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率与货币币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币值论文,货币论文,效率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货币贬值,就是商品和服务供给量少而货币供应量多,这往往被看成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短期波动。而静态的宏观经济分析一般假定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经济效率基础是既定和不变的,如果在微观的经济效率较为恒定的情况下,与之联系的投入需求和产出供给是一个较为稳定的比率,这时的货币贬值单纯是由金融体系供应货币过多造成的,而币值变化与经济效率相关不大。
经济效率指要素投入消耗与商品和服务产出效果之比率。然而在一个微观组织结构剧烈变动的国家里,微观的经济效率变量是不稳定的。效率的不稳定,将导致投入消耗决定的货币需求与产出效果决定的商品和劳务供给之间关系的不稳定,进而影响币值不稳定。本文想要证明的是,在一国货币供给不随着经济效率变动而同步进行调整时,其各方面经济效率的变化影响货币的币值。
一、效率与币值的基本关系
货币币值是单位货币相对于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能力而言,而对于分析经济运行有意义的是货币币值的变化。
(一)货币币值与供给总值和需求总值
从供给与需求的循环关系角度看,经济效率的商品和服务产出效果是供给,一国总和经济效率的商品和服务产出效果形成总供给;产出,即供给通过市场实现其价值后变成厂商和劳动者的收入,收入一部分直接转化为商品和服务再生产的投入需求,一部分通过储蓄——信贷机制转化为商品和服务再生产的投入需求,一部分形成劳动者的消费需求,进而形成总需求;总需求中直接和间接转化为商品和服务的投入需求,形成产出的投入消耗。而总需求则指总的货币购买能力,由一定量的货币和一定的货币流通速度因素构成。因此,在没有价格上涨和货币贬值的情况下,有如下关系式:
不变价格供给(产出)总值=收入
=商品和服务再生产投收(消耗)需求+消费需求
=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需求总值 (1)
所以,如果没有通货膨胀,货币需求总值等于不变价格的供给总值,单位货币币值也就等于不变价格的单位供给值。
货币币值,在现代社会中,实际上是由商品和服务总量基础决定的,即货币币值是指每一单位货币在市场上实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能力。把握货币币值概念应当从这样几个方面理解:1.如果以实物进行衡量,币值是指单位货币能够买多少食物、衣物、住房或者住房使用权面积等等的数量。2.但是在现代社会里,不同性质的商品和服务以内含的价值相互衡量和加总,因此,币值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即是不变价格的供给总值与货币需求总值的比,即1元货币购买1元不变价格的商品和劳务,也即币值是指单位货币购买单位不变价格商品和服务的能力。3.探讨静态的币值没有意义,对考虑经济运行有意义的主要是币值的变化,即本期单位货币的实际购买能力与上期单位货币的实际购买能力的比较变化。4.如果某个行业单位产品生产的平均消耗降低,产量增加,一方面在价格有所下降时生产者仍能获得超额利润,另一方面,单位货币购买此种商品的能力相对增加,货币币值上升;如果某个行业单位商品生产的消耗上升,并且生产规模不变,在供给减少的同时价格也将相应上升,单位货币购买此种商品的能力相对减少,币值下降。
为计算的便利和分析成本的节约,币值的变化是通过抽样调查市场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动而得,这些价格变化加总平均后得出今年的单位货币能购买去年不变价格的多少商品和服务。或者说,今年买去年同样数量的商品和服务需要支付货币量的变化。币值变化是一个宏观的经济现象,是不变价格供给总值与货币形态的购买力总值比率的变化。
(二)效率与币值的关系模式
那么,在生产规模和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影响币值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我们先舍象一些复杂的因素和环节,考察这样两种绝对情况下的币值变化:
1.舍象其他的一些复杂因素,经济效率不变,实际生产投入规模不变,银行体系的货币供应过多(超经济需要量供应)或者货币供应过少(供应少于经济需要量)导致货币币值变化。(1)如果银行体系的货币供应过多,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名义再生产投入需求可能同比例增加,但实际的生产规模没有增加,实际的产出水平也不会发生变化,货币贬值。也就是说,由于投放的货币过多,货币贬值,本期的单位货币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相对要比上期少,实际购买力比上期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2)如果银行体系的货币供应过少,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名义再生产规模可能缩小,但是实际的再生产规模没有缩小,实际的产出水平没有发生变化,货币升值,本期单位货币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相对要比上期多,实际购买力比上期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上升。
