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均衡的课堂_最近发展区论文

构建平衡态的课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减负提质是我们的理想,而减负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天地。如何像雷夫一样将第五十六号教室充实,使其成为每个学生都喜爱的场所,这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有人提出:“教学活动是一种教育性的生活,是一种主体性的生活,也是一种动态生成性生活。”[1]这正是课程回归生活的表现。可见,课堂活动的重要性。教师如何营造氛围,给学生一个和谐的、有效的活动课堂,让他们能自由自在而又轻松愉快地喝下科学的饮料呢?我们不妨从研究教材、学生和教师三者关系出发,分析各个因素的相互关系,以求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这不仅是新课程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

一、知识与知识的平衡态

知识并非凭空拔地而起,知识与知识之间总能找到某些内在的联系,即寻找知识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即把他视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连接已知和未知的纽带。[2]找到了这点,即找到了与学生要学知识差距最小的阶梯,这样学生在学习时,知识就可以平稳地过渡,这也就是平衡态的课堂。责怪学生上课没听,甚至是怪学生不聪明的老师,其实是自己没有找准那个最近发展区,所以也就破坏了这节课的平衡。人的生理平衡打破会生病;课的平衡打破学生就会听不懂,久而久之就会使听不懂的而原来又优秀过的同学厌学。所以我们要找准知识与知识的接口。如“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一节课的教学,我是这样为学生搭“脚手架”的。首先边画图1边问:“电阻的概念是什么?”学生答:“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再问:“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很快说出是电压和闭合电路。于是,我在图中标上电压符号U,和流过的电流I(如图2和图3)。那流过的电流会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很容易猜出是电压和电阻。紧接着追问:“你能证明自己的猜想吗?”学生回答:“通过实验测出电压和电流就可以。”这时我画出图4……这样就把前后知识衔接在一起,使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因此,找到知识与知识的平衡是构建平衡态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

图2

图3

图4

二、教师与知识的平衡态

图5

图6

真理是永恒的,因材施教是永远不变的教学规律。因此,我们要驾驭课堂必先学会“因标施教”,新课标提供给我们的任务很明确,我们如何将这个任务传给学生呢,这就要求我们吃透教材,即探明学生的认知结构并据此进行教学。正如奥苏伯尔所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设计活动使学习者在已知和未知内容之间建立真正的联系[3]。有时针对某个知识点还可以用多种方法来突破。如在探究电表变化的过程中(如图5),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当滑片向右移动时,电压表读数怎样变化?这个难点很难突破,我们不妨采用多种方法来击破。首先,当碰到两个量都在变时,我们就选取另一个来研究(如图6),这也是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学生已有的知识)。当滑片向右移动时,分电阻变小,总电阻也减少,电路中的电流变大,所以通过的电流也变大,而电阻不变,所以两端的电压变大,而电源电压不变,因此电压表的读数变小。第二,假若将换成电灯,当滑片向右移动时,电阻变小,电流变大,灯变亮,灯两端的电压也变大,而电源电压不变,因此电压表的读数变小了。第三,我根据分压原理得出变小。因为当滑片向右移动时不变,而变小,故分到的电压也小了,因此电压表的读数变小。此外,我采用极值的方法得出变小的。图5中的电压表有读数,当滑片向右移,若将其移至最右端,则此时变阻器为零,电压表测导线两端的电压也为零,电压表从有读数到零,因此是变小的。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在短时间内把这个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教学内容给解决了。因此,构建教师与知识的平衡是平衡态课堂的核心。新课程需要老师去体认、创造、落实。[4]教师必须具备驾驭知识的本领,且方法多样,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学生与知识的平衡态

