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产业的组织结构与市场开放_企业组织结构论文

论旅游产业的组织结构与市场开放_企业组织结构论文

论旅游业的企业组织结构和市场开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业论文,组织结构论文,市场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90年代以来,旅游业出现了两条平行的运行轨迹。在宏观层面,产业体系和市场规模增长迅速,产业的空间布局不断扩张。但在微观层面,在企业数量增加的同时,却出现了全行业利润逐年下降的现象。

对于宏观报喜、微观报忧的背反现象,产业内部和学术界有多种看法。代表性的观点有6种:(1)市场调控说。认为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在宏观调控不力和行业管理失当,市场管理力度不够;(2)企业素质说。认为现时的企业素质不高,经营管理效率低,跑冒滴漏多;(3)产权制度说。认为由于机制改革缓慢,生产关系相对陈旧,产权制度不明晰,没有普遍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缺乏有效的内部竞争;(4)经营环境说。认为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不够良好,将旅游业视作非生产性行业,企业负担重,又受累于亚洲金融危机等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5)技术素质说。这种观点主要从技术、企业组织结构等因素上进行国际性比较,认为目前旅游企业的管理技术装备落后,生产效率不高;(6)统计虚假说。认为企业为了减少交税等多种原因,通过财务技术处理,瞒报或少报利润。

表1 1992~1998年间产业规模和企业利润的变化 单位:亿美元,亿元,%

年份

外汇

指数*

国内旅游收入

指数*

统计企业数

利润总额

指数*

利润率

199239.5100

2501006499 22.2

100

6.0

199346.8119

8643466762 51.6

232

9.5

199473.2185

1023

4098737 66.1

298

9.3

199587.3221

1376

5508896 56.3

254

6.7

1996102.0

258

1638

6551011146.7

210

4.2

1997120.7

306

2112

8451193831.7

143

2.4

1998126.0

319

2391

95616266-18.9 -85

-1.3

1999140.99 357

2832

1133

19243-20.9 -94.5 -1.3

资料来源: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统计年报》,1993~2000。

* 以1992年为100。

作为理论研究的前提之一,首先必须确定,旅游业是在历史和社会这两个坐标中发展起来的。作为经济系统的一个分支,旅游业在产权制度和外部环境等方面遭遇的困惑,带有中国经济产业的一般共同特性。宏微观效益背反的现象在经济转型期和高速发展期并不罕见。难以解释的问题是,通常这类产业都面临着市场萎缩、变化、转移或高度竞争等内、外源性的因素,旅游业在市场快速发展和总体规模扩大的条件下,何以出现如此鲜明的背反现象?市场容量或简单的供给一需求关系提供不了清晰的答案。在历史的坐标中,旅游业当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从旧体制中也继承了一份小小的遗产。但相对于纺织等部门而言,旅游业的历史负担微乎其微。企业经营利润大幅下降的问题出现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前后。如果将微观报忧的主要原因归结于这一地区性的经济危机,那么,宏观报喜又如何解释呢?而且,在危机结束之后的1999年,企业的效益也未见好转。

导致产业经济效益下滑的原因,除了偶发性的事件之外,一般是综合的。为了区分开偶发因素和系统缺陷因素,本文的研究集中在3个制度性、政策性的安排:(1)作为产业构成主体的企业组织结构;(2)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3)作为宏观政策工具的市场开放。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旅游业的范围非常广泛,在本文中,重点考察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直接管理或制订管理政策的饭店业、旅行社业和旅游汽车游船业。

