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本德育课程建构
班主任课程领导的阅读旨趣与生命理性*
——走进班主任Q老师的读写世界
吴晓玲
【摘 要】 富有主体性的专业阅读和多元化阅读是班主任建构带班育人理想和思想,寻找和创生教育思路、资源和策略的一种富有成效的研修方式。班主任通过热切恒久的阅读与写作不断突破自我,探寻自身的认同、完整和可能,培育敬畏、理解和成全生命的情理交融的生命意识,渐次产生阅读的教学能力提升旨趣、教育内容创生旨趣和乡村教育生态改造旨趣,实现自身理论素养和实践智慧共生发展,发挥课程领导的专业力量。
【关键词】 班主任;课程领导;阅读;叙事;生命理性
继《班主任课程领导的活动兴趣和实践理性》之后,我写本文的目的除了继续丰富对本土实践中教师课程领导原生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另一更为主要的目的是:探寻个案班主任Q老师不刻意为之却功到自然成的课程领导力所依凭的理想情怀、思想智慧、责任自觉以及能力自信的源头活水。相较于她的阅读世界,课程领导好比冰山一角,而隐匿在水中的虔诚执着、饶有兴味、沉静深度的自读、共读、推读、评读、写读才是其课程建构和领导力的真正支撑和底蕴所在。
一、Q老师的多重身份
Q老师出生于农村,少年时便喜爱读书,但书不易得,成为其童年“隐痛”。中师毕业后她通过成人继续教育和自学将学历提升至本科。Q老师任教26年,其间担任了16年的班主任。她有着多重身份——小学教师、大学客座教授、儿童阅读推广人、报刊撰稿人——足以让同行惊羡,也让我对一名小学教师的生命能量有了新的认识。
(一)阅读推广人
结识Q老师缘于书。我在2017年出版了一本书,出版社寄送了一本给作为阅读推广人的Q老师。因为对书中的教育观点有共鸣,且对一些教育困惑感同身受,所以她通过编辑与我联系,我们便认识了。当得知她在一所乡村小学工作时,我隐约生发出一些好奇:是什么促使她成为一名阅读推广人,为什么她会具备这种评鉴和推广书籍的能力?
当然,径向滤镜的功能绝不仅仅是添加暗角而已。配合功能强大的范围蒙版功能,我们可以使用它非常快速地调整画面局部色彩及影调效果,让改变服饰颜色等操作变得易如反掌。
(二)教育志愿者
随着交流的深入,我才知道Q老师是一名乡村教育志愿者,而之前她在城市的一所名校工作。当问及为什么要到乡村支教时,她说:站在乡村教育的土地上,可以离教育的真正需要更近些。一次同行,Q老师给我讲了一个又一个她所带班级的孩子的故事,其中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深刻,她说:“绝大多数孩子的学习问题其实不是认知问题,而是心灵问题。作为教师,能否打开他们的心扉,能否让他们愿意敞开心灵,对教育者来讲尤为关键。”
(三)成长引领者
随着阅读的积累,Q老师开始了自觉的儿童阅读课程化探索。她往往是自己先读,然后通过自己的阅读感想和评论把书推荐给孩子、同行以及其他读者。因为谙熟于书,她能贴切、巧妙地使用。她所带班级有5个学生都来自父母离异家庭,她认为必须首先关注这些学生心灵的愈合和重建,因此她专门为这些学生以“单亲家庭”为线索整理相关绘本,和他们共读分享。在共读《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本书时,她邀请一名单亲妈妈和孩子一起表演大小兔子彼此相爱的场景。共读《大猩猩》后,她对所有学生说:“大人们分开,是后来发现彼此不合适在一起,跟小孩没有任何关系。他们虽然分开了,对小孩的爱并没有减少……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她认为:“绘本,对很多小孩,是视野,是能力,是素养……但对那些特别的小孩,绘本还可能是良药,是和解,是房子,是爱,是暖,是希望,是人间四月天……”Q老师的绘本阅读旨趣已从关注提高语文能力提升到对学生心灵的关怀!
在前一场讲座进行时,我就发现坐在第一排的Q老师经常转过身观察听讲座的老师们;而在她自己的讲座过程中,Q老师则多次从主席台上走到教师中间互动。看到她那么执着地追问教师们的想法、看法和做法,我都替她捏把汗,甚至觉得她有些“强迫症”倾向。但慢慢地,她的“强迫”让我看到了一种勇气,我的内心竟有些震动。她重视自己的讲座,是因为她相信自己的“看见”和“懂得”,相信学习的价值,她无法忽略听众的淡漠,她希望用自己的觉醒来影响别人。那究竟是什么赋予了Q老师这种影响他人、引领他人的使命般的勇气呢?
