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本体知识减少教材某些内容的结构性缺陷--以“辛亥革命人民版高中史”为例_辛亥革命论文

更新本体知识减少教材某些内容的结构性缺陷--以“辛亥革命人民版高中史”为例_辛亥革命论文

更新本体性知识减少教材部分内容的结构性缺陷——以高中历史人民版“辛亥革命”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辛亥革命论文,结构性论文,本体论文,为例论文,部分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历史教材部分内容的结构性缺陷,指的是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材内容为了顺应课程体系要求而进行了调整,与历史学科部分知识的原有特征不相符合,造成偏离历史学科知识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结构性缺陷。同时,这种结构性缺陷可能通过教师的不当教学之后,使学生产生偏离历史学科知识的次级结构性认知和能力缺陷。

例如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一专题三第二课“辛亥革命”,关于辛亥革命背景的介绍,教材显得非常单薄,社会、政治、思想及经济背景几乎没有提及。[1]对此,笔者平日所见的是,大多数教师按教材思路处理,以革命说革命,以偏概全。这样做,不仅失实,失去历史教学最关键的要素——真实,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以致产生错误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定式,影响历史能力的培养,并最终影响中学历史课程价值(构建科学正义观、铸造现代民族魂)的彰显。那么这个结构性缺陷是怎么产生的?笔者以“辛亥革命”为例进行分析。

一、结构性缺陷的原因分析

一般认为,高中历史教材部分内容的结构性缺陷是由新课程改革导致。新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历史知识的完整性并非新课程所刻意坚持[2],学生的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技能、态度价值观才是新课程看重的。但是,没有知识的铺垫,怎么来进行技能的锻炼和态度的培养呢?

教材中“辛亥革命”内容表述上有缺陷,笔者认为根源首先在课程标准对辛亥革命的理解,这种理解将史实的有机整体进行人为的割裂。课标对“辛亥革命”的内容按照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置于四册必修和选修教材中。一方面,这样的设置使辛亥革命的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容量过大;另一方面,不同的专题从不同的侧面来看辛亥革命,使得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片面化、狭隘化,缺乏认识的深度、系统以及方法的训练,甚至因为不同侧重的交叉重复,让学生产生认识上的空缺和混乱。用任世江老师的话来说,“课程内容的设计高估了教学实际,理想化的课标与初高中脱节;必修课程设计的深度、空缺与重复;专题的内容标准不符合专题内涵。”

其次,新课标在编写上,整体采用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但局部难以脱离革命史观。如教材从清政府的腐败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角度上来看待辛亥革命的成因,就是典型的革命史观的视角。其实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之间关系复杂:清末新政在经济上的举措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在思想文化尤其是废科举、办新学、奖励游学直接造就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军事上的改革也为革命派的发展创造了温床;总体上来说,清末新政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国社会近代化,和辛亥革命存在历史的因果辩证关系。但教材将辛亥革命限定在政治革命层面进行讲述,致使辛亥革命史的叙述不完整、不真实和不系统。

最后,教材知识结构性缺陷是硬伤,但使其恶化,也源于历史教师不注重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本体性知识的严重缺陷。部分教师的知识储备还停留在大学时期的积累,历史学科新的研究成果几乎没有涉猎;部分教师对历史教学的理解就是教教材,尤其是近年来浙江高考对教材知识考查的重视,他们更显得名正言顺。在新课改的推进中如果忽视历史教师本体性知识的提高,那么再先进的教育理论也将失去实践的土壤,历史教学就依然不能摆脱粗放型状态,历史课就有可能被上成口号课、表演课、大杂烩课。

当下的高考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要求越来越高,高考具体考什么我们无法预测,我们平时的教学在知识结构性上尽量少出问题。例如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48题,辛亥革命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就在提醒我们注意:如果按照教材的知识板块和逻辑思路进行教学,像这样的题目,明显是学生的知识盲点,得分是很不容易的。因此,教学者如果不重视平时的专业学习以及对最新史学研究成果的留意、收集和整理,教学就会出问题。

二、更新本体性知识、有效增添史料来减少教材缺陷

像“辛亥革命”这样的课,我们如何来设计备课,既能保证学生获得的知识相对真实完整,又能在历史学科能力上有效提高呢?笔者认为有效增添史料,更新历史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所谓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减少教材缺陷是个可以研究的好方法。

1.确定增添史料的依据

首先,增添史料应以《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09版)》(以下统称《指导意见》)的要求为准。《指导意见》有两个地方要引起重视:一是政治史模块教学的总体要求: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政治活动本身丰富而复杂,并且总是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与历史人物的活动密切相关,且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此进行科学的评价与阐释。二是辛亥革命史的具体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体会孙中山等革命者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和高尚情怀。

其次,依据辛亥革命史实的结构特征,认真研读和对比教材,来考虑该增加哪些史料使其更符合史实。教材中说“清末新政为民主革命创造了一些条件”,具体是哪些条件、怎么创造出来的?其实涉及的是清末新政、立宪派和辛亥革命之间的内在联动关系,教材没交代清楚。这些恰恰是学生理解辛亥革命史跌宕起伏的关键点,也是教材的盲点。“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需要在辛亥革命背景这个“发展性要求”的问题上,适当增添上述内容的有关史料,来弥补教材明显的缺陷。