2.生产规模不变,货币供应量不变,经济效率上升或者下降导致货币币值变化。经济效率提高,货币将升值。经济效率提高意味着每单位产出所需要的投入相对减少,也就意味着投入需求相对减少。而经济效率下降,一定的投入下,产出水平相对降低,货币将贬值。假设上期供给总值为100单位,供给的商品和服务用于生产和消费各50%,对应的需求也为100单位,并假定初始的经济效率(产出与投入比率)为1/0.5,我们来看经济效率变化时,货币币值的变化,见表1。
表1 经济效率变化导致货币币值变化的关系比例表
注:产出投入比率,即经济效率,为产出效果与投入消耗之间的比率。
3.效率与币值的关系式
总结上述货币币值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货币币值公式:
币值=不变价格供给总值/货币需求总值 (2)
又因为不变价格供给总值=不变价经济效率×投入消耗总值,所以:
币值=(不变价经济效率×投入消耗总值)/货币需求总值 (3)
舍象其他的一些复杂因素,我们确实可以看出,经济效率变化与货币币值变化之间存在着一种正向的关系:经济效率提高,单位货币的实际购买能力上升,货币币值上升;经济效率下降,单位货币的实际购买能力减少,货币币值下降。而经济效率如果不发生变化,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币值也不发生变化。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经济效率较为稳定,或者是稳定上升的,则(3)式失去了它实际的分析意义。因为如果经济效率较为稳定,则币值变化率是由分子(货币量×流通速度)变化而引起的,即需求总值变化引起货币币值的变化。这样的情况下需要由其它的理论模式去分析认识通货膨胀发生的内在机制。
4.效率的产业分布与币值关系
经济效率分布于各不同产业之中,各产业的投入消耗与其产业的经济效率形成这个产业的供给。而总供给就是各产业供给的总和。因此,各产业的经济效率,即经济效率结构,与总产出水平关系密切。
供给总值=(第一产业效率×第一产业投入+第二产业效率×第二产业投入+第三产业效率×第三产业投入) (4)
因为,货币币值变化率=不变价格供给总值/货币需求总值,
所以,货币币值与经济效率结构的关系为:
币值=〔(第一产业效率×第一产业投入)+(第二产业效率×第二产业 投入)+(第三产业效率×第三产业投入)〕/货币需求总值 (5)
实际的投入产出中,经济效率的产业结构分布是不平衡的。然而,影响货币币值的效率一般来说是总效率。因此,影响货币币值的产业效率之间在总体上是可以平衡的,也就是说,如果第一产业效率较低,第二产业效率较高,影响效率的不平衡可以在产业之间互相平衡。
但是,各种需求的比例受消费水平、消费和储蓄倾向、消费结构、生产结构等等因素的影响,货币需求的总值在各商品和服务种类上有一定的分布比例。也可能形成这种情况,第一产业的效率较高,生产过多,但这种产业商品的需求不足;而第二产业产品的生产效率较低,生产不足,而需要这种产品的需求过大。第一产业产品的价格因种种原因可能无法同步下降,第二产业产品的价格则因供小于求,并效率太低,价格上涨。虽然,总体上效率可能是平衡的,但货币币值仍然下降。
如果各产业效率均很低,并持续恶化,则货币币值一定持续下降。(见附表1、附表2)
(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效率与币值的关系
但是,在不同的国家,由于微观经济结构不同,效率与币值的关系也不同。我们先分析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一般来说,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其工业化、城市化实现得较早,公司制度较为完善,企业管理较为科学,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趋于稳定,产出效果与投入消耗之比水平较高,科学技术在不断地进步,经济效率在不断地提高。这里,我们不考虑由货币供应过多造成的货币贬值问题,仅分析在这种格局下效率与币值的关系。
1.经济效率稳定提高,不同步增加用于交易量扩大的货币供应,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将会发生生产过剩和货币升值。在微观经济结构变化较缓和经济效率稳定提高的情况下,如表1所示的,其供给数量一定会增加,增加的供给可以用来增加劳动者的收入,也可以用来积累进行扩大再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收入增加和积累的扩大,必须得通过交易量的扩大来实现,而交易的扩大必须相应地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如果银行体系不随着因供给数量的增加而相应地增加货币供应,因效率提高而增加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易就会发生困难,就会出现生产过剩,即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过剩,货币稀缺而升值。
