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知识产权教育架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架构论文,知识产权论文,高校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已进入高速发展期,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各高校均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政策,面向创新创业的知识产权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就现有的情况而言,知识产权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所占比重很低,所处地位极为尴尬。部分高校虽已开设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课程,然而,专门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产权教育课程还没有形成系统,知识产权课程的教育效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需要还相差甚远。因此,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构建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知识产权教育子系统,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知识产权教育的现状与成因 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仅有暨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开设了知识产权专业,大部分高校仅开设了公共选修课程;多数高校师生在观念上将知识产权课等同于知识产权法课。现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多重视政策解读、团队建设、项目选择、风险控制、融资合作、企业申办等内容,而忽视甚至缺失了有关知识产权的内容;而创新创业教材中或缺少专门的有关知识产权的章节,或内容笼统、单薄,缺乏针对性。虽然人们对创新创业教育中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必然经历从无到有、从不重视到重视的逐渐发展、强化的过程,然而,就目前的状况而言,与知识产权强国相比,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尚处于摸索阶段,专业性更强的创新创业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更是要面对种种难题。[1] (一)知识产权教育理念落后,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目前还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来整合知识产权资源,因此,从上到下都缺乏一个系统的知识产权战略思路。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对知识产权教育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教育还没有上升到其应有的高度。这就导致了知识产权教育的理念相对落后,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为偏重法学理论、轻业务实践。调查表明,中国高等学校中接受过知识产权教育的学生不足5%;而超过70%的高校未设置专门的知识产权教育教学机构,甚至未设置选修课程。由此可见,大多数高校还未将面向创新创业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提上议事日程。 (二)创新创业教育有待资源整合,且各高校之间差异明显 当前,各级政府、各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十分关注,教育、科技、文化、共青团等条线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多有涉及,高校的教务、科技、学工、团委等部门也积极参与,这就难免造成机构重叠、职权模糊、资源浪费等问题。就高校层面来看,统筹规划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整合多方资源,建立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机制,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此外,各地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具有差异性,从而限制了可广泛推广应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形成,对于知识产权教育亦是如此。 (三)知识产权教育师资不足,教育水平受限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知识产权教育师资缺乏问题,即使是已经开设知识产权专业或课程的高校,其任课教师也大多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和实际教学经验,而受过系统知识产权教育或有过海外知识产权学习经历的教师数量稀少,具备熟练处理知识产权实务的实践能力的教师则更少。因此,当前知识产权教育的教学效果难如人意。 (四)知识产权教育层次偏低,知识结构单一 在国外,知识产权教育被视为精英教育,而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还基本停留在普及法律知识的层面。目前,只有十几所高校有知识产权的本科专业,而硕士、博士点多归属到法学大类,独立的硕士、博士点很少;在课程设置中,多知识产权法理知识方面的课程,少理工科知识的课程;授课中偏重法理教育而缺少实务技能,更谈不上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来设计教育内容与方法。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知识体系比较单一的问题,缺乏对知识产权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更无法满足创新创业中的实际要求。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知识产权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架构 (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为导向的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改革 各高校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我国目前不具备大规模实施精英化的知识产权专业教育的可行性,因此,在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改革实践中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为导向,不失为提升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水平、走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盲区的一种有益探索。 1.以实用性为出发点定位培养目标。知识产权普及教育面向的是知识产权专业、法学专业之外的大学生,通过开展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培养形成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知识和能力等知识产权基本素养,从而进一步完善与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素质。因此,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合理地定位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培养目标,深化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涉及面和受益面,长远来看意义深远。 2.加强知识产权教育课程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1)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课程设计,要加强内容的系统性、前瞻性和应用性,除介绍传统的法理内容外,还要注重分析知识产权热点问题,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讲授和知识产权应用等相关知识传递;(2)根据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时间的不同要求,实行差异化、个性化教学;(3)将知识产权教育有效纳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以实践为落脚点,拓展教育教学方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延伸,知识产权教育也必须采取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开设专利信息检索与申请、商标注册、无形资产评估等实务课程;安排学生到专利事务所、人民法院等单位实践实习;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让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课题研究和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作,等等。 (二)符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要求的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课程结构 知识产权是一门多学科知识融合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因此,能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要求的知识产权课程也应该是复合型的。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分析、创新创业活动过程研究,创新创业大学生需要的知识产权课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 1.科技知识普及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追求竞争优势,很多创新创业项目都通过获取新技术、新发明或转化新技术、新发明成果来实现,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相关领域的科技知识,了解跟踪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2.法律知识提升课程。知识产权是民事权利的一种,受到法律的保护。普通的法律基础课程无法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准确理解和正确执行引用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而创新创业中的知识产权许可、转让,知识产权纠纷的处理等问题,也需要更专业的法律支撑。 3.信息知识基础课程。从事科研创新需要掌握科技信息检索知识,保护创新成果同样需要科技信息检索知识。而且,创业学生了解行业动态,判断竞争对手的发展动态,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等都需要具备信息检索的能力。 4.经济管理辅助课程。创新成果的商业价值评估、应用知识产权的创业等都需要经济管理知识,如:降低技术使用费、节约技术开发成本等。 5.实务实践课程。如: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等。 (三)高校创新创业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的实现途径 视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与师资状况,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知识产权教育可以有多元化的选择。 1.结合“两课”、文献检索、图书馆利用等现有课程,扩展必修课的内容。例如:在法律基础课中增加知识产权的内容,深入教授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等知识。在文献检索课中,增加专利文献检索运用。 2.增强知识产权选修课的广泛性与实用性。鼓励教师开设集科技、法律、管理、经济等内容的知识交叉的知识产权选修课。引进社会力量进入高校知识产权教育课堂,通过选修课、讲座、沙龙、参观实习等方式开展灵活多样的知识产权教育。 3.充分发挥创新创业社团的作用,提升知识产权教育的层次。当前,各高校都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以期在目前大面积的知识产权精英教育无法实现的前提下,通过创新创业社团,小范围提高知识产权教育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高校社团主管部门加大培育力度,配备优秀的知识产权指导教师,定期开展知识产权教育与培训。 4.结合各级各类创新实践平台,将知识产权教育融入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高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挑战杯”、创业基金等创新创业平台,在吸引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帮助大学生克服实践中遇到的知识产权难题。标签:教育论文;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 大学论文; 大学生论文; 知识产权专业论文; 学生创业论文; 创业论文; 知识产权法院论文; 知识产权评估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 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