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取向论文,当代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学教育中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在经过长期相互争论之后,各自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并且这两大教育观正由对峙逐步走向相互吸收、谋求融合的新途径.当代数学教育不仅注意到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十分重视数学中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等多方面的价值.现代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是单一地进行某一方面的取舍,而是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实现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有机整合.
就一般意义而言,教育价值一直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不是单纯的客体属性,也不是单纯的主体需求,而是表现为客体属性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主体的需求.数学教育中科学与人文整合是从数学教育的本质出发,结合我国数学教育现状和进一步发展需求的历史必然.
1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分歧
事实上,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本主义教育作为两种理论、两种文化观,是各自文化中对某种绝对有效性的追求在教育领域中偏执的表现.在极端的科学主义教育者和人本主义教育者的思想中.始终把一对超然的中心地位留给一对超然的概念:事实与价值,并将其分离,倾力追求单一的确定性.在唯科学主义教育者的眼中,演绎法为数学知识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数学的真理是由演绎证明确定的,是绝对可靠的、客观的与事实相符的真理,可以成为对人类所有方面负责的惟一立足点.进而认为世界是按照数学规律构筑而成的.例如像笛卡尔这样的数学家、哲学家曾试图提出一个万能的方法,把所有的问题都转化成数学问题来解决,而在极端的人本主义视野中,认为纯粹的数学本身具有内在价值,是文化的核心,数学是科学的皇后,是人类知识的精华和完美的结晶,数学教育只需要以数学本身学习、交流、研究为目的,进而获得纯粹的、超然的美感和价值.
科学主义的数学课程观坚持关注数学教学内容与实际的联系,认为只要教给学生适当水平的数学,为其成人就业的需要做好准备是“实质”目标.科学、实用主义的数学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使学生具有就业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2)确定学生的数学成绩,以便就业选择;(3)通过全面技术培训,进一步使学生掌握技术知识,如电脑和信息技术.而人本主义教育在数学课程观上,则认为数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就是服务于数学本身,传授数学知识的精华,重视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体系掌握、思维训练、人格的陶冶等“形式”目标.
造成“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影响更大的则是现代西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两种文化的对立.从现象上来看,西方人本主义是对惟科技理性、工具主义的一种反动,但其深刻的理论根源却是与惟科技理性、工具主义有极然的一致性.这就是源于康德把“人类理性的法则”分为“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而休莫则进一步认为,“自然法则”回答的是“是什么(to be)”的问题,而“道德法则”回答的则是“应该怎样(ought to be)”的问题.“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不是同一类问题,前者是一个事实判断,而后者是一个价值判断,不能从事实判断来推出价值判断,因而科学与人文是对立、分割的.
2 数学中科学与人文的内在统一性
现代人们通常将数学学科作为与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并列的三大学科之一,这种划分表明数学虽然一直被认为是科学的工具,但与自然科学相比又有其特殊性,数学教育一直受到人文主义教育者关爱.在西塞罗,最早提出人文科学这一概念时,数学原属于人文科学,数学与人文科学的鸿沟在19世纪以后才开始显现.19世纪以来,人文科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领域,与自然科学相对立,数学在实践领域中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实用功能,数学家往往在天文学、航海业、物理学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所熟悉的大数学家高斯,其实并不是一位严格意义上的数学家,或者说他首先不是数学家,而是天文学家,因为他长期担任哥庭根天文台台长一职,并在物理学等方面卓有成就.19世纪以后,人们普遍认为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而近年来,有人则认为数学是科学与人文的共同基因.事实上,数学教育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而且具有人文价值.因而,数学教育是连接“科学”与“人文”教育的最佳通道.
从数学的本质来看,在对数学本质的研究中,始终离不开数学的经验性(经验论)与演绎性(惟理论)的交替更叠.数学哲学史上,凡是试图对数学性质进行概括、研究都必须兼顾到这两个性质,否则必然产生片面性.康德曾提出了数学是先天综合判断的理论,试图来调和这一矛盾.认为,数学和自然科学是来自经验的,都具有可靠性,但它们又是纯理性的重要成果,是人类知识的完美典型,具有必然严格的普遍性.而拉卡托斯则提出数学是拟经验的理论.认为,数学是拟经验的,数学理论是按照问题——猜想——证明与反驳的模式发展的;数学理论的可检验性依赖于启发式证伪者.而更浪漫地,则有人从某种意义把数学描述成是用符号谱写的“诗”和“乐曲”.对数学有这样丰富多彩的描述(有时往往是对立的),这种在艺术领域内常常出现的现象,在一般科学领域里是不会出现的.
布尔巴基学派的主将让·迪厄多内认为在数学中,“根据普遍逻辑规则已经证明的意义下,所有结论都是‘真’的,数学中没有未加证明的论断的位置.因此,评价数学工作就需要另外的标准,这些标准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色彩.这就使得更多的人说数学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的确是这样,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同样为“真”,但它那神妙的构思更让人赞叹不已.陈省身也说过:“费尔马定理的结论虽然简单,但它蕴藏着许多数学的关系,远远超出结论中的数学观念,这些关系,日新月异,十分神妙.学问之奥,令人拜赏,”数学家对一个定理、一种思想的赞美是毫不奇怪的,数学中那震撼心灵的美也是数学家追求的目的之一.
从其人文意义上看,数学作为探索真理的事业,还造成一种人文化的独特的人格气质.在数学的探索过程中,数学家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勇于坚持真理、勇于怀疑、自我否定的批判精神,勇于创新,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蕴含极其丰富的人文教育价值.科学精神也并非只是自然科学的精神,而是整个人类文化精神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同艺术精神、道德精神等其他人文精神不仅在追求真善美的最高境界上是相通的,而且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有些精神(例如创新精神)既是科学精神又是艺术精神,有些精神(为人类服务)既是科学精神又是道德精神.因此,在科学与人文之间并不存在一条截然分明的界线,那种将科学与人文截然区分开来并且对立起来的观点是有害的.