二、企业组织结构和市场效率

企业组织结构,通常是指全部企业在市场上形成的数量、质量、竞争力等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企业的规模大小、集团化程度、网络化程度和所有制结构,可以判断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和市场效率。企业的规模大小并无优劣之分,但在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中,企业规模有其自身的角色定位。一般来说,大企业具有市场开拓和投资的能力,经营规范质量较好,是市场的稳定力量,缺陷是灵活性不够;小企业服务于特定的对象,保持经营和管理的灵活性,但发展能力较弱。集团化的公司,通常将上游和下游的不同环节的旅游服务组合在一起,形成地域上的运作巨人,具有本地市场的竞争垄断优势,但在外地市场较为弱小。跨地域的旅游服务网络顺应旅游者消费的特点和旅游运作的规律,是旅游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发展方向,具有较高的运作效率。旅游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不仅仅指企业资本的来源,现实中的所有制结构还直接关系到企业资金获取能力、公司治理结构、海外管理技术和预订、服务网络的引进。

1.旅游业企业组织结构所处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 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阶段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一般均衡阶段、业务联合阶段、集团化阶段和网络化阶段。在一般均衡阶段,产业活动刚刚开始,进入市场的企业在规模上相差不多,企业相对独立地运作。在业务联合阶段,竞争活动开始出现,出现了一般形式的联合活动,但企业资产方面的联系还很薄弱,企业分化加速。进入集团化阶段,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开始出现了资产经营一体化的趋势。在网络化阶段,企业的购并转让活动增加,除了资产经营一体化的趋势外,也开始出现了管理、技术、销售等领域的一体化,网络化的高级形式是特许连锁经营和跨国公司。

我国现阶段的旅游企业组织结构,基本介于业务联合阶段和集团化阶段之间。其主要标志是企业规模的分化正在加剧,一般均衡状态的企业正向两极/8分化。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竞争关系加剧,企业之间的依存需要提高,各种形式的结盟、联合或合作是单个企业生存发展的途径之一。但是,由于联合合作不具有资产上的联系,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有限,合作关系十分脆弱,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大。

旅游企业的集团化在上海、北京、西安和广州等发达地区已经大量出现,渐成气候。旅游集团通过将本地区的旅游关联企业合并或组合,强化了集团的规模、地域影响力和业务运作的关联性,进而形成带有一定地域垄断性或主导性的企业体。集团化加强了企业管理的力量,可以形成市场开拓和产品开发的主导作用,但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减弱了本地市场企业间的竞争活动,如果市场垄断份额大,从长远来说可能导致本地市场竞争力的衰退;二是集团化的运作主体仍是地方行政当局,集团企业内部普遍缺乏共同的发展理念和企业文化,难以形成像连锁经营企业那样的管理标准和规则,需要很长的磨合期;三是集团化偏重于特定区域,对外扩张意识和能力不强,受其他地域抵制的可能性也大;四是集团化企业业务庞杂,内部整合旷日费时,不易形成发展扩张所需要的集中资源。由于各地政府尚未脱离直接的投资活动,地方政府仍是本地旅游资产的主要持有者和处置者,我国旅游集团表现出了强烈的地域封闭性,与国外主要以业务关联为标志,以提高对外扩张的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的集团有着本质区别。在一定的意义上,这类集团加强了地域的垄断,减弱了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和网络化经营体制的内在动力。

2.旅游企业组织结构的组份特征 通过对大量旅游企业基本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即“小散弱差”是旅游企业组织结构的主要特征。以饭店业为例,1998年客房数500间以上的大饭店占总数的1.6%,客房数200~499间的中等规模饭店占13.6%,200间以下的小饭店和中小饭店占84.7%。在经济类型方面,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饭店占总数的77.8%,私营经济和联营经济占5.3%,股份制经济占4.9%,外商投资经济占7.9%,港澳台投资经济占4.1%。旅行社业的经济规模偏小,全行业旅行社的平均销售额仅为403万元,如果将国中青等排名前10名的旅行社企业排除在外,销售额平均规模将锐减。旅行社业和旅游汽车游船业在经济类型构成方面比较单 一,除了少量股份合作制和集体经济的企业外,大部分都属于国有经济。

投资规模偏小是旅游饭店业的突出问题。在国内资本投资的企业中,这个问题更为突出。投资规模偏小,导致价格低,出租率低,同时也造成经营和管理问题。这从一个侧面证明,如果没有外部资金的流入,中国旅游业的“小散弱差”问题将更为严重。

