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民主:普京对俄罗斯民主理论与实践的探索_政治论文

主权民主:普京对俄罗斯民主理论与实践的探索_政治论文

主权民主:普京对俄罗斯民主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主论文,俄罗斯论文,主权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730[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6-6241(2007)02-0044-05

俄独立之初,叶利钦试图通过激进民主化手段,推行与西方并轨的民主体制,结果导致国家混乱无序状态。1993年12月俄新宪法产生后,叶利钦转而实施总统集权的个人权威主义政治体制。但由于激进民主化的后遗症,在叶执政后期,实际上实行的是“专制与无政府”的混乱体制。普京上台后,继承了叶的权威主义政治体制,但着力加强国家权力,提升国家的权威,同时也致力于发展民主政治。2006年6月28日,俄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御用理论家苏尔科夫在会见外国记者时提出了“主权民主”的政治概念。俄舆论指出,主权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它“准确地指出了”“普京政权的政治内涵”及其“政治体制的特点”。普京从执政理念把民主定位于“主权民主”,并以此来反击西方的分化与控制策略,是其执政理念与实践的发展与创造。

一、从叶利钦的个人权威主义到普京的国家权威主义

俄罗斯历史上国家政治体制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中央集权制。俄罗斯自16世纪中期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起,开始形成中央集权制。

苏联解体后,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崩溃。俄罗斯社会精英们普遍认为,集权和专制体制阻碍国家的发展,俄应永远摒弃集权主义,选择西方社会的政治发展模式。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民主派”彻底否定俄罗斯的政治文化传统和现实的政治制度,从俄独立伊始在经济上推行“休克疗法”,在政治上实行激进的“民主革命”,摧毁旧的国家结构和法律基础,弱化国家对权力、经济和意识形态的控制,实行总统制、议会民主、三权分立、多党制、自由选举等西方民主政治原则。叶利钦等政治精英们选择西方民主模式在短短的一二年内就使国家陷入了严重困境:经济大滑坡,人民生活水平迅速下降;政局动荡,民族分立、地方分离主义蔓延,社会处于无序状态。

严酷的现实宣告了俄“民主派”所选择的西方政治模式彻底破灭。在此情况下,俄广大国民厌倦无政府状态,要求民主政治有序发展,加强国家的可控性和政府的行为能力;抛弃经济的“休克疗法”,采取政府主导的渐进方法。因此,国家实行权威主义统治,摆脱政治、经济危机自然就成了俄社会面临的一个迫切任务。1993年10月,叶利钦下令炮轰“白宫”(议会大楼),强行解散最高苏维埃(议会),并于当年12月通过全民公决,产生了《俄罗斯联邦宪法》,确立了以总统为主导的权威主义政治架构。

从1993年到1999年,叶利钦把宪法规定的三权分立的国家结构实际上置于总统权力之下,滥用个人权威,而国家权力弱化,政府行为能力下降,结果仍不能扭转国家政治经济危机的局面,最终被迫下台。

普京任总统后,基本保留了叶利钦时期的政治体制架构,继续维持着宪法赋予总统的巨大权力,集行政、立法、军事和外交大权于一身。然而,与叶利钦时期“专制与无政府”的混乱体制不同,普京在加强个人权威主义统治的同时,还致力于加强国家的权威,增强中央政府的执政能力。普京指出,在俄罗斯,“国家及其体制和机构在人民生活中一向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着强大权力的国家对于俄罗斯人来说不是什么不正常的事,恰恰相反,它是秩序的源头和保障,是一切变革的倡导者和主要推动力”。① 在普京看来,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国家权威,就是要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和法律基础,提高中央政府驾驭全国的管制能力。为此,普京采取的举措是:通过设立七大联邦区、改革联邦委员会、废止行政长官直选制等行政改革措施,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垂直领导,削弱地方的分离主义势力;通过规范寡头行为,停止成批低价出售国有企业,将国民经济中战略性企业由国家控股,加重对偷税、漏税者的惩罚等措施,遏制寡头对国家经济的掠夺,使国家经济命脉重新掌握在政府手中;通过颁布《关于联邦主体国家权力机关组织的普遍原则》和地方自治法,整顿联邦宪法秩序和纪律,建立统一的法律空间;通过重拳打击车臣非法武装和恐怖主义,遏制民族分裂势力,巩固国家的领土完整和统一;通过提升强力部门的地位和职能,打击腐败、犯罪,维护社会治安;通过掌握主要舆论工具,规范媒体活动,使舆论导向有助于促进国家稳定;通过颁布《政党法》,规范政党活动,利用政权党确立总统对议会的控制;通过立法规范非政府组织的活动,防止在俄罗斯产生“颜色革命”等。