二、Q老师的阅读旨趣
走进Q老师的阅读世界,通过了解她在不同阶段的阅读旨趣,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段以阅读为路径和动力的蝶变过程。
(一)教学能力提升旨趣:理论兴趣的发端与发展
Q老师起先教了8年数学,因学校的需要开始改教语文。两个学科差异很大,自我要求严格的她很有压力。要好的同事替她买了一本周一贯老师的《语文教学导论》,Q老师读了之后发现,“原来语文可以教得那么神奇,语文世界是美的世界、艺术的世界、生活的世界”。从此,她开始进行理论性阅读。她认为理论源于实践并高于实践,人类生命的成长总会有相对普遍的节奏和规律,顺着这个节奏和规律,就会少走些弯路,会更透彻地懂得困境之困,也容易找到挣脱困境的出路。她在阅读理论书籍的过程中发现,“理论书籍呼应、升华了我的实践体验”,但我“不愿意只凭经验或者天分、无意识地‘撞见’理论,而是希望自己有深刻的理性自觉,因此拼命阅读理论书籍”。
4.可信性。
不管是信任理论还是甄别理论,抑或是质疑理论,都是对理论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让Q老师与现实、与实践保持一段省思的距离。这距离其实就是成长的最近发展区,让其有勇气也有信心提升自我。提升如同登山,登高方能望远,才能逐渐看到事物的全局和整体,这正是课程视野所需要的。
(二)教育内容创生旨趣:课程兴趣的发端与发展
Q老师的课程兴趣发端于无意识的教学内容创生。虽然这种课程兴趣起先还只囿于语文,但是语文学科对广深阅读的特别需求为她的课程兴趣奠定了厚实的人文底蕴,有了它,课程才能更好地观照与契合人。
1.理智性。
Q老师开始做阅读时,没有经验也没有设计,就是把自己读到的好玩的有意思的书带到课堂上读给学生听,她发现学生们更喜欢她读给他们听的书。这种随性的与学生的阅读分享所带来的教学效果,让她对“教教科书”与“教书”有了切身的体认。Q老师还通过精读诗词鉴赏类和文学评论类著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文本理解素养,所以,很多时候虽然诗还是那诗,文还是那文,但因为教者的理解发生了许多变化,很容易让学习者对古典诗词产生不一样的感悟和体验。
在压力钢管工程量较大的项目上,可建设集中供气系统进行切割下料。集中供气系统操作安全简单,可实现不间断连续供气,保持气体纯度,气体压力稳定,便于安全风险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是一种便捷、安全、节省成本的方式。
在课程理论史中,之所以倡议教师应该成为课程开发者和课程研究者,除了尊重和释放教师的主体智慧外,其中一个重要的也是根本的原因是,在课程改革中教师无法透彻地理解制度课程,导致课程负载的潜在教育价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失,未能充分地转化为学生的体验和发展。Q老师通过阅读不断地丰富充实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教学内容的创生。
真正让我产生研究她的愿望,是在我听了她的一次关于课程综合化的讲座后。更准确地说,是她在做讲座时陈述的主题之外的话语以及她与教师们的互动方式激发了我。
(三)乡村教育生态改造旨趣:领导兴趣的发端与发展
Q老师在乡村支教的经历让她对城乡教育的差距,对乡村教育、乡村家庭生活的凋敝有了真切的认识和痛彻的感受。阅读推广人的身份让她有许多接触社会科学书籍的机会,自身经历再加上书籍引领,使得她内心生发出尽己之力、以书为媒改造乡村教育生态的行动愿望。乡村儿童同样决定着这个民族的未来,而乡村教育现状堪忧,乡村儿童的父母很难指望得上,乡村教育重任就基本在教师身上。儿童阅读课程化,可能是最经济也最实在的改变乡村教育生态的可行之路。
推进巡视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巡视干部队伍。要积极适应巡视工作面临的新的形势任务对巡视干部提出的更高要求,严格标准、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把巡视干部队伍建设好,让党委放心,让被巡视单位认可,让职工群众满意。
一直努力突破自我的Q老师能够理智地认识自己和外界,并积极建立自己的工作、精神生活和外面世界的联系。Q老师既在敞开自我、追求和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价值,巩固了自信与自尊,同时又培养出具有反思和批判意识的独立精神。
Q老师鼓励家长们每天把阅读的摘抄和感悟写成文字拍成照片上传到共读群,而她会对家长们的读书笔记进行回应,因为她相信支持性互动是让共读持续下去的能量之源。经过和家长们共读《正面管教》,Q老师关于家校关系的认知“发生了颠覆”,她不再认为学校和家长之间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而是彼此需要、彼此引领。“家校之间不仅有个娃,更有一本本教育经典可以作为桥梁,让家庭和学校、社会通过阅读形成更大的学习共同体,从立面打造良性互动、正面影响的成长环境。这,不是花的工程,而是根的事业!”她坚信,家校之间坚持共读共写共评,持之以恒,必然会切切实实地改善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学习体验。
