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哲学问题探索·
境界形上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专题讨论)
编者按: 在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现代性转换的过程中,众多中国现代哲学家在广泛而系统地吸收西方哲学思想资源的基础上,从各自不同角度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进行了极具原创性的探究,而这种探究的突出性成就便体现在他们所建构的种种形而上学体系上。无论是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背后的新理学的形上学,还是金岳霖的圣人观背后的道论的形上学;无论是唐君毅的人生九境界说背后的生命理境的形上学,还是方东美生生之德背后的生命本体形上学;无论是熊十力的性修不二的新唯识论,还是牟宗三圆善论背后的道德的形上学,都可以说是一种有关人生的境界形上学。以批判性视角深入阐释这种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境界形上学,不仅有利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有利于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本期刊发的两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视角对中国现代哲学中的境界形上学进行了阐释,希冀引起学术界的兴趣和争鸣。
全区四级地共530.25公顷,占全区耕地面积的0.64%。四级地分布乡镇较少,以东河口镇居多,其面积为173.92公顷,占四级地32.80%,横塘乡、淠东乡和张店镇次之,毛坦厂镇、双河镇、施桥镇和中店乡有少量分布,其余乡镇均无分布。四级地土壤质地多为重壤甚至黏土,光热不足,大多区位条件不好,土壤养分极缺,经营效益差,作物收益不高,较于粮食作物农民更倾向于作为苗圃使用土地,当地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打工,小片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仅用来自给自足。此级别农用地主要受农村道路的影响,交通困难,远离人口聚集活动区,农产品的交易比较困难。
共相理论视角下中国现代哲学中的境界形上学
刘爱军,关曌婧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25)
摘 要: 正是因为对于哲学中的共相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一些中国现代哲学家才建构出一种独具特色的境界形上学,而这种境界形上学的主题则是“学以成人”。在金岳霖的哲学中,共相以及共相之间的关联成为形上学研究的对象,据此他建构了一种与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的道论的形上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非人类中心、非英雄观的圣人观。在冯友兰的哲学中,概念的内涵即共相成为其形上学研究的对象,据此,他建构了一种现代新儒家人生境界说。中国现代哲学家依据共相理论而构建的既具有现代性又具有民族性的有关于人的境界形上学,强调的是天道与人道、智慧与境界、真与善的统一。这种境界形上学呈现了现代中国哲学家对于形而上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思考,这些思考也的确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开辟了一条值得进一步深思的道路。
关键词: 共相理论;中国现代哲学;境界形上学;冯友兰;金岳霖
20世纪上半叶,共相问题是中国哲学界都感到有兴趣的问题,特别是共相存在的问题[1]609。“共相”一词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哲学固有的哲学范畴体系,而且有利于诠释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内容和当代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一些中国现代哲学家依据共相理论建立起了各种兼具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境界形上学,并以此探讨了一种理想的人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对共相问题的关注和研究,那么一些中国现代哲学家将很难建构出自己独具特色的、与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的境界形上学。例如,冯友兰依据新理学形上学来提倡一种具有圣人人格的天地境界,金岳霖依据道的形上学来提倡自然与人和谐一致的圣人观。境界形上学中的“学以成人”无疑成为中国现代哲学家们共相理论依然具有当代意义的主要原因。
一、共相理论对于中国现代哲学形上学建构的意义
冯友兰与金岳霖是中国现代哲学界极具原创性的两位哲学家,他们在构建自己的形上学哲学体系以及在进行其他诸多哲学问题的论述中,都始终将共相问题视作理论探讨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他们将逻辑分析方法运用到中国形上学体系的现代构建之中,而这主要涉及的便是他们的共相理论。两人主要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来阐发共相理论并据此建构自己的境界形上学系统。在他们看来,新的现代的中国哲学只能是用现代逻辑学的成就来分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概念,以便使那些似乎含混不清的概念明确起来。于是,逻辑分析的方法便成为首选方法。这正如冯友兰所讲,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永久性贡献便是逻辑分析方法。当然,对于逻辑分析方法的运用,冯友兰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而金岳霖则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这体现出他们对同一种西方哲学方法的不同具体运用。
人体内确实会产生一些无法吸收的代谢产物,这些“废物”主要是通过排便和排尿的方式排出体内,也有一少部分是通过汗液排出。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任何排泄都是有快感的”,仔细体会一下,确实如此!哪怕是抠个鼻屎,都觉得爽!而且,憋得越久,快感来得越强烈!
