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效应理论与我国国债效果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债论文,实证论文,效应论文,效果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债对总需求影响的理论综述
(一)国债的财政效应
国债对总需求的影响通过税收或政府支出的变化,即通过商品和劳务供求关系的变化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国债的这种效应称为财政效应。本文分析国债的财政效应就是要分析国债的流量效应,从短期的角度分析政府支出对总需求的直接影响。下面分析四部门IS-LM模型中收入的增加、国债融资对利率的影响与挤出效应。
政府支出增加的总量效应是通过图中的IS曲线向右方向移动来表示的,即。其作用机制是,政府支出的增加,一部分用于经常性支出,另一部分用于政府投资,这些都必然引起社会总收入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进而增加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形成一个流量循环,使均衡收入增加。
图
如图所示:在基本的凯恩斯宏观模型中,假设税收和货币供给是固定的。因此,假设发行国债给赤字支出融资,国债供给增加,使得民间部门持有更多的国债而不是货币,因而促使利率上升。假定初期利率是均衡的,则国债供给的增加就会提高均衡利率。可是由于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则利率均衡点从移到,利率也从上升到,不会引起未偿还国债存量的增大。当然这种利率的上升是随着产出的增加而提高的,是由于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所致。因而维持等于一定货币供给的货币总需求,必然要提高利率以削减投机需求。然而在凯恩斯强调的情况下,当处于“流动性陷阱”时,利率的货币需求效应无穷大时,国债为增加财政支出造成的赤字融资,对利率没有影响,而对国民收入效果明显。
(二)国债的资产效应
研究国债对总需求的影响,不能仅限于分析国债流量的影响,还应当分析国债存量对总需求的影响。从长远观点看,国债发行的变化,不仅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同时还对民间持有的资产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此,考察国债的存量效应,即资产效应,又称国债的财富效应。
把资产这一新的变量代入消费函数和货币需求函数中的IS-LM模型。资产(Z),由两部分组成,即货币(M)和国债(D)。因此,这些函数分别变成:
在这个理论框架里,通过国债流量增加——政府支出的财政效应,与国债存量的增加——国债的资产效应,对收入产生影响。
1.国债资产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国债供给的增加通过资产的变化纳入IS-LM模型,而且这种资产的增加将增加货币需求。这种资产如果作为货币需求函数的变量,因赤字而造成的国债增加,在货币供给一定的情况下,货币市场就会产生超额需求。换言之,当国债供给增加时,Y和r的各种组合所产生的货币需求的增加,引起LM曲线向左上方运动。在货币供给一定的情况下,因国债供给的增加而导致货币需求增加,为了使货币市场恢复均衡状态,必须降低国民收入或提高利率。在全部以增发基础货币进行融资时,LM曲线就会不断向右下方移动。在这种情况下,LM曲线不断向右移,使收入水平增加(非充分就业情况下)。相反,在发行国债来融资时,LM曲线就会不断向左上方位移,不仅削弱政府支出的扩张效应,还有可能在某一均衡点完全抵消政府扩张的支出效应,甚至会产生抑制效应。
2.国债资产对消费的影响。影响IS-LM模型的另一途径是有关资产的消费效应。在消费函数中,。因此只要资产增加,IS曲线就向右上方移动,无论是国债增加还是货币增加都成立。在通过增发基础货币进行融资时,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对Y的正效应因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而被加强。在用国债融资的情况下,LM曲线向左上方对Y的负效应因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而被减弱。在这种情况下,收入的最终变化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位移程度以及这两条曲线的斜率。国债资产的增加使民间部门的国债持有者的消费增加,从而促进国民收入的增加。国债对总需求的影响机制的一般结论是,国债流量引起的政府支出的增加与国债存量引起的资产的消费效应对总需求有扩张性的作用,而国债的流动性效应是抑制性的。因此,国债对总需求的影响取决于国债的用途、应债主体、资金来源、发行与支出时滞、期限结构等因素的作用。居民和金融机构是我国国债主要的认购主体,二者购买国债对总需求和货币供给有不同的影响。
3.个人购买国债对总需求的影响。①发行国债在短期内对需求的刺激效应是明显的。国债发行筹集的资金一般都有明确的投资方向,很快会转化为实际的投资需求。当然如果个人不购买国债在此期间也有一部分货币会发生实际购买,但一般不会在短期内“全额”购买,尤其是当个人用储蓄存款购买国债时,这种发行实际购买的可能性更大。②个人购买国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应该区分两种情况:第一,个人用现金购买国债意味着M1的减少,同时政府把发行的国债所取得的资金全部用于支出时,通常也会形成同等的M1的供给。第二,个人用储蓄存款购买国债,减少准货币M2,所以政府把出售国债得到的资金全部用于投资或购买形成M2时,虽然M2的供给规模不变,但M1的规模会增加,说明货币流动性指标M1/M2上升,流动性上升,说明货币总额中用于交易的部分相对增加了,对需求拉动具有正效应(见表1)。分析1998~2002年我国金融机构的M1/M2,依次为0.373、0.382、0.395、0.378、0.383,基本上与国债发行净额982.97亿元、1909.83亿元、2601.39亿元、2560.13亿元、3193.28亿元的变化趋势相同,即都是上升→上升→下降→上升,说明个人用储蓄存款购买国债,可以提高货币流动性,对需求拉动具有正效应。另一方面,增加政府支出,具有扩大需求的效应。③国债使用过程中的分配效应。近几年来,我国面向个人发行的国债认购主体是高收入个人,其主要是用储蓄存款购买国债。个人平时手中保留的现金受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基本比较稳定。国债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分配效应却往往取决于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如果国债资金支出方向对头,会取得良好的分配效应,即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对社会需求的短期拉动效应会更明显。④国债发行的财富效应。虽然个人购买国债不会带来增加货币供给效应,但是当政府把出售国债所获得的资金全部用于投资和购买支出后,货币的规模恢复到原有水平的同时,个人手中增加了国债。就个人而言,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国债持有额却增加。“财富”增加往往会对个人的消费产生刺激作用,提高个人的消费倾向。
