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新教学体系的探索--单位达标教学研究_布卢姆论文

义务教育新教学体系的探索--单位达标教学研究_布卢姆论文

义务教育教学新体系的探索——关于单元达标教学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教学论文,单元论文,义务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自1986年10月开始,在我省“单元过关”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借鉴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和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立题进行“县区中小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实验与研究”。其目的,一是要帮助县区或乡镇范围内的中小学的大多数学生,在现有的师资、设施、教材和时间条件下,学好国家规定的课程,达到合格标准和优秀程度,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要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大面积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单元达标教学新体系”。经过八九年的实验和探索,一个以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为基本教学单位,从科学化的教学目标出发,教师为达标而教,学生为达标而学,学校为达标而管,依据及时的反馈矫正,全面优化教学过程,以课时达标为基础,以单元达标为手段,先行单元达标后再进行后继单元教学的义务教育教学新体系已初步形成。现将我们的研究和探索简介如下,以就教于专家和同行。

一、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我们认为,所谓教学体系,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由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要素构成的教学活动系统。义务教育教学新体系作为对传统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发展,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①先进性;②整体性;③高效性;④可控性;⑤可操作性;⑥可推广性。针对传统教学体系的弊端和构建教学新体系的上述要求,经过八九年的研究和探索,一个适应提高民族素质和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需要的教学新体系已初步形成。它包括教学思想体系、教学目标体系、教学模式体系、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五个方面(教学内容即课程体系,作为义务教育一般由国家统一颁布,故不列入本课题研究范围)。

(一)教学思想体系

教学思想即教育者对教育教学中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认识或看法。义务教育教学新体系的构建是以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为指导的。它包括教学观念、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三个层次。

1.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揭示了义务教育教学新体系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它包括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质量观等五个方面。

义务教育教学新体系的教育观认为:义务教育是素质教育、全体教育和全面教育。这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义务教育教学新体系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有巨大潜能的、有个别差异的人;人的智力存在着差异并呈正态分布。但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学业成绩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正相关。因此,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5%的优等生加上90%的中等生)的学生能够学好应学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学生的学习不仅受智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还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只要善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相对落后的学生,同样可以取得与智力因素较好的学生相同的甚至更好的学业成绩。教学过程中后进生的出现,主要是由学生早期发展和学习过程中的缺陷积累造成的。义务教育的学生观为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提供了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依据。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与教师共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学生自身情意活动与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智能,还要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掌握知识;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不再是集体教学一统天下,而是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总之,由让学生适应教师到让教师适应学生,这是现代教学观的根本变革。正是基于这一点,布卢姆指出:“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并且探求能使最大部分学生达到这种掌握的方法与手段。”

布卢姆把教学评价引入教学过程,提出了形成性教学评价理论。他认为,教学评价的功能不在于给学生评分数、定等级、贴标签,而在于为改善和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信息和依据,是“改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手段。要求教师把教学评价的着眼点放在寻找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各类证据上。这是对传统的形式主义教学评价理论的重大发展。

在许多人看来,所谓教学质量就是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而布卢姆却非常赞赏卡罗尔的教学质量观,把教学质量看作是“对于学习任务要素的表达、解释与顺序安排趋向最适合既定学习者的程度”,也即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的程度。我们认为,布卢姆的教学质量观与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衡量一个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应由看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和升学率的高低转到看教师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程度上来。所谓面向全体学生,即教师的教学要着眼于实现后进生的转化、中等生的优化和优秀生的发展;所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目标的和谐发展。

2.教学原理

教学原理揭示了义务教育教学新体系的基本教学规律。它包括目标期望原理、变量控制原理、反馈矫正原理、情感教育原理和自主有效原理。

目标期望原理认为:只有从明确、具体、科学化的教学目标出发,到预定教学目标的达成结束的教学,才是具有有序性、规律性、高效性的教学。明确、具体、科学化的教学目标对师生教与学具有期望、定向、激励、调控功能。

变量控制原理认为: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有些较易改变,有些则较难改变。通过操作和调控那些较易改变的教学因素,优化课堂教学,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较易改变的教学变量有:认知前提、情感前提、教学质量、实用学习时间、家庭教育环境等。