3.旅游业企业组织结构的市场效率 一个内部合理和高效率的企业组织体系,必须满足促进产业整体规模和质量的增长、实现优化产业经济结构的公共目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提高扩大再生产能力这4个目标。

比较历年旅游业各分支行业的平均营业额可以发现,在GDP和旅游业总产出不断增长的同时,企业营业收入的平均规模总体上是不断下降的。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产业规模的扩张主要依靠企业数量的增长和旅游开发地域的扩大来实现,即主要通过外延扩张。如果没有企业数量的增长,则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将下降。

表2 旅游饭店的经济类型和固定资产投资

  每房间固定 每房间全年 全年平均

资产投资

平均收入出租率

(万元)

(万元)

(%)

全行业平均   27.5310.42 51.67

国有经济21.82 7.97 50.46

集体经济22.43 7.56 48.41

私营经济23.88 9.78 53.90

联营经济21.6310.46 57.62

股份制经济 34.1010.01 53.45

外商投资经济52.4921.22 54.30

港澳台投资 48.2519.20 55.93

资料来源: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99。

表3 企业平均收入与宏观经济增长变动的比较

GDP+%

旅游全行业

饭店平均收入

变动率%

旅行社平均变动率%

收入+%

(万元) 收入(万元)

199330.0 NA 1593 NA (202)NA

199435.0 45.9 1830 14.9

(126)

(-37.6)

199525.1 26.8 1710 -6.6

(171)(35.7)

199616.1 18.5 1655 -3.2471*175.4*

1997 9.7 25.1 1562 -5.6471

0

1998 6.6 10.5 1378 -11.8403 -14.4

1999 7

16.4 1202 -12.84429.7

资料来源: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公报》,1993~2000;

NA:缺相关数据;

* 当年进行了数据调整。1995年以前的数据为营业收入净额,1996年起的数据为营业收入总额。

企业扩大再生产能力是检验企业组织结构效率的最重要指标。旅游企业扩大再生产能力与企业的经济类型密切相关,可以推断,由于外资企业拥有资金优势、管理优势、客源网络优势、优惠政策优势,市场效率则相对较高。这些优势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中只是部分地存在,市场效率相对较低。在全国1万多个旅游企业中,具有较高市场效率的企业不超过20%~30%(注:以饭店业1998年的经营情况为例,5782家旅游涉外饭店中,盈利企业1933家,约占总数的33%。)。

表4各种经济类型饭店的固定资产收入率和利润率(1997)

 国有

集体

私营

联营

股份制

外商

港澳台

平均

固定资产收入率

43.537.942.132.830.3 42.256.3 43.6

利润率-0.7-3.7-5.8-3.14.62.6 2.9

4.4

资料来源: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98。

三、旅游业的市场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形态

企业竞争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旅游业的市场化程度和企业竞争关系有着直接的关系,竞争关系是产业市场化程度的一个标准。中国旅游业的基本状况是过度竞争与竞争不足同时存在(注:张辉,秦宇,厉新建.对我国饭店业竞争现状的深层思考.旅游学刊,2000,3.),竞争不足表现在有效竞争手段不足,独立竞争主体不足,一些细分市场竞争不足。过度竞争和竞争不足现象不仅存在于饭店业,在旅行社业和旅游汽车游船业也同时存在。

在市场的三角关系中,消费者需求的增长和提高,本身促进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消费者通过对购买权和消费权益保护的运用,促使旅游企业改进服务,提高竞争力。因此,在过度竞争存在的条件下,导致竞争不足的原因,只能从企业和政府管制政策方面去寻找。

