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社会期刊产业的思考_经营利润论文

关于发展社会期刊产业的思考_经营利润论文

对发展社办期刊产业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期刊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出版社主办的期刊群落在期刊界异军突起,以独到的选题定位、厚重的文化底蕴、鲜明的个性形象和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为出版社创造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和持续、深远的品牌效应,已经和正在成为出版产业的重要支柱,为出版产业的超常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发展社办期刊产业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发展社办期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发展社办期刊能有效地改善出版社的利润结构。出版社的利润结构合理与否,反 映了出版社的经营状况和竞争能力。出版社利润结构可分为竞争性利润和非竞争性利润。竞争性利润是指出版社通过参与竞争,以质取胜,以优取胜,获取的利润;非竞争性利润是指出版社经营教材的利润,也是政策性的专营利润。显然,出版社利润结构中,非竞争性利润的比重越大,则表明出版社对政策的依赖性越大。有关调查表明,凡是出版社利润结构比较合理,出版效益良好的出版社,在竞争性利润中,社办期刊占了重要部分,如甘肃人民出版社年创利3000余万,其中的《读者》年创利1500万,占了一半;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去年的600万利润中,社办期刊创利占了88%,占了主导部分; 上海文艺出版社主办的《故事会》年创利3000多万,占了该社利润大半。而凡是利润结构不合理,非竞争性利润占主导的出版社,其社办期刊不是效益不显著,就是空白。由此可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发展社办期刊成了出版社获取竞争性利润的主要手段。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出版社期刊利润和图书利润的比例,都是七比三,也说明了这一点。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精神消费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就是,在图书和期刊消费中,期刊的消费量不断增加。《中国图书商报》刊登的一篇调查表明,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期刊销售额已超过了图书销售额,我们国家的情况也是如此,我国去年的图书销售册数为71.9亿册, 比1996 年增长不到10%,而去年期刊销售达24亿册,比1996年增长20%,期刊销售量的增长,大大超过图书销量。这些数字表明,与图书市场相比,期刊市场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更大的市场潜力,从而为发展社办期刊创造了条件。

二、社办期刊的产业优势

新闻出版署提出抓社刊工程,把发展社办期刊作为一项国家工程加以扶持,正是看到了社办期刊具有产业优势。社办期刊的产业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出版社的办刊优势。

1.文化积累优势。出版社是精神产品生产单位,以积累文化、开发古今中外人类所创造的精神宝藏为己任。在出书的过程中,出版社也形成了一定的出版文化积累,包括成熟的编辑思想、独到的选题策划思路、成功的营销谋略等。这种文化积累正是办刊所必需的,从中可演绎、衍生出独特的期刊市场定位、选题思路和栏目组合体系,以及富有创意的营销方略、市场占有率等。

2.出版规范优势。出版社大都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直属单位,形成了一整套严格、规范化的编辑工作制度。这些制度涵盖了编辑、印刷、发行的各个环节,使出版社这部机器得以顺利运转。期刊是精神产品,有一定的质量要求,质量要求包括了政治质量、文化质量、信息质量、编校质量等。一本质量低劣的期刊,不但损害消费者利益,而且会误导读者;而坚持制度规范,则是确保期刊质量的必要措施。出版社在出书中形成的制度规范中的很大部分是办刊所必须的,有了这些现成的制度,社办期刊编辑因而能驾轻就熟,运作有方,从而使期刊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了保证。

3.市场定位优势。出版社是文化事业单位,没有行业管理职能,与一些行业主管部门主办的期刊相比,社办期刊缺乏行业发行优势。社办期刊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其只能“背水一战”,面向社会,面向读者,面向市场,以自身的质量吸引读者订阅。因此,不少社办期刊努力发挥自身开发出版资源的优势,在自身优势与读者需要的结合点上确定期刊的市场定位,并将抽象的市场定位演绎成富有创意的栏目体系,以独特的“知识大拼盘”吸引读者,在读者的选择、挑剔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个性,塑造品牌形象,培育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有关调查表明,在社办期刊的读者中,自费订阅的占了相当比例。自费读者群的形成,表明社办期刊的市场定位得到了市场认可,具备了牢固的市场基础,取得了有效的“市场准入证”,形成了竞争优势。如《读者》、《故事会》、《足球俱乐部》等期刊,以独到的市场定位创造的“这一个”,成为报刊零售中读者的“首选目标”。