2.经济效率稳定提高,工资等收入也稳定提高,相应地增加因供给增加而交易量扩大需要的货币,则币值将相对稳定。一些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如原联邦德国、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等,虽然其工资等收入的增长较快,但是因其经济效率提高较快,并且劳动生产率增长与工资增长基本上相适应,由工资成本增加过快推动的货币贬值并不多见。其通货膨胀往往由银行体系供应货币过多,或者由世界市场石油价格上涨、汇率变动等等原因所致,并且由此形成的通货膨胀较快地由厂商经济效率的提高所消化。
3.经济效率稳定提高,但工资等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将会发生工资成本推动型的货币贬值。虽然供给规模扩大,但是工会压力、工资的集体谈判和工资增长指数化超过生产增长指数等原因,劳动者报酬的增长快于生产率的增长,名义工资的增长超过了实际供给总值的增长,实际意味着相对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如果厂商还按照不变价格出售商品和劳务,厂商势必减少利润甚至亏损。要获得正常的利润,必须得提高价格,供给的名义价格大于不变供给价格,名义价格变化先发生在供给方面。由于名义价格提高,银行体系必须得按照供给方面涨价的幅度增加货币的供应,以实现涨价后的商品和服务的顺利交易。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经济效率稳定提高,宏观分析中可以假设经济效率在短期内变化较小,甚至是一个不变的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劳动力要素投入有时会带来工资较快增长要求的压力,如果微观方面总和起来,劳动者的报酬增长比例超过产出的增长比例,实际是劳动效率相对下降,则劳动力投入要素收入形成的需求与产出供给之间就会发生不平衡,导致所谓的工资成本推动型货币贬值。
二、我国效率下降与货币贬值的内在关系
对通货膨胀的分析也是如此,离开了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简单地用需求膨胀说或者工资成本推动说进行分析,对认识和解决我国的物价上涨和货币贬值问题是没有益处的。
(一)我国通货膨胀发生的国情和体制
经济效率与经济结构有关,因而货币币值的稳定与否,与经济结构的完善与否有一定的关系。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还不完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等等,都处于变动之中。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十分明显。另一方面,我国正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劳动力流动制度、企业组织方式、政府与企业关系等等,都正在转轨,经济体制方面也处于“双轨”运行之中。这种情况下,微观经济效率与货币币值的关系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完全不一样,简单地用现成的需求拉动论,或者用成本推动论解释我国的通货膨胀,与我国的国情不符。
当然,如果货币供应量持续不变,而经济效率持续下降,则产量会持续下降,这样货币币值和产量都会趋于无穷小。这是供给水平既持续下降,通货膨胀又持续存在的情况。而供给水平持续下降,在我国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我曾经分析过,从体制上讲,经济增长的高目标和地区及部门之间的增长攀比一直是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个特征。中央、各部门和各地区层层加码的增长目标,部门、地区和企业之间的增长速度、产值和规模方面的攀比机制,不可能容忍产出水平下降,为达到既定的增长目标,会用更多的资本投入替代经济低效率造成的投入损失。为了达到既定的产出目标,各部门、各地区和各企业对资源、投资和贷款的竞争十分激烈,而对资源、投资和贷款的使用风险和效果并不负责。政府财政、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财务预算的软约束和银行信贷的软约束使政府、部门和企业争资源、争投资和争贷款,用更多的资本替代劳动经营管理和投资低效率成为现实。
这就是说,虽然产量并不下降,甚至超计划完成产出目标,只不过是用更多的资源投入,弥补和多补了劳动、经营管理和投资低效率造成的投入损失。从总体上看,更多的投入消耗形成的供给水平仍然相对较低,产出形成的总供给水平仍然低于投入等形成的总需求水平。这就是我国长期以来国民经济高增长、高投入和低效率的谜底,也是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
(二)我国经济效率下降与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关系的实证
效率下降必将导致同样投入水平下的产出相对减少,投入是需求,其代表是一定数量的货币,因此效率下降造成低效率型供给小于需求,导致供给的物价上涨,或者需求方面的货币贬值。这点可以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有关数据中得到实证。一方面,经济效率下降造成的产出损失,实际是经济效率导致的供给减少;另一方面,低效率造成的投入损失也就是没能实现交换的需求。我们来看附表1中我国经济效率下降影响币值的关系。
