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发展趋势与中国企业竞争战略_竞争策略论文

跨国公司发展趋势与中国企业竞争战略_竞争策略论文

跨国公司发展趋势与中国企业竞争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发展趋势论文,跨国公司论文,策略论文,竞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有关跨国公司的文献在二战后,特别是70与80年代,宛如雨后春笋,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是因为跨国公司虽然不是簇新的战后产物,但是其成长的势头、爆炸式的无微不至、对世界各国经济的深远影响,确是前所未有的。于是学术界发现经济规律和运作在跨国公司举足轻重的环境里和跨国公司尚未成形的时代迥然不同。最显著的是国际经贸关系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里主要是商品交易,但是跨国公司除了该项交易外也从事于生产要素的转让,包括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网络。这样,国际分工的格局便不琐定于悲观论者初级产品国的命运,一辈子服从比较优势铁一般的规律,钉住在不发展的阶段,无缘于产品升级和工业化。因为后者的各项要素在跨国公司自身策略的考虑下,只要东道国的环境合乎它们的盘算,足乐于提供的。

在具体分析方面,目光的焦点逐渐不期而然地从宏观迈向微观,原来认为雕虫小技的微观企业研究于是登堂入室,汇入主流,并成为宏观分析的主要部分,突破传统宏观、微观、中观的桎梏。

到了9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的自由化与一体化以及信息革命的无往不届,跨国公司的活动更是浩浩荡荡,覆盖各个领域:任何企业只要有相当的竞争力,很少宥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而莫不放眼全球,驰骋各方,挤入跨国公司之林。其结果是跨国公司这门学科也从不存在到独树一帜,到演变为和其他学科——如发展经济、部门经济、产业组织、企业管理等——切切相关、难以分解的庞然大物。

本文的目的不拟对跨国公司的趋势作一全面的阐述,仅将若干较有争论、甚至有时引起误解的问题加以澄清,俾对中国企业的竞争策略有所裨益。

二、大型化的取舍

如上所述,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了跨国公司的阵营,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比重自也上升。如果将直接投资作为跨国公司活动的指标,它近年来的成长率要比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国际贸易额的成长更快。

同时,许多跨国公司的规模也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如果一个企业在竞争中站得住脚,它的活动也会随着业务的发展而扩充。但是这并不是说只有大型企业才是跨国公司,当然任何调研可以集中焦点在大型的跨国公司,可是跨国活动并不限于大型的。在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其它活动,一大部分便来自中小型的跨国公司。

大型化的主要理由有三:一是规模经济。若干产业,如民用飞机、汽车,每单位成本曲线随着产量下降直至转折点方始回升。二是有利于谈判能力。大批采购往往能获得优惠条件,降低成本。三是各个部门的互补性。换言之,整合后的总和要比双方单独存在的价值高,此项互补表面上似乎没有关连,例如,一个部门的优余融资可供另一部门投资需要:信用卡业务的技术可以应用在出租汽车管理等。可是既有规模经济也有规模不经济。例如,大型企业往往机构臃肿、政出多层,因为成本曲线的转折点是指最佳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方法,实际上许多企业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如企业内部零用电子讯息网络,垂直形的管理模式可演变为平面型,以消除部门之间与上层下层的隔阂,足以推进成本曲线的转折点,但是一般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批量采购的优势也有限度,因为供应者也需考虑过分依赖少数买家。至于不同部门既有互补性也有排斥性。例如通用汽车公司原来自行制造各项零配件加以组装,但是发现竞争者大都由外来供应,成本较低,不得不改变多年来的策略。若干企业透过兼并尽管理论上有相得益彰之益,实际上往往发生初料不及的企业文化冲突。例如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合并后发现主要民用与军用飞机事业的作风每每格格不入,因此成果不如预期。

中国企业的规模和世界上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便显得己不如人。于是论者往往强调如果要和它们在世界市场上竞争急需实行兼并整合,成立大型集团。这个思路和计划经济时代的大而全布局也相吻合,特别是企业愈大,主持人的权利与官阶愈高。

如果以跨国公司的经验作为准绳的话,企业的大小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最主要扩充企业的理由是业务的发展,所需资金的来源大都也是利润的积累。用兼并手段扩充大部分是两厢情愿的,敌对性的兼并时时会招致对抗,如预设“毒丸”(兼并者并吞后同时吞入对企业运作不利的成分,如大量债务和优裕高级管理人员离职金)。中国企业如果也是随着营业蒸蒸日上而大加扩充,自然值得政策的鼓励,如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乱收费等。当然也需考虑垄断行为,但是除了执行公平竞争法外,最有实效的办法是坚持对内对外的开放政策,让竞争者不断地介入。

在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特别金融机制脆弱之时,政府机构扮演媒婆的角色促成痴男怨女的好事,是不无可取的。但是如果沦为家长式的“拉郎配”则恐造成怨偶,特别是目的为营救不良企业,良好企业会陷于不胜负担的境地,妨碍前途。

