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态度和科学方法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列宁论文,启示论文,坚定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态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列宁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伟大马克思主义者,他所处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国际共运史上的关键时期。列宁在这一关键时期,以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拓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列宁在国际共运的关键时期,创造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认真琢磨并借鉴这些宝贵经验,对于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定态度
列宁曾经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过这样的概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功绩,在于他们用科学的分析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资本主义必然过渡到不再有人剥削人现象的共产主义……在于他们向各国无产者指出了无产者的作用、任务和使命就是率先起来同资本进行革命斗争,并在这场斗争中把一切被剥削的劳动者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5卷,第164页。)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理论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些基本原理便是关于共产主义的必然性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理论。列宁在他伟大的革命生涯中,一直旗帜鲜明地坚持和捍卫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时歪曲、割裂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机会主义思潮作了坚决的斗争。
为了恢复受到严重损害和歪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来面目,列宁要求各国社会党人必须完整而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了使各国党“完整而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被合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刊物所迷惑,列宁不但写了许多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著作,而且还将社会科学问题上的最可靠的学习方法传授给他们。他说:“在社会科学问题上有一种最可靠的方法,它是真正养成正确分析这个问题的本领而不致淹没在一大堆细节或大量争执之中所必需的,对于用科学眼光分析这个问题来说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主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7卷,第59页。)也就是说, 必须用历史的和实事求是的方法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样才能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处理问题的一贯立场和方法,才能将基本原理和个别论断区别开来,做到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旗帜鲜明地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列宁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定态度。
二、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它必然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列宁一向主张将普遍性的理论与特殊的实践环境相结合,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西欧一些改良主义的社会党和俄国的孟什维克分子指责俄国十月革命违背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因为俄国没有经历“正常”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这一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列宁批评他们的说教是“书呆子式”的理论。他说:“他们都自称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却迂腐到无以复加的程度。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他们一点也不理解。马克思说在革命时刻要有极大的灵活性,就连马克思的这个直接指示他们也完全不理解,他们甚至没有注意到。”(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3卷, 第369页。)列宁进一步指出,俄国革命是与世界大战联系在一起的。 而世界帝国主义战争在历史上从未发生过,这就势必使俄国革命有着新的特殊的历史环境。无产阶级政党应该在新的历史环境下,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大胆地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列宁强调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的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他们甚至没有想到,例如,俄国是介于文明国家和初次被这场战争最终卷入文明之列的整个东方各国即欧洲以外各国之间的国家,所以俄国能够表现出而且势必表现出某些特殊性,而这些特殊性当然符合世界发展的总的路线,但却使俄国革命有别于以前西欧各国的革命,而这些特殊性到了东方国家又会产生某些局部的新东西。”(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3卷, 第370页。)列宁认为,十月革命不但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反而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特殊的实践环境相结合,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为了帮助各国共产党正确对待俄国的经验和理论,列宁多次强调了在坚持基本原则基础上的“策略灵活性”的重要意义。他说:“具有国际意义的是我国革命的某些基本特点……不是说:不仅我国革命的某些基本特点,而且所有基本特点和许多次要特点都具有国际意义,都对所有国家发生影响。”(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9卷,第1页。)俄国革命的道路和方向是所有国家共产党都必须遵循的,是“共产党人的基本原则”。而俄国革命经验和理论中许多次要的、具有民族性的特点却不具备国际意义。列宁反对共产国际建立在以俄国为“圣像”的斗争策略准则的千篇一律、彼此雷同之上,他指出,共产主义运动的国际性,并不是要抹杀民族差别,“而是要求运用共产党人的基本原则时,把这些原则在某些细节上正确地加以改变,使之正确地适应于民族的和民族国家的差别,针对这些差别正确地加以运用”。(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9卷,第71页。 )列宁还进一步强调道:“现在只缺一点,这就是一切国家的一切共产党人要普遍而彻底地认识到必须使自己的策略具有最大的灵活性。特别是先进国家中蓬勃发展着的共产主义运动,目前缺少的就是这种认识,就是在实践中运用这种认识的本领。”(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9卷,第81页。)从这里, 我们可以看出列宁对正确地、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的高度重视。
三、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开拓精神
1917年初,列宁提出了党纲的修改草案。在这个草案中,列宁对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作了重新分析,基本上提出了关于帝国主义问题的新理论。列宁的这一新理论,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无产阶级实践的进步,在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1917年10月,随着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形势和俄国国内形势发生了更深刻的变化。修改旧党纲以适应新形势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列宁发表了《论修改党纲》一文。在此文中,列宁首先强调指出必须在旧党纲中加入关于帝国主义问题的论述,以确保党纲的时代意义。接着,列宁提出了一个与帝国主义时代相关的另一个全新的理论,那便是关于殖民地问题的理论。随着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发展,到二十世纪初,落后国家都沦为先进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帝国主义大国之间还爆发了争夺殖民地的世界大战。列宁凭着革命家和理论家的敏锐,对世界大战和民族殖民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列宁认为新党纲中应该将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补充进去,这一补充是相当必要的。