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彭州市濛阳中学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涌现,其中“导学案”在教学当中逐渐得到教师们的关注和实际应用。基于该环境背景下,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也积极将其引入课堂当中,从而不断提升学生语文的学习力。关于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利用语文文本实施导学的实践,本文将给予更加具体的分析,即先简要分析导学案及语文文本导学的相关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探究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
【关键词】文本导学;农村高中;语文学习力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学习具有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成果都将以高考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可以说高中语文教学实际上具有相对统一性。我校作为一所有着七十多年校史的农村高中,高中学生在语文学科上存在着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为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功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各方面入手形成综合性和式针对性强的教学[1]。当前,基于语文文本导学的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作为其中的教学方向,我校高中语文组开展了题名为《基于语文文本导学提升农村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力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运用语文文本导学的学习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以解决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力存在的诸多问题。
1. 导学案及语文文本导学的内涵
基于语文文本的导学与导学案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在了解何谓文本导学之前教师需要对导学案的内涵有清晰的认识。
而所谓导学案主要是指,教师在依据学生学科学习情况以及教学内容,设计和制定出用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活动方案[2]。因此,在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当中,教师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具体根据学生的学情编写和制定指导学生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
2. 基于语文文本导学的作用分析
从导学案及语文文本导学的内涵可知,基于此的实践教学目的性和针对性非常强,与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盲目自主学习更容易控制,学生既能够有相应的自主学习空间,又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清楚学习主题或中心[3-4]。因此,基于语文文本导学的教学实践能够激发学生语文学习自主性和动力,同时学生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从而提升语文学习力。
对教师而言,基于语文文本导学,教师在判断学生语文学情,整合及再创造语文教材内容的能力上也能够得到很大提升。
3. 基于语文文本导学提升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力的实践分析
农村高中语文教学要实现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力,需要教师在语文文本导学下做更多教学实践。对此,我们课题组在现有情况下,进行了学生语文学习力的问卷调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主编写了导学案,并提出了“532”的学习模式,以期更好地进行教学,可以先看看基于语文文本导学的案例。
3.1 基于《李商隐诗两首》的文本导学
基于《李商隐诗两首》的文本导学实践教学过程当中,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教师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力为最终目的,具体设计和教学过程如下:
教师首先确定学生自主学习《李商隐诗两首》的目标:学生能够背诵且默写出全诗;学生对全诗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有相应的理解;学生能够感受全诗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和含义。
(一)预习自学、探究问题
每位同学通过文本资料、其他纸质资料或者网上资料自主学习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案,要求学生自主分析、解决学案上的问题(1、这首诗属于哪种类型的诗;2、我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个句子及原因;3、能结合注释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我认为的全诗的重点是什么;5、我对全诗有什么想法。)
学生用红色笔标注出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问。这一环节的安排主要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预习,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要求学生做学案要规范,书写认真、标注清楚,用红笔记出自己不会的问题,注意题型、思路、规律的总结。(导学案的50%在此阶段完成,也就是“532”中的“5”)
(二)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3-6人,每个小组的成员可以自行进行角色分工。例如,学生可确定发言代表人、成果书写展现者、对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者,学生在自行组团和分配角色时可以进行自我协调[5]。这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不仅仅是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更是让全体同学把思路打开,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首先在组内两层次中分层一对一讨论,共同研究解决问题,仍然解决不了的向上一层同学请教,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能解决问题。注意讨论时要控制好时间,进行有效讨论,要做好勾画记录。同时注意总结本组好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以便展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老师要巡回收集学生讨论中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备针对性点拨。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学生把自己在自主预习时遇到的困难和同组的同学一起探讨解决,探讨的过程中相互激发思维,相互鼓励,既解决了问题,又能提升自己鉴赏诗歌的能力。(导学案的30%在此阶段完成,也就是“532”中的“3”)
(三)教师解惑、总结升华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学生已经解决了导学案上的大部分内容,针对一些没有讨论出结果的问题,由老师进行点拨讲解,进行学习方法上的归纳,并以拓展练习的形式来验证和巩固前面归纳的学习方法。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顺应力,能把学习的经验归纳成具体可用的方法并延展到其他同类型文本的学习中,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导学案的20%在此阶段完成,也就是“532”中的“2”)
3.2 《李商隐诗两首》文本导学分析
在以上案例当中,学生无论是在课前预习的部分还是在课堂教学的部分,始终围绕《李商隐诗两首》文本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主要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实际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之前,教师的导学设计和方案主要采用的方式是提问和小组合作学习两种,在这两种方式下,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但在具体地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导学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怎么样科学地分组;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不容易检测;自主预习的结果怎么检测;在小组探讨的过程中怎么样更好地促进小组间的合作,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很好地参与进来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且每一堂课除了预设,更多的是现场生成,有很多的不可预测,也是需要我们教师用教学机智去解决的。
4. 基于语文文本导学提升农村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力的建议
通过以上基于语文文本导学的高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虽然农村高中的语文教学也可以采用这种形式进行教学,但是教师在采用文本导学时具体还应当把握农村高中学生整体的学习环境等。关于提升农村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力的语文导学实践,以下有几点具体的建议:
4.1 重视文本导学课程的选择,有序推进
就理论层面而言,教师采用语文文本导学的方式实施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但是在真正实施该方式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农村高中学生原有的学习能力,他们的接受程度、学习情况以及学习环境。为此,实际的语文文本导学还需要由浅入深实施,重视文本导学课程的选择。
当前我国农村学生往往基础比较薄弱,要快速提升学习力,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农村高中语文教学采用文本导学的方式实施教学,先选择学生较易上手的现代课文,而后逐步过渡到文言文阅读,最后完成古诗词鉴赏,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容易打退堂鼓,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
4.2 系统梳理文本导学课程,加强文本设计
文本导学的实施过程中,关键是文本。因此教师前期针对某一课就要做大量工作,来完善文本。文本内容设计中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去思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背景材料。一篇文学作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其成为经典都跟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所处的大时代密切相关。只有先让学生了解大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经历,才能更好理解作者创作的逻辑、情感和思想。因此建议同一类型的课文、诗词要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完成教学,以便尽量能在一个大背景中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某一类文本的学习方法,更容易提升学生的学习顺应力。
4.3 避免文本导学当中问题化教学,着重教师引导
导学重在提升学生的自重学习能力、学科的学习力,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必然会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在文本基础上进行探究,不可否认这是一种较好的策略。但是,语文文本导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始终发挥的是“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而不是“操练”的作用。使用该方式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注意自己在期间的角色,做好引导并适当对学生进行评价,点醒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明显的问题,帮组学生提升学习能力。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教学发展中导学案的出现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方法,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教学素养和提升学生学习力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我校学生通过文本导学案的实践,学生学习力有了明显提升,能更好的独立完成课程的学习,在高考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以后的教学中也可以继续推广已有的文本导学成果,并不断完善我们的但学案和教学设计,以期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廖聪文. 高中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探究[J]. 西部素质教
育,2016,03:152.
[2]李林娜. 导学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科教导刊(下旬),2016,08:134-135.
[3]杨文. 浅析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6:87+151.
[4]周宗英. 学生视角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导学案的调查报告[J]. 广西教育,2016,30:56-57+91.
[5]彭天菊. 导学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运用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2014,31:39+65.
论文作者:袁秀清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6/5
标签:文本论文; 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教师论文; 学案论文; 农村论文; 高中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5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