反馈矫正原理认为: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因素构成的一个信息交换系统。只有依据教学目标,不断地进行反馈矫正,才能及时消除缺陷积累,实现当堂达标和单元达标。

情感教育原理认为:认知活动与情意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建立情感前提、实施情感教学、加强情感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也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自主有效原理认为:学生的学习是自主性与有效性的统一。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是有效学习的前提,高效率的学习过程与较高的学习目标达成度是有效学习的必然结果。

3.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揭示了义务教育教学新体系的一系列基本教学要求。它包括面向全体与全面发展原则、目标中心原则、情知协调原则、反馈矫正原则、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原则、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相统一原则、成功体验原则等。

(二)教学目标体系

布卢姆认为,所谓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发生行为变化的期望。这种行为变化指“在教学后学生必须能做以前不能做的事情”。教学如果能促成学生一种新行为的出现,即意味着某种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说引入单元达标教学,以系统化、科学化、可操作化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实施义务教育教学新体系的前提。

义务教育教学目标体系包括纵向和横向两大系列。从纵向上看,包括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学段教育目标、学生教育目标及各学科教学目标。纵向系列教学目标主要依据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来制定。从横向上看,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横向系列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是在借鉴和改造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广大实验教师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的。(1)关于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布卢姆的六级分类从“行为的复杂程度”和内在逻辑来看,前三级是科学的,后三级即“分析、综合、评价”却是不科学的。为此,我们将布卢姆的六级分类转化为中学的“记忆、理解、运用、创新”四级分类和小学的“记忆、理解、运用”三级分类,并从脑科学、生理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作了初步的科学论证。(2)关于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以教书育人、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为指导,坚持行为分类与内容分类相结合的思路,将布卢姆等人原来的五级分类,转化为中小学的“接受、反应、爱好、个性化”四级分类,提出了中小学情感教育的内容,包括情感健康、学习情感、个性情感、社会情感四个方面。(3)关于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将辛普森的七级分类转化为中小学的“知觉、定势、熟练、自动化”四级分类,并结合学科特点作了初步验证。

在教学目标分类体系研究方面,我们不仅提出一个理论框架,而且在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指导教师编制科学化的教学目标方面做了一系列探索。(1)根据学科知识特点和教学特点编制了各学科教学目标分类参照系,具体揭示了每类教学目标在学科教学中的特殊要求和内涵。它是中小学教学目标分类体系的具体化和学科化,是教师编制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2)编撰了各学校《教学指导书》。一般包括单元、课时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课内题组训练、单元形成性测试题等。(3)制定了教师编制教学目标的常规要求。要求教师制定或选用的教学目标要符合整体性、发展性、全面性、层次性、结构性、可分性、可操作性等要求。具体说要具备三个要素,符合三项要求。三个要素,一要说明教学结束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能说什么。二要规定学生的行为产生的条件。三要规定符合一定要求的作业标准。三项要求,一是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做什么。二是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湖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三是陈述应反映出学生学习结果的层次性,并由低到高进行排列。(4)规定了课时和单元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基本要求。要求小学、初中的课时和单元教学目标达成度分别为95%和85%以上的学生通过90%以上的课时和单元形成性测试题。

(三)教学模式体系

义务教育教学新体系的构建,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关键。我们对教学模式体系的研究包括了整个课堂教学操作体系,包括教学设计、课型结构、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六个方面。其中,教学模式的研究居于核心地位,其它都是为教学模式的改革服务的。

