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元[1]2004年在《东亚地区国际港口集装箱运输竞争力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亚地区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导致有关港口之间集装箱运输的竞争空前激烈,已进入白热化状态。为分析我国大陆相关港口在枢纽港之争中的状况,为相关港口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咨询意见。本文就东亚地区有关国际港口集装箱运输的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 论文对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演变情况进行了分析,在建立了界定原则的基础上,确定了本研究进行竞争力比较研究的八个港口。通过查阅大量资料,结合对大陆及台湾地区有关专家的咨询意见,依据相关原则建立了基于各国际港口吸引腹地集装箱货源以及中转集装箱货源,籍此成为集装箱枢纽港的能力以及港口企业自身的微观财务收益能力的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国际港口集装箱运输竞争力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问题。本文采用基于模糊集的有关综合评价方法。而现有的模糊优选模型以及基于模糊一致矩阵理论的决策分析方法尚存有不足之处。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一是将基于模糊一致矩阵理论的决策分析方法推广到了多层次的情况,使之适用于多层次、多指标综合评价问题;二是将对定量指标问题具有优越性的模糊优选模型和对定性指标问题具有优越性的基于模糊一致矩阵理论的决策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构建了更适合应用于实际综合评价问题既有定量指标又有定性指标的模型,即所谓的混合型模型。 针对相关研究往往停留于定性分析、缺乏系统定量研究的现状,本研究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采用分类采集的方法,确定了东亚地区八个国际港口相应的各项评价指标值,并利用相关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定量的综合优度值得到八个港口集装箱运输竞争力的综合排名结果。并且根据各分系统中的综合评价结果,分析了各国际港口在每个分系统中的综合表现。 本研究最后通过分析我国大陆三个港口在准则层面的综合表现,揭示了三港业已存在的竞争优势和尚存的劣势。根据三个港口各自的发展定位,采用SWOT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了三港在集装箱枢纽港建设过程中的优势、弱势、机会以及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港提升集装箱运输国际竞争力相应的对策建议。
杨华龙[2]1995年在《亚太集装箱运输市场的评价与展望》文中认为分析了亚太地区经济与集装箱运输市场迅速发展的关系,并对亚太集装箱航运业的发展规模和结构进行了评价与展望,从而提出了发展我国集装箱航运事业的几点建议。
范斐[3]2014年在《世界海洋运输格局时空演化》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海洋世纪”的双重作用下,各国利益范围迅猛扩大,海洋运输作为实现国际贸易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地位和作用都有了空前提高。所以,本文将世界海洋运输格局的演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掘其所蕴含的“地理空间”属性,并进行相应的理论、实证与决策分析,从而为世界地理、交通地理与经济地理的学科融合,以及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借鉴。文章结构力求清晰明了,共由八个章节组成。其中,前两章为海洋运输的理论探讨。首先从海洋运输的空间视角、海洋运输的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等角度进行国内外文献综述,并总结出世界海洋运输研究现状的不足;其次从交通运输地理理论、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集装箱运输的规模经济理论展开论述,为下文的实证与决策分析提供相应的理论框架。第3章到第6章在描述海运贸易与全球海洋货运系统的基础上,分别从世界大区、国家与地区、港口城市三个层面详细分析了世界海洋运输格局的时空分异、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第7章从中国港口国际集装箱运输贸易的角度探讨中国海洋运输的国际空间联系,第8章为结论与展望。第1章绪论。主要对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相关理论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论文的内容与创新等进行阐述。在研究背景与意义中,从海洋运输是实现全球化的基础,海洋运输航线是国家战略资源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支撑,中国研究世界海洋运输体系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三个方面凸显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理论文献综述部分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指出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现有世界交通运输问题研究的不足。随后梳理了文章的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内容与创新。第2章是文章的理论分析与总结部分。首先从空间运输联系与经济联系、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交通运输与工业区位、交通运输网络与综合运输体系等方面分析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空间联系,其次梳理国际分工与贸易所经历的三个不同阶段,并指出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理论是海洋运输的经济理论基础,从而为后文的世界海洋运输网络结构的动态演化分析做铺垫。最后从集装箱运输系统中的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与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的形成、港口功能的分化及影响与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的演变阐述了集装箱运输的规模经济理论,为下文的全球港口间集装箱海运贸易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第3章到第6章为世界海洋运输部分。该部分详细分析了世界海洋运输格局的时空分异、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其中第3章首先回顾了全球经济和世界商品贸易的总体情况,其次梳理了世界海运贸易发展的整体趋势、海洋运输量与海运距离以及全球能源贸易流动变化趋势,并从海洋运输流通区域、全球主要海运航线及战略通道、航线类型的划分及全球主要转运市场等方面完整勾勒出了全球海洋货运系统的发展现状。