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礼貌[1]2003年在《溪洛渡水电站坝区错动带构造特征及其工程意义》文中研究指明拟建的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坝区二迭系峨眉山玄武岩中发育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层间和层内错动带,它们对大坝的工程稳定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了解区域地层、岩石、构造背景和格局等基础上,结合对坝区地层、岩石和构造的详细调查研究,采用现代构造解析的原理和方法,对坝区错动带几何学特征、变形特征、动力学特征和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分析了坝区错动带的构造世代、变形序列及构造演化。 由此认识到,坝区发育的不同方向、不同形态和组合型式、不同规模、不同变形强度和不同性质的错动带属于地壳浅部构造层次,是本区喜马拉雅运动多期次、多阶段、多成因的构造产物,分属于区域上NE向构造带和NW向构造带的构造成分,并受控于这两期构造的构造应力场。 错动带主要是利用玄武岩中原生层面、层节理和斜节理等原生构造错动变形而成,尤其是当原生构造中充填有热液型绿帘石—石英脉时,错动变形更易于发生。坝区错动带的形成与区域构造及其构造应力场密切相关。早期阶段形成的错动带受控于北东向纵弯褶皱的层间弯滑机制;第二阶段形成的错动带在坝区占主导地位,它们是由于北东向马家河坝断层由北西向南东的滑脱逆冲推覆影响坝区,并造成坝区向南东缓倾的岩层沿原生构造面向南东滑动的结果;第叁阶段形成的错动带则是由于北西向构造迭加于早期北东向构造之上而致。 通过区域和坝区错动带的全面构造解析,认为由马家河坝断层逆冲推覆作用而在坝区形成的向金沙江下游缓倾的错动带以及其它成因的错动带是坝区和库区工程稳定的隐患,尤其是变形较强的坝址区上游区、中高层位以及北西向构造期的错动带迭加于北东向构造期错动带的部位,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王明华[2]2001年在《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地下洞室围岩分类及稳定性评价》文中认为围岩分类和稳定性评价是大型水电站地下洞室勘察设计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以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地下洞室(左岸)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调查洞室区岩体工程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利用丰富的野外实测及统计资料,系统研究了各类结构面的发育特征,制定了岩体结构类型划分方案。在利用我国的水利水电规范分类(HC)及国际上通用的RMR分类、Q系统分类进行围岩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国标《工程岩体分级标准》,结合溪洛渡水电站错动带控制岩体结构这一特点,建立了适合本区的围岩分类体系,提出了围岩岩体质量指标BQ_(XLD)。分析了不同岩体结构特征的洞室顶板稳定性,按照结构力学理论进行了缓倾角错动带的临界厚度计算,用Unwedge程序分段进行了潜在失稳块体的搜索,并借助边坡稳定性SMR系统,分析了主厂房上部边墙的稳定性。建立了洞室群围岩地质力学模型,采用平面有限元程序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重点分析了岩体力学参数、构造应力以及开挖顺序对地下洞室群围岩整体稳定性的影响。最后对洞室群围岩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判,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对地下洞室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巨能攀[3]2001年在《溪洛渡水电站坝肩抗力体抗滑稳定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拟建的溪洛渡水电站为一高拱坝全地下式厂房的大型水电工程,其坝肩抗滑稳定性是坝区关键的工程地质问题之一,而查明坝肩抗力体边界条件是坝肩抗滑稳定性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研究表明,控制坝肩抗滑稳定的边界主要有侧裂面、底滑面、拱端拉裂面和临空面,其中拱端拉裂面和临空面是明确的,但由于坝区岩体结构体的复杂性致使侧裂面和底滑面边界条件(尤其是侧裂面边界条件)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为了查明边界条件工程性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侧裂面专题野外地质调查和底滑面核对及补充调查工作,得到了大量可靠地、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为了更好地管理、分析野外所测资料,建立了使用方便、功能全面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全面系统地研究抗力体的边界条件奠定基础。 