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瓶颈及对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瓶颈论文,对策论文,智慧论文,我国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166(2012)04-0009-05
doi:10.3969/j.issn.1003-0166.2012.04.002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孕育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每一场科技革命都将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IBM首先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新理念,此后“智慧地球”作为一个智能项目已被世界各国当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振兴经济的重点方向。
“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的主要体现。近年来,我国所面临的城市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突出,例如交通堵塞问题、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水资源短缺问题、医疗资源紧张问题、教育不均衡问题、就业压力问题、通货膨胀问题、房价持续上涨问题等,这些无不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某些程度上构建“智慧城市”可通过利用高新科技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可为城市经济注入智慧活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可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可有助于城市治理模式的变革;可催生大规模新兴产业,引发新一轮科技创新。建设“智慧城市”的浪潮已势不可挡,但这种浪潮背后其实也隐藏着各种危机[1]。
1 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现状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云计算等为依托,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其旨在创建一个数字城市,从而提高城市的信息化程度,形成城市系统运转的良性循环,以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的城市环境,造福于人类[2-3]。
2 建设“智慧城市”的瓶颈
“智慧城市”理念为未来城市发展展现了一幅美好蓝图,然而作为一种以科技为核心推动力的城市发展战略,建设“智慧城市”还面临一些瓶颈。
2.1 实施瓶颈,包括路径依赖、技术垄断风险、云计算安全风险、物联网的安全风险
2.1.1 路径依赖和技术垄断风险
IBM公司是“智慧地球”这一理念的提出者,在建设“智慧城市”方面也是有先占优势的。而在接下来的发展中,IBM为中国量身设计了一系列智慧解决方案,希望与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契合,打造成熟的智慧基础设施平台,推动更多的中国城市迈向“智慧城市”。从形式上看,“智慧城市”算是IBM的一种营销手段和产品策略,是其应对金融危机展开自救的一项措施,它是在全球经济市场低迷之际,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提出的立足现状、面向未来的愿景,通过概念创新,实现其抢占国际市场,尤其是中国庞大市场的目的[5]。
国内很多城市很多公司都开始与IBM公司合作。在这种情况下,IBM公司既有技术上的垄断优势,又有营销方面的条件,因而很有可能会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带来垄断威胁,而中国也很有可能会受到外国建设智慧城市经验的影响,产生路径依赖。同时,在信息技术等高技术领域,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还是很高[6]。
2.1.2 云计算安全风险
“智慧城市”的构建要以“云计算”作为主要的技术支撑,很多文献都提到云计算的巨大市场增长前景,但云计算也是存在安全风险的。美国Gartner市场研究公司2008年底就发布了一份关于云计算安全风险分析的研究报告,指出了其存在的7大潜在安全风险。如表2所示:
因此,在数据传输和数据存储安全、数据审计、法律监管、风险控制等方面都需要高要求。要能够保证大型企业、政府机构与国外机构进行项目合作时涉及国家安全的信息不被泄漏,保证企业商业秘密、地方政府甚至国家机密不被泄漏。而现在,明显云计算的安全控制技术还不够高[7]60。
2.1.3 物联网的安全风险
“智慧城市”的构建主要是基于物联网基础的,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物联网的整体架构有三个层面(如表3所示):即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涉及两大核心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和射频识别(RFID)技术,都存在着无线信道被攻击的隐患。同时,在推进物联网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物联网建设标准的统一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法律边界问题等。对于这些核心技术,我国主要沿用国际标准,标准仍由国外组织控制,如果我国需要使用标准,就必须支付大量的专利费用,增加成本。对我国来说,企业技术研发水平薄弱,目前我国进入物联网领域的企业基本上都是中小型企业,企业资金实力相对薄弱,用于技术研发的资金很受限制,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7]57。
2.2 产业融合瓶颈
产业融合是建设“智慧城市”所面对的一个显著的问题。物联网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行业之间将会有很大的交叉性,而这些行业又存在太多的不同,如何整合资源来融合这些产业,使它们共同合作,这需要加强各行业之间的协调和互动,打破行业、区域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的共享。同理,产业链也需要完善,相对于外国来说,我国国内的物联网产业链还很不完善,产业链涉及多方的利益,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并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这些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2.3 管理瓶颈
从互联网过渡到物联网,它不仅是一个划时代的信息产业改革,其更引起其他方面的各项变革,管理方面也会发生变化,但管理方式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技术产业的变革必然需要相应的管理方式的改变来给予支持。物联网的使用实现了物物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切程序都自动化,那么这样的管理方式会不会倾向于机械化呢?从政府的角度来说,以前的一系列需要人为监督和监管的职责,在引入物联网之后,若能够实现自动监督和监管,那么会不会出现管理的僵化和非人性化呢?这就涉及物联网的使用范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对物联网的使用范围进行一个划分,应一步步来,而不是全盘套用。
此外,我国物联网行业人才匮乏。国外凭借其几十年的发展,在物联网领域积累了大量人才,而我国物联网的发展时间较短,技术创新人才较为匮乏,需要国家和企业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我国的教育体制以及教育管理方面已经存在问题,因此对于政府管理来说,这确实是个挑战[60]。