4.商业银行购买国债对总需求的影响。近几年,我国面向银行发行了相当一部分国债。商业银行购买国债和个人购买国债一样,从长期看不会增加国债规模,从短期看还会使基础货币供给相应减少,削减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产生“挤出效应”。但事实上,近几年我国增大国债发行规模所产生的积极效应是有目共睹的。商业银行为了规避市场风险,“借贷”、“慎贷”心理明显,他们宁愿将资金存入中央银行而不愿放贷。所以近几年商业银行在央行的超额准备率一直很高。商业银行大量闲置资金的存在,使得面向商业银行发行国债没有产生“挤出效应”,发行国债在短期内对需求产生了明显的拉动作用。
二、我国以建设性国债为主体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述评
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在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受到限制的国情下,我国扩大国债发行规模。据资料显示,1998~2002年分别发行国债3228.8亿元、3702.1亿元、4153.6亿元、4483.5亿元、5661.0亿元,平均增长率为19%。1998年发行10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定向用于农林水利、交通、邮电、通讯、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中央直属粮库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1999年、2000年又分别发行了1100亿元和1500亿元,在继续安排在建国债项目的同时,增加安排了重点行业技术改造、重大项目装备国产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与生态建设、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2001年发行建设国债1000亿元和用于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特种国债500亿元。2001年的建设国债主要用于弥补建设项目后续资金的不足,中央财政支出部分除技术改造贴息以外,全部用于未完工程,不再上新项目。2002年发行长期建设国债1500亿元,其中1250元列入中央预算,250亿元代地方发行,主要用于国债在建项目、西部开发项目、重点技术改造以及南水北调、京津水资源保护工程、农业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公检法司等方面的设施建设。1998~2000年,在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的同时,安排了一大批国债项目,具体投资结构见表2。
表1 金融机构M1/M2
单位:亿元
年份M2 M1
M0 M1/M2
1998
104498.5
38953.7 11204.2
0.373
1999
119897.9
45837.2
13455.50.382
2000
134610.3
53147.2
14652.70.395
2001
158301.9
59871.6
15688.8
0.378
2002
185007.0
70881.8
17278.0
0.383
资料来源:《经济研究参考》200年第60期。
表2 1998~2000年国债投资结构状况 单位:%
资料来源:据《中国统计摘要2003》计算。
政府支出是总需求的直接构成要素,而国债收入是政府支出的资金来源之一,政府支出与国债收入同步增长,会对总需求产生扩张的效应(见表3)。
(一)对总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由于1979~2002年总消费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平均为62%,分析积极财政政策宏观环境中多方面因素对总消费的影响十分必要。标准的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就是估计传统的总消费函数,其中总消费支出是因变量,收入、财富和财政政策变量以及其他变量作为自变量。结合我国的情况,在建立模型时至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应值得注意。首先,如何处理预期,我们采用与消费同期的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其次,计量经济学中的同时性(联理性、交叉影响)问题要求,在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变量、因变量和自变量(解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单向的。1997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现象,为了增加内需,克服通货紧缩,我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了大量国债,增加政府支出。1997年以来消费支出的改变在先,而政府支出的增加在后,消费是因,而政府支出的变化是果。解决经济变量双向影响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建立联立方程,但是我国从1997年到2002年时间跨度太短,样本数据太少,无法满足计量经济分析的要求,因此只能选取1997年以前的数据进行单一方程回归模型的分析。
模型如下:
表3 1998~2002年国债发行规模增长率与消费增长率对比
单位:%
年份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国债发行规模增长率 33.86
14.7
12.20
7.90
26.26
居民消费增长率
5.93
6.54
9.05
7.00
5.07
政府消费增长率
8.71
9.53
12.68
11.31 6.15
最终消费增长率
6.49
7.15
9.84
8.07
5.31
资料来源:据《中国统计摘要2003〉计算。
式中,C为总消费;Y为国民收入;T为税收收入;则(Y-T)为可支配收入;D为国债存量,r为国债的利息率,显而易见,(T-G-rD)为政府的财政赤字(或财政盈余);W为居民的财富或金融资产。为系数,为调整变量。在实际处理中数据处理方法为:①总消费为最终消费,因为积极财政政策既应影响政府消费,又应影响居民消费。②可支配收入为支出法GDP值减去国家财政收入、预算外收入、债务收入三项收入之和的差值。③财政赤字为国家财政收入、预算外收入两项收入之和减去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外支出、债务支出(债务还本付息支出)三项支出之和的差值。④政府支出为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外支出、债务支出三项支出之和。⑤国债余额为各年国债发行额之和减去各年还本付息之和的差值。⑥居民财富用储蓄存款代表,为城乡储蓄存款数据。⑦以上数据都以1979年价格为基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0),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进行缩减,即所有数据都以1979年价格水平计量。
