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构中国现代道德教育理论的几点设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几点论文,中国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的提出
建构中国现代道德教育理论这一问题是基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对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和与之相应的现代道德教育体系尚未建立这一客观事实和矛盾状态提出的。
对道德教育来说,20世纪既可以说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时代,也可以说是一个危机丛生、步履维艰的时代。但危机也好,改革也罢,都是因教育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冲突而生,都是围绕更好地解决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自身发展的关系而展开的。与其它时期相比,自80年代开始的中国道德教育的改革是一件具有特别意义的事情。因为随着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中国进入了一个以现代化为根本特征的全面、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社会现代化的实践要求现代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的支撑,需要与之相应的道德教育理念和运作体系。然而,在如此重大的社会变革和如此强烈的社会要求下,我们并没有建立起这样一种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形式,主宰学校道德教育运作的仍是基于较为封闭、单一的社会结构而建立起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因其忽视现代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事实,忽视道德教育之固有的主体性本质,以及忽视现代社会对自主性和创造精神的呼唤,而在解释现实的社会道德问题、解决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冲突面前日显苍白,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传递时代精神、塑造时代品格,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的作用。因此,从新的视角构建中国现代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对人的引导、提升功能,为现代化建设、“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1 〕乃是每一位教育理论工作者不可回避的历史使命。
显然,对建构中国现代道德教育理论这一重大学术使命的承诺,实质上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对现代道德教育理论要求的反映,也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对这一要求的理论上的自觉。它试图以社会现实要求为基础建立一种新的、综合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以指导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使学校道德教育更灵活、更主动地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学校道德责任的要求。
指导思想
中国现代道德教育的理论建构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因而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亦须符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中国现代道德教育理论建设的核心同样也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和现代、中国和世界的关系问题,前者涉及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现代开新,后者则涉及中国教育国际化、国际教育中国化的问题。因此,这里所讲的中国现代道德教育的建设实质上是要以中国源远流长的道德教育传统的流变和现代转化为依托,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现实要求和近20年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实践为现实基础,以世界现代道德教育发展、演变的规律和趋势为参照,建构一种既有民族精神、又反映现代世界文明发展趋势,既融摄传统、又体现现代道德教育本质特征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形式。
准此,中国现代道德教育的理论构建须首先确立如下指导思想或理论前提。
第一,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这里包括两个基本思想,一是中国现代道德教育理论的建设不是无根的创造,它不仅不可能完全挣脱中国道德教育传统一脉相承的链条,相反它还必须以这一传统为深厚的生长土壤,吸纳其中合理的、在今天仍不失其生存价值的因素并将它消融在现代思想体系中。此外,在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朗化的今天,世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既呈现共同化的特点,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向。为了在多极化世界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突出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考虑自己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教育传统。