再次,需要了解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清楚学生在初中对于辛亥革命史的掌握情况如何,以此来确定该增加哪些史料。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上课之前,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调查,例如聊天、考试、调查问卷等。以笔者了解到的情况为:高一新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基本上停留于知道有孙中山、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名词的认识,至于有些事件的大致过程、彼此之间的联系,就不清楚了,因此对于要求能实现三维目标的高中历史教学来讲,这样的基础是相距甚远的。

最后,教师要掌握相对多的史料,并能把历史学术研究新成果和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感知和发掘教材存在结构性缺陷的有关内容,又能及时通过增添史料来进行弥补。如何充分地搜集史料,王黎明老师有很好的论述[3]:关于辛亥革命的相关研究特别多,人民日报、凤凰网、新浪、搜狐等报纸或网络媒体辟有专栏进行纪念,如《论辛亥革命同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关系》、《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等。史学界的论著几年积累下来,也有不少: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章开沅《辛亥革命史》、林增平《辛亥革命史研究备要》等。收集了之后,对这些著作研究的辛亥革命进行大致梳理:教师要搞清楚辛亥革命的来龙去脉,弄明白辛亥革命发展的一个逻辑链,形成一个史实的本体认知;需要收集能论证辛亥革命相关问题的相应史料,以此来进行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当然,统一颁行的教材在史学成果的体现上有其滞后性,因此时常收集史学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将其内化为对历史的认识,这是对以求真为基本职业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者一个起码的要求。有时候因为有了新的研究成果发现,才有了对教材缺陷的察觉,才有了对教学指导意见新的体会,才有了基于学生知识储备的新教学方式的突破。

2.有效增添史料的方法

首先,增添史料必须围绕课时中心和教学重难点并为其服务,能够把史实说清楚。当辛亥革命的来龙去脉清楚、重难点明确之后,实际上就确立了辛亥革命史教学的逻辑链,即课时中心。“辛亥革命”的课时中心就是理解辛亥革命的来龙去脉,其中辛亥革命的背景如果不说透,在分析成果和影响时就会有突兀和结论乏力的弊病,因此《指导意见》中将背景分析视为发展性要求来看待。背景分析是否透彻直接影响到学生历史归纳分析和演绎等学科能力的培养。例如教材对清末新政的内容和影响没有展开,就需要增加这类史料;袁世凯实力派在清末新政中的崛起,直接影响到后面责任内阁制的设置。

其次,增加的史料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突破应试教育的课堂模式,让历史课堂多些历史味道,需要有意识加些学生感兴趣的史料。例如为了说明“辛丑条约”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清政府的失望,有两段原始史料可以使用:一是陈天华的《猛回头》:“政府之不足与有为也,殆已成铁据……不革命而能行改革,乌头可白,马角可生,此事断无有也。”二是邹容的《革命军》:“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明显材料一比材料二要有趣得多。通过这些鲜活的历史素材,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的丰富性,又可以活跃课堂,激发兴趣,拉近师生距离,使其亲其师信其道。

再次,增加史料要有助于形成对历史事件的完整认识,尽量减少历史认识的盲点,能应对高考,有备无患。现在高考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教授“辛亥革命”时,分析背景尤其是革命思想来源的时候,需要适当增加戊戌运动中外来思想的引进传播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吸收借鉴的相应史料,让学生形成历史发展来龙去脉的纵深印象。

最后,有效增添史料,还要考虑到衔接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适应其认知特点。也就是说,还有一个对史料的选择、甄别和处理的问题。第一,给学生看的史料,尽量用原始史料。史料选取坚持原汁原味,有根有据,并能引导学生通过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第二,课件上用的史料,需要学生阅读,字数不宜太多,字号不宜太小,背景色不能影响学生阅读。第三,如果选用的史料为西方人著作或者文言文,最好能事先进行裁剪,材料的关键词句凸显出来,方便学生及时快捷地获取有效信息。例如引用陈天华《猛回头》:“政府之不足与有为也,殆已成铁据……中国未有于一朝之内,自能扫其积敝者也。必有代之者起,于以除旧布新,然后积秽尽去,民困克苏。不革命而能行改革,乌头可白,马角可生,此事断无有也。”就可以处理为“政府之不足与有为也,殆已成铁据……不革命而能行改革,乌头可白,马角可生,此事断无有也。”意思基本没变,学生阅读量减少,便于掌握大意。

当然,增加史料应视教学内容、环节而定,不宜多,不宜生僻,最好是教材有所提及、有所关联的。例如教材为了说明黄花岗起义,附有革命烈士林觉民在起义前动员战士的一段史料,为了说明其革命精神,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时候,就可以适当增加一段史料:林觉民脍炙人口的《与妻书》,有助于学生体会革命先烈舍小家为大家的献身精神,感受其追求“民主”与“自由”的高尚情怀。增添史料,有时候为了突破重难点,有时候为了教学情境的自然过渡等等,不一而论,能达到教学目的能助于教学生成即为有效。

标签:;  ;  ;  ;  ;  ;  

更新本体知识减少教材某些内容的结构性缺陷--以“辛亥革命人民版高中史”为例_辛亥革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