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上半年劳动和社会保障情况统计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保障论文,上半年论文,情况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两个确保”继续得到巩固,保障基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保障资金需求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一)下岗职工总量变化不大,绝大多数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管理进一步规范,但再就业难度加大,保障生活资金仍有缺口
1.下岗职工总量增长趋缓
据统计,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在年初结转652万人的基础上, 上半年新增下岗职工196万人,比上年同期少增加13万人;减少171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87万人;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129万人, 比上年同期少73万人。截至6月末,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677万人,同口径相比,比上年同期减少10万多人,比上年末增加25万人,与一季度末基本持平。 其中,有95.0%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与上年末持平,比一季度末减少1 个百分点。在进中心的人员中,有95%签订了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协议,比上年同期增加4个百分点;有96 %领到了基本生活费(占全部下岗职工的比例为92%),比上年同期增加2个百分点。 这两项比例比上年末都有增长。
2.未纳入管理范围的下岗职工逐步减少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3148户国有企业中,下岗职工约占11.2%。按此比例推算,全国国有企业6236万职工中,下岗职工为699万人。 比定期统计数多22万人,这部分国有企业已下岗的职工仍未纳入管理范围,比上年同期减少近150万人,比上年年底减少近50万人。
3.部分下岗职工未领或未足额领取基本生活费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中心的下岗职工中有17万人没有领到生活费,33万人未足额领到生活费,还有20万人未被纳入保障范围。其中:有因不签协议按规定不发生活费的;有因停薪留职、长期“两不找”或已在外有稳定的收入,本不应进中心享受基本生活保障的;也确实存在一部分因资金筹集不到位,该保未保的。
4.下岗职工变化情况在各地区间差异较大,在多数地区下岗高峰仍未过去
从第二季度当期新增与减少的人数对比看,尽管增减相抵只净增了1万人,但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当期净增人数1万人以上的有四川、河北、江西、重庆和青海5省,净减人数1万人以上的有黑龙江、安徽、湖北和广东4省。其余22个省份,变化幅度均在1万人以内。
5.资金筹集和使用同步增长,支出总额大于筹集总额
据统计,1—6月共计筹集资金10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8 %,其中企业自筹30亿元,占27.4%;社会筹集24.4亿元(其中失业保险基金调剂19.02亿元),占22.2%;财政安排55.2亿元,占50.4%。 上半年共使用资金总额为11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4%, 其中用于发放基本生活费74.3亿元,占使用总额63.3%,用于缴纳社会保险金39.6亿元,占使用总额33.7%。
6.下岗职工生活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上半年,下岗职工人均每月生活保障资金为323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27.7%,其中,人均每月发放基本生活费20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0%。
(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基本确保按时足额发放,社会化发放取得新的进展,但新的拖欠仍有发生
1.各地坚决贯彻国务院8号文件精神, 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为98%以上
上半年,全国企业养老金应发901.60亿元,实发885.76亿元,各月的当期拖欠累计为15.84亿元,补发后还有当期拖欠13.47亿元,上半年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为98.2%。截至6月底, 全国累计拖欠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比上年底累计拖欠金额进一步减少。全国有13个地区上半年无当期拖欠,有3个省1—3月曾发生拖欠,现已全部补发完毕。有19 个地区上半年当期拖欠还未补完。
2.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取得新的进展,社会化发放率达百分之六十以上
截至6月底,全国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人数达1877万人, 比上月增长18.4%,社会化发放率为61.6%,比上月增加9.6个百分点。 其中,企业社会化发放人数比上月增长16.8%,企业社会化发放率64%,比上月增加9.2个百分点。与上年底相比,企业社会化发放人数增加477.8万人,增长34.67%,社会化发放率增加15.8个百分点。
二、全国城镇从业人数比上年同期有所增加,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减幅趋缓,劳动力景气指数有较大幅度上升,但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大量存在,再就业难度加大,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促进就业的任务仍很艰巨
(一)全国城镇从业人数比上年同期有所增加
据国家统计调查测算,到6月末,全国城镇从业人员为20072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40多万人,但比上年末减少940多万人。
(二)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和在岗职工减幅趋缓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6月底,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1898万人(不含城镇个体和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比上年同期减少560万人, 减幅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1999 年上半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同比减少693万人)。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8463万人,同比减少450万人;集体单位1465万人,同比减少248万人,其他单位1790万人, 同比增加138万人。
6月底,城镇单位在岗职工11536万人,同比减少546万人。其中, 国有单位8226万人,减少430万人,集体单位1583万人,减少242万人,其他单位1727万人,增加126万人。 国有和集体单位从业人员虽继续减少,但减幅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所下降。
(三)企业劳动力景气指数继续攀升,并创近年来劳动力需求的最好水平,但景气仍然在100以下运行
受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上半年劳动力需求状况得到改善,持续数年下降的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据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最新资料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劳动力景气指数为77.1,第二季度为88.0,分别比上年第四季度提高了3.0点和13.9点, 并连续创下了近年来劳动力需求的最高水平,但景气仍然在100以下运行(景气指数为0——200 之间),属不景气范围,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四)失业率有所下降,但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再就业难度加大,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据统计,6月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56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0万人,比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左右, 比上年末略有下降,其中,有16个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3%以上。