三、Q老师课程领导的生命理性
“生命理性”这个词是我为Q老师生造的。在系统阅读了Q老师的文字尤其是她近来写的文章,我就更确定“生命理性”于她教育观念、情感和行动的贴切,读着这些被生命自觉开悟和浸润过的文字,常常让我“沉迷”其中难以自拔。正如Q老师在微信朋友圈所言:“最终触动我们,或者最终能够支持我们前行的,无非是这种最本质、最纯真、最真实的情感和爱。”
本文模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多节点间组成区域内链路状态的预测,但节点数的增加会导致局部区域链路状态的复杂度呈指数倍上升,使得预测难度大大增加.为了探寻节点数和预测效果之间的关系,本次实验切片时长为320s,预测区域的节点数分别为:2、3、4,共进行了30次预测,实验结果如图12所示.
(一)寻求自我的认同与完整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提出的“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它来自教师自身的认同和完整”,Q老师对此非常认同。
综上,本文主要分析中韩两种语言的歧义产生类型,并从词汇和组合结构角度分别举例说明了汉语和韩语的歧义现象。通过分析歧义产生的原因,希望能为汉语及韩国语学习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柴静的《看见》也是Q老师十分喜爱的书,她从新闻工作者“看见”和传播“看见”的社会价值找到了自己作为教育者、阅读推广人“看见”的力量。她深信阅读和推广阅读可以跨越时空联结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世界,赋予精神生命以生长之光。Q老师不仅带动学校的师生们读书,还发动学生的家长们读书。她认为相对孩子,农村的家长更需要教育。
2.连续性。
自我认同是连续的、反思性的自我认识和实现的过程,是一种连贯发生的叙事化现象。生命本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过渡”构成,Q老师正是在持之以恒的“以读促写促行—以写促行促读—以行促读促写”的过程中不停歇地自我摆渡。从某种意义上讲,Q老师是首先给自己的成长规划好了课程,首先“领导”好了自己,有自己的信念、思想、使命、规划,有自己的成长共同体,然后才能富有感召力和效能感地去引领他人。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只有自身热切相信和践行的事物,才有影响和撼动生命的力量!
3.真实性。
建筑是一个生态的、会呼吸的有机体,要保证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同时存在,由于正、负压的作用而形成空气流动,如对建筑的进深、房间的门窗位置等的考虑。同时,选择合理的开窗方式,如相同面积的推拉窗与平开窗比较,平开窗的最大开窗面积是推拉窗的两倍。朝向的选择上,如夏季减少太阳的直射、冬季满足适量的日光照射入室内。这样最大限度的提高能源和材料的使用效率,减少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使建筑和环境都达到可持续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使健康绿色的低能耗建筑能够真正走进我们老百姓的生活。
课程领导依赖于领导者的真实。对自己真实才有助于自我认同的主动构建,Q老师所写文字的力量感正是来自真实感。她从不会允许自己的文字成为一种“庸俗成功学”“善意的谎言”或“空洞的理想”。我们可以从她的文章中看到她的局促、无奈甚至无力,看到她的探索,看到她对自己的检视,看到她对自己的坚持。当然,仅有这种真实的挫折困惑和探索是不足以引领他人的,其文章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与时间保持对话”,让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自我在对比和对话的联结接续中钩沉出事物发展的规律,验证教育行动的价值。
1.强责任意识,促青年普法服务平台建设。公开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组建起“国土讲师团”队伍,深入镇、村(社区)等基层一线开展宣讲,主动帮助基层干部群众增强对国土法律法规政策及业务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自组建以来,“国土讲师团”已赴龙山、掌起、宗汉、胜山、附海等地开展专题宣讲,参加人数高达520人次,深受基层镇村干部和群众的欢迎。
近年,随着专业阅读的深入,Q老师对理论也有了自己的甄别意识,她借用《顾随诗词讲记》中对诗的评论来表达自己的理论偏好:李商隐写诗,是一个旁观者,特别精美;杜甫就算是旁观记录,也会把自己放进去,现实的苦会在他心灵上翻滚后而出,所以动人。做学问也有这种区别。所以,她更喜欢杜甫式做学问的方式,融自我、情感、责任于困境和苦难,提升境界,再艺术化地表达。