从附表1和附表2可以看出:我国1985年以来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如此持续的经济效率下降是不可想象的)物价上涨的形成原因根本不同,我国1985年以来的通货膨胀是由经济效率持续下降所引起的。凡是经济效率大幅度下降的年份,特别是产值中物质消耗的比重上升较快的年份,由于经济效率下降而损失的产出数量较大,由于供给损失导致货币贬值的也较明显。我国的经济效率是从1985年开始持续恶化的,特别到1992、1993年,由于物质消耗上升损失的实际国民收入达1785和3662亿元,其中1992年由经济效率下降造成的8.5%的通货膨胀压力在较严厉的宏观控制下上涨为5%左右,而1993年则几乎全部转化物价上涨。
我国改革以来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很快,但是百元产值物质消耗,却从1978年的56元上升到1993年的98元,特别是从1985年起几乎每年上升1个百分点,1992年上升2个百分点,1993年竟上升4个百分点;国民收入产出与投资比率也从1978年的4.44元下降到1993年的1.97元,下降速度也是从1985年起加快;而零售物价上涨也从1985年开始幅度变大,1994年的物价上涨率上升竟达21%左右。
工资增长快于国民收入增长,意味着相对多的名义劳动消耗投入生产了相对少的产品,实际也意味着劳动经济效率,即劳动生产率的降低,从而发生劳动低效率型的货币贬值。从表2中也可以看出,一般来说,工资总额的增长率超过国民收入总值的增长率严重的年份,零售物价上涨幅度也较大。如1980、1984、1985、1987、1988、1989、1993等各年,工资总额增长速度超过国民收入总值增长速度,这些年份中的通货膨胀就较为严重。
也许有的同志要问,为什么1990和1991两年物价上涨率较低呢?我认为,这主要是过度紧缩货币所致。首先,1989年投资绝对数比上年减少359个亿,考虑乘数作用,需求紧缩程度相当大,1990年投资绝对数仍然比1988年少47.2亿元。其次,宣传上反对高消费,引导居民过紧日子,居民对经济预期也不明,加上储蓄保值,使储蓄增加较快,而信贷规模则大砍大减。总需求的减少,时滞影响到1990和1991年的物价水平。货币收缩后,消耗型产出并没有同步收缩。产出水平下降程度相对比总需求下降程度低,从而使物价上升率较低。因此,1990年和1992年低通货膨胀率并不意味着低效轨型货币贬值不存在,相反证明:在低效率经济中,政府只有采取非常严厉的措施,并损失一定速度的增长和丧失一定规模的就业,付出较高的反通货膨胀代价,才能把低效率型货币贬值抑制住。
2.从前述效率的产业结构分布与货币币值变动关系(5)式的经济含义,结合附表1和附表2所列的部分数据,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工农业经济效率也是持续下降的,由于工农业投入的增多,形成的需求较大,而其投入形成的产出水平相对较低,导致货币贬值。
我国工业产值中的物质消耗从1978年的64%左右上升到1993年的76%左右,15年中持续上升了12个百分点;而全民工业的税后资金利润率却从1978年的15.55%下降到1993年的3.26%,15年中持续下降了12个百分点。农业产值中物质消耗也从1978年的29%左右上升到1993年的42%左右,15年中上升了13个百分点。
由于投入产出的低效率,特别是产值物质消耗的上升,意味着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相对于投入需求少产出了7834亿元供给,或者说相对于一定的产出多投了相应数量的消耗。其结果必定是物价的持续上涨和货币的持续贬值。
(三)经济效益下降与货币贬值关系的回归验证
曾有一些学者在研讨经济低效率型通货膨胀时提出,低效率导致通货膨胀在理论上可以成立,但是能不能用我国的历史数据进行验证。就此,笔者根据统计年鉴整理了一有关的总指数(见附表2),就1978年以来的国民收入物价总指数、总产值物质消耗上升总指数、农业产物物质消耗总指数、工业产值物质消耗总指数、职工工资增长总指数等等进行回归,结果有力地证明了经济效率导致我国物价上涨和货币贬值这一假说。
1.物质投入消耗水平和工资投入消耗水平与国民收入物价总指数之间的关系
低效率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投入的低效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低于名义劳动力(工资)的投入,劳动的低效率产生于出工不出力和冗员;二是物质投入的低效率,即相对于国民收入产出,需要越来越多的物质投入。将1978年(1978年为100)以来总产值物质消耗总指数WHR、工资增长总指数GR和国民收入价格总指数WJ回归,结果如下:
WJ=0.80WHR+0.20GR
拟合优度为0.98,托宾检验为1.68,WHR和GR均通过T双尾0.00检验,F检验为424。回归说明:总产值中物质消耗上升对总供给价格的影响程度为80%,工资增长的影响程度为20%。
2.效率结构对国民收入价格变动的影响
我们分别就1978年(1978年为100)以来的农业产值物质消耗总指数WH[,1]R、工业产值物质消耗总指数WH[,2]R、与当年价格国民收入相适应的货币需求总指数HXR与中民收入价格总指数WJ分别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WJ=0.867WH[,1]R+0.193HXR
