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洞庭湖区的经济一体化_经济一体化论文

论洞庭湖区经济一体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湖区论文,洞庭论文,经济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所讨论的洞庭湖区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和长沙4市的23个县(市、区)以及15个国营农场。推进洞庭湖区经济一体化建设,与其南部的长株潭经济一体化遥相呼应,对于发展湖南经济,优化空间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湖区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分析

1.区域经济合作潮起潮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发展,在发展国民经济与地区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许多方面起了巨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在世界经济趋向集团化、区域化、一体化的新形势下,洞庭湖区经济一体化建设已成为关系到湖南能否形成整体优势迎接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

2.洞庭湖综合治理全面展开。目前,洞庭湖综合治理工作已全面展开,湖区经济发展正处于重大转折时期。国家从1986年开始对洞庭湖进行综合治理,仅一、二期投资累计就高达37.2亿元,防洪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防洪标准仍然较低,防洪形势依然严峻。湖南省于1998年10月正式启动了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工程,收到了一定的效果。2002年6月,朱镕基总理在视察湖南时指出,洞庭湖要恢复到解放前的4350k的状态,紧接着,湖南省即着手编制了《洞庭湖“4350工程”规划》。

3.长江流域开发方兴未艾。长江流域的开放开发,为洞庭湖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现有的各种生产力布局理论,如T型战略、TY型战略、TYIS战略等,都把长江流域列为我国一条重要的发展轴线。1990年以来,以浦东开放开发、三峡工程建设为契机,以长江三角洲为龙头,正带动着长江产业带的建设向纵深发展。

4.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逆转,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竞争国际化的趋势正逐渐显现,国内农产品和轻纺产品市场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强大压力。洞庭湖区作为商品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工农业生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洞庭湖区如何提高整体竞争能力,亟需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

二 湖区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基础

1.环境功能的整体性。洞庭湖区具有完全一致的地质背景。从环境功能来看,洞庭湖是承纳湘、资、沅、澧四水和吞吐长江的洪道型调蓄湖泊。正所谓“北通巫峡,南及潇湘”,集水面积广大,径流量丰富。江河来水进入洞庭湖之后,经过湖泊调节,尔后由城陵矶北注长江,发挥着巨大的调蓄作用。据分析计算,全湖合成人流洪峰流量多年平均值为40200/s,而城陵矶湖口多年平均最大出流洪峰流量为28800/s,多年平均年削减洪峰量达11400/s。由于洞庭湖对江河洪水的调节作用,从而减轻了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危害,显示出巨大的防洪效益。

2.自然资源的同构性。洞庭湖区光热水土资源以及湿地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湖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径流量大,年平均气温16.4~17.0℃,活动积温为5200~5350℃,多年平均入湖年径流总量3126亿。目前湖区土地总面积为7811.8万亩,其中93.21%已得到利用。尤其是湿地资源倍显重要,湿地总面积达2060.4万亩,占我国亚热带湿地的1/4。洞庭湖区作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湿地资源生态系统,湿地生物资源也十分丰富。相反,矿产资源则相对贫乏,从目前的勘探情况看,煤、石油、铁、有色金属等基础矿种探明储量很小甚至缺乏。

3.开发历史的同一性。洞庭湖区开发历史悠久,水土资源开发与人口增长并行不悖。上古时期,生产力原始落后,加之湖面浩大,可谓地旷人稀。及至西汉时期,湖区仅有人口17918户。到了唐代,人口始有较快增长,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移民大量迁入,“邻里皆迁客”,促进了湖区开发,人口达到了48571户。宋代“靖康之乱”以后,西北士大夫“多挚家南寓武陵(今常德)”,湖区开发进一步加快,人口达到319139户,较唐代增加了5倍以上。元代,湖区人口进一步增至594835户。明清时期是湖区大开发时期,湖泊洲滩被大面积围垦为农田。据不完全统计,明代约有堤垸100多座;清代共建垸1006座,耕地面积逾100万亩。从1950年代至1970年代,在联圩并垸的同时,围垦仍在继续。至1970年代末,尽管湖区堤垸总数下降为278个,耕地面积却达到870万亩,成为湖南乃至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水土资源的开发带来了人口的激增,现有人口1490万人,占湖南人口总数的22.9%,是湖南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

