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个性魅力与核心竞争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核心竞争力论文,魅力论文,个性论文,文化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学文化是以高品位为前提的独具个性魅力的文化,其个性魅力即构成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大学的危机在于其文化个性与文化品位的缺失,也就是核心竞争力的丧失。
一
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其精神层面的特征。与其它社区文化相比较,大学文化的个性魅力首先在于大学精神的魅力。大学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实际上体现了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本质特征,也体现了大学的价值追求。学术至上的精神、理性批判的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和谐自由的精神是大学所特有的文化精神。
大学文化是学术至上的文化。学术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持自身地位和生命力的法宝。正因如此,北大老校长蔡元培把大学定位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作为一个学术机构,以学术为根基,以探究学术为人类服务。大学文化拒绝一切思想观念和教条的禁锢与束缚,强调独立地进行学术的理性思考和研究,要求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科学创新。在大学治校理念中,应崇尚学术自由,树立学术的权威性,把学术至上视为大学管理中的最高理念。在具体的制度安排上,行政应服从于学术的意志,为学术服务,行政治校让位于学术治校。
大学文化是理性批判的文化。大学的理性批判精神是大学创新精神的实质,是大学最重要的文化气质和品格。大学的理性批判精神源于它对探索未知、寻求真理的强烈兴趣和不懈追求,源于它对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学是以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人才为基本使命的,它在最大限度地汇集、宣扬和传承前人的文明成果、精神资源的同时,又不断地发展人类认识,发现新的真理,创造新的思想。
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传播真理、追求真理是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大学不仅是知识的集散地,更是知识的创造源。创造知识的过程,就是探索未知世界、求证事物本质的过程,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如德国雅斯贝斯说,“大学是个公开追求真理的场所,所有的研究机会都要为真理服务,在大学里追求真理是人们精神的基本要求。”“大学师生追求真理不负任何直接、实际的责任,他们只对真理本质负责。”[1]正因为有这些为真理和理想而奋斗的大学人,使得大学校园里洋溢着崇高、神圣的气氛。
大学文化是和谐自由的文化。大学是学者自我管理、以自由为基本价值支撑的一种组织。洪堡在创办德国柏林大学时奠定的“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的原则,今天已被世界上绝大部分大学所效法。学术自由是学者追求真理的先决条件。只有学术的自由,才能带来学术的真正繁荣。如果没有这种自由,大学仍然依附于某一种力量,它就不可能进行独立的思考,也就不可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展开全面而深刻的审视。在校园和谐宽容的文化环境的熏陶下,大学师生自由地学习人类文明,自由地进行理性思考,积极地进行创造,体现出“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谐自由原则。
学术至上、理性批判、追求真理、和谐自由应该是大学所特有、所共有的文化精神。在与社会文化的比较中,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个性。在不同类型大学的本质追求中,大学精神又是所有大学的文化共性。大学文化建设的目标首先是培养大学的文化精神。当然,如今大学文化“实然”与“应然”的距离相差甚远。我们在欣喜地看到大学的繁荣景象的同时,又在深深地为大学文化精神渐行渐远而忧虑。我们的科研工作在高度重视、成果数量大幅上升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垃圾文章、垃圾成果;我们的职称评定工作在公平的旗号下,又怂恿了多少大学教师们粗制滥造“职称论文”、“拼凑文章”;我们的一些课题成果鉴定徒有虚名,在耗尽了课题经费后并没有留下真正具有原创性的成果;为了通过名目繁多的评估,大学校园人辛辛苦苦地做出了成堆的官样总结文章和虚假的经验材料;大学校园依然是“官本位”盛行,真正的知识和学问并不受人敬重,人们只是急功近利地看重学历学位证和其它需要的“有用材料”;一些大学管理者和教育者不再保持儒雅,热衷于灯红酒绿的享受,等等。面对大学发展中的种种怪现象,人们自然要发出责问:大学,你有文化吗?没有文化,这是大学吗?这里的文化所指就是大学特有的文化——神圣的、崇高的、纯洁的、理性的、学术的大学精神。
二
从大学发展历史上来看,所有取得辉煌成绩的大学都具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个性。蔡元培倡导“兼容并包”、“掀起思想自由之原则”,使北大真正成为“襄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大学,成为当时思想最活跃、学术最兴盛、风气最清新的最高学府,也成就了对中国社会、中国历史具有重要影响的北大校园文化。在全民族抵御外侮的八年抗战历史中,西南联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刚毅坚卓的精神、教授治校和民主治校的精神、自由宽松的学术气氛和勤奋刻苦的学风、求同存异和精诚团结的合作精神。正是这种大学文化氛围,使西南联大成为现代中国科学家的摇篮,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诗人、文学批评家的摇篮,其成就至今堪称后无来者。再如,浙江大学的“求是”、中国科大的“理实交融”,使这些学校以其各自的文化个性而闻名。
从国际上来看,越是著名的大学,个性色彩就越鲜明。作为当今世界上的最发达国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大学,也拥有世界上最具个性的大学。这些世界一流大学在发展中注重塑造自己独特的个性,以个性和特色求发展。哈佛大学致力于追求优质的高标准的学术质量,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事业的领导者,致力于文学艺术、科学和专业知识的发达和进步。而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伍德罗·威尔逊则说“普林斯顿不象哈佛,也不希望变成哈佛那样;反之,也不希望哈佛变成普林斯顿。我们相信民主的活力在于多样化,在于各种思想的相互补充,相互竞争。”[2]斯坦福大学以“实用教育”、不断打破常规闻名,第一任校长乔丹曾说“对这所学校而言,没有任何传统会被奉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也不会被任何东西所束缚。它的所有指头都将是向前沿伸的。”而耶鲁大学的文化品格的核心则是保守。在耶鲁大学创建250周年的时候,美国《时代》周刊曾撰文指出,“在最好的和最真正的意义上,耶鲁大学一直胜利坚持从创建就有的保守主义。”[3]