20世纪上半叶,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西方哲学界出现了拒斥形上学之风。但是,形上学是人类不应当缺少的一种精神探究。“人类精神一劳永逸地放弃形而上学研究,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办法,这种办法是不能采取的。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学;不仅如此,每人,尤其是每个善于思考的人,都要有形而上学。”[3]针对当时哲学界取消形上学并倡导科学主义一层论的思想倾向,中国现代哲学家基于共相理论恰恰积极地展开了自己的形上学系统的建构。“消极的理论的后果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如客观主义,尤其是千方百计回避形而上学那种形式的客观主义,似乎就是一种消极的理论。”[4]中国现代哲学家基于共相理论所展开的形而上学探究,都离不开对于人的关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冯友兰与金岳霖的形上学实质上是一种关乎“学以成人”的中国式的境界形上学。
要准确、客观地把握冯友兰与金岳霖的哲学体系及其思想内容,要厘清他们的境界形上学体系的理论创新及其限制之处,考察共相理论的得失无疑是一个逻辑起点。关于共相理论的研究一直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冯友兰、金岳霖为代表的一些中国现代哲学家,为了创立自己的哲学形上学体系而系统地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结合中国传统哲学对此问题有新的创发,这实属难能可贵,也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向。兼有时代性与民族性,成为两人哲学共同的思想特质。当然,冯友兰哲学中的民族性要多一些,而金岳霖哲学中的时代性要多一些。
事实上,形上学的探究离不开人。正如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是什么》一文中所指出的:“形而上学属于‘人的本性’。形而上学既不是学院哲学的一个部门,也不是任意心血来潮的一块园地。形而上学是此在内心的基本现象。形而上学就是此在本身。”[11]按照冯友兰的理解,“哲学就是关于‘人’的学问”[12]。“中国传统哲学,一直被视为汉学的一部分,认为它与哲学毫无关系。其实,在中国哲学传统中,哲学是以研究人为中心的‘人学’。”[1]657讲“安身立命”的大道理,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是哲学应该具有的责任和功能。中国哲学家也都是不同程度的苏格拉底式人物。在他们那里,知识和美德是不可分的一体,其哲学要求他身体力行,其本人是实行其哲学的工具。在中国哲学家那里,“哲学从来不单是一个提供人们理解的观念模式,它同时是哲学家内心中的一个信条体系,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以说就是他的自传”[13]。但是,如果我们想断定人应该如何,则必须得知道宇宙及人在其中的地位,真正的哲学总是对于宇宙人生的道理有一点了解、有一点体会。在冯友兰看来,从广义上理解的宇宙论即是形上学,它涵盖本体论与狭义的宇宙论两个部分。“宇宙论与人生论,相即不离,有密切之关系。”[14]任何一种哲学上的人生论都以形上学为根据,人生的境界于是与形上学的思考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形上学,产生的则是不同的人生论。然而,冯友兰对于形上学的理解是离不开对于概念(其内涵即是共相)的思考的,因为哲学的概念是供人享受的,如果身体力行,是会对于人的精神境界产生提高的作用的。一个人是否具有某种精神境界及这种境界的高低,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某种概念及这种概念的高低。真正的哲学于是被定位为对于“实际”无所肯定,而对于“真际”具有理智的了解,可以成为讲人道的根据。对于“真际”的同情的了解,可以成为入“圣域”的门路。“哲学中一组一组的对于实际无所肯定的概念,看着似乎是无用,但可能是有大用。哲学不能增进人们对于实际的知识,但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1]647-648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尤其是天地境界或哲学境界。哲学的用处不在于求知识,而在于求智慧。