通过对野外实测的258条层间、层内错动带进行对比分析,按照错动强烈、工程性状差、规模大且产出状态不利于抗力作稳定的原则,左右岸各确定了8条可能构成底滑面的层内或层间错动带。 基于统计方法,研究了侧裂结构面的宏观发育状况。并用H-H2公式估算了侧裂结构面的迹长;用修正H-H连通率概率模型按不同高程计算了侧裂结构面的连通率,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侧裂面的连通率。这些结果都充分体现了侧裂结构面稀疏、短小、连通率低的特点。 在查明坝肩抗力体边界条件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交互式技术和图形学理论建立了叁维地质模型,利用刚体极限平衡分析中的矢量法编制了坝肩抗力体抗滑稳定性分析系统,该程序具有交互式的数据输入、形象的几何图形显示、任意作用力下的稳定性计算及多功能的数据交换接口等特点。并通过大量的对比计算确保了系统的可靠性。 运用该系统对溪洛渡坝肩抗力体的不同模式、不同荷载组合形式下的抗滑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并对连通率c、f等重要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其结果表明:溪洛渡坝肩抗力体的稳定性总体上达到拱坝设计的要求,并有较好的安全储备。
兰昌义[4]2009年在《白鹤滩水电站坝区层间层内错动带成因及工程性状研究》文中指出白鹤滩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下游攀枝花至宜宾河段,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交界处,是我国继叁峡、溪洛渡之后开展前期工作的又一座千万千瓦级水电站。坝区层间错动带厚度较大,空间延伸性好,构成坝区构造及岩体结构的基本格架;层内错动带在各玄武岩层中发育较普遍,是坝区岩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前人研究,坝区玄武岩原生建造特征、柱状节理玄武岩发育分布特征、地质构造特征、层间错动带发育特征等问题已基本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层内错动带空间发育分布特征、处于不同空间部位的错动带受后期改造程度及不同工程性状的错动带经历的改造过程等。因此,对错动带成因及形成过程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现场对各岩流层小层划分,确定各层内错动带所在的空间位置,对各错动带内物质组成、擦痕情况、破裂性质定性描述及错动带起伏情况素描,并取样测年验证错动带活动的大致时间,对错动带内物质取样筛分,为错动带受后期改造过程分析及错动带工程性状的分区奠定基础。总结并归纳坝区错动带赋存的环境地质背景,以原生建造—构造改造—浅表生改造过程为主线,结合坝区构造及河谷演化史,阐述层间层内错动带空间发育分布特征及形成演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坝区错动带形成演化的概念模型。最后,评价错动带危险性程度,详细分析其工程性状,为其参数取值及边坡稳定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本论文重点研究坝区层间层内错动带赋存的环境地质背景,坝区岩体结构特征,错动带经历的建造改造总体特征,包括玄武岩原生建造,构造改造以及浅表生改造特征,各错动带在岸坡不同部位的发育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岸坡在构造、浅生及表生改造带中的空间发育模式及演化过程进行归纳,得出错动带形成过程的概念模型,划分错动带危险性等级。最后结合叁个带中错动带发育特征对各错动带工程性状分区,并简要评价错动带对边坡稳定性所起的作用、提出处理方案。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坝区层间错动带发育模式以顺裂型和裂密带型为主,受地下水影响明显,工程性状以岩块岩屑型为主。层内错动带优势方位为N37°E,SE∠18°,总体宽度以小于5cm为主。左岸层内错动带的宽度、延伸长度总体上大于右岸,层内错动带附近地下水较为活跃,在错动带附近5~30cm范围内形成差异风化带。(2)层间凝灰岩建造是层间错动带形成的原生建造基础;底部相柱状节理玄武岩内部发育的横向微裂隙及岩性接触带等则是层内错动带的形成的主要建造基础。燕山期NWW-SEE向及喜山期NNE-SSW向构造应力作用,使错动带发生逆、正向错动。岩流层弯滑作用沿原生凝灰岩弱面产生层间错动带,错动程度自下往上逐渐减弱,而大部分层内错动带的形成主要是以岩流层面或层间错动带作为相对的潜在剪切面而伴生的低角度破裂,遵循瑞德尔剪切模式。坝区所在的金沙江下游河谷共经历了宽谷期和峡谷期两个阶段。宽谷期对应区域性剥蚀,岸坡岩体发生垂向卸荷;峡谷期岩体发生侧向卸荷。坝区错动带的浅生改造主要表现在岸坡岩体发生应力调整,沿错动带发生离面卸荷回弹和正向滑动,充填少量次生泥,以错动带为底界的深部拉裂缝显现,并在后期岸坡时效变形过程中张开。