通常,影响企业参与竞争的因素主要是,第一,企业缺乏参与竞争的经营素质和外部环境条件。这个方面与更为广泛的问题有关,如国民素质、管理技术、管理信息系统、教育培训制度、财政金融管理等。第二,旅游企业没有感受到生存竞争的压力,因而不会主动增加竞争的动力。这种情况一般是竞争市场没有形成,企业仍然具有垄断和独占市场的地位;或者是竞争主体不明确,企业对经营资产的增值保值不承担责任,因而对竞争关系非常冷漠。现实中,大多数地方旅游企业的数量都在增加,企业垄断市场的条件越来越不具备,而且企业与政府机构正在逐渐脱钩,企业的经营责任在增加,企业参与竞争的动力正在增强。

竞争市场的形成和企业竞争主体的明确,本身是体制设计和政策调控的产物。企业组织结构的格局,取决于资产出资者及其相关的体制。由于旅游企业的出资者多为政府部门,出资者与负担体制设计和政策调控任务的机构基本是一体的,这使竞争关系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于管理制度,而不是企业本身。

当前限制有效竞争的主要制度性、政策性问题是:

1.生产要素的流动 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饭店业市场表面看是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的,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饭店市场的进入有比较严格的审批程序,而且饭店业的投资比较大,资金壁垒严重。一旦进入市场,资产处置的难度比较大,客观上形成了难进难出的格局。由于党政部门经营大部分饭店,饭店业在本地市场要组成集团或实行产权关系的联合面临的主要障碍是部门利益关系的矛盾,除非饭店已经成为一个沉重负担,饭店的上级部门不会乐于转让管理权。饭店在外地市场的资产一体化面临的障碍更大,不仅需要克服部门管理权的矛盾,还要克服中央与地方、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利益矛盾。党政部门经营和管理饭店导致饭店业既难以在本地市场联合,又难以在外地市场联合,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阻碍。

旅行社业的经营依赖网络化,但恰恰是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行业。由于旅行社业实行严格的审批制,进入旅游市场的旅游企业数量受到限制。90年代审批的企业,多数根据一个部门一家旅行社的原则进行审批,旅行社业的资金条件、客源渠道和经营活力有先天的缺陷,不少有实力的公司由于没有旅行社审批的额度无法进入市场。党政各个部门成立旅行社,短期上看企业的竞争关系有所加强,长远看却导致旅游市场的部门分割状况加剧。

旅行社业务发展需要依靠本地市场的门市和代理商输送客源,外地市场的业务网络(分支机构)维持运作和确保质量,即通过地域扩张和网络化增强实力,扩大业务,提高运作效率。现行的法规条例虽然没有明令禁止,但在现实条件下,企业在本地市场的扩张受到审批的限制,在外地市场的扩张受到各地旅游行政机关的抵制。企业形成全国网络不得不采取曲线迂回的形式,如依靠上级部门的权威(康辉)、转让部分利益(上海春秋)、依靠业务控制(国旅)和共同的部门背景(青旅)等多种方式。这些联合、业务联系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资产统一体,只能实现部分管理目标,因而难以实现企业规模和经营效率上的突破。严格的审批制度限制了新企业进入市场,在减弱竞争程度的同时,也制约了旅行社企业的扩张和资产一体化的进程。

旅游汽车游船业的生产要素流动,与上述两个行业相比,程度最低,所面临的障碍也最大,主要是市场容量的障碍、资金投入的障碍和道路交通、交通运输经营权许可的障碍。在现行体制下,我国还难以形成像美国灰狗、Avis、National那样的全国性旅游运输企业体。

2.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和资本来源 在旅游企业中,饭店业较早地实施了外资开放和引进海外饭店管理公司的措施。在较短的时间内,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也培养了国内的一大批管理人才,使中国旅游业的硬件服务水平基本与国际旅游业接轨。旅行社业中,对经营国际旅游的旅行社一直实施严格的所有制限制。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的国际旅行社仍然是国有经济,只有少量的集体经济、股份制公司。经营中国公民旅游的国内旅行社在所有制方面控制比较松,但大部分也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少部分是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和个人出资的旅行社。还必须注意到的是,在旅行社业务的授权和管理上,非国有经济较难得到特许经营权,如出国游业务。旅行社业还是我国少数没有对外资开放的行业之一。旅行社业对外资有条件开放,成了我国加入WTO谈判要价单上的少数经济领域之一。

