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萧条时期的日本经济_金融论文

金融萧条时期的日本经济_金融论文

金融萧条之中的日本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萧条论文,日本经济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日本的经济成长继续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民间设备投资与劳动力市场的情况显著恶化。民间设备投资出现自1995年以来的负增长。同时,今年4月的完全失业率达到4.1%,为二次大战后的最高水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经济恶化的速度:今年第1季度的实际民间设备投资比去年减少18.8%(年利率),这是昭和40年(1965年)以后最大的下跌;失业率在这半年之间上升0.7个百分点,更新了战后“最快速度”的记录。

进入1998年度后,虽然日元的名义汇率比去年平均下跌15日元左右,但由于亚洲各国货币的下跌,实际汇率却只下跌了4%;对亚洲出口的减少,抵消了对欧美出口的增加,出口数量在今年4月和5月都出现负增长。在物价方面,由于国内市场的供大于求和银行信用创造继续低迷,尽管1995年以后进口物价对国内物价的影响效果在逐渐缩小,国内生产价格的下跌基调却仍然没有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日元的下跌加快了企业交易条件的恶化,使得宏观上的企业收益进一步恶化。总之,此次日元的下跌带来的景气刺激效果,可能会非常小。

企业资金周转恶化

不用说,这次景气恶化的起端是消费税的上涨、亚洲经济危机等来自实体经济的冲击。但是,这几个月中经济的急剧转变,却是由银行的信用收缩引起的企业资金周转紧张、金融环境恶化的结果。

从历史上看,战后最大的经济萧条期——第一次石油危机和前次的“平成经济萧条期”的初期,在实体经济恶化之前,都出现了金融中介功能大幅度降低、金融机构惜贷严重的现象。特别是进入萧条期之前的景气顶峰时,政府为了抑制资金需要的高涨而采取金融紧缩政策,其结果使企业的资金紧张,导致企业活动的停滞、最终使得景气急剧下降。

这一次景气萧条,与以往大不相同的是,并不是金融政策紧缩、而是由于金融系统的不安定引起的信用收缩。在金融中介功能降低的背景下,银行对民间贷款的增加在1997年以后由正变为负、特别是出现了以第三产业为中心的企业现金流量急速减少的现象。本来,即使是信用创造低潮的情况下,如果企业的资金需要在资金筹措范围之内的话,企业活动不太会受金融活动的限制。根据法人企业统计的数据可以判断,企业的资金需要(固定资产投资+运转资金)在1993年以后虽然在增加,1996年时还只是1990年高峰时的一半,而且大致在企业内部筹措资金(企业的内部保留资金+机械折旧费)的范围之内。

然而,从1997年度后半期开始,上述微妙的平衡在逐渐被打破。企业收益下降、金融机构的惜贷、商业票据市场的缩小等现象同时发生,再加上商品库存的增加引起企业运转资金的增大,都使得企业的,资金周转恶化。1997、1998年中的公司债务偿还额,预计达到7.3万亿日元和6.5万亿日元,特别是泡沫经济时期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偿还,大多在1998年度(大约3.9万亿日元)之中。其中,有一半是只具有不足A-评级的公司,考虑到现在的发债环境,能够继续募集贷款的公司相信不会很多。

今年夏天以后,金融机构的重组将迎来高峰,银行的贷款态度会越来越严格。假设1998年度的全体法人企业纯借款额占借款结余的比例只在1%左右的情况下,预计最坏的结果便是企业由于资金不足、压缩固定资产投资20%左右。如果并非如此,企业的资金需要将会超过资金筹措额。面对这样的情况,企业只能将现金与储蓄取出,或者卖掉手头所有的有价证券。实际上,非制造行业的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已下降到一倍以下,也就是说,企业的财务情况在日趋脆弱化。