4.产业结构的相似性。洞庭湖区是一个以农牧业生产为主体、轻重工业并重发展、第三产业迅速壮大的地区,各地产业结构基本相似。2001年,湖区GDP为1015.6亿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比为26:38:36。第一产业GDP所占比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个多百分点,表明洞庭湖区仍是一个以初级农产品生产为主的地区。进一步分析,在农业生产中又以农牧业占绝对优势。2001年,农业总产值为404.1亿元,种植业和牧业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49.4%、36.4%。在种植业中,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举足轻重,其产值分别占48%和30%;在牧业中,以养猪为主,其产值占55%;在渔业中,天然捕捞很少,养殖占87%。

洞庭湖区工业已有较好基础,但工业化进程仍处于初级阶段。200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54.8亿元,其中轻工业占46.7%,重工业占53.3%。在轻工业中,农产品加工业占主导地位,主要是食品、纺织、造纸等行业。2001年,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国有轻工业总产值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占到86.6%。在重工业中,原料工业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化学工业,如炼油、化肥、化学纤维等行业。2001年,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国有重工业总产值中,原料工业占75.9%,加工工业占23.1%,而采掘工业仅占1%。

改革开放以来,湖区第三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但“初级”特征明显。2001年,在第三产业的GDP构成中,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所占的比重最大,分别占26.1%和22.7%;而农林牧渔服务业、地质勘探与水利管理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事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很小,总共还不到6%。

5.社会文化的同源性。洞庭湖区是“世界水稻文化的摇篮”。一系列考古发现表明,世界稻作农业和水稻文化起源于中国的长江流域,并且其发源地在洞庭湖区,然后再逐渐传向长江流域其他地区,进而传向印度和东南亚,传向朝鲜和日本。洞庭湖区还是龙舟竞渡文化的发祥地。龙舟竟渡原是湖湘先民祭祀水神的古老仪式,到南朝时开始演变为祈福避灾与纪念屈原的双重主题。这一主题不仅提高了端午节在中国节俗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使之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节日,其影响还波及东亚和东南亚。

三 湖区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目标

1.防洪减灾一体化。洞庭湖的主要致灾因子是长江和湘、资、沅、澧“四水”洪水及其组合。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往往长江是大水年,洞庭湖就是大灾年。洞庭湖区的防洪减灾,作为长江流域防洪减灾体系的一部分,必须统筹规划,协调行动,湖区一盘棋,形成一体化的防洪减灾系统。在防洪工程方面,要妥善处理好“蓄”和“泄”的矛盾,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作好退田还湖工作,建设分洪、蓄洪区。

2.区域开发一体化。根据洞庭湖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状况,目前宜采取点一轴地域开发模式。也就是以“三点三线”为依托,形成“山”字形空间开发格局。具体地说,“山”字形空间开发格局,就是要以岳阳、常德、益阳为开发据点,重点开发东线、西南线和中线3条轴带。东线背靠长沙市,以岳阳市为开发据点,以京广铁路为主要轴线,建设成能源、化工等重工业走廊。西南线以常德市、益阳市为开发据点,以石门—长沙铁路为主要轴线,建设成食品、纺织等轻工业走廊。中线以益阳市为开发据点,轴线为益阳—沅江—茅草街—南县—华容的南北向公路干线。本轴线的现有经济基础不如东线和西南线,中北段缺乏较大的中心城市。现阶段应切实加强公路、航道、通信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发展一些短平快的、经济效益显著的农副产品加工业。

3.区城市场一体化。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一再表明,统一的区域市场是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洞庭湖区属同质性区域,建立一体化的区域市场具有天然优势。要进一步制定政策法规、规范政府行为,增强企业主体地位,力求建立统一的区域商品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产权市场、信息市场等等,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区域经济运行体系。

标签:;  ;  ;  ;  ;  

论洞庭湖区的经济一体化_经济一体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