3 当代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整个教育领域中,科学教育逐步取代了人文教育,在国际教育舞台上占据了统治地位.数学教育毫不例外地走上了以传授“实用”知识为主的、具有浓厚功利主义色彩的道路.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数学教育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工业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数学知识,工业化的进程迫切需要培养出具有一定实用知识的专门人才;其次是数学的发展,以及在各个领域内的广泛应用,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再次,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导向,数学知识的学习成为谋职、就业的必要准备.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候,如何重新全面认识与实施数学教育,正在成为一个时代性的课题.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矛盾与冲突,在20世纪上半叶曾达到了一个高潮,事实证明,这种矛盾与冲突是不能通过“非此即彼”式的对立与排斥来解决的.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也许恰恰是一种使二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方式,即科学教育人文化、人文教育科学化.实现这种结合的关键,是把人既作为科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又视为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寻求并体现科学的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人力价值与人性价值的统一,实现科学与人文的“整合”.
“整合”作为当今的一种思潮,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以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养为宗旨的各科教育,诚然其价值不应是单一的,因此各科教育中必然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整合”作用.但是,由于数学本身的独特性决定了数学教育中进行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具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在数学教育中的“整合”是提倡在数学教育中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数学教育中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并不是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思想进行简单的调和、相加,生成一种“混合物”,而是具有特定的内涵和特征,数学教育中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首先考虑其本身的内在规律,“数学分为精神上几乎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提供了几乎无穷无尽的方法以实施日常计算,这些计算现可用计算机、现金出纳机或计算器来完成.另一方面,数学要以提供极精密的语言,使我们以有条不紊的方式思考复杂的决策,而不是只凭轶事,猜测和雄辩.”数学教育中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是一个统一体.数学的知识是其思想、精神的载体,数学的应用是多层次的.从表层意义上来讲,是知识的应用,因此必须贯穿科学教育的思想,以知识的传授为最基本的要求,任何人都不可否认知识的力量.从深层意义上来讲,是思想、精神、方法的运用,反映出深蕴其中的文化价值,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智力发展、审美情趣、伦理道德.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育的任务不是一种职业培训。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应受到重视.
当今在数学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具有时代性.自18世纪微积分诞生以来,数学在应用方面的成就层出不穷,数学本身固有的那种工具性品格日渐突出,以至于近年来人们日渐淡忘了另一种更为重要的文化品格.在数学教育中,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排斥人文主义的教育功能的现象日益凸显.数学中的文化价值则变成了少数“保守”的纯数学家、(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哲学家研究的内容,未能引起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甚至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不为人们所理解.在西方功利主义占据了统治地位,强调数学的一切为了应用,凡是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数学知识学生都不需要去学习.这种价值观,正不断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回应.中国曾是一个在数学教育和研究上以解决实际问题,“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为传统的国家.而在当代,这种功利性则与升学制度联姻,以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升学率)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共同的缺陷那就是急功近利,不重视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忽视了人的培养,因而成为教育中潜在的危机.
时至今日,让我们回归古希腊时代的那种极端的人文主义是不现实的,但科学主义教育观的局限性已日见端倪.历史发展进程表明: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虽然起着巨大的作用,但不能代表一切.学校教育如果只重视对科技发展的工具性功能,而忽视了人的自身发展的功能,就会助长功利主义的倾向和发展,社会的道德水准就会下降,“文明社会”也会出现腐败和崩溃.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今天,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隐患.人文主义教育观注重增进个人自由、价值、尊严,重视道德伦理、审美、情感等教育.“两个文明”建设呼唤着人文教育的复兴,并以此来统整文化、平衡社会、改变人际关系间彼此不理解、不信任、自私自利的状况.
如何建立数学教育价值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也是数学教育哲学研究的重点和核心.数学所赋予人的力量并不完全在于知识的应用,而是数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不断改进的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家坚忍不拔的意志.从欧几里得的公理体系到笛卡尔的解析几何,牛顿、莱布尼兹的微积分,罗巴切夫斯基及黎曼的非欧几何,希尔伯特的《几何基础》,布尔巴基的结构数学观等,无一不闪现出思想的光芒和新方法的威力.数学的形式化原则、公理化方法、求简精神、模型构造、化归思想、精确的数量分析标准等,无一不是人类思维中的精华,堪称科学方法的典范.从数学的本质出发,结合中国的传统,在教育哲学的层次上对其进行探讨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数学在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为人类提供了最崇高的“善”.当今社会“一个要想成为有教养的人,必须学习数学”.数学教育对提高公民素质,形成完满人格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数学是科学的工具,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已充分显示出实用价值.数学更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数学本质的这种双重性决定了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其价值取向是多极的.数学教育的任务,不仅是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也是文化的熏陶、素质的培养.数学教育的价值体现在通过数学的思想和精神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培养既有健全的人格,又有生产技能,既有明确的生活目标、高雅的审美情趣,又能创造、懂得生活的人,把传递人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与传授数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整合,这正是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在数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实际应用与文化熏陶,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一个交互发展进行的过程,从局部来看,是一片混沌.但从整体来看,是一种无序中的有序,从无序到有序的辩证统一的过程,正是混沌原理所反映的一种现象.这种有序性表现在:任何单一的、封闭的传统模式必将衰落.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数学教育必须以科学主义教育观重视知识、理论、方法、技能和应用为特征,同时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不忽视社会的需求与个人的兴趣爱好,使学校教育与获得美好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建立一种使人性、理智、情感和社会互相协调的教育目标体系,实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