在金岳霖的哲学中,关于道的思想属于形上学的题材,而形上学的态度不同于知识论的态度。金岳霖的作为形上学而存在的“道”,可以合起来说也可以分开来说。居式由能莫不为道,道无量,是分开来说的道;无极(近乎能)而太极(近乎式)是为道,道一,是合起来说的道。道之所以可以合也可以分,这是因为共相以及共相之间的关联。“任何一共相都是别底共相底关联,任何一套共相底关联总是一共相。就任何共相之为其本身而言之,它总是单独的、整体的,就任何共相之为其他共相底关联而言之,它总是牵连的、部分的。共相底关联成一整个的图案,这整个的图案是道,各共相也是道;此所以道可以分开来说,也可以合起来说。”[5]261道就是有质料(stuff)在其中的式或有式的质料。在金岳霖的哲学形上学中,“道”作为哲学中最上的概念或最高的境界,“指宇宙及人对于宇宙的理解”[1]603。“在金岳霖的哲学追求中,道已不仅仅是理智分析的对象,而且也是他寄托情感的最高的真实存在。”[6]475道论的形上学与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紧密相连的。“金岳霖等人的重建形上学,旨在填补由于中国文化自身的困难而在近代出现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空缺。这种重建工作由于有深厚的理论修养,所以远较急功近利的政治宣传具有更持久的社会历史意义。可见,金岳霖的形上学的重建工作具有为社会、人生寻找终极意义和价值的客观社会意义。”[7]“金岳霖的重建形上学的实质是在找回或重估人生的意义或价值。”[8]因此,审视金岳霖形上学的意义,必须得将其放在人生论与价值论的思考当中来进行阐发。正因为如此,就非式而近乎式的“太极”这一形上学范畴而言,金岳霖也赋予了其价值的含义。“当金岳霖把太极看成是至真、至善、至美、至如的境界的时候,太极无疑成为一个绝对完满、至高无上的价值域,一切现存的价值都来源于它,并以它为尺度。”[9]
二、依据共相理论而建构的道论的形上学与圣人观
通过阅读冯、金二氏的基本著述我们不难发现,冯友兰自己的“新理学”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就是“共相”和“殊相”之关系的问题。标志其“新理学”体系之完成的《新理学》一书,即是围绕“共相”和“殊相”的关系加以展开的,而《新事论》则是《新理学》实际应用的一个例证。与此类似,金岳霖在《论道》中也以共相问题为一条红线,展开了对可能世界、现实世界、个体世界的详尽论述,提供了一个以共相的关联为标志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外在世界。在《知识论》中,由共相构成的标志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世界,成为知识的对象。“本然世界不仅有殊相底生灭而且有共相底关联”[2]524,意念或概念的所谓,“就对象说,它是共相底关联”[2]534。抽象意念是我们进行交流的工具,而作为内容的抽象意念则是以共相为其客体的。金岳霖据此建构了一套极为复杂而独创的知识论体系。
与冯友兰相比,金岳霖在《论道》《道、自然与人》《知识论》《罗素哲学》等著述中,对于“共相”与“殊相”的含义、共相的关联、共相的存在方式、共相与“可能”、共相与“个体”、共相与“性”和“体”、殊相与“情”和“用”等诸多问题,都有过迄今为止中国学者难以媲美的缜密思考和独特创发。金岳霖道论的形上学体系,虽然运用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无极”“太极”“几”“数”“理”“势”“情”“性”“体”“用”等范畴,但是它们却被赋予了新的阐释,而这些都主要依据“共相”理论。因此,他的哲学实际上有如冯友兰所说的是“新瓶装新酒”。
尽管与金岳霖丰富的、系统的、深刻的共相理论相比,冯友兰的相关思想要逊色很多,但是在以共相作为辅助而言说的形上学人生智慧与境界的阐发上,其理论特色和优势则明显优于金岳霖的哲学。与金岳霖的“新瓶装新酒”不同,冯友兰的哲学是“旧瓶装新酒”,正是在依据共相理论对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的阐发中,其哲学形上学的人学意义恰恰凸显出来。
可见,金岳霖依据共相理论而建构的论道形上学系统,确实是一种与中国道家更具一致性的境界形上学。“无论在金岳霖的形上学体系中还是在其个人生命的追求中,道都是一最高的境界。这样的道,无疑的,就是道家哲学意义上的道。”[6]500一个人恰恰在这样的一种对“道”的哲学沉思中,最终获得了与日常生活不同的超越的人生意义。
三、依据共相理论而建构的新理学形上学与人生四境界说
在金岳霖看来,我们只有通过认识到人是处在“有质料的式”或“有式的质料”的海洋之中,才能获得自己的普遍同情、无所不在乃至永恒,此时一个人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这是一种哲学智慧的引导,因为它可以导致一种社会和谐与个人心灵平和的生活,可以导致一种非人类中心、非英雄观的圣人观。“西方人所需要的是更多的圣人智慧,他只需承认那种既不是人类中心的也不是自我中心的断言,即与人类尊严相一致的但却不会产生虚假的人类自傲的断言。民主信念、人类价值概念、向平等的生活条件的奋斗,应当伴随如下一种认识:人不能将自身与纯粹的对象的自然分离开来并宰制它,因为当他如此做的时候,他只是对他必须超越以便拯救自身的纯粹自然提供了帮助和安慰。”[10]
与舒曼在小镇上邂逅,我始终不明白,舒曼既然知道是我,为什么不与我相认呢?说到底我们也都是中年人了呀,我们何必将少年时代的自尊,移到命运多舛的中年时代呢?