WJ=0.910WH[,2]R+0.159HXR
拟合优度均为0.97,托宾检验分别为2和1.86,WH[,1]R、WH[,2]R和HXR均通过T双尾0.00检验,F检验分别为193和198。回归说明:农业产值中物质消耗上升对国民收入价格的影响系数为0.867,考虑农业净产值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其对总供给价格的影响程度为22%左右;工业产值中物质消耗上升对国民收入价格的影响系数为0.910,考虑工业净产值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其对总收入物价的影响程度为47%左右;而其他产业物质消耗、货币供应增长、工资增长等因素影响国民收入价格变动约为30%左右。
(四)微观低效率对银行体系的货币倒逼
值得指出的是,不能简单地从现成和理想的货币理论模式或者其它理论中寻找中国通货膨胀的发生原因。由于微观经济运行制度结构的差别,由此而产生的微观经济运行效率方面的巨大差异,使中国的通货膨胀比较复杂。并且在我国,从劳动低效率、企业经营管理低效率和投资低效率到银行体系多供应货币,有它特殊的自下而上的倒逼机制。
在我国,国有企业因政企不分、体制不顺、内外负担过重、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冗员严重等等原因,微利和亏损企业比重较大,经济效率较低;农业生产方式还较落后,过剩劳动力较多,劳动力素质不高,耕地资源较少,土地生产规模太小而不经济,因此,农业的劳动生产效率也很低;在投资方面,由于投资体制还没有彻底得到改革和理顺,项目立项不合理,建设周期长,相当数量建设项目质量较差,投资浪费大,投资效率也越来越低;而产业结构方面,因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资产流动性和劳动力流动性差,加上部门分割和地区保护,资产存量和劳动力存量无法调整,产业结构扭曲的状况长期没有得到改观,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效率较低;由于地方和条块分割,资产和劳动力流动性差,生产不能相应集中还导致企业的规模结构都因较小而不经济,规模经济方面的效率也较低。总之,整个国民经济在一种低效率的状况下运行。这和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甚至和一些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很大的差别。
我国微观的经济低效率运行需要大量的货币,而低效率所需要的货币并不是银行体系所愿意供应的而是自下而上倒逼出来的:1.企业生产的低效率导致资金周转速度放慢,企业住房、医疗、离退休费等等也占了运营资金的相当比重,产成品积压严重,不能按期归还银行贷款,甚至还款无望形成银行的呆帐和坏帐,对有一部分企业,银行还迫于地方政府的压力发放有去无回的职工生活维持性贷款。为了保证企业生产能运转,这些货币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银行非供应不可,而货币供应出去以后,效率很低,不能有效而相应地增加供给。2.农业生产收益过低,但是,就长期的对策来看,不是从降低农业消耗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如实现农业规模经营、转移过剩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入手解决问题,而主要是希望于通过农产品的涨价平衡农业生产的收益过低,这样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导致农业产品涨价,连带引起整个物价的上涨。另外,许多政府强调而贷的政策性农业贷款,由于贷款项目收益低,也还款无望,在农业银行资金运用方形成呆帐和坏帐,造成银行的资金周转困难和资金需要量变大。农业产品涨价和农业贷款呆帐及坏帐增加,均迫使银行多供应货币。3.各地方都要发展,都在经济发展速度上进行攀比,都要大干快上,迫使银行为其投放贷款;而相当项目是非生产性项目,相当多生产性项目达不到设计投产能力,开工时就需要改造,有的甚至报废,相当项目投产后效率较差,致使还款无望,形成银行的呆帐和坏帐。这意味着,同样的产出(供给),在投资低效率下,需要更多的投资;或者说,同样数量的投资,在投资低效率情况下,产出(供给)量相对减少。如此等等,结果必然是银行被迫所供应的货币总需求大于低效率状况下的总供给,导致供给价格上涨和货币贬值。
前面已述,在我国,由于高增长目标和增长的攀比机制,企业、政府和银行的预算和信贷软约束,这种自下而上的货币倒逼能够顺利进行。因此,从微观的低效率,到倒逼银行体系多供应货币,最终导致宏观的通货膨胀,即货币贬值,有着体制上的通道。
三、结论和政策含义
不难看出,我国通货膨胀发生和货币贬值的原因和过程有其特殊性。在一个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灵活的工资和价格机制调节劳动与资本的投入组合,而商品供应者谋求最大限度利润的行为决定长期均衡中的(实际)产量水平,微观的生产基础充满效率,供给将相对固定并稳定增长;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变动导致利率的变动,利率的变动又会调节货币的供给与需求;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总需求管理失当的产物。只要国家使货币供给遵循一个简单的可以预见的规则增长,通货膨胀问题就会得到解决。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事情远非这样简单。