反观我们现在国内高校的发展,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千校一面的现象。一说高等教育的综合化,似乎就意味着所有的大学都要办成大而全的综合大学。一说高等教育大众化,似乎所有的大学都要成为几万人规模的航空母舰大学才能成其为大学。中专学校要升格大专,专科学校要升本科学院,本科学院要申硕申博,在升格风中的高校行为是那么的一致。“华东大学”被人家用了就用“东华大学”,“华西学院”被人家用了就用“西华学院”,有了“科技大学”就改“理工大学”或是“工业大学”,有了“财经学院”就改“金融学院”或是“财政金融学院”,在改名风中的高校名称是那么的相似。在一阵阵名为“改革发展”的喧嚣当中,大学的个性在不断地淹没,大学的品位在不断地沉沦。
当然,人们可能会说,我们的大学现在很强调特色。是的,目前从上到下的主流声音当中,办学特色、教学特色、科研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思想工作特色、地方特色、行业特色等词汇出现的频率很高,似乎成为大学的共同理念与共同行动。在很多高校的发展方略中,“特色兴校”、“特色强校”一类的口号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只要冷静地细加分析,就不难认识到,这种“特色”战略更多的是出于为了某个功利目的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性考虑,而不是出于一种文化个性的自觉。事实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窝蜂的“申博热”、“申硕热”、“升格热”,一刀切的各类评估表彰活动,校长们的办学行为、教师们的教学科研行为大多在形式主义的染缸里经过长久浸泡,成为全国范围的保持惊人一致的文化景观。在这种情形下,“特色”更多的是一种点缀,是一种技巧,而绝对不是一种文化追求,其结果必然是特色不特、特而不强、特而不优。因此,在本文论述中,我们不把大学文化个性与大学特色相提并论。我们认为,大学在谈论特色的时候,只有摆脱狭隘的功利主义,摒弃虚伪的形式主义,从坚持大学文化精神、培育大学文化个性、提高大学文化品位的高度来研究大学的特色定位与发展战略,这种特色才是有意义的,由此形成的文化个性才是有魅力的。
三
什么是大学核心竞争力?有人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由制度体系、能力体系和文化体系有机组合而成的系统。这一系统的构筑及良好运行是大学获得竞争优势并在竞争中获胜的关键。”[4]有人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诸要素协同、整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以大学基础设施为依托、以大学精神为共同远景,办学理念、组织管理、学术梯队、校园文化以及校园的外部资源等竞争力诸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5]有人认为,在竞争的环境中,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一所大学员工的数量、素质、结构、配置、激情、合作与竞争等七个方面。[6]也有人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独具的、支撑大学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7]论者纷纷,各有各的道理。按照本文的思路,自然要将核心竞争力与大学文化联系起来分析。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由企业管理理论而来,但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企业竞争力,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文化力。大学作为社会分工的教育主体,应该是一个文化中心,成为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积极力量。在高等教育日益个性化的今天,大学教育仅仅作为知识传播这一角色正在淡化,大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人们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引领经济、整合文化、创造思想等复合功能正在日益得到强化。大学校园文化引领大学人追求理想,奋发向上,更新办学理念,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开发人的心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因此,关于大学核心竞争力问题必须从文化力的方向进行思考。
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种种界定来看,人们认识的不同点多在于对知识、人才资源、学科、管理等具体因素不同作用上的分析。我们认为,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特点在于其独特性、难以模仿性和可持续竞争优势。基于这种认识来分析构成大学竞争能力的各种因素,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大学文化的个性魅力。这是因为,在构成大学竞争能力的众多因素中只有大学文化的个性魅力才具有独特性,它不能迁移到其他社区文化环境中,也不能迁移到其他大学环境中。校园面积不足可以征地,校舍不够可以建设,学科带头人缺少可以引进,办学经验不足可以学习,但是,大学文化的个性魅力作为一种隐性资源,它无法通过参观考察、模仿学习或是引进几个人就能在短期内形成。个性文化特质的形成,需要有群体行为长期的良性互动,需要有大学精神的长期熏陶,需要有大学良好形象的长期培育,需要有大学校园和谐环境的长期营造。另一方面,大学文化所体现的大学成员群体行为范式、价值取向、优秀传统和校园习俗,作为历史积淀并存在于特定群体潜意识中的隐性资源具有无法交易性。这种无法交易性,这使得大学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着超越对手的整体竞争能力。
培育大学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建设优秀的大学文化,培育大学文化的个性魅力。首先是要高扬学术精神、求真精神、理性精神、自由精神,使大学精神渗透于学校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成洋溢着大学精神的宽容和谐的文化生态系统。第二,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确立科学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要体现对大学精神和大学理想的追求。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作为学校深层次的价值观,决定了学校培养的人才素质和特色,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和质量。而科学的办学定位是形成大学个性的基础。第三,培育独具个性魅力的校长文化。大学文化的个性魅力往往集中体现在校长的个性魅力上。大学校长应该具备教育家的战略思想,刚毅品格和博大胸怀,能坚守大学精神文化的神圣殿堂,能以科学的办学理念营造学校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能以前瞻性的战略思维为学校发展确定正确目标,能以合理高效的管理和优良的校风营造学校主流文化,努力使学校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共同的奋斗目标。第四,突破大学文化建设的外部体制障碍。大学文化个性魅力的形成需要宽松的外部环境。当前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就是落实办学自主权的体制环境。离开了这一点,所有大学文化建设的个性追求都是纸上谈兵,所有的轰轰烈烈的所谓“世界一流”、“国际先进”的发展努力都将因为缺乏大学文化的深度动员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支撑而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