七是文化教育因素。有利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包括崇尚节约的文化传统、不断提升的教育水平等,对于增进公民资源节约意识是有利的。不利面是“炫富”等非理性消费现象仍时有发生,追求舒适性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多,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仍很薄弱。
冯友兰以共相来诠释公孙龙的哲学、魏晋玄学、程朱理学,从而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形上学中的理气、道器都有了一种现代意义上的诠释。同时,他以“真际”来言说由共相构成的理世界,以“实际”来言说由具体事物构成的器世界。冯友兰是“接着”程朱理学来讲的,因此是“旧瓶装新酒”。《新事论》是讲自然的《新理学》的一个具体应用。在此书中,冯友兰以古今问题来谈论东西文化问题,并认为古今问题实际上是社会类型的不同。依据共相理论,他得出西方社会是“以社会为本位的社会”、中国是“以家为本位的社会”的结论。讲人生的《新原人》则是《新理学》的又一个具体应用。不过,客观而公允地讲,从理论致思的深度、完整、系统等诸多方面来说,冯友兰的共相理论均难以与金岳霖的共相理论相媲美。虽然早在1927年11月就曾翻译过《孟特叩论共相》一文,但是冯友兰并没有专文和著作来直接论述共相理论,他的有关思想主要是散见在其著述中的。冯友兰于《新理学》中对于“理”和“太极”的探讨,应当是对于共相问题的最集中和最详细的论述。
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均是精神的创造,既不受才与命的限制,也不受死的威胁,不过它们的实现均需要一种致知用敬的工夫。“人的觉解,使他到某种境界;他的用敬,可使他常住于某种境界。”[17]716一方面,需要觉解的工夫,为了达到天地境界,则必须得通过哲学来达到对于宇宙的完全的觉解,这是知天;为了达到道德境界,必须得通过哲学来达到对于人生道德原理有完全的觉解,这是知性。另一方面,需要敬的工夫,即常注意所获得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我们认为,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当属于范围宽广的现代新儒家人生境界说的一部分。在人生所面对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四种境界中,体现了心灵的不断超越与人格的持续提升。四境界中的境界,主要指的即是人生的不同境界或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不同境界。冯友兰将四境界说中的天地境界看作是最高一层的,这种境界中的人自同于大全,自同于理世界,他觉解一切事物都是永恒的理的例证。处于此境界中的人,可以获得人生中至大的快乐,其行为是“事天”的,他不但对于社会、而且对于宇宙要有所贡献。天地境界所成就的理想人格即是“圣人”,它是就人和宇宙的关系来说的,它需要借助一种纯思才能够加以理解。纯思即是纯粹的以共相为对象的思。“这样的思所构成的精神境界,《新原人》称为‘天地境界’。之所以称为天地境界,是因为这种境界所牵涉的是人与宇宙(特别是自然)的关系。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必须能够说明个人及其周围各方面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如果都处理好了,那就是他的‘安身立命之地’。”[16]225-226拥有人的最高或安身立命之地的天地境界,需要我们从一个比社会更高的观点即“大全”(对自然与社会的一个总的概括)来看待人生。“大全”就是宇宙,就是所有的东西的总名,是最大一类的殊相的总名,因此可以称为是“群有”,而其中所寓的共相即是“有”或“存在”。有了“大全”这个“名”,一个人即可以在思维中把握整个宇宙,因此对于人和宇宙的关系有所了解并持有一种态度,这种理解和态度便构成了天地境界。天地境界中的人,可以从“理”“道体”“大全”的观点来看待事物。
具体而言,在冯友兰看来,一件事的意义产生于一个人对此事的了解,因其了解不同,此事便对于它有不同的意义。人做某事时自觉其是做某事,这是自觉,了解与自觉合在一起即是觉解。“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他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15]844-845人对于宇宙人生有不同程度的觉解,于是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也便不同,这即是人所具有的人生境界。
