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文坛是不是丢失了什么?——作家周涛访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坛论文,当今论文,作家论文,丢失了论文,周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疆作家周涛一次次在他的文字世界中从容散步,平静中不乏激情,机智的语言和深沉的感情隐藏于文字中。而当他和我面对面地谈论当今中国文坛时,竟显出人们平时难察的激动,甚至可以说是措辞严厉的。于是我就想,中国文坛确实需要每个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来认真建构,周涛的观点对我们认识中国文坛应该有所启迪。
周涛自认为自己创作的那种类型的散文在中国不大容易被别人所注意,称这跟自己在边远地方有关。他说,边远是相对而言的,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社会,哪里有什么边远不边远的?过去交通不好,包容性还大一些,也并不淹没那些有才华的人,包括边远地区的。80年代,我们不会产生因为有才华而不被重视的苦恼。过去我是一个无名之辈、一个业余作者,但我坚信,只要我写出好东西就可以立足。但在90年代以后,文坛却无端地被许多炒作或操作所侵蚀。而一旦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就出卖自己的良知,就是丧尽天良,这对于一个文学家来说,简直算是不可饶恕的罪行。在80年代,一位老作家也许对一个新作者根本不认识,也没见过面,但一看他们的作品,觉得很好,就会充满热情的给新作者写文章。我不知道现在还会有多少这样的事情。一个人在文坛上产生影响,应该是一步步造成的。很难想象那种一夜成名的好事,可悲的是,还会有人为那些并不成功的东西装模作样的站出来评论,谁给他的这个权力?文学更需要个体的艰辛努力劳动,我们怎么可以随随便便地把桂冠莫名其妙地戴在一些莫名其妙的人的头上呢?自己都不珍惜自己的声名,文学不可能在人民群众中留下很好的印象,至少我就不信。
周涛说到这里,语气变得有些沉重。他对我说:“你千里来到新疆,本应该听一些好话的,可我尽是说些丧气话。事实如此,有什么办法?”
周涛还谈起了去年逝世的西部诗人昌耀。他感慨道,昌耀一生受尽了冷落和贫困,他是个天才型的诗人,既然死前有些清寂,可他付出的劳动是应该得到回报的。可现在,那些三流的诗人们却动不动就大叫大吵,有什么意思?我不信有人真是看不出昌耀的诗好,恐怕还是个良知问题,有的人的私心太重。劳动是应该获得公平对待的。文章虽各人有各人的评价标准,但究竟算不算好,每个人心里还是清楚的,并不是没有公论的。莎士比亚就是莎士比亚,鲁迅就是鲁迅,你可以骂他,但没人能够超过他。那些糟蹋鲁迅的人,其实本身就是臭狗屎,他不靠那些鬼花样,他就出不来,因为他们人品就不正,还指望他们能有正派的学风和文风?当然,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一个人作品中的观点可以商榷,但起码应该有人格力量。就说散文界吧,是没有散文大家吗?不,是大家都想当,却不肯承认对方。今天要成就一个作家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难,原因之一就是文学的生态平衡已经破坏了,水土流失,没有风清月朗之夜和海阔天空之日,却还在那里一个劲地制造沙尘暴。这样的文坛不仅耽误了一些作者,也耽误了不少读者。为什么大学培养不了太多的作家,因为作家不是那样培养的。能培养的东西没什么了不起,不能培养的东西才是真正了不起的。
对于西部开发,周涛很是赞同,认为那是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很高的一个远见。他说,我在新疆阿克苏地区跟许多人说,汉民族不应该以高文明、高文化来自居。我们是来开发西部的,但同时也是来向西部各少数民族学习的。西部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各自的优秀文化传统,直到今天,在很大一些文明程度上,比起中国其它地区来也不逊色。许多少数民族的人们在那么艰难的地方,都能建设出一些美好的家园。比如南疆的少数民族家中,就有回廊、果园,还有小桥流水,有树林。看看人家是怎么生活的?多么热爱生活啊!这种与大自然相融相处的天性,恰恰是我们许多人所久违的。来西部开发,我们不能破坏那些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建立起的文化,应该加以尊重,好好学习,这样才能开发好边疆。文化本来就是应该互相交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