课程领导同样依赖于领导者的可信。可信来源于自我的完整,而自我完整的形成其实就是个人信念体系的构建。Q老师提及她的阅读探索曾遭人全盘否定,她困惑是该改变想法迎合别人,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她告诉我:她的学生考上大学回来看望她时,大都会回忆老师当时带领他们阅读的故事以及阅读对他们成长的帮助。这让她意识到自己的坚持是对的,从此她判断教育实践价值的坐标是给学生创造的学习体验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
(二)对生命的看见、懂得和成全
Q老师生命理性的苏醒与她3年乡村支教的经历有着紧密的关系。站在乡村教育的土地上,接触到受伤的孩子,反而更能够触摸到教育的本质。
1.看见时代之悖论。
在儿童立场被普遍接受时,Q老师的“对生命的看见和懂得”没有停留在对抽象符号化儿童生命的诗意描绘和畅想上,也没有局限于学生所受伤害本身,而是进一步寻找学生之伤背后的时代悖因。
Q老师所带班级的学生人数并不多,只有33人,但学习困难生近三分之一,除一个是先天原因,其余都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留守、分居、单亲家庭越来越多,流动和留守儿童,连起码的亲情、稳定的生活都成为奢望,何谈教育?加上农村教育观念滞后,学前教育几乎为零,不识字的老人和茫然的妈妈,多是用游戏和电视喂养小孩……”
路面抗滑特性主要取决于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接触作用,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因素包括黏着和滞后两部分,与轮胎结构、路面形貌等密切相关[1]。橡胶的尺寸、花纹等结构特征影响轮胎与路面的黏结力,而路面形貌、路面级配类型等宏观构造影响轮胎与路面的滞后力[2]。因此,要从轮胎—路面相互作用角度研究不同橡胶花纹、集料性质和级配类型对沥青混合料摩擦系数的影响规律,进一步明确轮胎—路面相互作用下的路面抗滑性能。
“现在也许是个很好的时代,但对孩子成长而言,又是最复杂的时代。看起来比书本有趣得多的事物环伺孩子周围,诱惑、分散、瓜分着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点。看书,在很多孩子看来麻烦且无聊,哪比得上动画片欢声笑语、游戏精彩刺激?”这个时代前行太快,发展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最后大多由最脆弱无助的孩子承受。纵然我们难以化解时代之症,但懂得伤口何在,至少可以时时提醒自己尽量不要在伤口上继续撒盐。
“悖论”意味着需要辩证地看问题。Q老师认为,人之为人,就在于既拥有反思能力又具有建构能力。问题无处不在,也不容乐观,但我们最终是靠乐观走向未来。如果问题是手背,那么转机就是手心,两者合一为手,转机蕴含在问题之中。换言之,直面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创造更好的未来。
2.看见教育之迷失。
当教学和课程在学校变革与发展中变得日益重要时,Q老师却发现被剥离于教育之外、孤立追求视觉效果和眼球效应的教学设计和课程建设“像农夫在休假日支起的树木一样,虽则也有枝条、花儿、果实、花环和花冠,但是不能生长,甚至不能耐久,因为它的装饰不是从它的根儿生长出来的,只是挂在上面的”。
因此Q老师一边反思着自己的迷失,一边用文字呐喊:“教育不那么需要锦上添花,急需的是雪中送炭;比上课、课程建设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的理解和解困,是你要看见他,懂得他;教育的首要核心是人,永远是人!不知人,焉知教?教育的困难与挑战就在于它的对象是人的心灵,心灵是丰富而敏感的;学习首先是心灵的事,如果不触及心灵,教育终是水过地皮湿……”
语文学科的开设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能够深刻地了解语言文字并且能够熟练地应用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全面性和能动性,并且能够有效地解决所谓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之间的争执,因此可以了解到无论是在理论的教学中或者是真正的实践中,其都能获得高度的重视和肯定。
Q老师常常像一位画家、作家那样去捕捉孩子的眼神、笑容和声音:
“我之所以对小海抱有信心,是因为他常常用怯生生带着某种渴望的眼神划过我,然后迅速藏起来。”
“邀请小北妈妈过来,和小北一起表演大小兔子彼此相爱的场景。那一瞬间,小北眼睛都笑歪了,平时他的脸总是铁板一块。”
“暑期家访准备去小宇家,接电话的是小宇,声音明亮、流畅、喜悦……这是一年来,他第一次用这样的语速和声调和我说话。这一年来,我没能给这个孩子什么帮助,有时甚至是伤害。但是他启发了我很多思考:如果不知道他人的路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们就没有资格做任何评价。”
读着Q老师的叙事,我不禁思考,以学校为本的课程建设,不就因为研制国家课程的专家学者们难以常常看到孩子的眼神、表情,难有机会听到孩子们最真实的声音,才让离孩子最近的教师们的专业空间合法化地拓展到课程领域吗?但是如果学校的课程建设也在重复或模仿国家课程研制的方式,追求宏大齐全的框架门类,却忽略了真实的孩子和孩子的真实,难道不是南辕北辙的迷失吗?