1.教学设计

包括学期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三个方面。(1)学期教学设计。它是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在学期教学开始前,同学科教师在学科教研组长带领下,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指导书》,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的教学设计形式。它的主要任务是:第一,研究教材,明确教材知识结构,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二,明确本学期学科教学总目标,选用或拟定与之相应的终结性测试题,确定达标标准等。第三,划分教学单元,分配课时,制定学期教学计划。第四,依据学科特点,提出教法建议与教学改革思路,拟定学法指导方案。第五,依据学情,制定因材施教措施,确定切实可行的各类学生发展目标等。(2)单元教学设计。它是针对目前广大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教师在单元授课前,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进行的以教学单元为单位集通教材、通教改思路、通教学方法于一体的单元集体备课模式。旨在通过全面系统地研读教材,把握单元教材的整体结构,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研讨单元认知前提的诊断与补偿,编制单元教学计划,提出单元综合课教学建议等。它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人自探。独立钻研,发现问题。一般在单元教学前二周左右进行,每次预备两个单元。第二,研讨深化。在个人自备的基础上,于单元教学前一周以乡镇(学科)教学组为单位,进行集体研讨。第三,调节升华。教师在单元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集体研讨的成果。(3)课时教学设计。即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和教改辅助材料及单元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在教研部门统一设计的表格式备课本(或活页纸)上,填写有关备课项目,完成教案设计的一种规范化、科学化的新的备课模式。它包括教材知识结构分析、学生认知结构分析、建立反馈矫正结构、组建讲练结构、填写表格式教案等阶段。表格式教案中的主要项目包括:教学目标、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反馈信息、补救深化等。

2.课型结构

一个完整的单元达标教学过程一般由四种基本课型构成。(1)前置补偿课。旨在解决学生学习新课题时在知识、技能、策略、情感等方面存在的缺陷。(2)单元新授课。主要任务一是让学生掌握新知识,二是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与此同时,全面渗透智力开发和情感教育。(3)单元综合课。旨在复习、巩固新知识,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落实高层次教学目标等。(4)单元矫正课。目的是在单元形成性测试的基础上,依据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教学,为大多数没有达标的学生提供第二次学习的机会,同时对部分优秀生实施延伸性教学。上述四种基本课型,从学生认知发展角度看,围绕某一课题的学习,经历了前置知识的解决,新知识的掌握及技能、技巧的形成与智能的发展这样一个完整过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从教师对教学过程控制的角度看,实现了前置达标、当堂达标、单元达标的统一,提高了单元教学过程的可控性。

3.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教学模式的定义仍然是众说纷纭,见诸报刊书籍的定义已有十几种之多。我们认为,所谓教学模式从本质上说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影响特定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活动诸要素,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形成的,以教学程序为其外在表现形式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结构。它是课堂教学活动诸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揭示。单元达标教学模式体系由以下三方面构成。(1)单元达标教学流程。包括单元备课、诊断补偿、单元新授、单元综合、单元矫正、单元小结六个阶段。揭示了单元达标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2)单元达标教学基本模式。包括目标定向、前置补偿、达标教学、目标评价、矫正教学、课堂小结等六个环节,揭示了课时达标教学的基本规律。它适应于所有学科、所有课型的教学,是单元达标教学最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模式的广泛适应性和相对稳定性。(3)单元达标教学基本模式的变式。把单元达标教学基本模式灵活运用到单元达标教学的四种基本课型、学科教学中去,也就形成了单元达标教学基本模式的若干变式。它体现了单元达标教学模式的灵活性与变通性。

4.教学组织形式

单元达标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在传统的班级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实施个别化教学,实现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统一,促进各类学生的共同发展。一是在班级教学中积极渗透个别化教学形式。这又包括“集体教学,分类指导”与“小组教学,合作达标”两种具体形式。二是个别教学。即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形式。包括教师与学生、小先生与学生、家长与学生等具体形式。

5.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改革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密切的关系。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曾指出:要解决课的基本结构要素问题,必须从教学论的水平、逻辑心理学的水平和教学法的水平上加以考察。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认为:(1)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都属于课的结构改革的组成部分,前者作为课的教学论结构只解决教学任务或目标实现的逻辑结构或方向,它如何实施、展开则要由教学法结构来规定;(2)二者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教学模式规定教学方法运用的性质和方向,教学方法则制约着教学模式应用功能的发挥。

在单元达标教学研究中,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形成了一个与教学模式改革相配套的新的教法体系。(1)认知教学法。包括单元新授课的“精讲点拨,题组训练”,单元综合课的“深化网络,抽取规律”,前置补偿课和单元矫正课的“分类指导,个别对应”等。(2)情感教学法。包括“需要满足”、“交往合作”、“自主活动”、“智力激励”、“情境陶冶”、“目标期望”、“鼓励性评价”等。(3)反馈矫正教学法。包括集体矫正合作分组矫正、个别矫正等。

