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培养审美情趣的策略论文_郑志生

浅谈阅读教学中培养审美情趣的策略论文_郑志生

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 福建 泉州 362200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可见,语文课程除了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知识与技能之外,还承担着德育、美育等任务,只有多育并举,学生才能和谐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就能挖掘出丰富的美育因素,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如何挖掘语文教材的美育因素,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

一、精心解读,发掘文本构思之美

一篇文章从结构来看,有总分、并列、因果结构等;从写作顺序上来说,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写作方法上,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文本以怎样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善于从文本脉络着眼梳理关键处,从语言入手发现中心点,从而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的特点,层层剖析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文路”。这样,教师在预设教学流程时才能如“庖丁解牛”般循着文路层层深入,阅读教学过程中才能应变自如、游刃有余。对学生来说,他不仅能慢慢学会把握每篇文章的篇章结构,进而品味出文学作品的匠心独运、精妙构思,还会慢慢把阅读中习得的构篇方法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让自己的表达有条有理,既提升了阅读能力,又提升了习作能力,还培养了鉴赏能力,可谓一举多得。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一课,写老汉指挥村民过桥时,把一个挤在面前的“小伙子”从人群中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后,结果小伙子被洪水冲走了。老汉与小伙子是什么关系,在这里并没有交代,只有当读到最后两段“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时,我们才心头一震,原来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读到这里,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震撼。那么,作者明明知道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为什么不在前面交待、讲明,而在后面才点出来呢?是的,这样安排能使文章产生一种更加感人的效果,让读者有一种“意外”的震撼。这种意想不到的结尾,震撼人心,催人泪下,这就是语言的力量,这就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这就是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独具匠心之美。

二、抑扬顿挫,品读文字音律之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它既是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必经之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汉语言文字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读起来抑扬顿挫,自有一股音韵美在其中。我观看了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清平乐·村居》一文的课堂教学视频,感受到了诗词的音乐美。她在导入新课时,先出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并告诉学生“破阵子”是词牌名,词牌名表示一种节奏、一种情境。然后播放了一首描绘古战场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这词牌所传达的情绪。接着,又播放了一首《春江花月夜》,让学生猜这样的音乐可以是哪一个词牌,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课词牌——《清平乐》。这样,既让学生明白了《清平乐》的感情基调,又为学生创造了和谐的音乐氛围,把学生带入到《清平乐·村居》的优美意境中。随后,她又设计了多层次、多形式的读,让学生充分体味到词的音乐美:一读,窦老师要求学生读得字正腔圆,这是朗读的基本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指名学生朗读后,窦老师相机指导了“媪”“剥”两字的读音,解决了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问题。最难得的是,窦老师还及时指导学生“莲蓬”的读音,告诉学生“莲蓬”口语时“蓬”读轻声,而在这首词中,为了合乎平仄要求,所以“蓬”应读第二声,不露声色地向学生渗透了古诗词平仄方面的知识。二读,窦老师要求学生注意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小、草、好、媪、东、笼、蓬。学生发现这首词上厥押的是“ao”韵,下厥押的是“ong”韵,读的时候琅琅上口。三读,窦老师让学生“手舞足蹈”,手脚并用,给这首词配上各种节奏。学生和着节奏,读得有滋有味,兴致盎然。在一次又一次饶有兴味的朗读中,学生品味词独有的韵律之美;在一次又一次看似夸张的朗读中,在语音的扬抑、节奏的缓急中逐渐入情入境。

三、借助想象,欣赏文字意象之美

一首好诗,一篇美文,就是一幅精美的画。如果能在学生反复诵读文本之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景象画面自然也就完整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也能从直观体验中理解作品的意象美。《清平乐·村居》教学中,窦老师在学生多次诵读诗歌之后这样引导学生:“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读了这么多遍。人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我们眼前情不自禁地浮现了一幅幅的画面,你们都看到了哪些画面?讲给我们听,我们一起和你分享。”学生争相发言,有“茅屋小溪图”,有“翁媪聊天图”,有“大儿锄豆图”,有“中儿织笼图”,有“小儿剥莲图”。窦老师结合学生的发言把这些画面用PPT呈现,且分别配上相应的词句,再次指导朗读。窦老师的朗读指导可谓妙趣横生,如第一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她这样引导学生:“听了你的朗读,我觉得这茅屋还不够低、还不够小,溪上的青青草这么嫩,这么绿,你忍心去踩它吗?”这样一引导,直接就把学生带入到了画面当中,学生读起来也是声情并茂。接着,窦老师不忘回归整体:“就这样的一首词,仔细看,你们看到了这么多的画面,但是,要把这些画面连起来,变成一幅完整的画,还有一处景物我们还未发现。快读读这首诗,再读,你看,应该是谁?”学生再次朗读,很快就发现了关键一景——溪,这条“溪”,溪上有青青草,溪东有大儿锄豆,溪头有小儿剥莲蓬,就是这溪,把这景都环绕在一起了。窦老师及时配上溪水潺潺的乐声,让学生和着溪水声再次朗读,一首词,立刻变得有声有色,学生宛如置身其境,陶醉其中。

四、细心品味,感悟语言情感之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一篇课文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的基础上感受到情感美。“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反复咀嚼文本的语言,便能感受“文中情”,悟出“文外意”。《穷人》一文中:“(渔夫)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一个“搔”字,一个“熬”字,渔夫的善良和淳朴尽在其中。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小凡卡无助的呼告,长江的磅礴气势,长城的巍峨壮观……每一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每一个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可以通过细细地咀嚼品味语言,与之产生共鸣。

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融会贯通,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切实在教学中提升语文素养。

论文作者:郑志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4

标签:;  ;  ;  ;  ;  ;  ;  ;  

浅谈阅读教学中培养审美情趣的策略论文_郑志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