第4章世界大区层面:基于能力结构关系模型的区域海洋运输合作。通过对世界18个大区海洋运输装卸载指数的研究发现,世界海洋运输基本呈现出发达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过渡经济体依次递减分布的格局。全球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结构耦合度网络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异格局,逐步形成了北美、欧洲、亚洲发展中国家组群的主要大三角格局以及南美洲北部与东部海岸、过渡经济体、非洲发展中经济体的次三角格局。第5章国家与地区层面: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时空关联模式。通过对全球157个国家与地区的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研究发现,具有较高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国家与地区基本按照群状分布,呈现出以东亚-东南亚、西欧、北美为核心的三极分布格局,且世界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空间相关性日益弱化,空间分布的集聚现象在逐步减弱。第6章港口层面: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流地位演变。根据估算所得的全球102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流可以看出,全球目前已经形成以北美、西欧、东亚-东南亚三个区域港口间集装箱贸易连接为主体,三个区域内部港口间集装箱贸易连接为支撑的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流网络空间格局。全球各港口间的集装箱运输贸易流经历一个由近及远的空间递减过程。通过使用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联系值来衡量一个港口与其他港口集装箱运输贸易联系的水平,可以得出在规模经济的内在作用下,随着全球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发展和完善,集装箱港口功能分化趋势日益明显,已呈现出一个显著的趋势就是全球集装箱枢纽港与支线港的分离,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多区域集装箱运输贸易组团的海洋运输网络体系。第7章为中国海洋运输的国际空间联系。本章以中国港口的集装箱运输贸易来考察中国海洋运输的国际空间联系,首先揭示了中国港口集装箱运输贸易的国际空间分布以及中国港口在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格局中地位的演变,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港口与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水平进行划分,并进一步测度中国港口集装箱运输的国际空间联系强度,进而刻画出中国港口集装箱运输体系国际空间布局的影响机制。第8章结论与展望。本章在总结全文主要结论的基础上,从交通地理、经济地理与世界地理综合交叉集成研究;针对世界海洋运输网络体系研究的社会网络分析法;基于海洋运输与航空运输的世界交通研究;中国国家安全与海上安全研究等方面,指出今后仍将需要进行的深层次、多方面的研究领域方向。
佚名[4]2003年在《2011年亚太地区集装箱运力将大幅提高》文中认为近年来,集装箱运输市场呈迅速发展之势。据统计,世界20家最大集装箱班轮公司中,有11家分布在亚太地区,由它们所控制的运力占世界集装箱船队总运力的28%。其中,日本、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省)、韩国和新加坡等本地区主要海运国家,都是海运服务的纯供给国。目前,亚太地区的集装箱吞吐量己占到世界总吞吐量的一半以上。而且目前世界四大集装箱港也都集中在亚太地区,它们的吞吐量占世界总吞吐量的25%。由此,有专家预测,至2011年,亚太地区集装箱运量将实现快速增长。
徐俊菁[5]2007年在《珠三角地区集装箱运输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珠三角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对外贸易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的推动下,该地区集装箱班轮运输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形成了以中山港、珠海港、江门港、虎门港、佛山港、惠州港等为喂给港,以广州港、深圳港为干线港,以香港为亚太地区国际航运中心、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以新加坡港为东南亚航运中心、国际集装箱中转港,深圳港与香港互相补充的集装箱运输集疏网络体系;集装箱吞吐量由1990年的14.3万TEU上升到2006年的2662万TEU,年均增长率达38.6%;从2003年开始,深圳港已连续4年保持国内第二、世界第四的港口地位。珠三角地区集装箱运输如此惊人的发展速度,引起了学界和专家的普遍关注。 本文系统分析了珠三角地区集装箱运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宏观经济环境,以一系列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Logit回归模型对珠三角地区未来集装箱量进行了预测:利用需求——供给模型对珠三角集装箱运输市场供求均衡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博弈论分析了微观经济主体(港口企业和班轮公司)的市场博弈均衡对集装箱运输发展的推动和影响作用。通过分析,本文最后得出珠三角地区集装箱班轮运输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结论,并预测了该地区未来集装箱吞吐量。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了集装箱班轮运输相关概念及珠三角集装箱港口的发展;第二章,分析了珠三角地区集装箱班轮运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第三章,利用统计数据,通过建立Logit模型,对珠三角地区未来集装箱量进行了预测;第四章,分析了珠三角地区集装箱运输的需求、供给特征,以及港口企业和班轮公司之间的博弈均衡;第五章,探讨了促进珠三角形地区集装箱班轮运输发展的若干策略。