表生改造则是由于重力作用沿错动带继续发生正向滑动,在岸坡表部一定深度形成正常卸荷裂隙。错动带受浅表生改造迹象保留最明显的部位为勘Ⅰ~Ⅹ线附近。(3)根据各错动带在距岸坡不同深度的发育特征,将岸坡由内至外划分为构造、浅生及表生改造带。构造改造带内错动带厚度一般小于5cm,工程类型以岩块岩屑型为主,延伸至该区域的层内错动带一般向缓倾角充脉裂隙转变,甚至尖灭,且大多被钙质重新胶结。岩体较完整,地下水不活跃。浅生改造带内错动带厚度增加,工程类型以岩屑夹泥~泥夹岩屑型为主,多出现泥质条带与岩块岩屑互层,错动带内充填少量次生泥,上盘可见深部裂缝。表生改造带内错动带性状进一步劣化,错动带及次生泥厚度都增大,工程类型以泥夹岩屑型为主,带内物质可见次生泥、岩块、岩屑混杂,且胶结较差,上、下盘岩体破碎,冒顶现象明显,卸荷裂隙发育,且张开并充填大量次生泥。(4)左岸C2主要受构造改造和地下水作用较强,保留的浅表生改造迹象较少;C3-1受构造改造作用稍弱于C2,但受浅表生改造作用强烈,上部可见大量深部裂缝和卸荷裂隙;C3受构造改造稍弱于前两者,整体错动不明显。右岸层间错动带以构造改造作用为主,受浅表生改造作用留下的证据较少。大部分层内错动带以受构造改造作用为主;部分发育于岸坡表部的错动带经历构造改造及表生改造较明显;而发育规模、延伸长度、厚度都较大的层内错动带一般都经历构造、浅生、表生改造全过程,危险性等级也最高,如C3-1、C2、LS331、LS337、C-LS3310、LS333等。
孙蓉琳[5]2006年在《玄武岩渗透系数尺度效应及顺序指示模拟》文中研究说明裂隙岩体地下水渗流是水利水电工程、岩土工程、核废料地下贮存中一个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问题。当前裂隙岩体地下水渗流数值模型主要有叁种:等效连续介质模型、离散裂隙网络模型和裂隙-孔隙双重介质模型。后两种模型由于可以精确刻画裂隙岩体的渗流情况,近年来发展很快,但目前仅适用小范围研究对象。而等效连续介质模型将裂隙岩体等效为连续介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求解方法上均有成熟的基础和经验,适用于裂隙发育密集的大范围研究对象,如坝区渗流模拟等宏观渗流行为。 目前,构建裂隙岩体等效连续介质渗流模型最重要的内容是确定模型参数——渗透系数。这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野外有限样本点渗透系数的获得;二是根据有限样本点数据确定模型中每一个网格的渗透系数。野外获取渗透系数的方法有很多,如何针对具体的地质条件和研究对象,选择合适的渗透系数测量方法是一个难点。模型中渗透系数的确定主要有分区法、插值法和随机模拟等方法。传统的分区法和插值法都不适合描述裂隙岩体渗透系数的非均质性。如何根据研究对象的范围和精度要求合理地表征裂隙岩体介质的非均质性是裂隙岩体渗流数值模拟的关键点和难点。 针对这两个难点,本文研究了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和雅砻江官地水电站坝区玄武岩的渗透性,主要作了以下工作:(1)在野外对溪洛渡坝区水平岩流层峨眉山玄武岩和官地坝区竖直岩流层峨眉山玄武岩构造裂隙进行调查和研究;(2)总结了近年来确定裂隙岩体渗透系数的常用方法,并将其归为四类:现场水力试验法、裂隙测量法、基于裂隙测量的校正系数法以及离散裂隙网络渗流数值试验法;分析不同的测量方法各自的优点、局限性和适用尺度。野外采用单孔压水试验,裂隙测量法来获取玄武岩渗透系数。溪洛渡坝区86个钻孔进行了2715段单孔压水试验,官地坝区96个钻孔进行了1388段压水试验。考虑到溪洛渡坝区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玄武岩裂隙发育规模的多级次性,在野外还做了实用性较强的地下水示踪试验和平硐渗水试验来研究岩体渗透系数;(3)基于单孔压水试验数据,分析溪洛渡水电站坝区和官地坝区渗透系数在空间中的变化特征;(4)基于不同尺度的水力试验所获取的玄武岩渗透系数,分析渗透系数随着试验尺度增加而变化的特征;(5)采用随机模拟——顺序指示模拟构建官地坝区渗透系数场;(6)采用渗透系数统计规律分区法,并将分区结果用于官地坝区右岸区域渗流场模拟;将渗透系数顺序指示模拟结果用于官地坝区局部渗流场模拟。 主要有以下结论: 1.西南峨眉山玄武岩构造裂隙发育规模具有多级次性。 西南峨眉山玄武岩是一种基性喷发岩,由于形成时具有流动性,形成层状熔岩,具有层状渗流特点。玄武岩空隙是以原生空洞、次生孔洞、原生柱状节理和次生裂隙所构成的
李攀峰[6]2001年在《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坝区地应力场及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文中研究指明拟建的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是继叁峡工程工程之后的又一巨型水利枢纽。该工程布置有大规模的地下厂房洞室群,其规模在国内外已建和拟建工程中是极为罕见的。地下厂房布置于二迭系峨眉山玄武岩(P_2β)岩层中。总体上说,地下厂房区岩体质量较好。但由于多期的构造作用,在厂房区岩层中发育有层间错动带、层内错动带和基体裂隙等不同级别的结构面,局部出现层内错动带的集中分布,使岩体强度降低,质量下降;加之洞室的开挖断面如此之大,造成的围岩应力调整与重新分布必然强烈,洞室周围岩体中的应力重分布可能在洞周围产生强烈的应力集中,从而导致洞周围岩的破坏,尤其是层间错动带的存在,必然加剧围岩的破坏。同时,围岩的稳定性还与岩体所处的初始应力场有关。因此,选取坝区地应力场数值模拟拟合与地下厂房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分析作为论文的主体。在详细调查厂房区基础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厂房区的岩体结构特征;在已有研究和测试成果的基础上,以地下厂房区为重点进行了坝区地应力场的三维数值模拟拟合研究;同时,运用有限元法分别对左右岸地下洞室群的三大厂房围岩进行稳定性分析,并对比分析了左右岸厂房稳定性的差异;最后,进行了初步的支护设计。