4.专业人才优势。出版社在积累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比较齐全的专业人员,如编辑人员、装帧人员、印制人员、宣传公关人员等,并通过这些专业人员,联系一批社会上的作者等专业人员。因此,社办期刊在专业人员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还借助出版社的作者优势,培养期刊的作者队伍,形成期刊的特色。

(二)社办期刊的自身优势。

期刊与图书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知识、信息的载体,都是消费品,都担负着发挥正确舆论导向、为大局服务的光荣任务。但期刊也有其特殊性。在我国书报刊三种印刷出版物中,书出现最早,报居其后,期刊问世才100多年, 但期刊兼取书报之长,既具图书的文化积累价值,又具有报纸的信息传播时效性,故而发展较快,其发行量和社会影响已超过了图书。与图书相比,期刊具有出版周期固定、读者队伍稳定、经营灵活多样、价格相对低廉等特点。社办期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期刊能创造出持续不断的长久效益。一本畅销书的发行量再大,也只能是一次性收益,即使要再版,也要间隔一段时间,而且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接连不断地投放市场。一个读者喜欢上一本书,充其量只能买一本,不可能再买再版书,而一个读者如果看中一份期刊,则会成为期刊的长年不断的读者。因此,期刊的优势在于,读者对图书是一次性消费,而对期刊则是连续性消费,这种连续性的消费,为期刊的发展培养了广阔的市场。这种连续性的消费特点,为期刊带来了机遇。一些社办期刊针对现代读者的心理接受机制,适应读者健康向上、喜新厌旧的阅读趋向,不断优化选题,调整栏目的设置,推出新的“节目”。如上海文艺出版社主办的《故事会》,随着形势的发展,年年出新招,相继推出“当AI写作实故事”、“生意经故事”、“哲学故事”、“历险故事”及真人真事“我的故事”等,使读者跟着精彩故事的感觉,不知不觉走进《故事会》营造的效应圈,于是,读者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该刊拥有了420万之众的读者群。由此可见, 期刊读者所具有连续性消费的特点,使期刊在办刊过程中得以不断吸收新读者“加盟”,同时不断巩固已有的读者队伍,展示了期刊的魅力。

2.期刊能创造出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产出的高回报率。一些社办期刊实践证明,出版社对期刊的投入,除了创办初期必要的开办费外,主要是政策投入、策划创意投入、点子投入。政策投入是出版社针对期刊编辑工作的特点,对期刊给予必要的扶持,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外部环境。如赋予期刊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在分配中向效益好的期刊倾斜,允许有条件的期刊成为二级法人,鼓励期刊社更好地发挥优势,扩大发行,搞活经营,壮大实力,增强发展后劲。但外部的政策投入要通过期刊社内部的点子投入、策划创意投入才能发挥作用。实践证明,一篇轰动性的作品、一次成功的策划、一个绝妙的点子,往往能成为期刊提高知名度进而走俏市场、吸引合作伙伴的契机。如《足球俱乐部》杂志在提高期刊质量的同时,策划了多项有益活动,在全方位介入社会性体育事业中扩大期刊影响,该刊先后组织了中学生足球球迷开展活动等,成了广大球迷的良师益友。如今该刊不但成了一些大中城市零售的畅销期刊,还发行到香港地区。

3.期刊能将读者优势转化成广告优势。图书的定价是成本加利润,这样,图书发行达到一定的利润保有量之后,发行越多,利润也越高。而期刊获取利润的方式与图书不同,期刊一般是以略高于甚至低于定价吸引读者订阅,以期刊所拥有的可观的读者群吸引广告客户,再以广告收入弥补发行收入。也就是说,期刊能对所拥有的读者资源进行多重开发,在开发中产生效益。而图书虽有读者群,却不具有这个优势。因此,不少社办期刊在开发读者资源上做文章,向读者资源要效益。《农村百事通》创刊以来,针对农民的购买力一直坚持低定价策略,在同类期刊提价的情况下,该刊仍保持1元的定价,期发数一直在20万份以上, 为此不少产品面向农村的企业纷纷要求在该刊“亮相”,利用该刊的影响开拓农村市场,该刊去年的广告和多种经营收入近70万,是发行利润的两倍,形成了合理的利润结构。