因此要达到中国企业合理规模的措施主要不是从行政命令而是从培育市场入手,包括企业和企业各部门的市场化和商品化,俾经营欠善的企业随时可被懂得整顿的专家吸收过去;反之,一个企业的若干部门,或者因为不合战略,例如通用电器的一般民用电器,或者因为无利可图,如某石油公司的连锁商店,可象商品一样随时脱手,随时割爱。

三、合作与竞争的并存

企业的规模有相当弹性,主要的原因除了上述管理能力和协调与合作外,究竟哪些部分应在企业之内,哪些部分可以通过种种不同的方式取得,是一个变数。例如,波音公司,福特汽车公司等的零配件大部分是外来的。航空公司的飞机机械制造厂的机床可以租赁,不必全部自购。即使员工,一部分可以从临工服务公司雇佣。甚至将某项服务全部由承包商办理,如一家酒店的代客停车服务。技术与商标也可以许可证或特许权的方式获得:授权者为了保持自身的名誉,每每同时有严格的规定和培训。如麦当劳对特许权获得者除了关于质量、服务、卫生等订有详细的条件外,对选址、财务、会计制度等莫不详加规定与指导。即使在管理层面,酒店的管理往往不是老板自行操作而是聘专人承担,如希尔顿公司。一般言之,若干大项目,如树立新信息系统、改组等,外来咨询既可按需聘任,又较客观,不受内部地盘和既得利益的左右。

因此有人认为,在现阶段信息世界里的跨国公司不管营业额如何庞大,涉及领域如何广泛,不一定需要一个非常庞大的机构。

从竞争的角度看,传统的非友即敌概念也在改变。一个企业的关系户除了供应者和顾客外,即使竞争对手也可有部分合作。因此也可说不排除既竞争又合作。合作的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策略联盟”便是可以包括不同行业和竞争者。其具体内涵只要互利,不违背公平竞争法律都可考虑。例如许多高新技术公司可将研究开发成果互相交换,销售渠道也可共享等。因此,一个企业的界线并不象传统企业那么清晰。

同业之间相互合作最常见的现象自是同业公会组织。许多问题,如政府对该业的管制、或者国外对业者的倾销诉讼等,时时涉及全员的利益与关注,可共谋一致的对策。对若干问题的关注,如美国对华贸易措施,是跨行业的。跨国公司在这些问题上也时常合作。

四、学习与创新

中国传统的美德是尊重学问,因此学者在各行各业中排名第一,并且可以见大人(即高官)而藐之。但是学问的定义和内涵往往经过长期的迂腐之见越来越窄,把许多工艺实学悉数排除,不利于经济发展。即使近来对此种积弊早已觉悟,且一反重文轻理,转趋重理轻文,姑不论矫枉过正之失,似乎对学以致用方面仍然了解不足。

第一,传统的清淡倾向,尊理论轻应用似乎尚未全部摆脱。许多科学成就停滞在实验室内,甚至方程式上,没有推到车间里去。第二,好高鹜远的习气似乎也未扫除,许多实用的东西认为不够高深。

反观跨国公司的发展成功的指标非常简单的是财富的创造。其手段一方面是运用家喻户晓的原则,另一方面是创造崭新的产品及市场。

第一点似乎很容易,但是事实告诉我们,常识是不寻常的。在学校里大家读同样的教科书,听同样老师的课,做同样的实验,但是很少能全部领悟。麦当劳的产品没有什么秘密,服务态度也没有专利,为什么它能够占领那么大的市场份额?代工谁都可以学做,为什么许多第三世界尚与此无缘?的确,中国对代工以及相似的三来一补等操作不无怨言。对此项操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竞争非常激烈,一旦市场情形改变,条件可愈加苛刻,甚至全被抛弃。

因此,为长远之计,创新自为上策,这也是许多跨国公司追求的目标和成功的因素。在许多制造业里,大部分的产品为三五年前所不存在的,机器、原材料和流程也推陈出新。所需指出的是创新有硬件的,也有软件的,有细微的,也有突破性的。上面提及的麦当劳例子,大都属于软件方面;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创业时代的王牌无疑是硬件,但是一度因为软件跟不上,几乎发生危机。近代中国的通病是重硬轻软,例如学校的图书馆非常堂皇,但是图书非常简陋;工厂里的机器不错,维修却不如人意。

细微的创新一般也是被忽视的,甚至不认为是创新,实则该项创新若持之以恒、积少成多,比突破性的创新更能掌握。例如,丰田汽车的产品为什么质量特别可靠,主要是几乎每天集思广益,对一举一动有不断的改进。相反的,突破性的创新往往难以预料,并且不少是偶发的,如维生素的发现。

因此中国企业的竞争策略虽然要放眼创新,在起步时不妨忍气吞声地做人弃我取、平平常常、辛辛苦苦的工作,在谋求突破的同时还要无微不至、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地不断摸索。徒有大志不脚踏实地是难有实效的。

