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审计师辞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方国家论文,审计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审计师辞聘(auditor resignation)已日益被会计公司重视。辞聘正在成为会计公司防范风险的重要策略。我国独立审计市场起步较晚,也不完善,辞聘现象鲜有发生,国内缺乏相关研究。因此,回顾西方国家审计师辞聘的研究成果,对促进我国审计师辞聘问题的研究和审计市场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辞聘根植于审计师的诉讼压力
虽然国外文献并未精确定义审计师辞聘,但一般认为辞聘不同于解聘(Dismissal),是审计师主动发起的审计合约变更。Jagan Krishran & Jayanthi Krishnan(1997)利用诉讼风险因素来区分辞聘与解聘,并采用这样两种方法进行研究:第一种方法,通过确认以前研究发现的与会计公司诉讼风险相关的客户和审计师关联因素,进行不变与多变分析来测试辞聘公司与解聘公司是否在相关指标上有所不同,实证结果显示,辞聘样本与解聘样本在各风险因素上有明显差异。当客户存在如下情况时,审计师辞聘概率大于解聘概率:客户存在较大财务压力或股票收益波动更大,发生并披露了重要的值得报告事件和分歧事件后,审计师对客户的持续经营持怀疑态度。但审计聘任期对辞聘的影响比它对解聘的影响小,公司进行收购活动对辞聘和解聘的影响没什么差别。第二种方法是对每个公司的诉讼风险作一个整体测算,使用Stice(1991)建立的诉讼预测模型,比较辞聘与解聘公司的预计诉讼风险值,实证结果显示:(1)在诉讼风险值上,辞聘公司的大大高于两组解聘公司的,风险值分布位于前25%的公司,辞聘概率大于解聘概率,而位居后25%的公司,辞聘概率小于解聘概率;(2)诉讼风险的十分位换算值、保留意见、分歧和值得报告事件等变量对辞聘的影响要大于对解聘的影响。
在辞聘的成因上,其他学者与Jagan Krishran & Jayanthi Krishnan几乎没有什么差异,都赞成诉讼成本的产生使得会计公司被迫放弃一些风险较高的客户。当潜在的继任审计师比在任审计师面临更低的责任,以及客户公司私底下知道他们是否有隐藏风险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由于风险——调整定价的任何尝试留给在任审计师的仅仅是无法盈利的客户,比在任审计师对客户了解更少的继任审计师则可以从审计合约中盈利,此时,在任审计师只有选择辞聘(Keith Bockus & Gigler,1998)。审计师辞聘主要是由于未发现审计错误的成本——包括审计师对于客户虚假披露可能性的评估成本以及虚假披露被揭露后所造成的预期损失——引起的(Krishnagopal Menon & David D.Williams,1998)。Susan Zhan Shu(2000)提出诉讼风险假说和客户调整假说来解释辞聘的成因。诉讼风险假说假定,在任审计师更有可能放弃使他们面临的诉讼风险增加的客户,因为诉讼风险不仅会引起直接的诉讼成本,而且还会引起诸如经营时间损失和声誉损失之类的间接成本。为了限制损失赔偿和保护声誉,审计师采取一系列的风险管理策略,如经常评估现有客户,辞聘风险客户等。假定诉讼成本无法完全在审计费用中体现,客户诉讼风险的增加会促发审计师辞聘。实证检验显示,诉讼风险增量的系数均为正且重要性水平为5%,意味着审计师辞聘决定与客户诉讼风险正相关;在客户诉讼风险增加的前提下,辞聘比解聘更可能发生。同时,客户规模、存货/资产率、应收账款/资产率、财务杠杆、销售增长率、Beta系数、股票周转率、摘牌、高科技行业成员资格、保留意见、资产收益率的实际数未达到预期目标等与审计师诉讼风险正相关,而流动比率、股票收益率与审计师诉讼风险负相关。客户公司的风险又与许多因素有关,Ho Yong Lee、ViVek Mande & Richard Ortman(2004)通过对1996年至2000年发生审计师辞聘的190家公司和发生审计师解聘的190家公司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不含审计委员会成员的董事会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成员的财务专业技能也与审计师辞聘负相关。客户调整假说假定,当需要审计服务和非审计服务的客户与审计师的目标客户组合不一致时,审计师更有可能放弃他们。审计技术进步和非审计服务的出现改变了为客户服务的相关收益和成本函数,使得审计师调整他们的客户组合。(1)传统上,审计服务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季节集中在一月到四月,有证据表明过去为了匀饰经营,审计师会承接一些非12月结算的不匹配的客户,而审计程序的计算机化便利了平时进行适时审查,减轻年底的工作负担,从而降低了审计的季节性。因此,从以前承接的用来匀饰经营的客户中获得净收益的情况降低了,该客户被辞掉的可能性会增加;(2)会计公司的审计业务与管理咨询业务的融合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更广泛的技能。投入到发展技术设备的资源增加了与个别客户相关的固定生产成本,对非审计服务有大量稳定需求的客户相对于对非审计服务有有限需求的客户附带地产生更高的收益。大型国际会计公司在大客户市场的份额逐年上升而在小客户市场的份额逐年减少,相反地,小型会计公司在小客户市场的份额则逐年上升。在对辞聘样本和随机样本、解聘样本的比较分析中,不匹配增量的系数为正且重要性水平为5%,意味着审计师更可能放弃与审计师客户组合不匹配的客户,在客户不匹配发生的情况下,辞聘比解聘更可能发生。
二,辞聘会对利益相关者产生影响
1、被辞聘的客户公司股东在宣布日发生重大负收益