4.期刊有着无限的表现空间。与图书相比,期刊的表现空间更为广阔,表现形式更为灵活。首先是刊期,期刊可根据市场需要,及时改变刊期,缩短出版周期,扩大市场占有率。有关调查表明,目前期刊市场上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态势,即是凡是受读者欢迎、市场销路好的期刊,其刊期就比较短,如月刊、半月刊、周刊等。那些专业性强、读者面窄、发行量少的期刊,刊期都较长。因此,一些市场潜力较大的社办期刊,抓住时机,纷纷缩短出版周期,提高市场竞争力。《微型小说选刊》原来是双月刊,该刊敏锐地捕捉市场需求,于1994年改成月刊,1995年又改成半月刊,“三级跳”跳出了高效益, 该刊的期发量双月刊时是5万,改为月刊增加到20万,改为半月刊增加到25万,在增加刊期中拓展了市场。其次是经营。期刊的版面虽然有限,但经营空间无限,因此,不少期刊将刊载优势转化为经营优势,使期刊的优势在经营领域中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如《农家女百事通》杂志利用该刊在社会上的影响和信誉,在北京开办了打工妹培训学校,为打工妹提供多种服务,学校开办后,参加者甚多。这样既拓宽了期刊的服务领域,又增加了期刊收入,该刊的多种经营路子越走越广。

5.社办期刊能促进图书的发展。期刊对出版社及图书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期刊作为出版社形象的载体,能通过固定的渠道,定期在社会公众面前“亮相”,读者在钟情于期刊的同时对主办期刊的出版社也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出版社的知名度。其次,畅销期刊一般都有畅通的发行渠道,如《读者》、《故事会》在全国一些大城市都设立了分印点。再次,期刊能为出书培养著译新人。一些出版社的双效书中,不少是从期刊的文章中优选集辑成书的。如译林出版社主办的《译林》杂志,发挥期刊时效性强的特点向海外寻觅好稿,在期刊登载后,再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决定是否出书,加强了出书的针对性。

三、发展社办期刊要解决的问题

社办期刊的发展虽然出现了良好势头,但从总体上说,社办期刊发展不平衡,社办期刊的优势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主要原因是二个:一是一些出版社领导对社办期刊重视不够,存在着重书轻刊的思想,认为出版社主要任务是出书,把办刊作为副业,因而在职称评定、奖金分配等方面向图书编辑倾斜,使社办期刊人员在出版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有的出版社甚至将社办期刊作为“包袱”。二是管理机制问题。出版社由于长时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习惯于按管理图书编辑室的模式管理期刊,出版社对期刊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刊物的发行、核算等业务工作由出版社统一安排,期刊主编在用人、分配、稿酬等方面没有自主权,这些管理机制所造成的制约,给期刊参与市场竞争带来不少困难。如某社办期刊年创利1000多万元,但该刊常务副主编却无经营自主权,编辑部想添置一些价值万元的设备,都要报出版社社长批准,使得期刊的很多想法难以实施。也就是说,一些出版社对期刊统一管理的模式,对期刊社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一些限制。社办期刊目前按效益可分为两种,一类是需要出版社补贴的专业纯文学期刊和学术期刊,如《译林》、《百花洲》、《敦煌研究》等,这些期刊因专业性强,读者面窄,期发量较少,因此需要以书养刊;另一类是面向市场的文化综合类、少儿类期刊等,这些期刊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建立灵活的市场反应机制,采取相应对策,包括组织好稿、举办活动等,因此,期刊要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

上述两个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社办期刊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国外期刊界大量的事例表明,那些办得生机勃勃、经营有方的期刊,除了有独到的市场定位外,大致都有这样的特点,即灵活的经营机制、独立的法人地位、严格的成本核算、有效的多种发行机制、期刊社在自我增值中不断加大投入等。说到底,就是具有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机制,而这种机制,正是社办期刊的薄弱环节和致命弱点。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在1996年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全国现有的188种社办期刊中, 只有16种有独立法人资格,在成本核算方面,只有27家刊物有独立成本核算,在税收方面,只有35家期刊是独立纳税户,而出版社包办税收的却有153种。说起来也许大家不相信,发行量居全国16 种期刊之首的《读者》杂志,至今连独立帐号都没有。近年来,出版界一些有识人士提出,发展社办期刊,关键在出版社,在出版社的管理体制。因此,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办期刊管理体制,赋予社办期刊一定的经营自主权,使其成为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以市场主体身份参与竞争,成了当前发展社办期刊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我国对期刊行业实行总量控制、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的宏观环境下,每种社办期刊都是宝贵的出版资源,都是出版效益新的生长点。因此,出版社要从改变目前单一的出版模式、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高度认识发展社办期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改变对社办期刊的粗放式经营,为社办期刊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办期刊办刊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办期刊的优势,在社办期刊固有的功能和优势的充分体现中,创造出最佳投入产出效益。

标签:;  ;  ;  

关于发展社会期刊产业的思考_经营利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