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加上全部下岗职工人数共计达到1528万人。剔除35%(上半年10城市下岗职工抽样调查数据)下岗职工实际已经有较为稳定工作的情况,6 月末没有就业的城镇下岗职工和登记失业人员总数为1120万人。
三、城镇居民收入、职工工资水平继续稳步增长,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
(一)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性支出继续增长,支出增幅超过收入增幅
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08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7.7%,增长幅度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性支出2433元,扣除物价因素, 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8.3%,增长幅度比上年同期提高4.1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主要是国家政策性调资的翘尾影响和不少地区增加补贴的推动。翘尾因素消除后,下半年若无新措施出台,可能难以保持上半年的增幅。
(二)职工平均工资大幅度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半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177元,同比增长15.9%,其中,国有单位4296元,同比增长16.6%;集体单位2777元,同比增长11.0%,其他单位4904元,同比增长11.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主要是由于去年下半年机关、事业单位增加工资及部分企业参照调整工资的翘尾因素所致。
(三)工资增长不平衡,工资差距进一步扩大
据统计,上半年国有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平均工资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1.4%、20.6%、13.3%,由于去年下半年机关、事业单位增资的影响,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增幅明显高于企业工资增幅。
地区间、行业间工资差距进一步扩大。上半年,有近三分之一地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上海(8486元)、北京(7307元)和广东(6259元)工资水平最高, 山西、 河南工资水平低于3000元,分别为2864元和2934元。全国工资水平最低地区与最高地区的地区差距已近3倍;在16大行业间,金融、保险业(5881元)、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5844元)、 电力、 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796元)工资水平最高,除农、林、牧渔业外,制造业平均工资为3829元,行业差距继续扩大。
四、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又有新的进展,养老基金收缴率进一步提高,基金缴拨方式正在改变,资金需求进一步增大,当期收不抵支的状况较为严重
(一)养老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
截至6月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为9854万人, 离退休人员3057万人,分别比1999年底增加352万人和73万人,增长率分别为3.7%和2.5%。其中,企业参保职工为8870万人,比1999年底增加215万人,增长2.5%;企业参保离退休人员2917万人,比1999年底增加57 万人,增长2%。
(二)养老基金收缴率进一步提高
上半年应收养老保险费847.73亿元(缺甘肃、西藏和人行的数据,下同),实收767.52亿元,收缴率90.54%,与去年同期同口径相比,提高1.7个百分点。
(三)基金收支同步增长,当期收不抵支的状况较为严重,基金结余进一步减少
上半年养老保险基金全部收入(包括财政补助、补缴欠费、其他收入等)940.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收151.64亿元,增长19.2%;实际支出953.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支146.92亿元,增长18.2%;当期收不抵支13.3亿元,比上年同期收不抵支减少4.71亿元。上半年有19个省当期收不抵支,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比上年末进一步减少。
(四)基金缴拨方式正在改变
截至5月底,全国(除西藏外)31个省市区中有7个已全部实现全额缴拨,其余24个仍不同程度上存在差额缴拨情况。全额缴拨人数7313万人,占缴费人数的83.5%,差额缴拨人数为1447万人,占全部缴拨人数的16.5%。现已有12个实行差额缴拨的省市区上报了工作计划,准备于9月底前改为全额缴拨。
五、失业保险扩面工作有新的进展,失业保险基金收支同步大幅度增长,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继续增加,少数地区当期已出现收不抵支
(一)参保人数与覆盖面略有增长
2000年6月末,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9929.2万人, 比上年末净增77.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占应参保人数73.7%,比上年末净增1.9个百分点。
(二)失业保险基金收支大幅度增长,支出增幅大于收入增幅,三个地区当期收不抵支
据统计,1—6月全国失业保险基金收入6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收15.7亿元,增幅32.9%;上半年,失业保险基金支出4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支13.8亿元,增幅为41.3%。收支相抵,全国基金结余16.2亿元,北京、内蒙古、重庆当期收不抵支。
(三)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继续攀升
6月份,全国有127.9万人领取了失业保险金,呈继续攀升之势。其中,有1.3万人因申请自谋职业, 将本人应享受的失业保险金(合计22.3万人·月)一次性领取,因此当月实际发放了148.9 万人·月的失业保险金。
六、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配套文件出齐,各地医疗保险改革进展加快
(一)医疗保险政策框架体系基本形成
上半年,由我部和财政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实行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出台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参与制定了《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0]16号)和《关于军地医疗保险个人帐户转移办法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险政策框架体系基本形成。
(二)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截至6月底,全国地级统筹地区346个,252 个统筹地区的实施方案已经出台,比一季度增加50个,有143个统筹地区已启动实施, 覆盖总人数约为1396万人。
(三)地方医疗保险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
到6月底为止,全国已有27个省市区已经完成职能和人员的划转, 基本理顺了省级医疗保险管理体制,其中有15个地区已经完成机构改革,正式成立了医疗保险行政管理机构。220 个统筹地区已经完成职能和人员的划转,160个统筹地区已经成立了医疗保险经办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