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史学世界的深刻反思--“中国史学走向世界”国际研讨会述评_世界主义论文

对中国史学世界的深刻反思--“中国史学走向世界”国际研讨会述评_世界主义论文

中国史学走向世界的一次深刻反思——“走向世界的中国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学论文,走向世界论文,中国论文,述评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8月20—24日,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与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联合举办了“走向世界的中国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北京、上海、江苏、安徽、台湾等20个省市的98位学者齐聚扬州,共同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史学的发展问题。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85篇,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史学在新时期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主要任务以及发展趋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综合与会学者提交的论文、小组讨论和大会报告,可以看出这次会议具备如下特点:

第一,具有鲜明的学科发展意识。汪受宽的《建立全民族的中国史学史》指出,从纵的(各个时期)和横的(各个民族)方面,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史学难度很大。而现在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党的民族政策出发,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去研究少数民族史学史,建立“全民族的中国史学史”的时候。张广智的《关于开拓史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以西方史学史为中心》阐述了开拓史学史的研究工作,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学科建设工作的需要,史学史研究工作的开拓,是史学迈向新阶段的坐标。王立端的《多元化史苑之奇葩——试论二战后美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及其特征》也具有较为自觉的学科发展意识,表现出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的自觉创新。刘勇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全球史观和21世纪中国史学理论范式的构建》强调,在构建21世纪史学理论的范式过程中,应当努力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史观和全球史观的研究方法,形成我国史学理论的新范式。此外,参会学者还从环境史、口述史、法制史、新文化史、中共党史、边疆史地学等领域和角度,探讨了中国史学的一些相关问题,表现出了中国史学应有的学科发展意识。

第二,具有深层次的史学反省意识。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当代史学研究的主流思想,成为本次会议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余金成、王宝彦的《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体系重构》和张旗的《审视教条主义——兼论中国大陆史学的发展》对这一理论及其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自觉的反省,并在学术界已经取得的新认识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邹兆辰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运用中的理论反思》指出:中国史学工作者在史学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的过程,也就是对马克思的历史方法的不断再认识的过程。关于历史学的性质问题史料运用的理论思考,也是大会对中国史学反思的重要内容。樊江宏、王嘉川、张连生、游彪、刘向阳、陈述的论文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从史学方法的角度进行反思,是此次大会表现出的史学反思的另一个方面。日本山梨大学佐滕正幸的《比较视野中的历史时间观》、横滨市立大学矢吹晋的《朝河贯一的比较历史学研究》等文章均强调了加强历史比较方法研究的必要性。此外,吴怀祺、罗炳良、杨艳秋、武玉梅、邱敏、廉敏、周新国、朱季康、许卫平等人的文章也涉及到相关的史学方法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第三,具有自觉的理论创新意识。本次会议表明,中国史学自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已经具备了更为自觉的理论创新意识。对于历史叙事和后现代理论之间关系的探讨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之一。钱茂伟的《传统中国的历史叙事遗产》、王志刚的《文史相生之境——试论章学诚和后现代的历史编纂理念》、李隆国的《“撰述欲其简”——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古代历史叙事》等文章阐述深刻、观点新颖。徐国利、陈永霞的《马克思主义史家论文史关系及其史学实践——兼论文史关系研究的现当代走向》、谭献民的《从史学革命的兴起到唯物史观的确立——试论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在中国的创立及其意义》、洪认清的《20世纪20至40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路径》、周文玖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成就举要》则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新的发掘,既胪述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新成就,也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沈长云、李清凌、葛志毅、张子侠、张艳玲、陈茂华、梅雪芹、刘向阳、台湾佛光大学李纪祥等人的文章则对特定的理论问题进行了发掘和梳理。

第四,具有开放的世界意识。瞿林东的《前提和路径——关于中国史学进一步走向世界的思考》一文,对中国史学进一步走向世界的前提和路径作了深入探讨,认为中国史学应把不断提高自身的品格作为进一步走向世界的前提,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在继承优秀史学遗产方面作更多的努力、认真对待和借鉴外国史学的有益成果。同时,中国史学还应明确进一步走向世界的目标和路径,即推进中外史家的对话、加强中外史学的比较研究、促进优秀的史学成果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台湾辅仁大学戴晋新的《廿一世纪中国史学的意涵与问题》一文,指出中国史学在21世纪的发展中应该具有世界意识和意涵,不仅分析了中

国传统史学与西方传统史学、当代中国史学与当代西方史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构建世界性的史学史的构想;还认为新时期的中国史学要反映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思考它在世界史学史中的位置。张爱武、朱政惠、盛邦和、江华、乔治忠、周怀宇、郑萍、尤学工、曹守亮等学者提交的文章,从不同角度表现出中国史学发展中的世界意识。

第五,具有深沉的现实关怀意识。与会学者对20世纪八十年代以降发展起来的新文化史给予了密切关注。江湄的《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化”意识的变迁与分歧(论纲)——兼论当代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思想导向》、郑先兴的《新生机主义文化史研究的理论及其实践》、周兵的《新文化史与历史学的“文化转向”》、李传印的《史学传统的现代转换》等文章值得注意。毫无疑问,对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界兴起的思潮新文化史的研究,将成为新时期中国史学史的重要课题之一。与此同时,学者们还在新的研究范式和理念下对中国史学发展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吴彭森、刘永刚、王俊才、朱钟颐、陈滨南、赵梅春、李勇、刘兰肖、闵凡祥等学者的文章尽管选题和研究领域各异,但却能比较清晰地反映出共同的研究主旨和治史旨趣,表现了现实的关注和当代史学研究的自觉。会议期间,国内外学者对中共党史研究中的历史人物评价、中共创建史、党史论文撰写规范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其中既有对研究对象的深入探研,也有对整个历史学发展的关照。日本学者村田忠禧的《毛泽东著作研究的回顾与今后的课题》一文值得关注。研究中共党史的学者和史学工作者坐在一起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认真细致地加以探讨,成为本次会议的特点之一。这也显示出党史研究更加注重从史学理论,乃至历史学中吸取经验教训,而历史学最终因受到了党史研究者的关注变得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走向世界的中国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一次比较成功的会议。它既是中国史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结出的硕果,也是中国史学进一步健康发展和走向世界的基础。中国史学在21世纪必将迎来健康、蓬勃发展的春天。本次会议也存在一些有待于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例如,外国学者主要是东亚地区的学者,而到会的欧洲和美洲学者较少,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会议交流的深入。由于时间的原因,与会学者对中国史学走向世界的可操作性缺乏具体而明确的讨论。这些都是中国史学在发展中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

标签:;  ;  ;  ;  

对中国史学世界的深刻反思--“中国史学走向世界”国际研讨会述评_世界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