3.看见生命之特质。
在这个什么都可以信息化的时代,“知道”有时和“不知道”可能没有本质区别。关于生命和生命教育的理论,只要想知道,得之很便捷。但是当对生命特质的感知是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获得、是用自己的心灵看见的时候,它的意义和价值与只从“纸”上得到,大相径庭。
Q老师曾对我说生命的本质是差异,她对无视差异甚至驱使人同质化的教育以及越精确可能就越粗劣的各种评价体系非常忧愤。她的忧愤来自她的“看见”。Q老师不仅看见差异还努力唤醒差异中蕴藏着的生命力,她会和孩子们一起诵读《做一个最好的你》和续写《勇气》。她相信生命具有自救自愈的能力:“对绘本课程的开发,我曾是狂热追随者和坚定行动派。但两年的支教生涯,面对那些还没有开花就伤痕累累的生命,很多想法和行动都转了弯或换了道。绘本对那些特别的小孩而言,与其说是阅读课程,还不如说是疗愈手段……”
录像带 20世纪50年代,兰德公司的科学家竭力敦促美国政府将卫星送入太空。事实上,在其发布的第一份报告《环球实验宇宙飞船的初步设计》中,兰德就已经预见太空时代的到来。兰德科学家计算出了宇宙飞船的重量、速度、燃料和轨迹,但他们遇到了一个问题。
“我很少对孩子回避真实的状况。培养对难以改变的现实的积极态度和行为,训练孩子面对孤独无助状态的应对能力,我觉得更实在。我常常对这些父母根本顾不上的孩子说:‘父母需要打工挣钱养家,否则哪来钱养活你和全家?那你们怎么办?自救啊!’”她和孩子们共读《小种子》:历尽磨难和考验,九死一生的小种子才开出巨型花……开始新一轮种子旅程。她希望通过这种基于“懂得”的共同阅读,引导孩子们学会用一种积极的、坚韧的、向上的态度来面对自己,在努力向外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内在的认同和完整,让生命更有质量!
棚户区改造项目采用PPP模式的几点思考…………………………………………… 王晓宁,杨珊珊(1-244)
根据40例颈部富血供包块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及其在CT扫描诊断与MRI扫描诊断中的实际表现,对比研究影像学特征。综合性的研究CT扫描诊断与MRI扫描诊断颈部富血供包块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晓玲.班主任课程领导的活动兴趣和实践理性——走进班主任N老师专业生活的个案研究[J].江苏教育:班主任,2019(31):42-46.
[2]顾随,叶嘉莹.顾随诗词讲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57-258.
[3]汪琼.有一种疗愈叫“共绘心灵”[J].当代教育家,2018(6):70-71.
[4]汪琼.家校之间有本书:不需教育,只需彼此引领[N/OL].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145836.2019-03-09.
[5]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余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汪琼.“治病”药方不在专家手里,你才是你的专家[N/OL].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144463.2019-01-29.
[7]汪琼.转机蕴含在危机之中[J/OL].https://www.jianshu.com/p/f90ee6eff7be.2017-12-05.
[8]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5-6009(2019)47-0043-06
【作者简介】 吴晓玲,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比较研究、教育研究方法。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赋权增能视角下教师课程领导力研究”(课题编号:BHA170128)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