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教学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模式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小语】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带着更多问题,而非更多答案去生活。”
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问”了,这源于一种怀疑精神,一种对于创造型人才的真诚呼唤。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特征不是掌握更多的已有知识,而是主动地发现、探索、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具有获取新知识和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袁振国教授最近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是问题教学的精髓。”可谓是研究性学习中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
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需要问题意识的培养。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研究性学习,其特点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此分析过去许多教学法(包括教法改革、学法指导),除了少数确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外,多数并未能够挣脱斯金纳行为主义和“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窠臼,属于传统的“书本搬家”,而缺乏自主性、交互性和探究性。问题教学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运用使教学不再由教师“广播”已有的知识,而是由学生重新发现知识、重组知识、运用知识。
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起源于怀疑,历史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有关专家认为,根据问题内容可将问题分为低级型、中级型、高级型三种。低级问题是由他人呈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已知的,解决这类问题,学生只需记忆。中级型问题也是由他人呈现的问题,可解决的方法和结果是未知的,解决这类问题,学生需运用推理。而高级型问题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不仅靠记忆和推理,还须具有问题意识并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学科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问题意识培养的得天独厚的土壤:
首先,在于阅读文本是信息丰富的问题源。
其次,阅读过程是问题意识诞生的载体。问题意识的产生来自于学生个体在阅读过程的思维交锋之际。问题意识诞生于学生个体的阅读过程,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大师杜威非常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质疑、探索、发现,他认为,学习开始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说存在疑问和问题的经验情境。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假使认知者要使呈现在他面前的知识成为他自己的知识,他必须亲自从事发现的行动,亲自从事构成模式的过程。
构建以“带着更多问题走出课堂”的问题教学模式,“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它切合了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的宗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课堂教学模式。
那么如何构建“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的问题教学模式呢?
首先,问题教学模式是双向的
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在学生自学过程中产生了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展开,即教学以“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和启发,促使学生自主解决原有问题,并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双向”,就是指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而教师也主要用相关的“问题”(而不是直接的结果)来激发、诱导学生。学生的问题源于其自学中产生的困惑,而教师的发问则是为了帮助学生自主地解决困惑。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是双向问题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学习者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们自己建构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主体的自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过程,而且这个教学过程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凸显了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性;将研究性学习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目标落实于微观的教学实践中。学习者主动探究和建构,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充分的相互作用“生成”自己的知识。在这里,教学过程是“主客交互,建构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的过程。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使学生在思想碰撞中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的另外侧面,从而修正、调整自己的见解,形成更丰富、更完善、更深刻的理解。
模式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该更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学生的想法,洞察学生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根据。一方面为自己的“帮助”找到针对性强的基点,使教学基于学生的困难之上;另一方面,以“问题”的方式把学生引进“最近发展区”,引导、启发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见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把握好模式下的师生角色与教学策略
在问题教学模式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这与当前流行的教学模式没有区别。但是,在教学策略上强调以下三点:
(一)教学行为基于学生的问题之上。即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先有学生的学,再有教师的“教”。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往,在这种特殊的交往过程中,首先是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能力和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教学才有针对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强调教师主要用“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指导,不轻易告诉学生答案,一个问题的解决最好靠学生自己或同学帮助。用“问题”解决问题与用答案解决问题,二者是不同的,前者的着眼点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后者则在于问题解决。
(三)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时机,适时进行学法指导。本模式强调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的自主建构。但是,学生自学水平和自觉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离不开教师对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这种指导如果是滞后的,学生的接受就大打折扣,只有适时的,才是有效的、有生命力的。
第三,模式的基本环节及实施
(一)学生自学课文阶段
这是实施模式的第一个环节,要求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学习文本,并把自学的感受和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教师可事先设计提问单)。这种阅读是以作者和作品为中心的“还原性阅读”。这以后,才有以读者为中心的鉴赏性阅读,学生可以就作品内容、语言、艺术特色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中学生阅读的最高境界,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自读之始不借助任何资料和任何信息,读过一二遍后反思读书所得,随后借助文本提示、课后注解以及思考题、相关资料(包括辅导书和网络)深入钻研课文,学生在钻研过程中,只有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才可能会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明确教学进度;②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③提供与课文有关的参考资料或主动设置问题。
(二)组内讨论阶段
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和老师平衡调配,课前把学生分成几个固定的学习小组。每个组成员在学习小组讨论会上把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和不明白的问题宣读出来,共同分析与探讨,然后评出本小组最有见解的感受和归纳出不能解决的若干问题,准备在课堂上提出来。在学生组内讨论阶段,教师以“伙伴”的身份随机参与一个学习小组的交流与讨论。切不可喧宾夺主。
(三)组间交流与问题征答阶段
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征答。每个小组先陈述本组最有“价值”的问题在班上交流,问题的提出,无论对提问的学生还是组内成员。都是一种鼓励与嘉奖,还特别有助于班内和谐的人际交往的形成。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是交流与征答活动的组织者,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对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筛选。同时,也可作为参与者,对同学们的问题或看法提出质疑,进一步与学生进行思维上的碰撞。
(四)接受指导与问题解决阶段
不是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能在课堂上解决,也不必要都在课堂上解决。所以,对某些尚未在组内征询答案的问题或全班通过征答、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教师设置适当的问题加以指导和点拨。教师还可以提供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提供查阅资料的途径,或者提供教师自己的联系方式,以供课后继续与学生探讨。这个环节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是为了确保课堂教学不偏离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而设计的。问题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尽管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但这种自主学习又是一步一步指向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过程。另外,在此基础上,学生仍存在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心理上就产生了走向课外的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如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就能强化学生的这种要求,从而可以成功地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
(五)把更多的问题带出课堂的阶段
在问题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不可能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产生的所有问题,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在完成必须的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下,教师有意识地安排若干问题让学生带出课堂,通过查找资料(包括上网)、亲自实践、调查访问等途径进行深度钻研,自行解决。这个环节已走出了课堂,教师应起指导作用。
一般而言,学生带出课堂的问题有三种类型:偏离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问题;简单的资料性问题;可以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前两个问题的发生具有不可控性,教师只需随机安排,并落实好检查措施即可;第三种问题的产生虽然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控性,但教师基本上可以在各课时进行大致的预测,而且此类问题一旦产生,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作深入钻研,写出微型论文、微型调查报告或微型人物专访等。而且,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要予以重点关注。这个步骤是本模式的最后环节,一般在课外进行。
其意图主要有二:
第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某些问题虽然没有机会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但由于教师提供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专家、图书资料、上网等更符合学生喜欢获取直接经验的心理习性,学生一般都会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为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创设了空间和机会。
第二,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包括网上查找)的能力。查找资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善于查找和利用资料、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是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