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慧锦
(山东省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影像科 266033)
【摘要】 目的:对儿童颅骨生长性骨折的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并总结,为设计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颅骨生长性骨折的儿童患者共计38例,在征得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的同意后对其进行临床调查与研究。对患者颅骨的正侧位片以及切线位片进行摄取,对患者分别应用CT扫描、X线检查以及MRI影像学检查,并对检查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并统计。结果:检查结果表明,患者颅骨的生长性骨折较之于顶骨更易发生,影像学主要表现为类圆形、长条形或者梭形的骨质缺损,缺损的边缘较不规则,骨质的密度出现明显的增高,骨质硬化,部分缺损区的骨密度出现了降低,呈现为向颅外隆起类似火山口的形状或者呈现为裂开的形状。结论:应用CT扫描、X线检查以及MRI影像学检查能够对颅骨生长性骨折进行早期的诊断,具有着较为理想的临床应用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对其进行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 儿童颅骨生长性骨折;影像诊断;分析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4-0168-01
颅骨生长性骨折主要是指在儿童期间出现了颅骨线性骨折之后,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其颅骨骨折并未理想地愈合,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增宽,形成了颅骨缺损的情况,并且导致患者并发迟发性的肢体运动障碍等神经系统的体征与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当前临床中该疾病较为少见,容易出现误诊或者漏诊等情况,对该疾病的治疗应尽可能地保证在早期,这就需要能够在早期对患者进行有效地检查。该疾病具有着较为典型的影像学表现,熟悉并掌握其影像学的特点对于疾病早期的正确诊疗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我院通过对38例患者进行临床调查与研究,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颅骨生长型骨折的儿童患者共计38例,在征得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的同意后对其进行临床调查与研究。其中有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在9个月至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1.4)岁,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头部外伤史,临床主要表现为易疲劳、头痛、畏声、语言不流畅等情况,经过检查,结果表明,可触及患者颅骨的凹陷、搏动以及颅骨缺损等,经过听诊可以发现骨缺损的部位以及血管的杂音。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应用X线检查的方式,包括颅骨的切线位以及正侧位,对于怀疑为颅骨生长性骨折的儿童应用MRI检查以及CT扫描的方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2.1 患者骨折部位分布的情况
38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临床诊断为左侧骨折,18例患者临床诊断为右侧骨折;10例患者临床诊断为顶部骨折,8例患者诊断为顶枕部骨折,6例患者诊断为颞顶部骨折,6例患者诊断为额顶部骨折,4例患者诊断为额部骨折,2例患者诊断为枕部骨折,2例患者诊断为颞部骨折。16例患者临床诊断为颅骨局部搏动性的包块,12例患者诊断为颅骨局部凹陷,4例患者诊断为肢体运动障碍,左侧与右侧各有2例,6例患者临床表现出流涎以及语言障碍等情况。
2.2 影像表现
患者颅骨的相应区域形态不一且大小不等的骨缺损区,其大小大约在1.0cm×2.5cm至6.5cm×10.0cm之间[1],形态并不规则,呈现为弧形带状或者反S形,缺损的边缘并不规则,边缘骨质的密度出现明显的增高,骨质硬化,部分缺损区域的骨密度明显降低,呈现为向颅外隆起类似火山口的形状或者呈现为裂开的形状。
3 讨论
儿童颅骨生长性骨折主要是指患者在儿童时期出现颅骨骨折之后,虽然经过治疗出院,然而,随着其年龄的不断增长,原本骨折的缝隙也随着颅骨的不断发育而越来越宽,最终形成颅骨生长性骨折[2]。该疾病绝大多数的患者都为年龄在3岁以下的幼儿,本次研究的患者均由于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或者运动障碍而进入我院进行诊疗,绝大多数的患者经过影像学的检查并结合其临床的实际表现情况可以进行明确的诊断。
儿童颅骨生长性骨折在影像学中主要表现为不同形态的颅骨缺损情况,呈现出不规则的蝌蚪形缺损、反S状缺损、长圆形缺损以及梭形缺损等,在患病早期边缘较为锐利且十分清晰,后期则会表现为边缘骨质硬化,少数患者的切线位片上呈现出骨皮质外翘,呈现为火山口的形状,缺损区域的颅骨则表现为局部隆起,导致患者出现头颅变形的情况,通常情况下认为,当骨折边缘的距离在4mm以上时则可认定患者为颅骨生长性骨折[3]。
CT骨窗能够十分清晰地对患者骨折的具体形态、大小以及颅缝的情况进行显示,经过三维重建能够更加理想地对骨折的空间关系进行显示,可以从外部、内部多角度地对患者骨折的情况进行观察,CT软组织窗能够同时对颅内脑组织的改变情况进行及时地发现,并且对骨折线之间是脑组织膨出还是蛛网膜膨出囊肿形成进行明确诊断[4],对于疑似儿童颅骨生长性骨折的患者可对其进行MRI检查,并通过疝出物对其进行分析并确诊。CT骨窗以及MRI检查在对患者的诊断要优于X线的检验结果,其不仅能够对骨折线的宽度以及颅骨缺损的范围进行显示,还能够对突出物进行清晰地显示,在临床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意义[5]。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联合应用CT扫描、X线检查以及MRI影像学检查能够对颅骨生长性骨折进行早期的诊断,具有着较为理想的临床应用效果,且经过调查、反馈结果表明,患者家长对于该诊断方式大多持满意态度,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对其进行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东海,李新钢,鲍修风.颅骨生长性骨折[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3,30(5):440-443.
[2] 田道锋,邹瑛,王军民,等.儿童颅骨生长性骨折(附13例报告)[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5(03).
[3] 张丹,李映良,梁平,等.婴幼儿分离性颅骨骨折的早期处理—生长性颅骨骨折的预防[J].激光杂志.2011(05).
[4] 王雄伟,张洪涛,李勇,等.母体阔筋膜移植治疗小儿颅骨生长性骨折(附29例报告)[J].中国医师杂志.2006(07).
[5] 田剑光,孙晓枫.婴幼儿颅骨生长性骨折的发病因素及自体骨成型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2006(10).
论文作者:郑慧锦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7月第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9
标签:颅骨论文; 患者论文; 生长论文; 性骨折论文; 影像论文; 儿童论文; 情况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7月第1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