张宇静[7]2008年在《溪洛渡水电站左岸进水口工程岩体变形及稳定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发展,修建或拟建的巨型、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边坡高度小则百余米,大则千米,因此岩石高边坡研究、治理的作用与地位日益显得重要。在水电工程、铁道工程、公路工程等建设中,经常需要开挖高边坡,边坡开挖引起的岩体应力释放会导致岩体变形。边坡岩体变形的研究分析是评价高边坡稳定性的关键性问题,因此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本文以溪洛渡水电站左岸进水口高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现场跟踪施工的地质调查工作,结合岩体结构、变形监测和叁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揭示了开挖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形及其形成机制,进而探讨了此边坡的局部稳定性问题。论文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边坡施工开挖,较全面的研究了进水口边坡的岩体结构特征,其中包括结构面的工程规模分级、层间(内)错动带的发育特征、裂隙的发育特征并对岩体质量进行分级,建立了边坡的岩体结构模型。2、从进水口边坡开挖过程中揭示的变形迹象分析,表明进水口边坡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变形主要是卸荷松弛变形及楔形失稳变形;在竖井开挖后除以上两种变形外还有软弱夹层的挤出变形,对其成因机制进行分析。3、利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对边坡开挖及竖井开挖过程进行模拟,开挖过程中坡体应力解除伴随应力释放或二次卸荷作用,岩体向临空面方向产生松弛变形。根据优化设计方案对上边坡及竖井开挖后正面边坡坡面与井壁岩体、隔墩岩体进行支护模拟,边坡变形得到控制,方案行之有效。4、进水口边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但是边坡及竖井开挖后存在局部稳定性问题,利用块体理论法对边坡局部稳定性进行评价。
李胜伟[8]2001年在《溪洛渡水电站供肩槽高边坡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阐明了溪洛渡水电站坝区岩体的形成和演化特征,详细研究了拱肩槽高边坡岩体的工程地质条件,采用修正的CSMR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边坡岩体质量分级进行了详细探讨和研究,并使分级结果与边坡的宏观稳定性分析相结合。在此基础上,采用地质判断和有限元分析等方法,对高边坡整体稳定性进行系统分析、计算与评价;应用块体理论对高边坡的局部稳定性进行分析计算,确定局部不稳定块体的规模、出露范围,从而对拱肩槽高边坡的局部稳定性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最后,结合地质判断、工程类比及有限元分析结果,确定了拱肩槽高边坡最优设计坡比。论文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溪洛渡水电站边坡岩体质量较好,自然边坡和拱肩槽工程边坡整体上均处于稳定状态。 (2)局部不稳定块体较少,天然状态下共有11个不稳定块体,且规模很小,影响深度有限,切割边界也不完善,不会造成大规模的边坡失稳。对不稳定块体及层内错动密集带应采取加固措施。 (3)边坡开挖后,岩体产生卸荷回弹的位移量介于2-20cm之间,松弛深度为2-30m。 (4)拱肩槽高边坡的最优设计坡比建议为:微新、弱下风化岩体取为1:0.25,弱上风化岩体取为1:0.35-1:0.50,覆盖层开挖坡比1:1.25。在微新及弱下风化岩体的开挖边坡中,每50m高设一级3m宽的马道,在弱上风化岩体的开挖边坡中,每30m高设一级3m宽的马道。