与俄罗斯历史上搞专制独裁的某些领导人不同,普京在加强个人集权、强化国家权威的同时,又有民主意识。如他不搞克格勃式的强力机构专政,而是强调法律专政。普京说过,现今俄罗斯如果说“专政”,那就是“法律专政”。他认为,任何个人、任何部门或地区都必须遵守俄罗斯宪法和法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他在建立总统个人权力中心的同时,注意听取意见,团结各种政治力量。如撤销了地方行政长官的议员资格,同时又接受他们成立国务委员会的建议,以便吸收他们参与议政;在杜马大力培植政权党“统一俄罗斯”党的势力,又注意与杜马其他党团合作共事,特别是与反对派俄共保持经常的接触和协商。

普京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国家权威,植根于俄罗斯传统的中央集权和国家权威主义思想。在2000年3月俄出版的《头号人物:普京访谈录》一书中,普京说:“俄罗斯自建立伊始就是一个超级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一点已深深植根于俄罗斯的遗传密码、传统及其民众的思想之中。”② 2000年2月,他在西伯利亚法律学校讲话时还呼吁“回归俄罗斯古老传统”,说“俄罗斯曾是中央集权的国家,它应该永远是这样。”③ 俄前总理普里马科夫也对记者说:“一个国家需要有权威。对俄罗斯这样的大国是不应该放任自流的,这对国际社会没有什么好处。”④

此外,普京推行国家权威主义也是当代俄罗斯社会现实所使然。

首先,普京对振兴俄罗斯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普京在1999年底撰写的《千年之交的俄罗斯》和2000年国情咨文讲话等重要文件中,对俄罗斯的国情作了深刻的剖析,认为俄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或三流国家的危险”。为此,他提出了加快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战略任务,即争取在15年内,使俄罗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欧洲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鉴于对国家危机感和发展紧迫感的认识,普京开出了治理国家的药方,即加强中央权力,提高国家的权威。

其次,俄罗斯人的大国情结也强化了普京加强国家权力的责任感。俄独立后奉行亲西方政策,在向西方乞求和退让中,逐步沦为“西方大国的小伙伴”。俄罗斯的衰落对俄罗斯人的民族自豪感造成巨大打击,广大民众迫切要求加强国家权威,使国家摆脱经济和社会的窘境,进而维护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的强国地位。

再次,俄罗斯人对西方民主水土不服,期盼强权政治。俄独立后引进西方民主政治,试图通过一步到位式的改革使俄罗斯融入西方社会。但西方的民主政权不适合俄罗斯国情,全套照搬反而造成俄政局动荡,社会混乱无序。人们厌倦无政府状态,迫切要求加强国家权威和恢复社会秩序。俄民意调查显示,约41%的“传统派”受调者认为,“家长制更适合于俄罗斯”,约33%的“中间阶层”受调者中大多数人的想法“与传统派更为接近”。⑤ 另有不少受调者认为,“俄罗斯人更适合接受强权统治”,“多数俄罗斯人并不反对普京加强垂直权力和整顿媒体的想法”。⑥ 西方舆论也体察到了俄民意的变化,认为“俄罗斯人并不怀念叶利钦时期以混乱、衰退和威望丧失为标志的伪民主。他们欢迎普京对秩序的追求以及为增强民族自豪感所作的努力”。⑦“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大破坏之后,许多俄罗斯人对民主产生了怀疑”,“将近一半的受访者愿意为获得物质上的安乐而牺牲自由和人权”,认为“在俄罗斯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当中,‘强化民主和言论自由’只能排在第8位,远远落在‘发展工业’等目标的后面”。⑧