运用事项法进行检验得出,在8-K报表发布日,第一天以及作为整体的两天事件窗口,辞聘引起重大负的市场反应,该结论从完全样本和各种子样本中均可以得出,而且两天事件窗口的报告主要依赖于t[,0]日(8-K报表发布日)表明,辞聘信息反映在股票价格中相对迅速(Donald W.Wells & Martha L.Loudder,1997)。通过对客户规模、附加信息披露、辞聘原因三个变量对SPE(standardized prediction error)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是辞聘事实披露本身而不是其他相关信息引起市场负反应。辞聘公司比其他公司有更高的不利事件发生率,审计师辞聘后,客户公司的市场价值下降是由于辞聘代表了隐藏风险概率的增加(Keith Bockns and Frank Gigler,1998)。尽管很少有审计师声明存在股东和债权人应该注意的问题,在辞聘信息发布日,市场仍然对审计师辞聘作出了负反应,并且,辞聘日的市场反应的程度与提出辞聘的会计公司的规模有关(John Dunn,David Hiller & Andrew P.Marshall,1999)。Susan(2000)对辞聘公布日市场超额收益的变化进行实证研究表明:投资者对审计师辞聘为负反应,如果辞聘发生在审计年度,则诉讼风险增加幅度更大,股票价格下跌幅度更大;如果辞聘传达了有关客户缺乏将来增长前景的附加信息,市场负反应也是有可能的。Messod D.Beneish.Patrick E.Hopkins.Ivo Ph.Jansen(2001)检验1994年至1998年间发生审计师辞聘的120家公司样本得出:这些公司在审计师辞聘后,股票价格下降了10%。检验具有同样糟糕的财务状况但审计师却未辞聘的90家公司则得出:这些公司同期股票价格上升了5%。因此,ASR(Accounting Series Release)No.165要求公司报告审计师变更的日期,变更前两年中与审计师的分歧与前年关于否定意见、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的信息。此外,审计师必须向SEC致函证明公司关于审计师变更的声明。FRR(Financial Reporting Release)NO.31要求明确披露审计师辞聘信息。英国公司法要求,辞聘的外部审计师必须警告股东和债权人值得注意的任何事件。
2、被辞聘的客户公司的未来现金流量减少
聘任新审计师会给客户公司带来诸如搜寻成本和启动成本等一笔不小的成本;同时,继任审计师可能会对公司实施成本高昂的附加程序或要求风险客户公司支付一笔保证金作为接受该客户的补偿;另外,该公司可能会自愿支出一笔费用来纠正内部缺陷和重塑声誉(Danald W.Wells & Martha L.Loudder,1997)。Keith Rockus & Gigler(1998)也认为,由于辞聘意味着隐藏风险可能性的上升,审计师辞聘后客户公司的市场价值会下降。
3、继任审计师:质量相对下降,定价方法有所改变
K.Raghunancan & D.W.Rama(1999)通过检查发生审计师辞聘的156家实验公司样本与发生审计师解聘的375家控制公司样本,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客户规模和学术界及职业界的文献认可的三个诉讼风险因素(财务压力、行业资格和资本构成)后,前任审计师辞聘时,“六大”会计公司作为继任审计师的可能性更小,“六大”的审计师不太可能接受前任审计师辞聘以及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发生辞聘的客户会聘用财产更有限的审计师(Keith Bockus and Frank Gigler,1998)。与发生解聘的公司相比,发生辞聘的公司更倾向于聘用小规模审计师(Susan,2000)。其主要原因是,小规模会计公司的“浅口袋效应”不会刺激诉讼,若大规模的会计公司继任,那么它具有“深口袋效应”,且诸如声誉受损之类的间接成本更高(DeAngelo.L.1981)。
John Dunn & Margaret Stewart(1998)的研究指出,继任审计师觉得,他们的同行之所以辞聘,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客户存在某种应该在审计定价中体现的重要审计风险。
三、结束语:渴求真实、信息透明与严惩舞弊同样重要
通过上述文献回顾,我们发现,审计师辞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市场行为。审计师辞聘的逻辑框架是,在任审计师发现客户存在无法承受的风险→在任审计师辞聘→不知情审计师继任。在这一逻辑中,在任审计师之所以辞聘,是因为他们无法承受的可能的赔偿责任。但是强大的赔偿压力起作用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管理舞弊和审计舞弊信息能及时地、充分地传递给有关信息的需求者,否则,局外人很难知晓在任审计师的舞弊;或者市场根本就不存在审计师信誉,也就没有什么审计师的信誉损失问题,即审计师辞聘以信息透明为前提。然而,透明只是相对的,100%的透明是不可能的,正因为如此,一个客户总可以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审计师,于是,在任审计师辞聘的同时,若干候任审计师在努力寻求继任。在市场需要真实会计信息的条件下,透明总比隐蔽好。事实上,对信息的透明要求和要求严惩舞弊的审计师本身又是利益相关者渴求真实会计、审计信息的结果,否则,它们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说发生审计师辞聘是审计质量高的一种信号的话,那么审计师辞聘不过是市场渴求真实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不难理解,目前,为什么在我国的上市公司审计市场审计师辞聘鲜有发生。
标签:审计师论文; 会计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会计职业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股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