企业资金周转的不稳定,不只影响设备投资,而且使得雇佣调整的速度加快。用企业的资金周转情况作为变量推测雇佣函数,会发现流动比率每恶化10%,将会导致制造行业的常用雇佣减少0.4%,非制造行业的雇佣减少0.44%。在日本,企业通常用压缩奖金和规定外劳动时间(加班时间)的方法,来对付收益环境的恶化。实际上,4月份的规定外劳动时间,比去年减少了10.5%。这次的景气低潮以后,在制造行业的生产水准已经比去年低了6%,非制造业部门的流动比率比去年低了10%左右,企业缩减雇佣的压力会越来越大。预计1998年年中,失业率会达到5%以上。

对外不均衡逐渐扩大

另一方面,对外贸易的不均衡在逐渐扩大。1998年第一季度的贸易黑字比前年增加了一倍。从最近4、5月份的数字来计算,1998年的贸易黑字可能达到16.8万亿日元,成为有统计以来的最高值。贸易黑字扩大的一个很大的理由是,国内景气的萧条和以原材料价格下落为背景的进口额的减少。进口总额在1997年第二季度以后,连续五个季度出现比前年减少的状况。从数量上看,1998年4、5月份的平均水准,比去年减少了4.3%。

在出口方面,虽然对欧美出口保持强劲,但对亚洲的出口低迷却呈现长期化的趋势。对东盟出口已经连续8个月出现负增长,1998年5月更比前年减少36.8%。到现在为止,基本上维持增加的对中华圈(香港、台湾、中国)的出口,在5月份也减少3.8%。另外,在向亚洲出口的商品之中,资本货物和商品的出口在开始下降。

在这次预测之中,将出口分成美国、欧洲、亚洲3个地区,并运用贸易结构变化的计量模型。根据各地区计量模型分析发现,对美国出口的所得弹性为1.3,而进口的所得弹性为0.8。同时,价格弹性在80年代以后出现上升倾向。这说明在日美之间,运用调整汇率来解决贸易不均衡的方法,还仍然有用。对亚洲的出口、进口的所得弹性分别是1.4和0.8,价格弹性分别是-0.5和-0.6。和对欧、美相比,从汇率变化到对影响进出口数量的期间相对比较短。最后,关于对欧洲的贸易,经过计量分析得出,国内库存每上升1%,对欧洲的实际出口会增加0.9%的结果。这表明,在近几年日美贸易摩擦日益高涨之中,欧洲作为对美出口的代替市场的重要性在逐渐增加。

用上述的地区贸易模型来作全体贸易收支的仿真预测,首先,由于日元的下降倾向,日本景气呆滞,对美贸易出超将继续扩大。以美国景气软着陆为前提,对美的贸易黑字从1997年的5万亿日元扩大到1998年的6.7万亿日元后,1999年也将会停留在6.7万亿日元左右,继续保持扩大的趋势。

其次,由于亚洲各国货币的下跌,经济、金融系统的混乱,对亚洲的出口将更加缩小。以亚洲的经济形势到1999年脱离最恶劣的时期为前提,对亚洲的实际出口在1998年减少10%后,1999年将会有一定的恢复。因此,对亚洲的贸易出超将从1997年6.4万亿日元减少到1998年4.0万亿日元后,1999年之中恢复到5.1万亿元。

因此,由欧、美各国与日本的景气周期不同而引起的贸易黑字的扩大,和对由亚洲经济混乱而引起的贸易黑字的缩小两相抵消,日元在140日元左右兑1美元的情况下,1998年的贸易黑字将达到13.6万亿日元,1999年将扩大到14.2万亿日元;只有在结构调整告一段落,国内景气上升的情况下(即1999年的增长率),并且日元汇率上升到120日元左右兑1美元时,日本的贸易黑字扩大才可能有所变化。

财政结构改革法修订依然不充分

日本的景气,在进入1997年以后,衰退的趋势逐渐加强,国内外对扩大财政改革的要求越来越高。1998年5月29日,财政结构改革法修订案在议会中通过。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是:“目标达成年度延长到2005年度”和“重新导入财政赤字削减的弹力项目”。

下面将分别阐述“到2005年度将赤字国债的发行额减少为0”和“到2005年度将财政赤字(中央+地方)的对GDP比率减少到3%以下”这两项内容:

关于前者,先试着计算一下到1999年的赤字国债发行额和在这以后的需要削减额。这里采取的前提经济增长率是1998年-0.5%,1999年0.3%;另外一个前提是,“综合经济对策”之中的1999年特别减税,在1998年度的第二次补充修订预算中实行,而且1999年度中实行2万亿日元的持久减税。计算的结果是:2000年度以后的6年间,每年需要削减2.4万亿日元的赤字国债。

在日本,曾经在1990年度到1993年度之间没有发行赤字国债。但这是在80年代后半期的泡沫经济和隐性负债的前提下才实现的。国债发行额以1982年度的7万亿日元为高峰,从1983年度以后花费了8年才削减完毕。而在这8年之间,平均名义GDP增长率为6.1%。此次的增长率,很显然要比这低得多。这说明,每年2.4万亿日元的削减不可能实现。

关于第二个问题,即“到2005年度将财政赤字对GDP比率削减到3%以下”的目标可否达成的问题。用中期的名义增长率作为操作变量,来计算到2005年度的一般政府储蓄投资差额。其结果是,即使2000年度以后名义经济增长率稳定在2%左右的情况下,财政赤字对GDP的比率在2005年度的时候,也将达到5.5%。这样,在2005年度时将有超过14.1万亿日元的赤字发生;如果用增加消费税率来抵消的话,需要将消费税率提高5.4个百分点。

以上概算说明,即使这次的财政法修订案得以实施,重建财政的目标还是难以达成。如果将财政赤字产生的原因分为结构性原因与周期性原因的话,预料在1998年度的财政赤字(对GDP比率6.4%)之中,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的赤字是2.8%;由周期性因素引起的赤字是3.6%。这说明,通过刺激经济活动来削减周期性财政赤字的重要性。预计,今后的国家财政经营很可能以减税刺激经济的方法为中心。

金融收缩倾向加深

现在日本已经开始加快不良债权的处理速度。政府和执政党的干部都在强调通过金融机构重组处理不良资产的必要性。美国对日本的政策要求,也从要求通过财政出动刺激经济,过渡到通过不良资产处理使得金融机构的经营恢复正常的阶段。

这里所说的不良资产处理,不是以金融机构增加准备金的所谓间接处理的方法,而是从银行的会计报表上将不良债权完全分开的直接处理方法。至今,日本的金融机构对直接处理非常消极的理由是没有足够的自有资本。所以,如果不解决自有资本不足这个根本问题,金融机构很难积极从事不良资产的处理。今后,以银行完全公开财务内容为前提的金融当局主导的强迫性处理,很可能成为解决不良债权的必要条件。

政府会极力避免因不良资产处理而引起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为了避免金融机构的破产,1997年在“存款保证法的修订”案之中,政府提出用“新设合并方法”进行银行的重组。即将17万亿日元的公共资金投入存款保险机构,并让此机构购买不良债权。然后,再将不良债权交给“处理回收银行”。实际上,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国有“桥梁银行”的方式。

问题是,即使将不良债权从银行的报表上除掉,信用创造系统是否能恢复正常。用19家大银行的结算资料计算不良债权分离的情况下,银行是否有重新贷款的余地。其结果是,银行如果维持现在的自有资本比率的话,还可以维持一些信用创造。如果将自有资本比率提高到10%以上的话,就需要削减现有资产。

在美国、北欧各国脱离金融危机的过程中,银行部门的自有资本比率出现了显著的增加。特别是在以加强自有资本为目的投入了公共资金的北欧各国,银行的自有资本比率平均上涨6个百分点。总之,在日本为了使银行的报表向健全化方向发展,一时的信用收缩是不可避免的。

今后,由于日本的金融重建对策的进一步发展,预计国内外金融市场的混乱基本上可以避免。同时,伴随着结构调整的通货紧缩的压力将更加增大,1998年经济增长率预计可能达到-0.5%,成为继去年以来连续2年的负增长。1999年度,在持久减税(2万亿日元)措施导入、公共投资的增加(实际上有2-3万亿日元左右)等财政政策力度加大的情况下,也只能将成长率推上0.3%左右。

标签:;  ;  ;  ;  ;  ;  ;  ;  ;  ;  

金融萧条时期的日本经济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