五、企业内与企业外之互动

企业内部的管理,如组织、财务、生产、行销、人事等,自为创造财富的基本任务。唯跨国公司发展的趋势逼使高层决策的重点逐渐转向企业外的事务。因此越来越多跨国公司的主管大部分的时间要花在企业之外。而且当跨国公司一旦对社会、甚至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举足轻重的时候,其对外的着眼点及主要关系户,不象一般企业那样局限于狭义的顾客和供应商,面对跨国公司的问题也不仅是内部管理是否合理有效,而是象政府一样,要关心谁受益和谁受损了。

这不是说内部管理不重要了。众所周知,如果跨国公司内部的管理不善,失去竞争力,业务每况愈下,是要站不住的。首先受到冲击的是持股者,如果是上市公司会反映在股价的下降。尽管股东是公司的主人翁,一般小股东可以在股东会上抱怨,但如全民所有制的国企一样,一般人民是无能为力的。在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的地方,如果有人认为某公司的业绩不良主要是管理欠佳,但是主管者并无退意,董事会也无异议,便可以超出市场价格收购其足够的股份获得控股权,从而改换领导班子。有时收购的风声一出便可引起董事会对领导班子的重估价甚至调整。

当然收购的结果不一定限于领导班子的更换,有时可能将全部企业解散,化整为零,并且新的领导班子究竟用什么具体方法重振企业也往往是未知数。有很多例子是大量裁员或关厂以节省成本,但是是否合乎企业长期利益,特别是企业的凝聚力,足一疑问。

最显著的企业内部减低成本而不利外部环境的是污染。只要污染,如在河沼中排泄化学品、向天空中放浓烟等,并不增加企业的成本,对企业便有很大的诱引力。但是有远见的跨国公司便应当有先觉,不等到政府禁止或受罚便自行克制。当然这是基于内部管理比较有效,所以有能力承担一般同业不一定要负担的成本。除了上述例子之外,实则类似该项的考虑非常之多。例如,某跨国公司的奶粉尽管本身合乎卫生标准,唯在发展中国家饮水不良的环境中,大量引人的广告没有指出污水搀人之害,对婴孩的健康造成威胁;服装公司对员工的苛刻待遇等,比比皆是。

中国的企业在计划体制时代对企业外的环境早已有高度警觉,特别是和政府部门的关系。但是在国际竞争的情势下,不独企业外的领域要广泛的多,重点也在转移。例如,除了有关政府主管部门之外,国际间的规章制度也需注意。中国的瓷器因含铅量过高、玩具因为婴孩可能受伤等案件时有所闻,如不早日自律,不独对个别企业会严重伤害,甚且对整个行业和国家都有所不利。例如,进口国借保护卫生、员工福利、环保的名义,可以对一国的产品抵制,行保护主义之实,不可不慎。

此类自律同时涉及内部管理制度。一般中国企业不但缺乏对外的透明度,对内也不够透明。企业在金融市场上市后为了扩充而取得的资金是否按计划办事每无交代,一般的会计报告也言之不详,特别是非财务部门,如环保设施、工事伤害等。因此在目光转移到对外环境时,对内管理也必同时调整。

六、结论

时代在前进,世界在蜕变,现代的企业若墨守成规,不独难以发展,甚且生存堪虞。

有人以为中国的企业在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下,对外来的冲击无需随波逐流,亦步亦趋。诚然,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一致化,也即并不排除多元化。不独各国可以有自己的特色,一国里也可以百花齐放、兼收并容。企业的策略也没有一套方程式到处适用,为此必须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但是必须承认当今世界的竞争是激烈的,姑不论闭关政策在中国能否容忍,以中国之大,世界也不允许中国闭关。从企业的观点看,如果中国企业无法在世界市场上和跨国公司竞争,跨国公司也会打进来和中国企业竞争。因此中国企业必须对跨国公司的趋势深切关注,引为他山之石,而不是依样葫芦地照搬。因此究竟哪些趋势对中国企业的策略最有启发值得考虑。

上面强调虽然跨国公司有大型化的趋势,要知有规模经济也有规模不经济,特别在拉郎配的情况下,可能因不相协调而成怨偶。在商场上,竞争尽管犹如战场,但和兵事的基本不同点是不一定你死我活,亦可以并存甚至双赢的。同时竞争不一定排除合作,换言之,可既竞争又合作、合作的方式丰富多采,随时可因需而设。因此外国的跨国公司和中国的民族企业其分界线也将日趋模糊。

中国企业的长远目标,一如成功的跨国公司,自属创新,但是在经验不足的阶段中,尚需虚心学习,切忌好高鹜远,欲速不达。因此,尽管目光远大,必须稳扎稳打。

企业对社会甚至全球的影响日益扩大后,管理层的重点也必然要从内部的管理转向到对外的折冲。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对社会问题如环保、劳工福利、道德准绳等起先知先行的作用。这样不独合乎自身的长远利益,达到可持续的发展,并且可以对今后的世界文明做出贡献。企业的目标要创造财富,可是财富不是人类的最终价值,企业应当、并且必须图利,可是不能一切向钱看,背弃了中国固有的、未来世界、人类的价值观。

标签:;  ;  ;  

跨国公司发展趋势与中国企业竞争战略_竞争策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