在冯友兰看来,成就处于不同境界的人生,这关乎着哲学的真实功用。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的崇高任务即是在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而只有成为圣人才能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于此处正彰显了哲学的大用。“哲学能使人成为圣人。这是哲学的无用之用。如果成为圣人,是尽人之所以为人,则哲学的无用之用,也可称为大用。”[17]926-927可见,在冯友兰的内心深处,以哲学来成就一种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哲学真实功用的体现。为了成为圣人,一个人则并不需要我们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15]847圣人虽然有最高的觉解,但是其所行之事,却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中国儒学所追求的圣人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他是既入世又出世的在天地境界中的人,他虽然虚远但却不离实用,虽然经虚涉旷但还是担水砍柴、事父事君,他正是在洒扫应对之中以达到尽性知命的崇高人生境界的。
四、中国现代哲学中的境界形上学的限制及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两位原创型的中国哲学家,冯友兰与金岳霖对于共相理论的炽热情怀,是十分值得我们理解、同情和尊重的,因为他们毕竟在缺少逻辑性、分析性的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过程中,在最为艰深、晦涩的哲学问题——共相问题上,做出了伟大成就。
在开磷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光亮的陪同下,宋晓路一行来到观山开磷城绿色建材试点项目现场,实地考察磷石膏新型绿色建材试点运用情况,并现场观摩磷石膏自流平砂浆浇筑过程。据何光亮介绍,开磷的新型磷石膏绿色建材产品经过多年的研发与技术攻关,各项指标已逐渐成熟,并高于国家标准,成本较低,性能稳定,不仅在新型建材方面拓宽了新路,更为推进磷石膏“以渣定产”迈出坚实的一步。
但是,两位哲学家的理论还存在诸多限制。其一,冯友兰形上学中的大全是不可思议的,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也是不可思议的,而理及理世界则只可思议。不可思议的大全与可思议的理,究竟如何才能够统一起来呢?换句话说,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如何能够在一种哲学形上学中统一起来呢?很显然,以言语路绝与心行道断来解决是说不过去的,因为此种办法最终难以避免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嫁接背后的种种限制。其二,圣人境界毕竟是少有人能够企及的,尽管它彰显的是一个人应当追求的终极关怀。现实生活中,我们更为关注的是道德境界中的责任伦理,对此,冯氏与金氏两人都未能予以充分的关注和详细的展开。其三,冯氏对于功利境界负面的作用似乎谈得过多,而对于其积极的作用则语嫣不详。而我们都知道,现实世界生活中,我们绝大多数人毕竟都生活在冯友兰所说的功利境界中,如何在利益追求与仁义获取之间寻求一种积极的平衡从而获得一种境界,想必是我们芸芸众生更为关注的事情。其四,冯友兰与金岳霖的形上学都深受新实在论的影响,他们的形上学建构都离不开逻辑分析方法,因此其哲学形上学的形式化与逻辑化都十分明显,而这尤其体现在金岳霖的道论形上学系统中。在金岳霖的哲学中,逻辑被规定为哲学的本质,因为哲学主要与论证相联系。而就冯友兰的形上学来讲,由逻辑化、分析化的“理”“气”“道体”“大全”构成的境界形上学系统,明显与即本体即工夫的传统儒学形上学不同,其形上学人生境界过度重视了哲学理性的思辨和无言之域的直觉想像,但却缺少了渐行渐修的日常工夫积累的历史性说统。
但不管怎么样,中国现代哲学家依据共相理论而构建的既具有现代性又具有民族性的人学境界形上学,确实开辟了一条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及其走向世界的独特路径。与唯科学主义力图通过建立一种方法论的形上学从而将哲学科学化、逻辑实证主义通过悬置或消解形上学从而将哲学概念化不同,冯友兰与金岳霖则力图通过拒斥唯心或唯物的旧形上学来重建一种与人生论相结合的形上学。中国现代哲学中的形上学因强调天道与人道、智慧与境界、真与善的统一,从而提供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形上学系统。
中国现代哲学中的境界形上学,即使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也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虽然已经过去了,但它也是将来中国新文化的一个来源,它不仅是过去的终点,也是将来的起点。将来中国的现代化成功,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古也是最新的国家。……中国古典哲学中有些部分,对于人类精神境界的提高,对于人生中的普遍问题的解决,是有所贡献的。这就有永久的价值。”[16]313“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15]847在寻求中国传统哲学的永久性价值的过程中,冯友兰与金岳霖这两位极具原创性的中国现代哲学家,以其具有浓厚的现代化意味的共相理论所展开的有关境界形上学的种种探究,无疑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等待后来人继续深入研究的思想资源。