对旅行社业实施严格的所有制限制,作为审批的一条主要标准,延续了相当长的时期,这也是今天旅行社业保持比较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形态的重要原因。如果从资产量、营业收入、税收、对旅游业和旅游者的影响度等方面比较,旅行社业只有涉外饭店业的较小份额(以1999年的数据为例,两者的营业额相差2.6倍,固定资产规模相差30倍),所以政策的出发点不在经济层面;旅行社业的业务也不涉及到国计民生、国家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因此也不在政治层面。能够支持这种政策的论点大概是:一是旅行社业是旅游业的龙头,动一发而牵全身,为了保持对旅行社业的行政管理权,必须保持旅行社业的比较单一的国有经济成分;二是旅行社业是创汇行业,在旅游业起步阶段,创汇是重要的战略任务,为了避免外汇流入个人手中,必须避免非国有经济成分介入此项业务;三是顾虑非国有经济成分经营形式过于灵活,从维持行业的秩序、保持国有经济的利益或旅游部门管理的企业的利益的角度,对非国有经济采取限制的政策。

旅行社业的所有制形式从90年代以来,已经出现了缓慢的变化。政策目标与现行格局的差距已经存在并且还在不断扩大。先期的股份制改造、股份合作制试点为行业的机制变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后期个别旅行社改造为股份控股公司并上市筹纳发展资金,已经将原来概念上的国有经济改造成为“人民—股民”所有。广东进行了在公开市场上拍卖旅行社经营权、部分地方批准成立个人出资的旅游公司的尝试。旅行社的地下经济十分活跃,所有制变通方式多种多样,如:通过设立承包的分支机构,个体经济依附于国有经济之中,企业行使了企业设立的行政审批权;通过移花接木的方式,由国有经济申请,再将经营许可证转让给个体或集体经济;或者挂国有经济的牌子,内部实行不规范的股份合作制。种种方式,实际上已经改造了整个行业的所有制结构。这种明公暗私的结构,导致经营行为短期化,种种弊端由此而生;而由于没有正当的渠道可以舒解,管理无从下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市场治理收效甚微。

3.公平性问题和程序性障碍 行政管理的基础之一是公平性。在市场经济中,行政机关不是市场准则的仲裁者,仅仅是市场三角关系的一角,是在企业和消费者中间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性产品的第三方。体现公平性的形式主要是:行政措施不能特别有利于某些企业而歧视其他企业;制定的政策代表企业的共同利益而且为多数企业所接受,弱势团体的观点和利益得到重视;执行行政政策的程序是透明的、可监督的和依法定程序进行的。

中国旅游业的行政管理正在逐步转向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过程,近年来已经发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范市场行为。但是也有三个倾向影响企业的公平发展。一是对旅游业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广泛实施许可证制度、特别授权、排他性审批,通过行政的而不是公开市场竞争的手段分配优先权利和专营权;二是在实施推荐性技术标准的同时,不适当地运用行政强制措施;三是与民争利,行政机关参与竞争性营利活动,利用管理和政策优势与民间展开竞争。市场公平性问题和程序性障碍对竞争关系的形成所造成的影响是深刻的。

通过上述对中国旅游业基本状况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1)旅游业的市场化程度和市场开放度在中国经济的大格局中并不领先。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国旅游业是最早对外开放的产业,与市场经济比较接轨,产业高度市场化,并广泛运用了国际惯例。对这个传统观点需要作深入的分析。尽管旅游业在局部采取了不少开放性和市场性的政策措施,但在最为活跃的旅行社业,在最为关键的生产要素流动、资产体制变革、行政管理等方面,开放和改革的措施是有限的。(2)旅游企业竞争关系的基本特征是竞争不足与竞争过度同时并存,政策措施对竞争起了限制和制约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竞争的不完全性。这种竞争关系可以叫做约束性竞争。(3)生产效率、组织结构和政策体制三者相互作用,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前后向联系。其逻辑关系是,政策体制造成了企业组织结构和竞争关系的特征,后者又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所以,中国旅游业宏观和微观的矛盾、困难应该通过生产要素流动、市场主体与资产关系、行政管理模式的综合变革才能有根本性的改善。