他说:“这是很有意义的必要补充。剥削从落后国家来的、低工资的工人的劳动,正好是帝国主义的特别典型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富裕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寄生性就建立在这一点上面……现在已经冒出极少数最富裕的、靠掠夺殖民地和弱小民族发财的寄生的帝国主义国家,党纲对这一点更强调一些,说得更鲜明一些,也许是恰当的。因为这是帝国主义极重要的一个特点,它在某种程度上使那些受到帝国主义掠夺、受到帝国主义巨头瓜分和扼杀的威胁的国家(俄国就是这样的国家)易于发生深刻的革命运动;反之,在某种程度上使那些对许多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进行帝国主义掠夺,从而使本国很大一部分(比较而言)居民成为帝国主义分赃的参与者的国家难以发生深刻的革命运动。”(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2卷,第362页。)列宁通过对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研究,不但使自己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而且使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二十世纪得到了完善和发展。从以上可以看出,无论是对帝国主义理论的完善,还是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发展,列宁都是立足于实践,在实践中完成理论发展的任务。这充分体现了列宁在理论发展问题上的严格作风和开拓精神。
党的七大召开时,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已经夺取了政权,建立了苏维埃国家。这说明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俄国人民的实践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列宁认为,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及国家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他要求在新党纲中增添一项新的内容,那便是对俄国建立的新型国家的论述。列宁说:“俄国已经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这在历史上是不容否认的……我们要制定苏维埃政权的纲领来代替最低纲领。对新型国家的论述应该在我们的纲领中占显著的地位。”(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4卷,第50页。 )列宁不但能以发展的态度对待前人的理论,而且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理论。他认为俄国的经验和理论不可能穷尽一切真理,而只是社会主义理论发展长河中的一个阶段,后人会以俄国的经验和理论为指南,在新的形势下将俄国理论推向发展。在七大报告中,当论及对俄国建立苏维埃共和国的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并入党纲的意义时,他说:“我们必须具体地指给欧洲工人看,我们着手做了什么事情,怎样着手做的,怎样来理解这一点。这样就会促使他们具体地了解怎样达到社会主义的问题。这里他们必然会看到,俄国人正在着手做一件好事,如果俄国人做得不好,那么我们要做得好些。为此必须尽量提供更多的具体材料,说明我们试图创造什么新的东西。”(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4 卷,第48页。)这段话虽然没有直接论及到发展理论的问题,但列宁要求党的理论家尽可能详细地论述俄国的经验,其目的是使欧洲的无产阶级能在欧洲革命胜利时,将“俄国人做得不好”的地方“做得好些”。这显然是希望俄国的经验和理论能给欧洲工人提供指南和借鉴,并希望在借鉴俄国理论的前提下,欧洲工人能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俄国理论。
1919年3月召开的俄共(布)八大通过了新党纲。 通过对列宁主持的修改党纲的工作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列宁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是根据实践的发展,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他曾经说过:“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者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注:《列宁选集》第1卷,第20页。)
四、列宁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列宁在国际共运的关键时期,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了珍贵的历史经验。认真学习这些经验,给我们以下两点启示:
第一,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而科学的思想体系,我们要掌握和运用邓小平理论,首先必须完整而准确地认识它。要做到“完整而准确”,就必须以实事求是的观点去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理论。我们就要多读《邓小平文选》,在论及每一个问题时,要联系《邓小平文选》中的有关论述,研究他在这一问题上的一贯思想和基本观点,从联系中去作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把握,不能断章取义,孤立地取其一点,不及其余;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语,将其上升到基本原理的高度;在论及每一个问题时,都要联系邓小平提出某个观点的具体背景和条件,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去把握,不能形而上学,离开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把它任意抽象化、普遍化、绝对化。对邓小平的每一个理论观点和主张,都要客观地研究它之所以被提出的初衷和原意,领会他的本来意图,而不能搞主观的猜度、分析和所谓的逻辑推论,更不能搞机会主义的“曲解”和“否认”。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
第二,我们必须在实践中正确运用并丰富发展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它必然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列宁反复强调科学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灵活运用科学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在运用它时,也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邓小平的一贯观点和方法去研究问题,解决矛盾,而不能把它当作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重复的教条。在实践中“正确运用”,也就是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同时,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和发展的学说,它必须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列宁以彻底的发展论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地总结新的经验,在实践的发展中推动了理论的发展,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邓小平理论同样也是开放的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充实和拓展自己的内容,不能停滞不前,否则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邓小平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所作的回答还只是初步的,没有也不可能穷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各个领域的具体规律,我们面前还有不少大大小小的必然王国。所以十五大报告一方面肯定它是“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同时又指出它“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并郑重宣告:“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事实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这几年来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从实际出发所作出的种种英明决策,所采取的各项重大步骤,所创造的许多重要经验,尤其是最近对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的妥善处理,以及香港和澳门问题的圆满解决等,不仅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正确运用,而且还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周围,以坚定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待邓小平理论,就一定能真正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标签: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帝国主义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列宁论文; 俄国革命论文; 科学论文; 列宁全集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