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系--对认识和实践中几个误区的分析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系--对认识和实践中几个误区的分析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系——兼析认识与实践中的几种偏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理论论文,几种论文,试论论文,学科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依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展开和运用。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新方案”的实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形成,国内学术界不少学者都对这一问题作过一些有价值的探讨。本文打算从分析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的认识与实践中存在一些偏误的角度,来阐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间的关系,从而说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既要把课程建设区分于学科建设,也要把课程建设融入学科建设,更要把课程建设提到学科建设的高度。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形成仅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所为吗?

学术界有一种看法,即认为眼下已经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主要是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新方案”的实施而为的。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新方案”的实施成效是需要学科来支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课的课程体系及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学而系统的知识和学术思想作为依托,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形成无疑是和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新方案”的实施有关。但是,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形成仅仅看作由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新方案”所为。

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既有外部的推动,也有学科内在发展的要求。从外力来说,主要有:党中央提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全面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颁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从2001年8月7日江泽民同志在北戴河接见部分国防科技专家和哲学社会科学专家时提出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开始,到2002年4月28日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提出“五个高度重视”和“五点希望”,再到2004年1月5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文件,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在新世纪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认识,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殷切期望,也说明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所具有的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反映了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在当前经济趋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执好政,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要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教育部门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教学基地,也是培养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摇篮,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

全面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求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规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深入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深入研究和准确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基本观点,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着眼世界的变化,立足新的实践,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进一步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编写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材和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教材,形成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材体系和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教材体系;着力造就一批学贯中西、享誉中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一批政治方向正确、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带头人,一批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骨干。要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这些任务,必须形成能够有所依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党中央16号文件明确地规定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他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想目标;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引导他们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要完成和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必然提出建立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要求。

一个学科的形成是学科本身发展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形成还在于学科内在发展所为。1997年设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近10年的建设,在组成学科的学者、学科方向、学术方法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积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理论研究方面,在特定的描述对象、语言系统和理论体系结构方面趋于规范化,在学科梯队、课程设置,以及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基本趋于成熟;在学术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术的交流等方面趋于增强。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从理论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社会对这一学科的需求等方面所显现的优势,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这一整合产生了学科生长的合力,它不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问题,使思想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融于知识性、学术性之中,而且也提出了节省资源与高效利用并重的问题。学科生长的合力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以重要启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在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五个二级学科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这种整合反映了学科建设效率的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立,可以在同一研究对象和语言系统的基础上,整合人力资源,节省大量的物质资源、财力资源和管理资源。经过各种资源的节省和高效利用,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发展,进一步提升这个学科的能力。此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围内,硕士点和博士点及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的设立、重点研究基地和重点学科的建立、学者队伍的形成、各种类型学术会议的召开、学科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制定、本科人才的培养等等,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以后的学科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能等同吗?

长期以来,不少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中,往往把注意力集中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上,自觉或不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等同起来。这种看法及做法虽然不会产生什么危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该学科点的建设和发展,从而也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组成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在使大学生树立起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课的课程体系及建设,包括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过程探讨和教师培训等,也涉及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的改进等问题。怎么去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怎么去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材体系,探讨教材所展现的理论内容,怎么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以及怎么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思想问题,怎么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就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高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

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并非就能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不可或缺的内容。学科建设有着更为宽阔的视野和厚实的基础,它构成了学校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它不只是包括课程建设的内容,还包括学科本身的内在体系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源投入等的建设。其中,学科内涵的丰富和完善、学科内在体系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资源投入的优化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有世界的眼光、战略的眼光、创新的眼光、整体发展的眼光,能够站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度,把握理论、思想、文化发展的前沿,结合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实际,不仅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的研究,而且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不仅注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而且注重面向社会不同群体的教育、宣传内容及方式研究。因此,学科建设考虑的并不只是课程开设问题、教材或专著的编写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教学或单纯的科研问题,而是在教学与科研集为一体的基础上,怎么把教学与科研制度化、规范化的问题,怎么把教学与科研的成果转化为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教学流程,转化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素质的教育宣传过程,从而推动和保证教学与科研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学科建设既是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基础建设,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综上所述,学科建设不能停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层面,反过来,可以进一步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提到学科建设的高度。也就是说,必须严格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在的逻辑体系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以此展现这一学科知识和学术思想的系统性、科学性,从而体现出课程建设的科学性、稳定性;必须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规律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把握教学的特殊性,遵循教学的原则,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作为理论成果展现在教师面前,融入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把他们培养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过程,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必须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实践的变化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使他们能够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要求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以知识、学术为依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和政治的引导,使他们能够真正信服马克思主义。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依托的学科仅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吗?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所指出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