王春山[9]2010年在《溪洛渡电站建基岩体工程地质特性及反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溪洛渡水电站建基面开挖阶段已经结束,建基面由610m高程开挖至324.5m高程。在开挖过程中,作者在导师的带领下随施工进度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方法及时准确的获取了建基面岩体的岩体结构、风化程度、岩体松弛、岩体质量和岩体力学性质等各项数据,对建基岩体由表部至深部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木文通过对已开挖建基岩体的工程地质特征的研究,对前期勘察成果进行反馈研究,以检验可研阶段勘察方法的准确性,进而为其它水电站建设提供一个高效可靠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提出今后类似工程的勘察方法和勘察重点,为减少工程地质问题的出现和特高拱坝的勘探提供新的参考方法、技术,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利用采用现场精测窗、全裂隙测量和数码摄录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个开挖梯段建基面岩体的结构面进行解译和岩体结构划分,进而得到了左右岸拱肩槽和河床建基面岩体结构分布特征;(2)利用前期平洞内对裂隙的统计和岩体结构划分的结果与开挖后岩体结构成果相比较,以检验在相同位置岩体结构划分的异同;(3)对建基面上的钻孔分析,爆破松弛对建基面岩体有一定的影响,且不同等级的岩体受影响的深度不同,经统计影响深度在1.2-1.8m范围内;(4)利用钻孔声波划分了左右两岸建基岩体浅表部和深部的风化程度,并与开挖前划分的风化界限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两个阶段划分弱上风化带与弱下风化带界限、弱下风化带和微新风化带界限基本一致;(5)使用了新型发明专利技术——“白载式”变形试验设备对两岸建基面进行了70多个试验,试验成果涵盖了建基面上不同岩性、不同岩级类型岩体的变形模量,同时又进行了同向声波测试,经拟合表明声波与变形模量有很好的相关性;(6)溪洛渡建基面岩体的特点就是随机发育的层内错动带将整个建基面及建基岩体切割成似层状,减弱了建基面岩体的力学性质。通过对山体内部层内错动带原位力学性质试验,利用弹性力学的原理,结合声波与模量的转换公式确定了层内错动带在松弛状况下和未松弛状况下的性状及变形模量;(7)利用岩体结构、完整性系数、波速比和变形模量等多种指标对建基面及建基岩体的岩体质量等级进行了划分,并与开挖前确定的建基面附近岩体质量等级成果进行了比较;(8)利用叁维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建基面上部岩体挖除后岩体的应力特征及范围,以及在正常的工程荷载作用下建基面表部和深部的总位移量、最大主应力、中间主应力和剪应力的分布特征。
李杰豪[10]2010年在《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拱肩槽边坡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们在从事生产和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岩石圈表层岩体进行改造,其中水利水电、采矿和道路的修筑等大型基础建设对岩体的开挖,往往会形成许多岩质高边坡。在大型水电站建设中,由于工程规模的不断增大和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拱肩槽边坡的高度也越来越大,稳定性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查明拱肩槽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并采用定性的地质分析与定量计算的方法,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最优开挖坡比,为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提供依据,这对水电站的修建和正常运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本文以白鹤滩水电站左、右岸拱肩槽边坡为研究对象,针对拱肩槽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充分吸收“地质过程机制分析”、“量化评价”和“岩体结构控制论”等先进学术思想,在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收集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定性的地质分析和定量计算的研究思路。主要通过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研究,地表和平硐揭露岩体结构面的大量现场调查,并结合室内统计分析,总结拱肩槽部位不同层次结构面的空间发育规律,建立岩体结构模型,进而并对拱肩槽边坡进行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计算和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研,对白鹤滩水电站坝区及拱肩槽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研究:主要包括区域地质环境、拱肩槽边坡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及风化卸荷等方面。