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论文_张少华,陈敬运

浅析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论文_张少华,陈敬运

金华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总站 浙江金华 321000

摘要:在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质量通病,既影响结构安全,又影响施工进度。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这些质量通病,是工程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一、常见的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原因分析

1、蜂窝

(1)现象

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蜂窝往往出现在钢筋最密集处或混凝土难以捣实的部位。

(2)产生的原因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筒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2、麻面

(1)现象

麻面现象是指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砂浆缺失,使得混凝土结构表现出现麻点、小凹坑等问题,使得混凝土结构表面粗糙,但不会出现钢筋外露的问题。

(2)产生的原因

在混凝土结构浇筑时,没有对浇筑模板进行全面清理,导致磨具表面杂质残留,影响到混凝土浇筑效果,以及模板表面过于粗糙,使得混凝土表面受到影响;拆模过早,使得混凝土表面受到粘连,从而形成混凝土结构的表面麻面现象;混凝土浇筑时模板未进行有效密封,导致局部露浆,使混凝土表面出现凹坑或凸起;混凝土模板隔离剂没有涂刷均匀,模板局部露刷,导致混凝土表面同模板粘连,从而形成麻面;混凝土振捣工作不规范,使得混凝土中的气泡没有及时排除,使得表面气泡堆积,从而出现麻面现象。

3、孔洞

(1)现象

孔洞现象,是指混凝土结构内部出现较大空隙,局部混凝土材料缺失或蜂窝空间较大,使得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于表面。孔洞现象对于混凝土结构的影响较为严重,使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能受到严重影响。

(2)产生的原因

部分区域钢筋排列较为紧密,预留空隙阻塞,导致混凝土浇筑时下料被搁挡,未经处理继续浇筑上层,从而使得下部出现孔洞问题;混凝土搅拌后,砂浆出现分离,导致混凝土结构浇筑时石子严重积压,且没有实施振捣工作,最终导致下部出现孔洞问题;混凝土浇筑时,下料速度过快,出现挤压问题,而振捣器振捣工作受到影响,最终形成松散的孔洞;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疏忽,导致相关施工工具或废料落入混凝土结构当中,阻碍了混凝土浇筑工作,使混凝土结构下部出现孔洞。

4、露筋

(1)现象

混凝土拆模后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

(2)产生的原因

灌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析,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木模板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漏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缝隙、夹层

(1)现象

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疑土夹层。

(2)产生的原因

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就灌筑混凝土;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混疑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简、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

二、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1、蜂窝的防治措施

在混凝土工程施工之前,要对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严格的设计和严格的控制,并要做到经常检查,目地是使计量呈现准确的状态;还要做到混凝土的充分拌和,并达到均匀的状态,适合的坍落度;如果混凝下料超过2m的高度,那么就应该设计串筒或溜槽;应该分层下料浇灌,振捣的过程中也要分层进行,还要避免漏振的现象出现;还应该严密的堵塞模板缝隙,在浇灌混凝土的过程中,模板的支撑情况要做到随时的检查,目的是防治漏浆的问题出现;基础、柱和墙根部位的混凝土浇筑要在下部浇完后1个小时到1.5小时之间,当下部的混凝土沉实之后再进行是上部混凝土的浇筑,“烂脖子”现象能够得到有效的避免。

在洗刷干净小蜂窝在之后,使用水泥砂浆将其抹平压实,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水泥砂浆比值是1:2或者是1:2.5;而对于较大的蜂窝,首先要将其蜂窝处薄弱松散的颗粒凿去,然后进行洗刷,待洗干净之后,刷素水泥浆,再使用级别较高的细石混凝将支模填塞捣实。对于深度较深的蜂窝,清洗的难度会较大,这时候可以使用排气管和压浆管,在表面砂浆或灌注混凝土封闭结束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2、麻面的防治措施

要有效地预防混凝土表面发生麻面,在混凝土浇筑前,需认真处理模板内的杂物,模板面层需洁净,不可存在干硬水泥砂浆等物质。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需要以清水完全湿润,清洗洁净,无任何积水残留,模板缝隙不可出现漏浆现象。而工程中若是运用钢模隔离剂就需涂刷匀称,模板配置务必严密,以防存在漏浆情况,浇筑时需进行分层浇筑、振捣密实造就气泡完全排除。

3、孔洞的防治措施

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在模板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门,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疑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4、露筋的防治措施

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保护层厚度以及钢筋的位置符合要求,若钢筋过密,则采用相应粒径的石子,确保混凝土配合比达到要求,若灌注高度在2m以上,则下料时要采用溜槽和串筒,以避免产生离析的问题。钢筋垫块厚度要符合保护层的厚度。垫块放置间距适当,使钢筋下垂挠度减小。混凝土振捣时严禁撞击钢筋,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并及时调整直正;拆模时间不宜太早,避免碰坏棱角。②洗刷了表面的漏筋后,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浆,将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较深的凿去突出混凝土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压实。

5、缝隙、夹层的防治措施

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100m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以便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结束语:

混凝土工程作为建设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质量与建设工程的结构安全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采取有效防治措施进行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的预防和治理,提高混凝土工程的质量。虽然混凝土施工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但我们相信只要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和标准进行并加强施工各阶段人员的责任心,就会使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的控制和预防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黄焕辉.浅谈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质量防控[J].建材发展导向,2011,09(5)

[2]吴先智.新建项目混凝土浇注质量控制措施[J].建筑,2002(8).

论文作者:张少华,陈敬运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0

标签:;  ;  ;  ;  ;  ;  ;  ;  

浅析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论文_张少华,陈敬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