通过对油菜子中成分进行测定分析,得到了覆膜种植及不覆膜种植对油菜子成分的影响,如表2所示。从表2可知,超稀植模式下覆膜种植油菜对油菜品质的影响较大,覆膜种植后,油菜子含油率略有降低,较未覆膜降低了2.63个百分点;覆膜种植下油菜子的蛋白含量有较大增加,较未覆膜种植油菜子增加了4.05个百分点;覆膜处理下菜子油的芥酸及硫甙含量有一定的增加,相较而言,覆膜种植下油菜子中芥酸及硫甙含量分别增加了 0.43、1.70个百分点。从以上指标可以看出,覆膜种植模式下,油菜作为油料原料其品质略有下降。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7册),《三松堂全集》(第10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 金岳霖:《知识论》,《金岳霖全集》(第3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3] 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62页。
[4] 金岳霖:《自由人的使命》,《金岳霖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12页。
[5] 金岳霖:《论道》,《金岳霖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6] 胡军:《道与真:金岳霖哲学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 胡军:《道论》,刘培育主编:《金岳霖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8] 胡军:《金岳霖形而上学的现代意义》,《哲学研究》2005年增刊。
[9] 陈晓龙:《知识与智慧:金岳霖哲学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7页。
[10] 金岳霖:《道、自然与人》,《金岳霖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73页。
[11]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是什么》,熊伟译、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文集》(上),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52页。
[12] 冯友兰:《儒学发展活动新阶段——道学》,《哲学文集》(下),《三松堂全集》(第13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85页。
[13] 金岳霖:《中国哲学》,《金岳霖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88页。
[14] 冯友兰:《人生哲学》,《三松堂全集》(第2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7页。
[15]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下),《三松堂全集》(第8卷),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版。
[16]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松堂全集》(第1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7] 冯友兰:《贞元六书》(下),《三松堂全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版。
中图分类号: B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462X( 2019) 11-0001-06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当代新儒学的民族性、现代性与当代性主题及价值研究”(15BZX059)
作者简介: 刘爱军,1972年生,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关曌婧,1993年生,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朱 磊]
标签:共相理论论文; 中国现代哲学论文; 境界形上学论文; 冯友兰论文; 金岳霖论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