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消费问题的几种错误观点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几种论文,观点论文,错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对经济发展制约作用的日益凸现,消费问题不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和政府官员的关注和重视,而且也成了大众百姓经常谈论的主要话题。然而在消费问题重视程度不断得到提高的同时,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依然存在着一些错误的看法。笔者认为,这些错误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中,生产是主要的,消费是次要的,生产决定消费”
整个人类社会从形式上来看,没有生产,也就没有消费。而且在过去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在过去“生产决定消费”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是现在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在很多具体商品上的生产能力已远远超过了自身对这种商品的消费能力,因此人类现在如果只根据现有生产力水平来进行生产,将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生活与消费的主次关系发生了转变,在当前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消费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中更多地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很多商品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变为现在的“买方市场”,就是当前生产与消费主次关系发生转变的一种具体表现。
由于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到生产与消费的主次关系已经发生了转变,因此大多数人仍然象过去那样非常重视生产力,而不重视发展消费力;人们不仅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用于生产,而且还在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求能够在同样的资源条件下创造出更多的财富。社会舆论和大多数人仍在将“勤俭节约”视为美德,而将温饱之外的消费视为是“奢侈浪费”,是一种“不道德行为”;为了培养能够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优秀人才和提高专业化程度,人们在教育方面只重视“英才教育”,专业设置上越来越细密,这样就忽视了提高整个人口的文化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种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一代代人日益成为了社会化大生产环节上的一颗颗螺丝钉,其知识范围和兴趣领域愈来愈狭窄,这样的人除了对一些特定的消费品有一些消费力之外,对其它商品则几乎没有消费欲望。人类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但人们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却常常会迷失了方向,变成了为“生产”而“生活”,这就使得人类社会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消费力得不到相应的发展,这种状况不仅制约着生产力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所起的作用,而且也会反过来制约生产力的发展。
正确认识生产与消费主次关系的这种转变,对于人类社会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促进社会生产力与消费力的协调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等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社会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和微观企业来说,这种意义就更加具体。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由此应该认识到促进经济发展应多从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方面入手,如果只重视刺激生产,则很可能收效甚微,甚至可能会“事与愿违”。企业由此应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自己的资源、技术和人才条件来决定自己的生产,而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目标顾客的需求状况来决定自己的生产和经营,这样才能使自己获得生存和发展。
二、“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决定消费”
从单个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没有收入,也就无法进行消费。因此在消费量如何决定的这一问题上,比较直观而且容易理解的是收入决定消费。西方经济学中介绍的一些消费函数理论,主要有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理论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虽然这些理论中决定消费的收入具体涵义各有不同,但它们都认为收入是决定消费的唯一因素。现在世界各国和社会各界普遍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收入高,消费就高。因此要想刺激消费,唯一并且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居民收入,所以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收入政策也就成了各国各级政府刺激消费的通常选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伴随着人们收入增长的有时只是储蓄的快速增长,即收入增长未必会必然导致消费增长。