然而,传统教育的重要并不意味着可以传统的现代移植和现代阐释代替现代理论的重建。因此,在对待传统道德教育上的第二个基本思想是,现代道德教育理念的确立、理论的建设同时意味着对旧的观念、旧的思想体系的突破和否定,没有对过时思想的批判和否定,就不会有新思想的出现,就不会有理论的发展。如果说,对传统道德教育的继承和吸纳为现代道德教育的建设提供历史的根据,那么,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批判和开新则为道德教育的现代转化开辟道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国家来说,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和梳理尤显重要。因为在人类教育史上曾流传几千年的一些陈腐的、旧的教育观念,已渗透到教育机体的每一个毛孔,虽历经时代冲刷,但仍与现代道德教育思想的递演大势顽成颉颃,在支配、影响目前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操作中仍显示出现实的力量,以至于不对其从根本上进行梳理,就难以实现道德教育对时代使命的承诺。
第二,必须确立开放的研究视野,从根本上转变单一的、封闭的价值取向,把中国道德教育的改革纳入世界道德教育改革的潮流中去,吸收一切合理的、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建设有所助益的东西。因为要真正承诺中国道德教育理论建设这一严肃的学术使命,要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就不仅要考虑这一建设所赖以进行的特定的文化基础,而且还要考虑其人类整体发展基础,并为此积极寻求相互间的了解和合作,在相互交流、碰撞中逐步建立合理的外部评价参照系统和健康的内在自我反省机制。
在重视与世界道德教育思想合作、交流的前提下,尤其应该重视对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道德教育的借鉴。这主要是基于他们现代道德教育的先行性实践。
如果不拘泥于历史的具体细节而是着眼于道德教育思想的递演嬗变这一宏观视角,则可以把西方道德教育的发展约略划分为传统的和现代的两大部分。传统向现代的历史转变大致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如澳大利亚教育史学家康内尔(W.F.Connell )所说:“整个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教育,主要是同依次传递已建立的知识与道德传统、保守地顺应新环境,以及使青年准备谋生有关。20世纪的教育是另有肤色的一种动物。它并没有完全抛弃它的保守主义,但它更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和力图打破已建立的传统。它的任务不仅是保护传统,而且是对其批评和重建。”〔2〕19世纪末20 世纪初在西方所经历的那场在欧洲称为“新教育”,在美国称为“进步教育”的教育革命,无疑是西方几千年教育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教育变革之一。在这场变革中,一切传统的教育思想均都得到彻底的反省,一切机械的教育形式都遭到无情的批判。其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不仅极大地冲击了旧的教育思想形式,而且确立了未来乃至整个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格调。在近一百年的时间中虽然仍存在“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对立和冲撞,尤其是在二三十年代、五六十年代以及八十年代中期也确有“品格教育”的繁荣和复兴,〔3〕但强调道德的个体存在和创造本质、 强调道德教育的主体实践本质、强调围绕理性塑造德性已是理论界的共识。我们认为,经过近百年努力达成的上述理论上的一致和观念上的认同恰恰反映了人们对道德、对道德教育存在本质和存在价值认识的深化,而且,这些发展的主题也正是我国道德教育正在或必将面临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自觉的、及时的觉识可以使我们避免某些不必要的浪费。
第三,必须以我国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和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改革的实际为基本生长点。中国现代道德教育理论的建设虽然要以传统为依托,但它既不是传统教育的自然延伸或在现代的静态位移,也不是传统道德教育的改良或对它的现代诠释,它有与传统根本不同的基础和特征。同样,中国现代道德教育的理论建设也不会是西方教育模式的简单移植,虽然它要以西方的先行实践作参照。作为一种新的现代教育理论的建构,中国现代道德教育理论建设只能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这一客观现实为基本出发点、为旨归,它有赖于我们对社会现实和道德教育现状的总体把握和深刻反省。因为,任何社会的道德观念、教育观念都只能是特定时代经济关系的产物。
使命和内容
具体到中国现代道德教育理论本身的建设,笔者认为,第一,要确立一种现代教育价值观念。教育的现代化首先而且最终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也即是说,教育价值观的现代化既是教育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最终标志。一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家高举人道主义旗帜,把人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从而开启了教育现代化的历程,而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杜威等“进步”教育家把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权利和自由探究能力,把民主合作纳入具体的教育纲领、变成人们的教育信条并指导学校教育的运作,从而实现了教育由传统到现代的根本转变。在我国,由于传统教育价值观的根深蒂固,教育价值观的现代化尤为艰难。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价值观的现代化、现代价值观的确立乃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之所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把这一点看成是中国现代道德教育理论建设首要且根本的任务。在中国,现代教育观的确立一方面有赖于我们对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实践全面、清醒的认识和把握;另一方面则有赖于我们对传统教育价值观的反省和批判,有赖于对世界现代道德教育观念变化、发展历程和趋势的研究。