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是在白纸上画画,学习总要涉及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即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需要。学生与知识间还有跨学科的联系。比如在语文课中“大自然的语言”讲到的“物候”,正是运用科学中的比热等知识来解释的;科学中也经常用科学知识解释一些诗句,如“高处不胜寒”。可见,当我们找准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时,学生就会应用自如。对语文感兴趣的同学,我们可以将其引导到语文当中,即可以将他们引导到所喜爱的科目上,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也会起到减负的目的。再则,这是从学生需要出发来构建知识,正是符合“生本教育”的理念。

四、学生与学生的平衡态

新课程倡导的是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是在学生之间,这种合作是平等的,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并且最好提出的问题是趣味性浓且开放的或有争议的(心理学告诉我们:问题的解答时间的长短决定效率的高低)。例如,“如何判别池塘里的水是否受污染?”针对这一问题同学展开讨论,最后我们总结提高,首先思考运用哪些知识点来解决(密度、熔点、沸点、酸碱性、溶解氧、比热等知识点)。其次是采用哪些方法来解决(观察、对比、实验、测量等)。这样他们的收获就很大了。但在自主和合作时,作为优秀生不可以随意否定学困生的观点,如果同伴不假思索地否定,学生承受的压力比来自老师的批评还要大得多。因此,我们在放开手脚让学生探究时,一定要选好组长,并注意将性格不同的学生进行艺术地组合,而非转过头去就可以自在地合作、探究。学生发挥好了,教室里不再是一个教师,可能是十个、二十个,甚至“老师”人数比学生还要多呢,这样我们还愁学生学不好嘛!其实,学生也只有在这种平衡态的课堂中,才能说出自己的观点,才能发挥出自己最高的效率。

五、学生与教师的平衡态

建构主义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地位和角色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不重要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降低了,而意味着教师起作用的方式和方法已不同于传统教师。相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教师课下所做的工作更多,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更高,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更要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各类学习资源,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善于设计教学环境,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宏观的引导和具体的帮助。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在构建平衡态课堂中,我们应仔细探测教师“使知”、学生“想知”及“未知”之间的偏差,使课堂教学更有效。[5]同时,教师要投入更多的情感因素。如学习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后,我们可以和同学一起感受和体验其大小与重物高度的关系,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6]于是老师可以带头做:举高笔,使笔尖向下,然后让其自由掉在手心上,从不同高度落下……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在缩短,甚至可以达到零距离,那我们的教学就是最有效且高效的。再则,古人有云:“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这正是教学回归生活、回归自然的重要性。这样的平衡态课堂是“舒心课堂”,也是“智慧课堂”。

六、教师与教师的平衡态

新课程提倡知识的整合,同科目的知识点之间,不同科目的知识点之间,教师都要了如指掌。教师情绪主导课堂教学,教师情绪的平衡是课堂平衡的前提。[7]不要以为这不是自己的专业知识就敷衍了事,更不应该因为这个知识体系不是自己科目的内容而推卸责任。如当我们在七年级第一章教测量时,好多老师就埋怨数学的科学计数法没有上而不好教。此时我们可以提前给学生搭好“脚手架”,在上新课前把科学计数法简单地介绍一下,尽量使学生减轻负担,这种方法也是可取的。再如光的反射、杠杆的平衡等都用到数学中的知识,所以我们要随时为学生搭好“脚手架”。这也是平衡态课堂需要的课课平衡和科科平衡。

万事万物均讲求平衡,一旦打破,轻则伤元气,重则消亡。因此平衡是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要恪守的。平衡态课堂的构建是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的,是和谐教学的保障,正是有了小平衡才可成就大平衡,以至于使学生获得快乐学习。再则,平衡态课堂是将学生从生活带入课堂,又从课堂回归自然生活,一切是自在流畅,体现出知识“合一”和师生“合一”。如果开头的艺术是为将学生更好地引入课堂的胜境之中,以满足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的话,那么结尾的艺术就是将学生学习的小课堂带入到社会人生的大课堂之中,将教学效果从课堂之点辐射到课后,以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这也是新课程的最终目标。

标签:;  ;  

构建均衡的课堂_最近发展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