2.4 制度瓶颈
物联网的使用使得可感知、可互联互通和更加智能化,这些都意味着一切更加透明。为了减少前面所述的实施瓶颈发生的概率,制度保障方面需要给予很大的支持。同时制度方面也需要进行改革,尤其是要对网络有关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等条款进行相应的修改,从而保护国家、政府、企业的权利和利益。在现在,我国在网络信息安全保护制度方面本来就不是很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都侧重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而很少考虑个人权益。如果盲目地引进物联,而信息保障制度没有跟上,那么后果就很严重了。当然,其他方面的制度也需要跟随物联网和构建“智慧城市”而进行相应的修改,这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7]。
此外,物联网的边界需要立法界定。需要立法明确界定把哪些对象纳入到物联网是合法的,私人信息是否应该主动或被动“物联”的问题。
2.5 就业瓶颈
首先,就我国当前的就业来说,就业现状堪忧。大学生就业难、待业人员技能的缺乏、“民工荒”、社会对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等都是当前的就业问题。供大于求的矛盾和结构性的矛盾比较突出,大学的扩招,使得大学生的比例越来越高,技术工人数量越来越少,蓝领与白领数量严重失衡。
其次,再考虑建设“智慧城市”之后所带来的影响。如果IBM在中国落户,那么其将会对我国的IT产业产生冲击,对我国IT产业自主创新形成挑战。除了会带来一些技术威胁、路径依赖、技术风险问题之外,基于IBM在这方面的独特优势,我国只要接受其技术,就要接受其产品、管理方式甚至运营模式,这些都会抢占我国IT市场份额[8]106。
再次,从更广泛的层面来说,“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种涉及高科技产业的改革,我国在高科技方面的人才本来就是供不应求,IBM公司进驻中国实施这项计划,首先就会引进一些外国人才来抢占我国就业市场,同时物联网的使用会缩减其他传统运行模式的技术使用,随着智能化越来越普遍使用,那些传统的需要人为来操作的项目也不再需要人来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淘汰掉一部分在业人员。
因而,在考虑“智慧城市”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其所造成的失业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国家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去思考,在当前情况下,国家的教育制度本身就存在问题,等到物联网推广使用,国家怎么去调整就业人员层次比例、怎么去做相应的教育体制的调整,这些都是需要仔细衡量的。
2.6 城乡差距瓶颈
顾名思义,“智慧城市”主要是以大中城市作为建造对象的,随着我国的发展,整个国家都越来越“城市化”了,但我国现在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很大,尤其是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差距,被拉得越来越大。当前,我国连最基本的城乡差距、一些乡村地区小康水平的问题都没有解决,“智慧城市”的构建又主要以城市作为对象,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好,那么这会不会将二者差距越拉越大呢?当然,构建“智慧城市”暂时还只是个设想,要实现确实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城乡差距这个潜在的问题是必须纳入思考范围的,如何根据“智慧城市”的建设而做相应的解决方式的调整也是需要深思熟虑的。
2.7 文化缺失瓶颈
“智慧城市”的建设对文化方面的影响可能不会太明显,但它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文化的缺失,更确切地说,智能化与自动化会使得国家传统文化和一些传承下来的观念发生改变。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我们都惯用互联网和电脑来进行各项操作,尤其是写字,不再使用笔纸,确实,它是一种间接的、环保的、有效率的方式,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当我们偶尔看到或者需要写某个字,却认不出来或者写不出来的时候,这种失落感,不正是对文字文化缺失的一种失落吗?“智慧城市”的推出,将更加全方位地改变人类生活的方式,想象一下,那个时候,我们可以感知万事万物了,同时也被别人感知着,甚至监视着,这种感受是不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呢?因而,“智慧城市”的发展并不仅仅在于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在于公众在文化和伦理方面是否能够接受这种先进程度、超级智能化和自动化,是否就一定是大众真正的需求呢?这也是需要深刻思考的一个问题[8]108。
3 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对策分析
3.1 建立核心技术,抓住自主知识产权
建设“智慧城市”所涉及的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等都是兴起不久的,而这些也是核心技术,为了避免出现对诸如IBM公司的路径依赖、技术垄断风险以及在云计算和物联网方面的风险,需要尽快掌握好核心技术。在这方面,应该积极吸取在物联网和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发展比较尖端对象的经验,譬如欧美一些已经开始构建智慧城市的国家,还有IBM公司在信息产业方面给我们提供的帮助。
3.2 产业融合需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
除了技术问题之外,建设“智慧城市”的另一个很大的瓶颈就是产业融合问题,虽然我国很多城市都立下了很大的目标,但是产业融合所涉及的问题相当复杂,因为其包含的元素很多,例如产业链的整合问题、不同行业之间网际互通问题。在这个缓慢的过程中,政府的管理、制度调整、信息产业的法律法规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相适应的改变,需要适用于“智慧城市”的建设。
3.3 人才培养需应时,教育体制应有所调整
我国的高科技人才方面的培养相对于外国来说存在很多问题,人才培养需要应时做适当的调整,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尤其是当前我国就业难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更是需要国家在教育体制方面进行调整。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与外国的交流已经越来越透明化,建设“智慧城市”必然会使得国外的一些在技术方面占优势的人才涌入国内,这无端会给国内人才的就业带来严峻的挑战。因而,人才培养和教育体制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4 城市“智能化”并不意味着放弃农村,应减小城乡差距
城乡差距在这些年似乎越来越大了,但实际上农村的生活水平还是有很大提高的,建设“智慧城市”的同时,也不能放弃了对农村建设的支持,城乡差距大是国家建设的一个难题。国家政府的重心不能有所偏移,这就涉及一个“度”的问题,避免扩大城乡差距,从而稳定国民经济的运转。
4 结束语
建设“智慧城市”是当前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全球进入物联网时代的一个标志,这是将来必经的。“智慧城市”在很多方面给全球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必然也会面临很多潜在瓶颈,应该正视这些瓶颈,并努力去克服,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