第二,要立足现实,融会中西,实现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返本开新。同其它事物一样,中国道德教育的发展、变革既蕴含了一种内在的必然,也反映了一种外在的偶然。发展的必然使它具有了客观的规定性,变革的偶然则赋予它更新、创造的可能。然命定也好,偶得也罢,历史昭示了:道德教育的变革与社会需求相依相生乃不变的规律。因之,当脱胎于封闭、单一、稳定的社会文化结构的中国道德教育,带着深刻的传统痕迹步履沉重地走到一个以开放、多元、多变为重要特征的历史时期时,经受的乃是前所未有的冲击,面临的便是全新的而又不得不作的抉择。给中国道德教育以合理的历史定位并在此基础上为它寻找新的生长点乃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德育理论工作者的使命。然而,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现代开新或转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非此一习作所能厘清。这里只能就我们对此问题的肤浅理解作一简单的概括性、原则性说明。我们认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批判继承大致涉及这样几个问题:一是确定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二是确定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批判继承的价值支点和方法论原则。第一个问题之所以重要乃在于要实现传统教育的现代开新,就必须注重其内蕴的现代价值观念、其所包含的基本精神,而不是陷于对具体范畴、个别概念的纷争。而要把握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整体精神和基本价值取向,考察其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基础及社会结构无疑是重要的。作如此理解的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有两层含义: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观是特定时代特定政治、经济状况的产物,因之,随着这种社会条件的消亡,它也便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根据;同时,作为中华民族伦理文化保存、传递的中介,它不仅培养了若干代人而且以其特有的精神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其中必然包含了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念。因此,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批判与继承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据此,开新的便不是对传统道德、道德教育具体内容的现代诠释,而是对其具有普遍人类价值的观念或精神的现代开新。然而,一俟确定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基本精神,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何进一步开掘其现代价值。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合理开新是以确定一个合理的价值支点或价值根据为前提的。在这一问题上,“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4〕是重要的, 也即是说,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批判扬弃的最后根据既不应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单纯为“体”的“中学”,也不应是单纯为“用”的“西学”,而应是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批判、继承、返本开新的过程乃是立足中国现代化的社会实践、融会中西价值观念的积极的价值重构过程。
第三,要重新确立道德教育的理论本体地位,使之既具有“工具合理性价值”又具有“目的合理性价值”。道德教育理论本体地位的确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重新思考、确立道德教育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使之逐步摆脱对其它学科的依附。“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仅仅通过一门学科来探讨这一领域既是有限的,也是危险的”。〔5 〕从多学科整合的视角寻求道德教育研究之合理的方法论基础,是当代道德教育家孜孜以求的目标。20世纪道德教育理论研究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证明了人们在这一方向上所做的努力及其所取得的成果。但是,这些研究还不能代替道德教育本身的建构。“同其它学科一样,道德教育也是一门学科,有自己特定的目的、内容和过程”,〔6〕“是一个有自己的概念、技术和方法的研究领域”, 〔7〕不能流于一般的学科及方法的影响。本世纪60年代以来, 呼吁还道德教育以独立品格的声音日渐高涨,研究日渐增多。世界知名道德教育理论专家J.威尔逊(John Wilson )等人对道德教育理论本体的探寻和研究可称这一努力的典范,〔8〕其所形成的一系列观点成为自70 年代以来道德教育理论建设的重要趋势之一。二是在进一步强化道德教育的工具性价值的前提下,必须反对过分狭隘的工具性解释,凸现道德教育的本体存在价值,加强对其内在特质和规律的研究,使道德教育的运作合目的、合规律地进行。道德教育狭隘的实用工具化倾向弊害就在于使道德教育完全偏离自己的运行轨道而受一种飘忽不定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的运动所左右,从而无法形成自己独立的评价系统,也就难以形成通过自我反省和外部批判实现自我调节、自我超越的机制。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即是一例。在现代,我们也是有过教训的。
笔者认为,道德教育的崇高使命在于通过塑造伦理精神,培养完满人格,改善人们的道德生活,实现道德对人生的肯定、调节、引导和提升,而不是教导人们无条件地遵从某种固定的外在准则。支撑道德教育事业的应当是这样一种信念: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是为了道德而生存。
