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热射病;早期识别;临床特征
热射病也被临床称之为中暑,因由于长时间的暴露在高温或是高湿度环境下导致的机体核心温度出现上升,超过40度并且人体的皮肤会出现灼热和意识不清楚等症状。典型的情况是身体温度高,但并没有汗和无意识综合情况,加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而对于老年患者出现该情况的表现特别明显。针对该病的起因不明确,临床上的表现也不明确,特别是因为老年的身体自身就比较弱,很容易出现相关的经典型疾病,然而对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造成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医院自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收取的30例热射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按照门诊顺序分成老年组和中年组各15例,其中老年组男性患者有10例,女性患者有5例,年龄为65-85岁不等,平均年龄为(70.25±6.25)岁;中年组患者男性有12例,女性有3例,年龄为30-50岁不等,平均年龄有(40.25±2.56)岁。2组患者之间的基本资料无差异性,可以对比。
1.2研究方法
2组患者都依照临床2015年《热射病规范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医治,需要由同一个临床医师完成相关的指标观察,并且针对患者的心脑肝肾等其他肾脏进行统一的检测和评价[1]。
1.3统计学处理
临床研究的热射病患者数据和资料要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记录,计量和计数指标分别为平均数±标准差( ±s),P<0.05,则表示组间有显著差异。
2结果
2.1 分析2组热射病患者的发病特点
老年组疾病的发作是因为温度较高所引起的,在南方地区6月底因为高气温出现该疾病的患者比较多。热射病发病与3个环境因素有直接的关系。高温和高湿以及无风的环境,老年患者出现热射病也会伴随基本的疾病,例如精神障碍和脑出血后遗症等。易感因素是在老年组和中年组之间比较流行的疾病,同时老年组当中发生率较高的是经典型热射病,在个体因素当中,老年患者因为受凉或是干农活以及通风不良等因素,都会引发疾病的发作,而与中年组对比,老年组的体能不能够适应温度,同时也增加了老年组患者患病的几率[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2组热射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情况
30例热射病患者当中,经典型热射病患者有18例,劳动型热射病有12例,经过治疗后,全部好转,但老年组有1例死亡。与中年组相对比,老年组患者更容易出现疾病,并且治疗过程比较长。
3讨论
临床当中研究的热射病会直接威胁到人体的健康情况,而老年人出现热射病会直接危害到生命,但患者通常都是出现经典型的毕竟,就是因为环境温度而引发的总额很正,但劳力型的热射病则是由个人运动而产生热量提升,从临床病理角度分析,热射病可以被理解为高体温所引发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出现障碍,其原因是主要以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了人体多个器官出现功能减退,其发展的过程比较复杂型,人体的血管内皮损伤也会导致发病的主要因素。有效治疗临床热射病需要三个关键性技术,第一是迅速减少核心稳定,第二血液净化处理,最后是预防凝血功能的紊乱性[3]。首先,早期降温可以直接减少患者其他器官的变化,但需要将患者核心温度从原本的40度减少到38度之下。本文分析的2组患者自入院之间就开始实施降温处理,我院采取很多种形式联合降温治疗,其中有快速脱去患者的衣服,应用冰毯机和冰帽,将患者的全身进行温水和酒精的擦拭,将患者大动脉流动处留置冰袋处理,而空调的环境并且风扇进行开启,可以有效的促进患者体内气流的迅速蒸发,之后也可以注射低温液体,采用血液滤过辅助患者持续降温,最后也可以采取冬眠合剂应用。在治疗的过程当中临床医护人员要时刻注意患者的体温变化,避免出现低温过于低的情况。其次,早期的血液滤过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尽早的恢复,选择该治疗模式,要控制换液速度,采取临床的枸橼酸钠进行体外抗凝,定时监测血气指标,每次治疗时间为2天。最后,纠正凝血功能紊乱,本组病理采取该治疗模式,已经帮助患者尽可能的恢复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但在治疗期间,临床人员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凝血功能,避免出现诱发性的出血状况[4]。
针对临床老年组进行分析,该患者由于自身缺少对该疾病的认识和理解,很多老年人身体出现不适的情况还是不会第一时间选择到医院就诊,这种想法当然师错误的,因此需要提升老年人对热射病危害的重视度。老年人因自身就有高血压或是糖尿病等情况,身体的器官能力均在持续下降,一旦出现闷热或是空气流动性较差的患者就会很容易出现热射病。针对该患者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减少在高温和高湿的环境停留时间,确保充足的时间休息,减少脱水发生以及有关药物的应用,从而可以直接降低发病几率[5]。
参考文献:
[1]简明, 章保新, 喻红波,等. 军事训练致劳力型热射病易感因素与临床表现分析[J]. 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 2017, 6(1).
[2]佚名. 早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热射病的临床疗效[J]. 浙江实用医学, 2018(4).
[3]谢能文, 涂慧敏, 何金秋,等. 江西省南昌地区急性肝衰竭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7, 27(1):120-124.
[4]黄惠琴, 陈样新, 李晶,等. 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劳力型热射病临床转归影响的回顾性配对分析[J].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7, 22(5).
[5]贺艳, 薛克栋, 王进松,等. 血肌红蛋白浓度检测对经典型热射病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7, 23(3):247-249.
论文作者:王唯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8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0
标签:患者论文; 老年论文; 病患者论文; 情况论文; 疾病论文; 中年论文; 因素论文; 《药物与人》2018年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