四、基本观念和认识

政策是思想观念的外在表现。旅行社业和旅游业其他部分形放实收的管理政策,主要植根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思想认识:

1.对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则的本能恐惧 开放必然导致国内资本和海外资本的涌入,从而使旅行社数量急剧增加,带来旅游市场的振荡。这种未来发展的可能前景,导致产生以下的担心和忧虑:①担心旅游市场秩序会大乱,因为市场主体的利益机制强化,企业会变得独立不羁。而实际情况是,对国营企业的管理难度大于对私营企业的管理。对国营企业的管理,在实践上演变为旅游部门与其上级主管部门的互动关系。私营企业的经营确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但没有证据表明对私营企业实施管理的难度更大。②担心导致外汇漏损,侵占国有经济的利益。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投资必然要承担风险,也应该享有利益。问题不在于谁受益,问题在于这种利益格局对产业发展起什么作用。外商和国内资本投资旅游业,给行业发展带来动力和活力,中国经济发展得益于外部资金的流入和内部资金的流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③开放市场带来旅行社数量激增,将使得企业结构变得更加“小散弱差”。这个观点表面看有道理,但事实可能相反。旅行社的“小散弱差”根源不在于数量太多,而在于现行体制的内部动力机制和外部政策环境两个方面给企业发展带上了枷锁。开放市场将大量增加旅行社的数量,但同时也给企业扩大规模,实行资产重组和联合创造外部条件。企业在自由发展的经济环境中必将增强竞争力和发展动力,从而有利于大企业和大集团的形成。理想的企业组织结构是,市场上的关键少数旅游集团公司、网络化企业控制着相当大的市场份额,维持市场的稳定和质量;同时又存在大量的中小旅游企业服务本地和特定市场,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④私营经济企业没有积极性开拓市场,而是坐享市场成果,开放市场导致对外市场促销力量减弱。这种观点模糊了市场形象开发和业务开发的关系。开拓市场的主体是企业,政府承担市场形象开发的任务,企业承担市场业务开发的任务,在利益机制强化的条件下,企业的市场开拓效率将会提高。

2.对公共机关的能力和效率有过高的期望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无所不为,无所不能,无所不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权能受到了限制,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因素。但是,即使在旅游业这样的新兴产业,人的思维也很难割断与旧情结的联系,行政官员是如此,刚刚获得些许市场自由的人们也是如此。对政府权能的迷信,使得人们很难理智地定位政府在市场管理上的角色,小部门大产业之间的责权不对称矛盾也日益激化。有趣的是,大叫大嚷要求加强市场管制的恰恰是作为管理对象的企业自身。政府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所能起的作用实际上是有限的,这个方面的一个佐证是,对饭店建设规模的调控,市场投资行为的理性化才是决定性的力量。

3.部门、地方的利益割据和市场相对垄断大行其道 围绕着办旅游企业的问题,形成了旅游部门管理的企业与其他部门拥有的企业(部门关系)、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地域关系)、大企业与小企业(规模关系)、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内外关系)、公有经济与私营经济(公私经济关系)等多种类型的企业关系。在影响企业发展的利益相关关系中,部门和地方利益割据起很大的作用。这种违反市场平等竞争原则的地域割据、地域垄断、资产割据的做法,在保护地方企业利益的招牌下,没能得到有力地纠正。

如果用简短的词汇来形容,旅游业的体制特征是“部分封闭的市场+约束性的竞争关系”。这种体制在日益逼近的中国加入WTO的前景和旅游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还能维持下去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旅游业未来发展所面对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中,对旅游企业组织结构影响最为关键的三个因素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海外企业的直接竞争,进入微利时代以后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和信息技术时代带来的新的竞争压力。

