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第二小学医务室 165000)
摘要:目的 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抽选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96例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及健康指导。结果 经一系列的护理及健康指导,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达93.8%(45/48),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并发症产生。结论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及健康指导,可防止患者产生并发症,提高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护理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化学、物理、生物因素或不明原因所引起的造血干细胞受损数量和质的缺陷为主所致的造血障碍,微环境改变,以及免疫机制改变,红髓脂肪化,导致骨髓造血功能全部或部分衰竭,出现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上以进行性贫血、出血、感染和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发病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1]。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96例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24~46岁,平均年龄(32.2±2.4)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31.4±2.3)岁。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96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及健康指导。报告如下。
1.2.1针对问题实施护理措施
1.2.1.1出血
(1)监测血小板计数:密切观察有无出血的症状,如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或瘀斑,呕吐物中有无隐血,血尿、血便,呕吐、头痛、视物模糊、意识障碍等,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报告医生。
(2)血小板低于50×109/L时嘱患者注意休息,勿进行剧烈活动;低于20×109/L时,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3)指导患者预防出血,如禁止用手挖鼻孔、牙签剔牙、用力搔抓皮肤、剃须刀片刮胡须等。
(4)为患者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如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动作应轻柔,以免引起或加重出血。
(5)尽量避免肌内注射、静脉穿刺等侵人性操作,应于注射后延长按压针眼的时间。
(6)避免灌肠、试肛表等操作,以防刺破黏膜而出血。
(7)必要时,遵医嘱输血小板,输入前常规给予抗过敏药,输入后注意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1.2.1.2感染
(1)监测白细胞数、粒细胞计数,密切观察有无局部或全身感染的出现,如:发热、寒战、不适、疼痛等。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2)中性粒细胞低于1×109/L时,应对患者进行保护性隔离。限制探视,禁止与有感染的人接触。
(3)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15~30min;每日紫外线照射1次,每次30~60min每月进行1次空气培养,以保证室内空气新鲜,减少细菌数[2]。
(4)给患者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5)告诉患者经常洗手,协助做好各种生活护理,保持皮肤、口腔、鼻腔、眼、肛周、会阴等处的清洁,防止局部感染。
(6)进行无菌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7)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1.2.1.3体温过高
(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每4h测量体温、脉搏、呼吸1次,体温突然升高或骤降时,要随时测量并记录。
(2)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半流质饮食。
(3)鼓励患者多饮水或选择喜欢的饮料,每日l保证饮水量在2 000~3 000ml。
(4)出汗后要及时擦干汗液,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更换衣服,注意保暖。
(5)协助口腔护理,鼓励多漱口,口唇干裂时涂护唇油。
(6)体温超过38.5℃时,给予头枕冰袋等物理降温,慎用酒精擦浴,以防加重皮下出血。
(7)物理降温后半小时测体温并记录。
(8)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退热药,并注意观察和记录降温效果。
(9)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通风2次,注意保暖。保持室温在18~22℃,湿度50%~70%。
1.2.1.4活动无耐力
(1)监测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评估患者的活动能力。
(2)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日常活动计划,指导患者有效地活动,完成所需要的活动量。
(3)根据患者的需要把常用的生活用品放在床边易取处,如呼叫器、水杯等,以减少体力消耗。
(4)满足患者卧床期间的生活需要,如协助喂饭、提供便器等,以减少能量消耗。
(5)遵医嘱输新鲜血或输红细胞以增加对各组织器官的供氧。
(6)遵医嘱给予刺激红细胞产生的药物,如红细胞生成素等。
1.2.1.5恐惧
评估患者恐惧的程度和应对恐惧的方法,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患者的恐惧表示
理解,尽量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说话速度要慢,语调要平和。经常给予可以帮助患者减轻恐惧状态的语言性或非言语性安慰,如握住患者的手,抚摸患者等。当患者做出可以减轻或消除恐惧的行为时,给予积极的鼓励。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护理计划,以取得配合,并按计划为患者提供连续性护理。指导患者使用自我镇静方法,来减少恐惧感,如深呼吸、听音乐等。
1.2.2健康教育
1.2.2.1心理指导
急性再障患者因起病急,病情重,易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要关心、体贴患者,对于病情变化给予耐心解释,使患者能正确面对疾病。
1.2.2.2饮食指导
讲解加强营养与促进机体康复的关系;鼓励患者多进食动物蛋白及高糖类、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动物内脏、大豆制品、蔬菜、新鲜水果等,避免食用过热饮食。高热或消化道出血时应进无渣半流或流质饮食,消化道出血严重时应禁食。
1.2.2.3息、活动指导
病情恶化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可适当活动。贫血严重的患者要嘱其适当休息,避免过劳,防止骤起、骤立,起床时宜稍坐片刻后再下床活动,蹲位过久时要缓慢扶持起身,以免出现一过性脑缺血致晕厥,康复期患者可视身体状况逐渐增加活动量[3]。
1.2.2.4出院指导
病情缓解出院的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气温变化时及时添加衣物,防止受凉;育龄妇女注意避孕;勿到公共场所,以免交叉感染;每1~2周追踪检查血常规,出现病情变化随时就诊。
2结果
经一系列的护理及健康指导,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达93.8%(45/48),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并发症产生。
3结论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及健康指导,可防止患者产生并发症,提高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丽.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并发症的最佳护理方式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6(2).
[2]刘媛,秦晶,彭昳.护理干预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预防感染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0,31(34):6363-6364.
[3]徐萌.整体护理干预在急性再障病人中的应用观察[J].家庭心理医生,2014(6):216.
论文作者:赵丽君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9
标签:患者论文; 再生障碍性贫血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嘱论文; 病情论文; 并发症论文; 红细胞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