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096
摘要: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专业中,人们陷入“学院派”的错误教育模式中,建筑行业的发展应该是不断创新的,人们只有对建筑概念得以更加深刻的认识,才有助于教学的发展。本文就以建筑美学与建筑人情化为理论基础,对在学校建筑及空间设计过程中如何将二者融合,并结合整体组成要素和局部组成要素的区域功能划分原则,以实现学校这一特定教育空间的功能效应进行探讨。
关键词:学校建筑设计;建筑美学;人情化;融合探讨
1、前言
学校作为人类综合性教育的最主要场所,以它在城市所处空间中的设置密度来说,它的建筑与空间环境的“美”与人性化与否既关系到城市整体规划与景观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与学校承载的教育责任实现效率有密切联系。把人情化设计与建筑美学融合在一起,也是学校建筑及空间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趋向。
2、学校建筑设计现状
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主要分为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学校教育的本源,那就是兼顾知识传授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这个综合素质包括学生个性的塑造、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培养等等,而校园包括建筑及空间环境就是承载这个教育本源的硬件载体。
我国学校建筑的美学应用及人情化设计仍然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而将二者融合的设计思维也刚刚逐步成型。现在的校园规划绝大多数情况下的侧重点放在建筑层数、建筑使用者容量、建筑的内部功能布局等方面,而对于建筑本身的建筑美学及人情化设计要求以及对于如何体现对使用者的人文关怀上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而校园的空间环境,在规划阶段以及后期设计师的思维中,与校园建筑比较,往往被简单的视为校园建筑布局的剩余部分,而包括空间用途、使用便捷性、与建筑的关系、与学校整体的相容等因素在实际设计及施工中考虑不细致,往往顺带所做,甚至改之又改,面目全非,造成学校建筑与空间环境、学校与城市整体、学校环境与使用者之间的诸多矛盾。此外,学校的不断扩建、分期建设、人为执行力等因素也会造成部分优秀的人文设计理念在后期实施中出现偏差,景观空间与校园建筑单体之间缺乏延伸和连续性,让使用者无法感受亲近。
由于用地紧张或者各地政策不同等其他原因,我国的学校尤其是义务制教育阶段的学校普遍存在有楼无院、有“校”无“园”的状态,但是学校无论大小,其实并不与建筑美学和人情化的融合设计思维相抵触,关键看在规划与设计之初,一定要坚持重要的参考和设计原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全并不单指功能的全,还包括美学、人文关怀等诸多方面。
3、学校建筑设计中建筑美学与人情化的融合探讨
基于以上初衷,笔者在设计浙江杭州市桐庐县城西小学中就对学校的空间功能区划分与教育环境及资源的合理分配进行综合考虑,本着功能布局的关联性、空间的完整性、建筑造型的整体性、统一规划全面性原则,立足教学需要,最大程度的满足教学功能要求的同时,坚持最佳校园景观与学生活动的需要,该学校总建筑面积20313.35m2,地上4层,有地下室,功能上主要有普通教室、食堂和餐厅、体艺教室、图书馆和报告厅、综合教学楼等用房。总体规划即采用非对称式布局手法,建筑单体设计有教学楼及多功能室;教学楼呈庭院式布置,在教学楼前布置多功能教室和图书馆,教学楼与多功能室通过转角连廊连接,俯瞰犹如一条飞龙正拖起一颗珍珠。(图1)
图1 鸟瞰图
本方案分两区,教学区及体育运动区,形成近似南北走向的道路;整体空间布局与地形有机结合,既体现了校园用地紧凑、空间的序列感和方向感强,又融合了时代气息,典雅与浪漫人文气质于一体。规划建筑各功能张弛和疏密形成的对比,产生了丰富的时空张力效果。在建筑设计中,将建筑空间与不同的界面、色彩、材质和空间按特殊而有趣的方式衔接,成为学生们的停留场所。校园的环境及空间组成决定着整个校区的性格和品质,同时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及相互之间的交流活动起着很大的作用。构建一个开放、通透、大小均衡、相互渗透且充满趣味的院落式空间体系。构建和谐校园建筑与校园空间的关系。
图2 透视图
本项目设计内容为36班小学,在学校设计中,250米田径场和户外运动场地占总用地面积的比重大,并且考虑到场地角度和红线东侧待规划的幼儿园和培智学校的用地性质,因此田径场的设置是总体布局的关键。用地西侧和北侧分别规划为河湾路和白云源路,其中白去源路为城市主干道,噪声影响较大,东侧规划为子陵路,与河湾路同属城市支路。仔细分析周边用地性质与项目性质后,我们把250米田径场和篮排球场设在场地的西面,有效阻隔了城市道路对教学区的干扰。考虑学生上学与放学的人流量以及东南向的良好采光,我们将人行主入口设置在东南面道路较宽的子陵路上,将车行主入口设在西南面,有效的使人与车分流,减少了学生的安全隐患。
