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海里来的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为什么身上不长毛?大自然出于何种原因,使人类身上的浓毛脱掉了呢?人类身上的浓毛又是什么时候才脱掉的呢?
有人认为,人类远祖在进化中出于卫生的原因才将浓毛退化掉。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祖先身上的毛皮是各种寄生虫的孳生之地。特别是,人类祖先学会了狩猎以后,食肉和狩猎更容易使毛皮弄脏。人类的毛可能就是由于这种原因而褪去的。但是,也有人提出,毛皮既然对人类说是不卫生的,那么对猩猩同样是不卫生的,也不利于它们的生存。为什么猩猩至今还是浓毛遍体,而独有人类“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再说,猴子都会互相理毛,人类为什么不可以用工具理毛呢?
有的人类学家提出,无毛是人类学会用火后的一种自身调节现象。人类学会了用火后,人类祖先就能在寒夜围火而坐,依火而卧,用火来驱赶寒意。而在白天,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毛皮就显得多余。但是,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这个论点。
还有的学者认为,人类脱落身上的毛,是因为这样有利于改善人的社会性。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要依靠社会的力量生存和发展。浑身长毛的人类之间,彼此间比较难以识别,脱掉了毛以后,脸就具备了更典型的特征,更便于相互辨认。特别是,毛皮的消失对于加强人类男女之间的结合,稳固配偶关系是有莫大好处的。性科学的研究指出,性与触觉有特别的关系。性的结合常常依赖于抚摸、拥抱等触觉机制。皮肤的触摸能给人以足够的快感。人的皮肤上有许多性的敏感区,这也可能是脱去了毛皮以后形成的。全身长毛的猿猴,性的敏感性要比裸露皮肤的人类迟钝得多。
另外有人提出了“狩猎说”。这种理论认为,人类失去身上的浓毛,是适应狩猎生活的结果。狩猎时,猎人要对野兽进行长途的追逐,狩猎时长途奔跑会产生许多热量。浑身长毛相对地跑不快,也不能迅速地降低体温,而“脱去毛皮外衣”,增加身体表面的汗腺,就能更好地散热,在狩猎过程中可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但是,毛皮在狩猎时显得多余,而在夜晚寒冷时,却有重要的保温作用,失去丢皮会使人类祖先耐受寒冷的能力大大下降。作为一种补偿,人类的身上产生了一层脂肪,它在平时起着保暖的作用,但在狩猎时又不影响出汗。这样,人类以脂肪代替毛皮,既能出汗降温,又能在寒冷的夜晚保暖,真可谓两全其美。
近年来,在人类学家中又出现了一种海猿理论来说明人类的无毛形体。1960年,英国人类学家利其特·哈戴教授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大胆地提出了人类在自己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海猿”过程的假说。他认为,人类在进化到狩猎猿之前,有可能经历了相当长的水中生活;也就是说,经历了“水猿”阶段或者叫做“海猿”。这一阶段是十分漫长的,浑身是毛的猿人,从陆地进入海洋后,和其他海洋哺乳动物一样,逐渐脱去身上的毛发,成为能在海水中生活的“裸体猿”;之后,“裸体猿”又离开了海水;登陆上岸,成为狩猎猿。由于呼吸的需要,“海猿”的头总是露在水面上,所以头上的毛发就保留下来了,当然,保留的毛发对头部也起到保护作用。这个过程大约发生在400万至800万年之前。那时的非洲东北部,大片陆地曾受到海水的侵入,迫使刚刚从森林里走出来的类人猿进入海中生活,进化成海猿。
这位英国人类学家还把人类和海兽、灵长类进行比较,获得如下发现:人类和海兽在肌体组织上极为相似,都有厚厚的皮下脂肪;人类的汗毛走向不同于灵长类,却近似于海兽类;人类在胎儿时期的肥毛生长部位、泪腺分泌系统和泪液成分、排盐生理方式等,与海兽类相似,而不同于灵长类;人类有潜水意识,婴儿一出世便有游泳的本能,和海兽相似,而灵长类不具备这样本能,甚至厌恶水;人类喜食鱼类,与海兽相同,灵长类只食用植物的果实如水果等,而不食鱼;人类和海兽的交配、生育方式相似,而不同于灵长类;人类有控制体内盐的平衡组织系统,这不同于其他哺乳动物,却与海兽有某种相似,等等。
关于人类的毛皮问题,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