长期性。体现了他对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如何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入思考。

二是对新经济政策重要意义的研究。一致认为其意义已远远超出政策和体制层面,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路。它内涵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方面。总之,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的宝贵探索,是留给后人的重要思想财富。

9.关于苏联模式的评价和苏东剧变的总结

这是近几年我国理论界讨论得最为热烈的问题。《科社概论》在吸收理论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苏联模式的概念作了比较科学的界定,对苏联模式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并对苏东剧变教训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苏联模式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具体体现。苏联模式,是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形式和具体体制。其显著特点,就是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应该讲,在当时出现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但这种模式的缺陷和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如,经济上统得过死,管得过严,使经济缺乏动力和活力,效益低下;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民主,失去监督,容易导致个人独断专行,官僚主义盛行。

《科社概论》把苏东剧变教训总结为7个方面:总结历史经验而不能否定历史;坚持改革而不能迷失方向;坚持和发展了克思主义而不能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发展民主政治而不能否定党的领导;尊重不同民族权利,反对大民族主义而不能助长民族分裂主义;对西方国家开放和加强联系而不能放松对“西化”、“分化”的警惕;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而不能放弃党的领导,忽视党的自身建设。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

10.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我国理论界一致认为,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继承和发展科社的集大成者,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其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其最主要内容。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内容丰富。简要地说,它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展开地说,这个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国家学说以及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列宁关于革命阶段的划分和民族殖民地理论等。

11.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近几年我国理论界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辛探索(简称“毛泽东艰辛探索”)的理论成果的研究非常活跃。《科社概论》把“毛泽东艰辛探索”的理论贡献做了全面概括,即概括为十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第二,中国工业化;第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步骤;第四,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和阶段性;第五,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第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七,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八,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九,加强党的建设;第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12.“毛泽东艰辛探索”的理论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

多数学者认为,“毛泽东艰辛探索”的理论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提出,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提出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近百年中产生了两次历史性地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艰辛探索”的理论成果是这两次历史性飞跃的中介,即是“第一次飞跃”的延续或拓展和“第二次飞跃”的酝酿或准备。从理论概括上看,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是最早把“毛泽东艰辛探索”的理论成果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内容归入毛泽东思想体系。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内容的概括

十七大后,我国理论界十分重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内容的概括,并取得了重要进展。《科社概论》把它概括为十四个方面:关于时代问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和宗教问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和军队建设、关于“一国两制”与争取祖国和平统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与国际战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

以上这十四个方面是我国理论界近几年研究的新成果。《科社概论》的概括突出了时代问题和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和宗教的内容。当然对这个理论基本内容概括并未终结,需要在不断总结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理论概括。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我国理论界普遍认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明确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指导思想的条件已经具备。

首先,全党的思想理论条件已经具备。党的十七大为形成这思想理论条件奠定了开创性的基础。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十七大完成了两大理论整合:一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整合旗帜、道路和理论。二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整合三大理论成果。十七大以来,党的重要文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又有新的深化和拓展。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党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旗帜、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有机统一。胡锦涛同志还指出,这个理论“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共识。自从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命题之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成为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题。它也是贯穿十三大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的一条红线。这对于统一思想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社会实践的有力佐证。一种理论体系能否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归根结底要由社会实践来决定。马克思有句名言,“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1](P55)。毛泽东曾指出:“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绝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2](P111)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被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证明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向21世纪的科学社会主义。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科研究方向

我国理论界普遍认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需要确立若干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然后分工合作共同推进。我们认为应集中在以下九个研究方向。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主要研究两个关系: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其根本标志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道路、理论和制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它既包括哲学方法论又包括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博大精深,它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因此,深入研究这个理论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主要从总体上研究这个理论体系,主要涉及4个层面:一是精髓,二是主题,三是核心,四是基本内容。对这些问题研究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科基础。《科社概论》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这个理论的主题,四个基本问题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以人为本是这个理论的核心;基本内容也就是此书第九章概括的“十四个关于”。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历史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这个方向主要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史和实践发展史。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起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经历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三个发展阶段。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史。这门史的起点应从新中国成立后写起。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建构。任何科学理论体系都有一个逻辑建构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是上述十四个方面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多数学者认为,这个理论体系是三个层面的逻辑建构。一是基本理论。它回答了这个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质的规定、历史方位等根本问题。二是总体布局理论。它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三是实现条件和保障理论。它包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必需的内部、外部和政治等一系列保障条件。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方向不仅要研究十七大概括的这条总道路。还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道路及与总道路的关系。经过这几年研究,我国理论界在以下方面获得了进展: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领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丰富。从性质上看有两大规定:一是社会主义,二是中国特色。从构成上看是四位一体:旗帜、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统一。而上述六个研究方向都不能代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领域研究。分领域研究包括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等。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和国外研究的状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我们应该如实地、谨慎地而又充分地予以估计。6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如此巨大变化,不可能不对国际社会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作为这一切巨大变化在理论上的反映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肯定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问题在于我们怎么估计。

与此同时要研究国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状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社会展开了关于“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等的热烈讨论。虽然国外这方面研究存在明显不足,但是这些研究动态需要我们及时跟踪和研究。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比较研究。之所以把它作为一个研究方向,是因为这个比较研究还会持续下去的,这个研究涉及我国改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问题。我们认为,需要从历史、现状和理论主张的结合上研究民主社会主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在指导思想、对待资本主义态度、政治制度和奋斗目标方面存在的根本区别。

标签:;  ;  ;  ;  ;  ;  ;  ;  ;  ;  ;  ;  ;  ;  

科学社会主义前沿问题研究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