样本区间:1979~2002年,观测值数:24
SER6=C(1)+C(2)*SER1+C(3)*SER2+C(4)*SER5
用SPSS(12.0)软件对表3数据进行线性回归,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上述模型通过了R检验、F检验、T检验(显著性为0.05),自变量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而且不存在一阶自相关问题。根据回归结果重新列出该模型:
这个回归结果很能说明1998年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和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其效果。1998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城乡储蓄存款余额剧增,而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增长乏力的状况,为了扩大需求而实施了增加国债发行量支持政府增加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可支配收入、财政赤字对消费需求具有正的刺激作用,而这两项指标的大幅度增加都发生在1998年以后,这正表明1998~2002年,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对消费需求发挥了拉动作用。储蓄存款对消费需求具有正向作用,但储蓄存款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只有0.26,是消费疲软的一个直接原因。可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需求为0.321,这也说明1998年以来我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税收政策的相对稳定性(没有采取增加税收的方式增加政府支出)的重要作用。如果不实施增加国债支出为主体的积极财政政策,不保持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收入水平,我国的总消费需求会大幅度下滑,就不能形成一个消费与生产的良性循环。
利用回归方程的系数和数据,可以计算出1998~2002年,每一年可支配收入、财政赤字、储蓄余额的增加对消费总需求的影响结果。五年来,可支配收入、财政赤字、储蓄余额的增加平均每年可使总消费增加的金额依次为412.60亿元、239.30亿元、683.94亿元(1979年价)。
(二)国债投资的宏观经济效果简评
首先,开始于1998年的国债投资,对宏观经济最直接最明显的贡献是有效增加了国内需求,遏止了国民经济持续下滑,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1998~2002年,我国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1998~2002年国债投资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5、2.0、1.7、1.8和1.6个百分点。国债投资在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国家财力不断增强,1998~2002年国家财政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6.96%,高于“九五”时期的16.50%、“八五”时期的16.46%。
其次,除了从需求方面贡献于经济增长外,国债投资还因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重大项目装备国产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从供给方面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最后,投资建设了一批多年想建,因财力不足而未建的基础设施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和投资环境,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我国能够运用公共投资政策扩大内需的原因。
国债投资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同时增加农业、科技和教育的投资,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国债投资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国内需求状况,而且办成了一批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供给能力增强;推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强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了教育和社会发展。
但是随着国债规模大幅度增加,债务负担率和债务依存度迅速提高,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一些人士开始忧虑:国债规模扩大会不会给经济运行带来负面影响?其实,他们担心的负面影响主要涉及四个问题:可能诱发财政风险和政府债务危机;将来引发通货膨胀;加重后代人负担;挤出私人投资或降低国民储蓄率,损害我国长期经济增长能力。当前,商业银行用存贷款差额购买国债是没有引起通胀的质的原因。但是我们不要等到存贷差额消失的那天,才去考虑长期化的短期建设性国债发行可能诱发的通货膨胀,以及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怎样的制度变革。
由于国债投资以公益项目为主,除部分交通运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有较好的盈利前景外,大部分项目自身的财务收益预期不容乐观。因此对国债项目收益状况的分析,不是对每个国债项目的投资回报率的研究,而是对部分投资合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然而以上问题的存在并不能阻挡我们持续性国债政策的继续实施,世界经济缓慢的复苏前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长期性,加之国民经济存在一定规模的需求缺口,使得持续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成为今后较长时期宏观经济调控的必然要求。
标签:国债论文; 政府支出论文; 总需求曲线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供给和需求论文; 收入效应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个人投资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