二、普京重视在权威主义基础上发展民主政治

普京在加强国家权威主义的同时,也致力于发展民主政治。并把它视为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他崇尚加强国家权力,但并不谋求专制独裁。他的治国理念是,在加强国家权威主义的基础上,发展符合俄罗斯国情的民主政治,把俄罗斯建设成为告别过去,面向未来的民主、开放的国家。

普京有治理国家的民主意识。他任总理后就向国人宣示:“只有将市场经济和民主的普遍原则与俄罗斯的现实结合起来,我们才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他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指出:“俄罗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但这并不是号召建立极权制度。历史已有力地证明,任何专制和独裁统治都只能是昙花一现。只有民主制度才能保持长久。尽管民主制度也存在种种不足,但人类还没有想出比这更好的制度。”

普京发展民主政治也是独立后的俄罗斯国情所驱使。俄独立后,通过西方“民主”的引进和市场经济改革,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尽管俄罗斯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应该承认,大多数国民,特别是“新俄罗斯人”已习惯于“在民主、市场经济和自由条件下生活”,不愿回到过去。在这种政治大气候下,普京发展民主政治,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

与过去相比,普京在发展民主政治方面已迈出了长足的一步。根据俄宪法和法律,公民有行使全民公决和自由选举的权利,选举出来的各级领导人严格实行任期制。宪法还赋予公民享有言论、集会和结社自由。公民可以在政府规定的范围内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政治对手可以对政府乃至总统发表相左的观点,甚至是批评的意见。虽然国家加强了对几个主要的全国性电视频道的控制,但对全国大多数电视台并未控制。据普京说,在俄注册的电视广播公司有3,200家,只有10%是国有的。⑨ 报刊新闻是自由的,不受检查。在35,000家地方报刊中,有7,000家掌握在私人手中。⑩

西方有舆论评称,“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并不是苏联的翻版。俄罗斯人拥有自由旅行、创办企业、参加宗教活动、收看卫星电视节目或使用不受监控的因特网的自由,投票支持形形色色的政党,而这些自由在20年前还是无法想象的。”(11) 普里马科夫也对记者说:俄罗斯“国家的民主在发展。不能否认这一点。请看看,因格鲁吉亚问题而爆发的抗议游行,再读一读俄罗斯的报纸,有许多批评文章是不会让克里姆林宫高兴的。这就是俄罗斯民主发展的最好例证。”(12)

同时也应指出,为维护国家的最高利益,营造国家发展所需要的稳定政治环境,普京政权在推进民主进程方面也是有所节制的,也就是说,对“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要进行某些限制”。例如,普京政府重视掌控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纠正叶利钦时期无政府主义的自由化做法,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电视媒体和报纸收归国家控制。普京说:“如果以新闻自由为借口,让寡头购入所有媒体,然后借它们来宣扬和维护个别集团或党团的利益,我不认为这叫新闻自由”。(13)

三、普京将民主定位于“主权民主”

近年来,西方国家一些势力针对普京强化国家权力的措施不断指责俄罗斯“民主倒退”,“自由丧失”。普京政权也毫不示弱,将民主定位于“主权民主”,并以其反制西方民主。据俄舆论分析,主权民主的基本含意是:

(一)在主权民主的政治制度下,“民主程序和准则应服从于加强大国主义和国家体制的标准”,也就是说“民主应服从于作为最高价值的(国家)主权”。(14) 俄舆论认为,这种要求源于俄的历史教训和当前所处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上世纪90年代,美国等西方势力利用俄虚弱,干涉、操纵俄内政,向俄输出“民主”,而俄国内的“民主派”也乘势全盘照搬西式“民主”,其结果给俄罗斯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最大的伤害,损害了主权原则”。目前俄罗斯国内形势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西方势力“仍然希望操纵和控制俄罗斯国内局势及外交”,它们“利用俄罗斯的民主化大做文章,以达到针对俄罗斯的外交目标”。(15) 美国等西方势力在“输出民主”的幌子下“实现着自己的野心”,“全球化进程以及美国在世界上强大的战略和经济实力在某些条件下会使俄罗斯丧失主权”。(16)“主权民主”就是要强调“它不同于声名狼藉的和有悖于俄罗斯利益的‘民主’”。

(二)主权民主的政治体制意味着人民自己是“政治主体”,有权作出自己的决定。在这种体制下,人民是“最高的价值”,有权“创造或接受各种价值,并对其负责。国家应该为人民服务,而不是相反。”(17) 俄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伊万诺夫说:主权民主是俄“国内制度的精髓”,这意味着“公民有权自己决定本国的政策”,“人民有权在没有任何外来压力的情况下独自作出决定恰恰是主要的民主价值之一”。(18)

(三)主权民主意味着民主应具有本国的特点。世界上不可能有“万能的民主原则”;主权民主的社会认为,“不应当根据不是这个社会制定的规则来评价它的民主和主权”;“民主应当存在于生活在某个地区的某些人群中,否则就无法实现民主管理。全球化民主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上所有真正的和有效的民主是主权民主”。(19) 伊万诺夫也认为,世界上“不可能有‘无菌的’和‘试管中培育的’民主。各民主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是由它们的历史经验和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决定的。”(20) 实际上,主权民主也是美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原则”。因为美国体制是“建立在公民和国土的主权原则之上的”,它“不服从任何国际规则”,“绝不能按照别人规定的规则来评价其民主和主权”。(21) 鉴于此,苏尔科夫指出,主权民主观认为,“在经济十分强大、国家稳定确立主权之前,民主具有自己特点”,俄罗斯“自己能决定如何生活,如何建设未来”。(22)

“主权民主”概念的提出是普京政权在发展民主政治过程中对民主的深化认识,是其执政理念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应对俄国内外形势,为后普京时代国家政治体制的继承和发展而出台的一个“意识形态上”的战略举措。

首先,主权民主是反制美式民主,防止“颜色革命”的法理武器。普京执政之初,美国等西方势力曾一度视他为战略伙伴,寄望普京能带领俄罗斯融入西方。但随着普京为加强国家权力而采取的一系列强力措施出台,美国等西方势力转而视俄罗斯为主要竞争对手和称霸世界的主要障碍。它们在对俄罗斯进行战略封锁和围堵的同时,向俄罗斯“输出民主”,拨巨款资助俄非政府组织,公开接见反对派,挑拨反对派与政府的矛盾,策划“颜色革命”,企图“将民主用作影响俄罗斯内外政策的工具”,进而达到改变俄罗斯政治制度的目的。与此同时,俄国内反对派一方面要求西方势力在民主问题上向俄当局施加压力,另一方面积极向“颜色革命”的国家取经,建立非法组织,搞街头政治,试图在俄克隆“颜色革命”。为反制国内外的“民主”攻势,普京先后多次对发展俄式民主表明了立场观点。他说:“14年前,俄罗斯已经作出了赞成民主的选择,这是我们最终的选择,而且,我们没有回头路可以走。不可能再次实行从前的制度”。但民主“必须顾及俄罗斯历史”,“从本国的地缘政治和国情出发”;“民主原则和标准的贯彻不应该让国家解体或让人民受穷。在俄罗斯土地上实施并加强民主不应危及民主理念。它应使国家更加安定团结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3)“民主不表示无法无天和无政府主义,市场经济不应该伴随千百万人的赤贫和财富集中在两三个人手中,更不要说是以违反法律的方式”。(24) 俄罗斯要“独立发展民主,不屈从于任何压力”。(25) 伊万诺夫说:西方势力“常常在民主口号下频繁干涉别国内政”,“以便为推翻合法政府创造条件”;“俄罗斯只能搞主权民主,否则我们将会既没有民主,也会失去俄罗斯”。(26)