胡雯[6]2008年在《汕头港集装箱运输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集装箱运输竞争日趋激烈。在我国南部沿岸,深圳、厦门、广州等几个大港的集装箱发展已有一定规模。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下,如何正确评价汕头港在粤东及其附近地区的竞争力状况,找出优势和不足,以促进汕头港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的现状及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并选取了对汕头港集装箱运输有显著影响的四个港口进行比较研究。由于港口集装箱运输竞争力的涉及面极为广泛,为了对港口集装箱运输竞争力进行全面的评估,要对影响港口集装箱运输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相关专家的意见,依据相关原则建立了港口集装箱运输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集装箱运输竞争力评价是一个较复杂的系统问题。本文采用基于模糊一致矩阵理论的决策优选方法,运用模糊关系合成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进行综合评价。由于实际使用综合评价模型时常会遇到因素较多时的权重不易分配,并且每一权重份量都很小时评价结果也不易分辨。为了减少这个问题的影响,本文采用二级模型对决策优选模型进行了改进。在单因素优度值计算时,采取根据模糊一致判断矩阵元素与优度值的关系来取代传统的按方根法计算优度值,使算法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因素排序及多层次排序。通过对汕头港及其竞争港口的集装箱运输竞争力研究,分析汕头港集装箱运输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对提升汕头港竞争力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韩增林[7]2003年在《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的形成机制与布局研究》文中认为集装箱运输是对杂货运输的一场革命,是工业领域内的标准化生产在运输中的成功移植。但这一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渐变的过程,集装箱运输发展经历了初期、成长期、扩张期和成熟期。 作为一种新的运输方式,集装箱运输的形成和发展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体现在世界海运货流结构的演变、跨国公司发展对运输的要求、运输技术进步等方面。 集装箱运输具有网络性、港口功能扩展性、班轮运输、多式联运等特征。集装箱运输过程由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集装箱内陆中转站体系、集装箱运输工具、集装箱运输通道组成的集装箱运输系统完成。 在集装箱运输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包括集装箱枢纽港、支线港在内的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形成机制在于集装箱运输中的规模经济。集装箱运输系统中存在着规模经济,这种规模经济体现在港口的规模经济、船舶的规模经济及内陆运输网络的规模经济三个方面。港口、船舶及内陆运输网络的规模经济相互影响,造成了集装箱港口功能在空间上的分化,形成了枢纽港和支线港、干线航班和支线航班,并形成了一个复杂的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处在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影响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演变的因素是复杂而多样的,概括起来包括腹地经济的发展、集装箱港口条件及腹地运输网络的变化、国际分工与贸易的主要变化、体制与政策的变化及航运公司发展战略的调整等。 在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中,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全球的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发展来看,仅有少数的集装箱港口能够成为全球性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作者研究了集装箱枢纽港的特点与形成条件,指出集装箱枢纽港的形成演化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运输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集装箱运输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港口腹地经济的水平与规模、港口自身的自然条件和城市依托条件、港口在国际航线中的位置等都影响集装箱枢纽港的形成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全球集装箱枢纽港的三 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的形成机制与布局研究种类型。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特殊地位使得其在全球的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和作用随着综合物流时代的到来将更加突显其重要性,它使得集装箱港口的功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演变和提升。 在总结集装箱港口发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论文对全球集装箱运输发展进行了研究。从世界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趋势来看,集装箱运输发展有三个基本的特征和趋势,即集装箱船舶和港口的大型化,集装箱港口的竞争更加激烈,亚洲日益成为世界集装箱货源中心。论文分析了全球主要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发展与布局模式,包括中转型枢纽港,如新加坡:腹地引致型枢纽港,如鹿特丹港、纽约港;复合型枢纽港,如釜山。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已成为世界集装箱运输发展最快的国家,也成为全球集装箱运输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论文分析了我国集装箱运输的发展特点、趋势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集装箱港口空间血且规划已非常迫切和必要。论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论述了我国集装箱枢纽港的整体布局。我国己形成南、中、北三个集装箱港群,香港和深圳成为我国南方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地位己不可动摇;上海将成为我国中部的集装箱枢纽港;北方三港的竞争在短期内是不可改变的,正在成为区域性的集装箱枢纽港。在论证集装箱港口布局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集装箱运输通道的规划设想。