数学知识告诉我们,两个变量之间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一是相互独立关系,即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没有任何影响;二是函数关系,即一个变量的变化可以唯一地确定另一个变量的相应变化;还有一种关系就是相关关系,这种关系介于相对独立关系与函数关系之间,它是指一个变量的变化可以影响另一个变量的变化,但不能完全决定另一个变量的变化。例如人的身高和体重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相关关系,身高影响体重但不能完全决定体重。收入与消费的关系也是一种相关关系,消费不仅受收入影响,而且还受到人的生理、心理、文化素质和时间、空间、资源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会生产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收入增长并不会必然导致消费增长。
“收入决定消费”是“生产决定消费”观点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从整个社会来看,如果居民新增收入并不能转化为多消费一些产品,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也就不会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就不会增长。政府靠“赤字财政”来长期维持居民收入增长一方面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也没有什么意义,甚至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提高最低生活补助费标准可能会使一些人丧失工作积极性等等。而反过来看,居民消费增长会提高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最终很可能会促进居民的收入增长。因此从宏观上来看,消费在与收入的关系中已逐渐占据了主要的、决定性的位置。
正确认识收入与消费的关系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促进经济发展要依靠居民的消费增长,而要推动居民消费增长则不能只限在提高居民收入上打主意。更要拓展人们的消费空间、时间、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企业积极开发新产品,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等方面多做一些工作。
三、居民储蓄存款利率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
居民储蓄是指居民收入中除去消费后所剩余的部分,而不仅仅是指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居民将一部分收入用于投资或以现金的方式存放在手里,都属于居民的储蓄行为。储蓄对居民个人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一是灵活性。居民用储蓄方式来储存自己的财富,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将这些财富非常方便地转化为自己想要的任何一种商品,而如果用其它方式来储存财富,则往往很难具有这种灵活性;二是便利性。居民用储蓄方式来储存财富,便于管理、使用、携带、转移和馈赠,而其它商品一般都具有一定的重量和体积,因此往往都不具有这种便利性;三是保值性。普通商品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因为腐烂、变质、过时、陈旧或商品的更新换代而使其价值下降,而用储蓄的方式来储存财富,则能够避免由于这些原因所导致的财富贬值;四是增殖性。居民以储蓄方式来储存财富,可以通过获取利润、租金、利息等使自己所拥有的财富增殖。储蓄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即使储蓄存款利率为零(甚至负数),居民往往也不会完全消费掉自己的全部收入。
所以,居民之所以要储蓄,主要有以上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储蓄所具有的上述功能给居民带来一些利益吸引着居民进行储蓄;二是由于人们自身受生理、心理、时间、空间、素质和资源等因素的制约,使得每一个人不能在一定时间内消费掉大量的商品,这种在消费能力方面的局限性有时就不再进行储蓄。但储蓄存款利率只是影响居民在银行储蓄所得收益的一个因素,因此,在多数时候它只能影响居民的储蓄方式(如何储蓄),而基本上不会影响居民的储蓄数量(储蓄多少),所以,储蓄存款利率不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代西方的一些经济学家也认为储蓄存款利率对居民消费不会产生明显的作用。他们认为“高利率”一方面会产生“替代效应”,使得居民愿意节省当前的一些消费而换取今后一些更多的消费,因此“高利率”会抑制居民消费,但“高利率”另一方面又会产生“收入效应”,它会使居民提高今后的收入预期从而扩大当前消费,这样“高利率”又会促进居民消费,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就使得利率对居民消费不会产生明显的作用。显然,这些解释夸大了利率对消费的影响作用,但由于这种解释同时夸大了利率在促进消费和抑制消费两方面的作用,因此,其所得结论基本上符号客观现实。
我国这些年为了刺激居民消费,不仅取消了保值储蓄利率和多次降低了居民存款利率,而且还开征了利息税,这些措施主要促进了股市的繁荣和国库券的热销,居民消费并未因此而出现明显增长。日本政府这几年为了扩大内需,对居民储蓄存款实行了零利率政策,但这种政策对其国内居民的消费也未产生明显的刺激作用。因此,就刺激消费而言,单纯依靠“降息”是达不到目的的。
四、“消费是可以任意调控的”
整个凯恩斯经济理论给人带来这样一种感觉:经济就好象是一辆汽车,只要掌握了凯恩斯所传授的那些驾驶技术,就可以操纵这辆汽车以任意一种你所希望的速度行驶。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是他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块理论基石,正是由于这一理论才使得人们认为政府可以利用调控居民收入来调控居民消费,利用调控居民消费来调控经济增长。由此推出,“消费是可以任意调控的”实际上是“收入决定消费论”的一种合理推论。
然而如前所述,收入只能影响但不能决定消费,因此,政府也就不能随心所欲地调控居民消费,从而也就不能随心所欲地调控经济增长。消费是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自身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人类既不能随心所欲地调控生产力,也不能随心所欲地调控消费力,人们要想超越自然、超越历史、超越现实,完全操纵消费是不可能的。经济学家和政府应该明白“己所能”和“己所不能”,不能只根据一些貌似合理实则可靠性很差的结论来构建经济理论和设计经济政策,应当象对待一架结构复杂的精密仪器一样,在多方面小心翼翼地进行微调,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使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