西方宏观经济分析暗含的一个重要假定就是,经济效率是恒定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变量。因此,在分析中假设经济效率不变,从而只考虑通货膨胀发生的总需求量变化方面的原因。一些如香港、台湾、日本、南韩、新加坡、泰国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和国家,虽然在其发展的一些年份里也发生了通货膨胀,但是其根本不同的是:其发生的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应过多,或者输入产品如石油等涨价,或者美元汇率变动等等所致。在这些发展较快的地区和国家里,劳动者在工作中出工又要出力,企业以效率为准则生产和经营,资产能相应集中,企业要规模经营,投资首先要考虑业务的内部收益率,农业也实现了和正在实现高效率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它们的经济效率是持续上升的,而经济效率的持续上升具有吸收通货膨胀,稳定货币币值的根本性作用。
区别于此,总结通篇分析,值得指出的是:
1.我国通货膨胀发生的微观基础和经济效率持续上升的国家和地区是截然不同的,低效率是我国还需要彻底改革和转换的经济体制和微观机制的最重要的特征,也是我国货币贬值的最根本的微观原因。附表1和附表2所列的数据无可非议地说明,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效率不是一个稳定上升的变量,而是一个持续下降的变量,即虽然经济快速增长,但是经济效率持续地恶化,这就导致物价从1985年以来持续上升,而货币则持续地贬值。如果微观的经济效率得不到改善,通货膨胀压力将长期存在。
2.在总需求方面,对贷款总规模、货币发行和财政支出等必须适当的加以控制,否则货币将急剧贬值。但是,在我国,总需求管理只能治通货膨胀的标,不能治其本。在人口众多、企业冗员严重、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和经济效率状况得不到改善的情况下,如果仅仅靠收缩总需求的办法来实现物价稳定的目标,将会发生严重的箫条,导致大规模的失业和农业过剩劳动力越积越多。因此,中短期中,在经济效率低下甚至继续恶化的格局下,只能以中度货币贬值,如7~9%左右的通货膨胀率与较快速度的经济增长相结合。
3.消除货币贬值的压力,根治通货膨胀,最根本的办法是提高经济效率。从总体上讲,我们需要一个充满活力和效率的社会,要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增加实际的国民财富;而要使社会充满活力和效率,从制度、体制和机制上必须构筑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这需要切切实实深化劳动、企业、政企关系、投资、金融、土地使用、户籍等体制的改革和制度创新,有利于企业家阶层的成长和创业,加快城镇和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一是从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根绝出工不出力、生产浪费、投资损失等不计效益的低效率状况,二是实现农业土地的规模经营,改变农业的小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
4.宏观控制科学化,弱化政府对经济行政方式的管理,尽快理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减轻国有企业的税负和其他负担,杜绝向企业摊派,根绝政府各部门对企业的干预,同时强化经济法律对经济运行的规范和调节。使整个经济在有秩序运行的状况下,充满竞争、活力和效率。
总之,如果将中国的劳动效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和投资效率提高到一些诸如日本、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效率水平,并真正把各家银行办成商业银行,除了宏观上有意识地实行通货膨胀政策而外,中国由低效率造成的令人头痛的货币贬值问题必定会不治而愈。
附表1 经济效率下降、少产出国民收入和货币贬值 亿元
注 数据均出自和计算于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1993)》和《中国统计摘要(1994)》。物耗比均指百元产值中物质消耗部分所占比重。
附表2 物价·效率·工资·货币需求总指数(1978年为100)
标签:货币贬值论文; 国民收入论文;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微观经济论文; 物价水平论文; 经济指数论文; 供给和需求论文; 货币论文; 经济论文; 商品货币论文; 生产效率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数量单位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通货膨胀论文; 宏观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