海外企业直接参与国内竞争,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将变为现实性的考验。过去由于有内部政策制度的保护,海外企业主要通过业务活动间接参与国内竞争,旅行社业和汽车游船业基本未面临海外企业的经营运行和管理方面的竞争压力。由于国外饭店连锁集团的布点局限在大城市和旅游发达城市,大多数的地方基本还是国内企业主导,所以尽管饭店业是个高度开放的行业,但很多地方并没有遭遇海外竞争。中美关于中国加入WTO的有关协议规定,中国将允许有能力建造百分之百外资拥有的酒店的经营者不受限制地进入中国市场。我国饭店业将面临海外饭店业在投资、管理、经营、人才流动等领域多层次、综合性、高强度的竞争(注:饶勇.加入WTO我国饭店面临八大挑战.中国旅游报,2000,7,19.)。

技术时代给企业的运作方式带来的影响十分深刻。信息技术带来速度和质量的革命,旅游企业必须提高反应的速度和运作效率,提高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的业务整合能力。大企业的业务日益复杂,必须要利用宠大的电子处理系统和定向设计的软件才能运作自如。小企业也不例外,再小的企业也需要将业务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才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在信息时代,消费者对价格、质量更为敏感,对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专业化有很强烈的要求。企业组织结构必须要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才能在这些纷繁的变化中生存下去。情势所逼之下,全面开放旅游市场已经是时不可待的战略选择。

市场开放不是解决旅游企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效率的万应灵丹。制订政策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利弊进行比较并做出选择的过程。市场开放的初期,可能出现的状况是喷发效应,企业人员等要素流动频繁,企业数量激增,竞争激烈,平均利润下降,企业分化严重。经过一段时间,行业进入结构调整时期,市场压力加大,集团化和资产一体化活动加剧,联合、合并、购并等活动增加。每天都有一批企业倒闭,同时又诞生了更多的新企业,一些企业的规模不断膨胀。在结构调整期之后,行业进入市场效应期。企业有可能进入经营连锁化、管理专业化、规模扩大化、产品特色化、运作市场化的良性发展循环。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旅游业实行更大程度的市场开放具有更好的基础和条件。

五、全面开放市场:一种可选择的政策方案

过去22年,市场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旅游业受其惠而得其益。进入21世纪,旅游业需要更为彻底的市场开放政策,以此为新起点,创造新辉煌。旅游业全面开放市场的政策含义是:旅游业对国内资本开放,也对海外资本开放;旅游产业投资和经营活动对各种经济成分开放;逐步由许可证管理转向行业宏观指导,企业数量不加限制;允许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域之间的自由流动,取消异地设立旅游企业分支机构的各种形式的限制,包括条文上、习惯上、程度上的障碍,实行公平、透明和竞争性的授权程度,减少排他性的特许权审批;普遍实行经营活动与管理活动的分离;允许组建跨地域的旅游车船运输企业,取消对异地经营的限制;允许饭店的拍卖、转让和连锁经营,鼓励对饭店资产进行合理重组;减少对市场活动的行政性干预,禁止各种形式的歧视、垄断、区域割据等阻碍市场自由、完全竞争的措施。全面开放市场是一项促进和推动旅游业生产力大解放的战略措施。

旅游业所采取的任何战略性变革,都必须实现发展、效益、公平、有序这些基本目标的平衡。在实施全面开放市场的政策中,对变革的进程和程序必须进行精心的设计。制衡性措施或防止产业秩序崩溃的过渡性政策安排,如旅行社业中实施的质量保证金制度,对于实现上述基本目标是必须的。一个可以控制的变革进程,将推动旅游业最终建立完整的开放经济体系,形成公平、自由、高效、有序的竞争格局,帮助中国旅游业形成并增进全球竞争力。

标签:;  ;  ;  ;  ;  ;  ;  ;  ;  ;  ;  

论旅游产业的组织结构与市场开放_企业组织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