2005年形成的由党中央批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的新方案,充分体现了“三观”教育的内在要求,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涵及内在逻辑体系。在这四门课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实际运用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帮助大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奋斗的历史,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课程,既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又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又要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既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教育,又要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道德、法制的教育,等等。这些方面教育实效的提高,是需要学科的发展为其提供理论的和思想的基础。仅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身很难担当起这一重任,它同样需要以哲学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法律”等作为理论的和思想的支撑。这些学科既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也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对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的教育教学,涉猎了广泛而深刻的思想理论内容,需要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教育教学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和国外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实际的结合等问题进行研究,这就提出了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人文知识结合起来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门具有强烈社会性质的科学,其本身就在知识占有的广度和深度上有着较高的水平和较广的内容,与人文科学是不可分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人文科学的发展,它不断地追踪人文科学发展的踪迹,从中汲取新的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身。从当代世界来看,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学科处于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并向整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之中。原有的各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不仅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各自领域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而且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结合也日益紧密,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因此,增强人文科学素养,就是要求其通过了解人文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以科学的精神、人文的精神促进社会科学的发展,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人文科学知识的结合,是对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关系的把握,是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把握。把握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可以把人类文化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与科学知识、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提升人的精神生活与塑造健全的人格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道德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都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赋予人类的生产、生活及科学活动本身以重要意义和价值导向,增强人类改造世界的动力。“求真”是科学的使命,也是社会科学的使命,因而科学精神的真谛就是“求真”。不欺人,不骗己,不蔽上,不蒙下,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向他人负责。“求真”精神是人文的,科学的研究、科学成果的利用等都包含着“求真”的人文精神,即尊重人、理解人,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等。可见,科学精神就是求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也体现了“求善”精神,即它反映了世界对人的意义,它指导人们运用一定价值准则改造物质世界,使其沿着合人道、合理想的目标发展。“求真”与“求善”的结合,才能达到“求美”的境界。因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就是“求真”、“求善”、“求美”三者的统一。把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就在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懈地探索真理、勇于坚持真理、为真理而献身,有老老实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作风、高尚的人格魅力,有勇于创新、超越现状的创造精神。实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这种要求,除了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法律”等学科作为理论的和思想的支撑,还需要“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作为理论的和思想的支撑。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我们不应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依托的学科仅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一一对应吗?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五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是毋庸置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联系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规律进行研究,以历史的研究再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所形成的、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新的理论成果进行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其基本思想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五个二级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为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提供了理论的和思想的材料,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思想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与知识性、学术性的统一提供了学科的思维方式方法,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打下了研究性基础。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以其合理的课程设置、科学的教学体系和丰富的教学实践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但是,我们不能由此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五个二级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是相对应的,更不能认为每一门课程都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中找到自身的归属,如果没有,则要将相应的学科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于这一问题,我认为,我们不仅应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形成并非仅由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新方案”的形成和实施所为,而且更应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及建设的特点。

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中,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综合性、整体性研究是这一学科形成及建设的突出特点。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64号文件)中附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简介》明确提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既应该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更应该进行整体性研究,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完备而严密”。“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完整的世界观”。[1](P309) 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是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进行分门别类研究为基础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以贯之的理论,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论。但是,整体性并不只是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而言的,同时它也是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而言的。中央64号文件的附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简介》也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因此,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为基础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这四个学科之间在研究内容上的整体性,以及这四个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间在研究去向上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科学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及其方法的研究,基本奠定了其他四个二级学科研究的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其他四个二级学科提供了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也为其他四个二级学科在研究生培养上提供了方法论的平台。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为基础,才会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历史过程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揭示;才会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研究;才会有“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基本思想的研究;才会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运用于实际,对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行研究,培养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五个二级学科在研究内容和研究去向上具有严整性,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础。因此,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的特点,高校每个学科点既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学科进行整体性建设,也要从宏观角度统盘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的整体性建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中为每门课程找到归属,更没有必要借此一定要将其他相关学科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中。

标签:;  ;  ;  ;  ;  ;  ;  ;  ;  ;  ;  ;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系--对认识和实践中几个误区的分析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