第四,必须承担确立新型理想人格、勾画现代理想道德形象的使命。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前提确定以后,道德教育目标的确立就成为理论向实践过度的关键。当代道德教育理论,林林总总,大都把目的的确立作为理论建设的首要工作。威尔逊在1996年第1 期《道德教育杂志》举办的“迈向21世纪的道德教育”专题讨论中撰文指出:我们虽然世代进行道德的教育,但关于什么是道德、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具有哪些品质并不清楚。所以,他把这一工作看作是本世纪末道德教育理论建设的“第一步”。美国纽约州立大学“the 4th and 5th RS’研究中心”主任李考纳((T.Lickona)也指出,品格教育在90年代的复兴, 其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弄清“什么才是好的品格”,从而为道德教育提供一个明确的目的观念。〔9 〕美国波士顿大学“道德和品格发展中心”主任凯文·莱因(K.ryan)则认为,在建立一个以善良的个体为目的的道德教育课程之前,必须问什么样的人才是一个善良的人。〔10〕尽管到目前为止,关于一个完善的道德主体应具有哪些品质尚是一个人言人殊的问题,但大都认为:民主、合作的精神和态度,合理的道德判断能力,对道德原则的理解和批判能力以及实际履行对人、社会、自然的责任等品质是重要的。我们认为,道德教育目的的确立必须以对“道德”的哲学定位为前提,道德教育之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根本原理无不以一定的道德哲学理念为依托。而就道德范畴本身而言,其所关涉的主要是社会之间的利益和利益关系。因而,我们建议从人、自然、社会这三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特别是伦理关系来论证一个理想的道德形象的构成,从而为现代道德教育提供一个确当的目标系统。
第五,重新确立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体系。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不仅需要一个符合道德、道德教育本体要求的目的,而且需要一套有效达致这一目的的实践原则和方法体系。现代道德教育理论在方法上的探讨可谓五花八门,象讨论法、价值澄清法、价值分析法、对话法、角色扮演法、反省法等都曾风行一时并在不同范围和程度上显示其成效。在我国,学校德育主要采用讲授、榜样、行为训练、参观访问、评价等方法。笔者认为,任何方法的采用都应体现以下几个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学生精神和品格的统一性和影响学生品格发展的因素的多样性,以及学生生活的整体性决定必须协调各种因素促进学生整体道德素质的提高。主体性原则——道德的主体本质决定道德教育方法的选择应有助于学生自觉性的培养和自律道德的达成。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道德的主体性本质决定了道德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主体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的义务,而在现代道德观念指导下的道德教育及道德教育方法就必须体现这样一种思想,即学生的道德学习必须是自觉、自愿的而非强迫的。二是道德教育方法的选择必须考虑学生道德发展的阶段和水平。实践性原则——道德的实践本质、道德教育的实践特征以及实践之于个体道德发展的意义,要求道德教育是一种在实践中通过实践而且是为了实践的教育,因此,道德教育的方法也应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通过生活形成健康的道德生活方式,使学生的整个生活成为真正道德的生活,实现道德在实际生活中的引导、激励和提升作用。
第六,对学校道德教育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积极的回答。当代道德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在继续强化道德教育理论本身的研究的同时,更加关注对现实问题的回答。本世纪50—70年代,形式主义道德教育理论(The Formalist Moral Education Theories)由盛及衰的历程突出体现了这一趋势。任何有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的教育理论工作者都不能只满足于坐而论道、沉溺于纯而又纯的“学术探讨”,他还应当关照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对社会的道德改革、对青少年的道德成长承担责任。任何有存在价值的理论也绝不是空疏无物的教条,它不仅要直面现实的道德问题和青少年道德发展问题,而且必须对这些问题做出解释。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道德教育理论的活力,提高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度,重新赢得社会及公众对道德教育价值的认肯和信任。否则,理论就会成为空洞的死的教条,道德教育就会变成苍白的说教。笔者认为,诸如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权利和义务、合作与竞争、自由与责任、民主与纪律、价值多元与价值中立、生态伦理与教育、大众传媒与儿童成长等都是现代道德教育必须回答的理论问题。
注释:
〔1〕〔4〕江泽民:《高举邓小平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1997年第18期,第17、18、10页。
〔2〕[澳]W.F.康内尔著, 张法琨等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9页。
〔3〕Nucci,L.P.Moral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 Education,McCutchan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9.
〔5〕Elias,J.Moral Education:Secular and Religious.Robert E.Krieger Publishing Co.Inc.1989.P.ix.
〔6〕〔7〕Mcphail,P.,Ungoed—Thomas,J.R.,Chapman.H.Moral Education in the Secondary School.School Council Publications,1972,P.154,60.
〔8〕Wilson,J.A New Introduction to Moral Education.Casseu Educational Ltd.1990.
〔9〕Lickona,Thomas,"The Return of Character Education",Educational Leadship,Vol.51.No.3 Nov,1993,P.9.
〔10〕Ryan,K.,"Mining the Values in the Curriculum",Educational Leadship,Vol.51.No.3 Now.1993.PP.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