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讲座)_质量守恒定律论文

“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说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守恒定律论文,教学设计论文,说课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材分析

1.“质量守恒定律”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略)

2.教学的目的要求

知识与技能方面:(1)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的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原因;(2)通过对实验的设计、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药品的取用、物质的称量(托盘天平的使用)等实验基本操作,训练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方面:(1)通过学生参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总结规律——探究原因”的教学过程,体验“假设”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2)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1)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在对问题的提出、猜想、探索、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言必有据的科学学习态度和自信、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其应用。

4.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在于对“质量守恒定律”本质的理解。因为初中学生抽象能力较差,特别是从微观角度去理解问题的能力还很欠缺,而揭示质量守恒的本质是从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的化分、原子的重新组合的角度入手的。

二、教法设计

由于初三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移,他们习惯于依靠感性认识来认识事物。因此,根据本节课特点和学生实际,我们采用以实验探究为主、多媒体应用为辅的教学方法(分为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总结规律——探究原因六个阶段),进行开放式教学,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等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探索意识,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以激发学生主体性学习的热情,开拓思维,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新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由此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

三、学法指导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

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总结规律——揭示本质,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新知,不搞零起点上课,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学的知识就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学,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独创精神。

四、教学程序

根据本节知识结构,我将教学程序设计为6个环节: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具体做法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自然界中一些形形色色的物质及其发生的奇妙的变化以及学生学过的一些化学反应,如火山喷发、冰山融化、镁及硫、磷、铁等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等,并结合同学们在家中做过的家庭小实验,如蜡烛燃烧、碱面中加醋等等。然后向学生提出:“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其中化学变化是我们化学课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化学变化时物质的种类发生了改变,除此之外,化学变化中是否还伴随有其他的变化呢?”

学生思考之后会说出许许多多的答案,如碱面中加醋,会有气泡放出;蜡烛燃烧,会发光、放热,可能伴随有能量的变化,蜡烛变短会伴随有质量的变化等等。这时,教师不限制学生,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激励性的评价。有意识地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感到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尽情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思维就被激活,创造的火花就会不断闪现。

我们所以这样设计,试图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身边,还可以有效地挖掘教学资源。

2.筛选甄别,引出课题

由于学生探究欲望强烈,发现的问题很多,有些可能是幼稚可笑的,但这是他们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必须迈出的一步,教师应多给予鼓励和赞美,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的提出各种猜想,激发他们创新的积极性。但是,有些问题与本节课的探究课题无关,需要筛选甄别,以确定本节课的探究课题。于是,我们向学生指出生物课学习了生态平衡,在初中物理课上我们知道了能量守恒,且化学反应前后能量的总和也是相等的。那么,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什么关系呢?通过设疑,激发兴趣,引出探究课题。

3.提出假设,设计方案

首先通过对上述实验现象的回顾和分析,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关系提出假设。

学生讨论后归纳、总结,得出可能出现的三种假设:

一是化学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增大。

二是化学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减小。

三是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接下来请学生们利用老师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及简明的实验记录表,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我们将学生分为15个小组,给他们提供的实验用品有天平、锥形瓶、小试管、烧杯、气球等仪器用品。而所提供的药品及必需的小器具则不一样,有五组是切好的白磷、带玻璃棒的橡皮塞、酒精灯、镊子、沙子等;另五组是锌粒和稀硫酸等;还有五组是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单孔橡皮塞、胶头滴管等。实践证明,所提供的仪器越多,学生动手操作的空间就越大,就更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仪器、设计实验。

此时,在新的问题情境下学生再次被激起探究欲望,他们开始收集信息,课本知识、学生已有知识、同学间的相互交流等都是重要的信息来源。他们开动脑筋,热烈讨论,相互启发和借鉴,不断充实和完善设计方案。

然后,学生动手操作实施实验方案并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巡视、答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犯粗心、片面、半途而废等毛病。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认真,一丝不苟,坚持把实验完成,对表现出色的同学及时给予肯定。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意志品质。

4.修正假设,重新验证

先请各组同学分别展示设计装置,交流小组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及所得结论并注意倾听别人的做法与想法。结论可能有三种:

一是质量总和增大;

二是质量总和减小;

三是质量总和不变;

然后,组织学生针对三种不同结论,展开辩论。分别请持不同观点的同学阐述各自的实验依据,找出对方的不足之处。如:有的组做白磷燃烧实验时,可能方法不得当,使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出或锥形瓶底忘铺细沙,使锥形瓶底炸裂;做锌和稀硫酸反应实验时,可能锥形瓶口未加气球,使生成的氢气逸出,无法称量生成物质量的总和;做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实验时,可能不小心将溶液洒出一部分等等。通过辩论,找出导致反应前后质量总和不相等的原因:是实验方法不科学、装置不合理、操作不规范还是数据不完整等。最后学生的意见逐渐趋于统一,共同提出修正后的假设: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不变。

教师提出指导性问题:若要证明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不变,所设计的实验应满足什么条件?若有气体参加反应或有气体生成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讨论得出:若有气体参加反应或有气体生成时,应在密闭的条件下进行实验。于是,再让学生根据这个要求对不合理的设计加以改进,重新实验,验证修正后的假设。

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他本人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身感受了学习化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5.总结规律,揭示本质

实验完毕后,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这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出:观察到天平保持平衡,说明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

然后教师提出指导性问题:在上述实验中哪些物质没有参加反应?它们的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是否改变?哪些物质参加了反应?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和生成的各物质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去伪存真得出结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同时告诉学生:你们得出的这个结论和科学家们通过无数次实验得出的结论相吻合(在此向学生介绍化学史: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这个规律就是“质量守恒定律”。使学生再次感受获取成功的愉悦,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出示思考题:

(1)铁生锈,质量增大。怎样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蜡烛燃烧,质量减少。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及时练习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内涵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可以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再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学生讨论,教师展示多媒体动画:模拟电解水的化学反应实质,分子的化分,原子的重新组合。

教师提出指导性问题:

(1)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2)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是否改变?

(3)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改变?

(4)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是否增减?

(5)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质量是否改变?

通过多媒体动画的直观效果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不难发现: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必然相等。明确了质量守恒的本质。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6.思考判断,注重应用

由学生小结本节内容之后,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特设立如下练习:

(1)实验室用加热24.5g氯酸钾和6g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氧气,至反应完全后,称得残余物的质量为20.9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g,同时会生成____g氯化钾。

(2)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蜡+氧气→水+二氧化碳。据此判断:蜡中一定含有____元素。

(3)镁带在耐高温的密闭容器(内含空气)内加热,则图中(箭头向上表示总质量,右为时间)能正确表示容器内所盛物质质量变化的是____。

课后思考题:有学生用来表述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该式子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若不符合,应该怎样书写?

给学生留下悬念,使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以调动和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同时也为下一节“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埋下伏笔。

布置作业:课后1、2题。以巩固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运用。

标签:;  ;  ;  

“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讲座)_质量守恒定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