其次,考虑到桐庐当地地域文化,以及当地优美的自然地理环境。正如孔子“习礼大树下,授课杏林旁”所言,从古至今,中华传统文化都把人与自然的融合作为思想与价值取向核心,而且独善其身也不能适应社会,必须通过有形的建筑来帮助学生提高这些技能。为了能平衡自然和社会,整体的设计思路更加巧妙,构思了一种新的体系:即在田圃和公园这两种自然形态之间,建起学校,打造生态绿色的校园环境。
建筑单体在功能上并不复杂,但形式上却很多样,既用到了长方体块组合,又用到了圆形回廊,可谓是方圆结合,校园总体规划要面向未来有所突破,但又要立足传统,吸收传统元素、辅以现代手段,营造新学园。典雅优美的建筑造型,多元化的空间层次,是校园艺术性的要素体现,使整个校园充满“人文、教育、交流”的学术氛围。并且着重将人情化与建筑美学有效融合,体现在教室之外的学校教育延伸空间。高效而紧凑的节省了校园的场地空间。赋予校园完整的空间环境,变化的空间形态。把学生活动的每个场地的大小,形状,高度等细化构思。其次在空间的各个环境中体现学生的活力,把抽象的形态作为构思的起点。整个校园形成有机的变化,重复的节奏。设计中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体现时代特征,造型及色彩的运用,各种不同质感的穿插和运用,建筑体量的变化,精细的细部构造无不渗透了强烈的现代感,单体的建筑艺术塑造具有标志性,为校园增加了新的风景。
根据现代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我们在设计中体现了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环境。在这些空间设计中又特别注意到层次的多样性和空间上的不确定性、可变性。学校应该体现文化的层次和格调,作为学生学习的场所应该具有文化色彩,文化感不但要求建筑典雅而且功能上必须满足使用上的功能多样和多元的需要,如提供各种学生学习空间,交流的空间,运动空间,休息空间及动手试验空间。
实际上校园环境规划与其他环境规划一样,景观设计要从一开始就参加进来,强调人情化设计让建筑融于环境,环境协调建筑。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重要标准是它能否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教师及求学者提供读书、小聚,以及各种活动场所、设施,并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及提高美学修养。可见校园良好的室外空间环境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建筑的精髓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价值。我们的设计也是把人的体验感受放在第一位,是从人的需求出发来设计,能够使建筑符合它的需求,而不是建筑师空想一个模型套进建筑里,这是两种思维方向。建筑材料和空间分割都是满足人需求的手段,让功能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通畅,我们要建设新一代“花园学校”“园林学校”寄学于风景之中,寓情于园林之间,建筑要体现绿色,要有机组织空间布局,充分利用自然、人文与人工要素,达到生态文化与效益的统一。
人情化、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不是由一场设计运动,或一个设计团体提出的,它是人在设计这个世界时一直追求的目标。人是一种爱想象、爱情绪化、善变、情感丰富的动物,所以希望所生活的无论是人造的还是自然的环境都让人舒适,充满温情,甚至充满感动。法国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说:人性化的根本衡量标准就是“关爱”。设计师应该具备一颗爱人之心。
4、结语
成功的学校建筑形象会给人们带来很贴切的体验和感受,同样成功的学校建筑及空间环境对于它要实现的功能来说也会给孩子提供更适宜的学习及成长环境。总之,我们在学校建筑及空间设计中建筑美学与人情化的融合方面还有很大的探讨空间,我们发现任何一项有价值的设计无不体现美学与人性化,未来的学校建筑设计也必将会把建筑美学和人性化结合的越来越紧,越来越全面,这样的建筑设计才会更加富有生机。
参考文献:
[1]杨运鑫,罗频频,陈鹏.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4).
[2]王建良,叶圣燕.创新产教融合模式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8).
论文作者:施丹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3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2
标签:建筑论文; 学校论文; 空间论文; 校园论文; 美学论文; 环境论文; 人情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3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