王鲁军[8]2001年在《东南亚集装箱运输市场分析及中远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南亚集装箱运输市场在全球运输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对国际集装箱运输发展及其主要特点、国际集装箱运输系统及其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东南亚区域经济特点及经济全球化对该地区的影响、东南亚区域集装箱运输需求现状及未来发展预测、东南业区域的港口、运力等集装箱运输供给及市场竞争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在分析中远在东南亚集装箱运输市场经营的主要机遇、威胁、优势、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远在东南亚集装箱运输市场上应采取的经营战略和其它的一些具体的经营建议。希望对中远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邹丹[9]2009年在《稳定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香港是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商业、贸易中心,也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然而近年来香港周边珠三角港口的迅速发展,使得香港航运业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正逐步消失,香港和内地港口,尤其是珠三角港口的竞争关系逐渐显现出来。香港港口集装箱量增速放缓,内地经香港中转量下降,航运及物流相关产业出现加速向内陆迁移,香港港口高价格的外部效应日趋显现,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岌岌可危。而香港航运是促进香港发展、繁荣与稳定的要素,对香港经济的贡献和在香港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对稳定香港政治时局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有必要稳定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明确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内涵,推进香港港口的转型升级。本文首先归纳了国内外对国际航运中心方面的研究,对国际航运中心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介绍国际航运中心概念与形成条件之后,总结了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过程,介绍了香港的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现状,用数据和图表展示了香港航运中心地位的下降趋势。香港航运对于香港政治经济有着重要意义,故而论文分析了稳定香港航运业的必要性。为了更好地衡量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和状况,论文引入集对分析方法,在一个比较宏观的层面上,选取了包括香港在内的世界公认的六个国际航运中心进行各项指标的对比分析,重点对一级指标的分项和总项进行了评价,在香港与其他航运中心的类比中明确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目标。在宏观评价之后,本文结合香港的具体实际状况,在一个微观层面上对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即香港航运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SWOT分析汇总之后,找出了合理的战略方式。结合前面的分析,论文在微观与宏观层面上提出稳定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改进方法,即与内地港口互赢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地区国际航运中心,并进行航运中心的转型与升级,建立“价值大港”,为香港未来经济整体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论文最后对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未来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董燕泽[10]2001年在《深圳市建设区域国际物流中心的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现代物流业已从为社会提供传统运输服务,扩展到以现代科技、管理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物流服务,以物流企业为主体、由运输和信息两大平台构成,涉及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的现代物流系统,已发展成为适应当今世界经济最新发展趋势的重要基础产业。在21世纪,物流业将为国民经济在高起点上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动力,对全球经济体系产生革命性影响,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关注。 1999年在深圳市委三次党代会和深圳市三届人大会议上,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把现代物流业作为深圳未来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将深圳市建设成为全国先进的全程物流枢纽示范城市,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成为亚太地区新兴的现代化国际性物流中心城市。 本人通过分析深圳在区域经济和世界经济范围内的地位,分析深圳港口和航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深圳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瓶颈问题,对如何发挥深圳港口与航运的优势,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问题进行系统研究,遵循《深圳十五及2015年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提出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政策措施,推进实现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 同时,研究成果作为学位论文提交学位委员会,也作为一份珍贵的礼品献给培养我的母校。
参考文献:
[1]. 东亚地区国际港口集装箱运输竞争力比较研究[D]. 黄健元. 河海大学. 2004
[2]. 亚太集装箱运输市场的评价与展望[J]. 杨华龙.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1995
[3]. 世界海洋运输格局时空演化[D]. 范斐.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4]. 2011年亚太地区集装箱运力将大幅提高[J]. 佚名. 水路运输文摘. 2003
[5]. 珠三角地区集装箱运输发展问题研究[D]. 徐俊菁. 大连海事大学. 2007
[6]. 汕头港集装箱运输竞争力研究[D]. 胡雯.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7]. 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的形成机制与布局研究[D]. 韩增林. 东北师范大学. 2003
[8]. 东南亚集装箱运输市场分析及中远发展研究[D]. 王鲁军. 大连海事大学. 2001
[9]. 稳定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策略研究[D]. 邹丹. 武汉理工大学. 2009
[10]. 深圳市建设区域国际物流中心的研究[D]. 董燕泽. 大连海事大学. 2001
标签:公路与水路运输论文; 港口论文; 航运论文; 集装箱运输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评价中心论文; 国际航运中心论文; 交通运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