(2)拱肩槽边坡的岩体结构特征研究:文中分别对左、右岸上、下游侧边坡的岩体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包括对坝区原生建造结构面、构造改造结构面及表生改造结构面,即不同规模断层、层间、层内错动带、深部裂缝及基体裂隙发育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进行分级、分类研究,指出各边坡岩体结构特征的相同处与不同处。根据各级结构面的特征及其组合研究,对左、右岸拱肩槽边坡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并对控制性边界的物理力学参数进行赋值。以建立合理的岩体结构概化模型,为后续的变形机制分析和定量计算建立科学的事实依据。(3)拱肩槽边坡岩体质量分级研究:为了正确分析拱肩槽边坡整体的稳定性,确定合理的开挖坡比,在对岩体结构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岩体进行定性分级和定量分级。拟采用现场定性分级与定量分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分级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SL386-2007)》中推荐的CSMR分级法。综合两种分级结果,得出综合分级结果。(4)左、右岸拱肩槽边坡稳定性分析:结合边坡岩体变形失稳模式,在自然边坡稳定性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地质分析对拱肩槽边坡稳定性进行定性分析,并选用极限平衡计算和块体理论计算对拱肩槽边坡整体稳定性及局部稳定性进行定量的分析与评价,并为最优坡比的设计提供依据。论文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拱肩槽边坡主要控制性结构面有:F17、f108、f110、f111、f112、F16、f247、f249等断层;C3-1~C6、LS423、LS414、LS3319、RS621等层间层内错动带。(2)白鹤滩水电站边坡岩体质量较好:左岸岩体以Ⅲ1级为主,约占52.9%,其次是Ⅲ2级和Ⅱ级,分别占18.3%和14.5%,Ⅳ级岩体约占14.3%,Ⅴ级岩体仅占1%(仅出现在左岸下游侧);右岸岩体以Ⅱ级为主,约占44.2%,其次是Ⅲ1级和Ⅲ2级,分别占27.6%和19.4%,Ⅳ级岩体约占8.8%,右岸未见Ⅴ级岩体。由此可见,拱肩槽边坡岩体质量较好,可利用程度较高,边坡的稳定性较好,且右岸拱肩槽边坡的稳定程度要好于左岸。(3)左岸自然边坡和拱肩槽工程边坡整体上均处于稳定状态。局部不稳定块体有7个,且规模较小,影响深度有限,在自然状态和拱肩槽开挖过程中也都处于稳定状态,仅在下游侧局部可产生小规模的崩塌,施工前应进行清危处理。(4)右岸自然边坡和拱肩槽工程边坡整体上均处于稳定状态。局部不稳定块体有3个,且规模较小,影响深度有限,在自然状态和拱肩槽开挖过程中也都处于稳定状态。右岸坝上边坡整体和局部均处于稳定状态。(5)拱肩槽边坡最优设计坡比:左岸拱肩槽边坡:微新及弱下风化岩体:1:0.2~1:0.25;弱上风化岩体:1:0.35~1:0.5;覆盖层:1:1.1~1:1.2。右岸拱肩槽边坡:微新及弱下风化岩体:1:0.20~1:0.25;弱上风化岩体:1:0.35~1:0.50;覆盖层:1:1.10~1:1.20。左、右岸拱肩槽开挖时,每30m设置一级3m宽的马道;右岸坝上边坡开挖坡比方案:弱下及微新岩体1:0.25~1:0.35;弱上岩体为1:0.40~1:0.45;覆盖层1:1.10~1:1.25;坝上边坡开挖时每隔50m设置一级3m宽的马道。
参考文献:
[1]. 溪洛渡水电站坝区错动带构造特征及其工程意义[D]. 覃礼貌. 成都理工大学. 2003
[2]. 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地下洞室围岩分类及稳定性评价[D]. 王明华. 成都理工学院. 2001
[3]. 溪洛渡水电站坝肩抗力体抗滑稳定性分析[D]. 巨能攀. 成都理工学院. 2001
[4]. 白鹤滩水电站坝区层间层内错动带成因及工程性状研究[D]. 兰昌义. 成都理工大学. 2009
[5]. 玄武岩渗透系数尺度效应及顺序指示模拟[D]. 孙蓉琳. 中国地质大学. 2006
[6]. 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坝区地应力场及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D]. 李攀峰. 成都理工学院. 2001
[7]. 溪洛渡水电站左岸进水口工程岩体变形及稳定性评价[D]. 张宇静. 成都理工大学. 2008
[8]. 溪洛渡水电站供肩槽高边坡稳定性研究[D]. 李胜伟. 成都理工学院. 2001
[9]. 溪洛渡电站建基岩体工程地质特性及反馈研究[D]. 王春山. 成都理工大学. 2010
[10]. 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拱肩槽边坡稳定性研究[D]. 李杰豪. 成都理工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