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军区司令部幼儿园 刘冬 510000
摘 要:科学探索来源于生活,幼儿将生活经验与科学活动相互结合,在自主探究的同时,学会艺术的欣赏,通过操作、观察、创作,培养了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创新制作的能力,发展了动脑、动手、表达的能力
关键词:幼儿;幼儿园;科学探索
案例背景: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小朋友吃完鸡翅膀洗手的过程中,突然一个小朋友大声的叫起来:“老师,你看,这里有好多的水纹,还有弯弯曲曲的呢!”“老师,还是彩色的呢!”……顿时,许多的小朋友都围到了水池旁边,不停的说着,抓住这个契机,我将科学和艺术相结合,设计了《用油来画画》这样一个科学活动。
案例描述:
(一)、教学内容与要求:
1.通过操作和观察,发现油浮在水上面的科学现象。
2.利用油浮在上面这一现象进行艺术创作。
3、激发探索实验的积极性以及科学活动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1.用来观察的材料:水、油、空瓶子
2.用作实验的装满清水的盘子、添加油画颜料的植物油(4种颜色)、白纸、抹布、吸管(每人一套)
3、展示板、透明胶、笔
(三)、教学流程:
呈现材料→探索(观察、操作)→艺术品制作→欣赏→再探索(观察、操作、记录)
(四)、教学过程:
1、教师请幼儿将桌上的液体两两放在瓶子里,观察瓶子里的变化。幼儿能说“水在下面,油在上面。”“醋在下面,油在上面”老师拿着瓶子摇一摇再请幼儿观察。“有小泡泡往上面跑”教师归纳:因为油比水轻,所以浮在上面。
2、教师出示示范画,幼儿观察引起兴趣.并让幼儿一起根据经验进行观察和探索。
3、教师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和猜测进行艺术创作,并给画命名。(这是为了给幼儿一个操作的方法演示)。
4、教师请幼儿将作品放在展示板上,展示分享幼儿的作品,并请幼儿给作品起上名字。“请小朋友把做好的画拿到老师这里来,告诉我们它的名字。”
5、最后,教师将讨论的话题引向生活,问幼儿:“今天我们利用油会浮在水面上的这个特点画了一幅画,我请小朋友回家再想一想还有什么液体也能浮在水面上?”
案例分析:
学习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先导,是儿童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认为应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对学生来说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我们如果能从他们的生活中入手那就能很好地引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一、幼儿科学活动生活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规定了“科学”领域的目标和内容与要求,明确了“科学”领域的教师指导要点:利用幼儿园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园科学活动生活化是指科学活动的内容源于生活,并在生活情境中使幼儿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这一活动中,我们通过幼儿突然发现的现象,及时抓住了幼儿对现象产生兴趣这一特点,经过一个对比实验让幼儿自然地认知“油比水轻,所以浮在上面”这个科学现象。当然,在出示示范画让幼儿猜测的过程中,幼儿生活经验有限,他们的猜测会有对有错。我们就结合幼儿已有的经验进行观察和探索.在老师示范操作过程中,同时也是一个实验验证的过程,是幼儿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不仅让幼儿参与到老师创作的过程中,还将幼儿对艺术创作的兴趣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从自我操作感知油比水轻能浮在水上面的这个现象。通过科学艺术相结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参与制作、探索活动,在自主探究的同时,学会艺术欣赏,让幼儿对科学活动充满兴趣。在最后的讨论话题中,我们又把话题拓展到生活中,这又将幼儿的认知放大、拓宽,引向生活的重要一步;是让幼儿认识、了解、熟悉、理解生活的重要一步。
二、科学活动材料生活化
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科学。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科学问题,科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油,“由”意为“滑动”,“水”指“汁水”、“液体”,“水”与“由”联合起来表示“润滑的液体”。油一般指代动植物体内所含的脂肪或矿产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和液体。是随处可见的一种生活用品,不仅仅是食用油,同时包括汽油等随处都能发现的物品。有孩子们在实验结束后,会在回家的路上去发现它,关注它,而它无处不在,源于生活,而我们在中班设计这样的内容更是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油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对油进行分类将会是我们接下来的新一个实验探讨。
三、科学活动艺术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之中。中班的幼儿已具备了一定的创作能力,而且极愿意展现自己的能力,在参与制作的过程中积极投入,兴趣点高。整堂教学孩子能观察和发现油内容能够浮在水上面的现象,也能根据这个现象进行艺术创作,当问到:“你们看,是什么跑到纸上来了?” 孩子们都说:“是油,彩色的油,都跑纸上去了。”“可是水又去哪里了呢?”从简单的一系列问题中,又让幼儿对刚的实验进行回顾和再次发现。
在材料的投放上面,我们根据幼儿的感知不同,艺术欣赏角度不同,将材料投放给每个幼儿一份,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创作,而且越做兴趣越高,不停的告诉我:“老师这是我的画,她叫什么名字…”等等。进一步的提高了幼儿的成就感。这是孩子们共同参与、共同实验、共同发现并共同制作的结晶。在其中经历了尝试、探索及失败和成功。
我们有效的将科学艺术相结合让幼儿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参与制作、探索活动,在自主探究的同时,学会艺术的欣赏,通过操作、观察、创作,培养了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创新制作的能力,发展了动脑、动手、表达的能力。幼儿经历了“从观察到了解再到艺术创作,最后对科学充满了兴趣”这么一个丰富的体验过程。作为教师,我们也从中体会到将艺术渗透到科学领域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让科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秋美仙 科学教育出版社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论文作者:刘冬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9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3
标签:幼儿论文; 科学论文; 兴趣论文; 自己的论文; 现象论文; 老师论文; 操作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9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