其次,主权民主是为后普京时代政治模式的继承和发展奠定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俄2007年的议会选举和2008年的总统选举标志着俄将进入“重要的政治阶段”。俄舆论认为,问题不在于谁继承普京,而在于“继承普京的事业”。目前提出“主权民主”“正是为了明确指出普京政权的政治内涵”。普京的“继任者”“不仅仅要忠于他”,还要“继承他的事业”及其打造的“意识形态”即“主权民主”。(27) 苏尔科夫指出,“主权民主”的主张将通过亲普京的“统一俄罗斯”党在选举中的获胜来实现。而“统一俄罗斯”党则声称,它们“不仅仅是普京总统的影子”,还是“主权民主派”,将把“主权民主”作为自己的“政治纲领基础”。(28) 2006年7月1日,普京总统在会晤“统一俄罗斯”党领导人时指出,该党把主权民主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政策是非常重要的,表明了予以支持的态度。(29)

再次,“主权民主”是对俄国内外某些势力指责俄推行“可控民主”的一种批驳。一个时期来,俄国内外一些舆论把普京政权为了维护国家最高利益而采取的加强国家权力以及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某些限制称之为“可控民主”。苏尔科夫指出,俄罗斯对民主的理解与欧洲国家“别无二致”,俄罗斯的“民主进程一切正常”。俄罗斯要建立的民主不是“可控民主”,而是“主权民主”。“‘可控民主’是某些势力中心不分青红皂白,通过威逼利诱强加给各国人民的一种低效的、因而受到外部控制的政治和经济统治模式”。(30)

最后,“主权民主”也是当前俄罗斯维护自身“能源超级大国”地位的一个盾牌。2006年7月中旬召开的8国峰会前,西方指责俄“在与周边新兴的、西方支持的民主国家打交道时,利用能源供应作为一种施压手段”,认为这是一种威胁“能源安全”的不民主做法。伊万诺夫说,作为“能源超级大国”,俄罗斯“坚决维护自己自主选择贸易伙伴的权利,它优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主权民主指的是俄“有权决定本国的政策,可用包括武力在内的任何方式来维护这种权利,使之不受外来的压力”。(31)

普京政权经过数年经营、打造的摒弃左右两个极端成分、以“主权民主”为基础的政治模式较符合俄国情,因而得到国民的认可和支持。目前,以普京为代表的中派政治力量已成为俄罗斯的主导力量,左右派及其他自由派势力已形不成气候。看来,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将会继续发展和加强权威主义与主权民主相结合的政治模式。

普京未来在政坛上会发挥什么作用,还是一个未知数。但他和俄罗斯民众一道,在经历了浩劫之后探索出来的“主权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之路,不仅已经改变了俄罗斯的面貌,也可能会在普京之后继续发挥一定的作用。如果这条道路能使俄持续保持稳定与繁荣,它的国际影响也将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

注释:

①(俄)独立报,1999-12-30.

②(美)新闻周刊,2001-04-30.

③(美)纽约周刊,2000-03-09.

④(12)(俄)俄罗斯报,2006-10-20.

⑤(俄)侧面周刊,2004-01-15.

⑥(俄)消息报,2004-12-24.

⑦(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2006-03-13.

⑧(11)(英)金融时报,2006-06-27.

⑨(24)俄塔社,2005-05-09.

⑩美国企业研究所.俄罗斯正在倒退?[M].2004-10-26.

(13)(15)(25)俄塔社,2006-07-12.

(14)(16)(17)(27)(28)(俄)新闻时报,2006-09-20.

(18)(19)(20)(26)(31)(俄)消息报,2006-07-13.

(21)(俄)生意人报,2006-10-23.

(22)(29)(日)朝日新闻,2006-07-04.

(23)(美)纽约时报,2005-02-25.

(30)(俄)独立报,2006-06-29.

标签:;  ;  ;  ;  

主权民主:普京对俄罗斯民主理论与实践的探索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