6.学法指导

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是单元达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许多实验县区编写了学法指导课教材,开设了学法指导课,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学法指导,形成了普通学法指导与学科学法指导相结合的学法指导体系。

(四)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义务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目的,就在于借助现代教学评价的反馈调节功能,建立单元达标教学的“反馈——调控”机制,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确保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来进行,使反馈矫正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单元达标教学评价体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前提诊断性评价

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入学准备程度评价。即通常所说的新生入学“摸底考试”。其目的主要在于为制定有效的学段、学科教学计划寻找依据。(2)认知前提评价。旨在诊断学生在学习新课题或新单元前是否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前提,判断他们学习新任务前的准备程度,以确定是否进行补偿性教学以及教学的难度、速度和具体步骤。(3)情感前提评价。在达标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情感前提特点随时给以诊断和补偿。(4)后进生成因诊断。通过诊断评价,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后进生转化方案提供依据。

2.教学目标达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布卢姆教学评价理论的精髓。把布卢姆的形成性评价理论引入当堂达标和单元达标教学过程,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目标达成度起了重要作用。教学目标达成性评价分为课时级和单元级两种。课时级教学目标达成性评价可通过观察、提问、练习、测试等来进行。单元级教学目标达成性则主要通过单元形成性测试来进行。

3.课堂教学评价

即学校领导或教研部门依据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方案,通过听课对教师一堂课的教学状况作出价值判断的教学评价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评价的导向功能,引导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目标达成度。在这里,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得是否科学是关键。

4.教学质量评价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我们把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放在大面积的考试中,用标准化了的平均分、高分率、待转化率等指标来衡量。在这里,平均分反映了大面积的水平,高分率和待转化率则分别说明了“优秀生”和“后进生”是否都得到了提高,反映了因材施教的水平。通过几年的探索,我们规定标准分z≥0.7的学生为高分生,标准分z≤-0.5者为待转化生。高分生和待转化生在全班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高分率和待转化率。这样,在大面积考试(如县区统考、会考等)中,某一教师所教的班级与大面积群体比较,平均分和高分率越高,待转化率越低,表明教学质量越高。

(五)教学管理体系

教学实践离不开教学管理。单元达标教学将教学管理引入教学过程。引入新的教学管理体系,成为这一教学新体系顺利实施的保证。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分级教学管理

包括县区、乡镇、学校、班级、学科五级管理。教学管理指导思想已由围绕升学组织教学活动,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围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组织教学活动;由主要抓教学常规管理,转变为抓教育理论学习,抓教改实验和单元达标教学。具体来说,县区负责制定实验方案和规划,组织教育理论学习,培训骨干实验教师,抓点带面,编写教改材料,调控实验效果。乡镇负责落实教改实验方案,办好教改示范学校,组织观摩教学等。学校教学管理包括,“一标”,即建立目标体系,确定教学奋斗目标。“四管”,即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计划管理、制度管理、信息管理和质量管理。“四制”,即学校领导蹲组包级分工负责制、教师学年任期目标考评制、单元教学质量把关制和职工岗位目标责任制。“一评”即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实施考核评估。班级教学管理由班主任、各科任课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班教导会”负责,班主任任组长。主要职责是:组织教育会诊,了解学情,协调各科教学形成合力;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分析测试成绩,研究矫正措施。学科教学管理主要通过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教学管理进行。包括教导处、教研组对学科教学的管理,教师对自身教学过程的调控等。

2.全程教学管理

即对教学全过程的管理。它包括五个层次:(1)教学设计管理。按照新的备课常规和模式,加强对教师教学设计的管理。(2)前置目标管理。前置目标达成后方可进行新课。(3)当堂达标管理。由任课教师控制,必须当堂实现90%以上的达成度。(4)单元达标管理。由任课教师填写单元达标卡,教导处统一调控。实现85%以上的达成度后,方可进行下一单元的教学。(5)学期达标管理。由学校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达成度。终结性考试结束后,进行总结表彰,并为下学期教学提出建议等。

3.分类教学管理

包括后进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秀生发展三个方面。针对三类学生分别建立学习档案,其内容有学习基础、学习兴趣、达标情况、施教措施、发展情况等。

4.常规教学管理

将新的教改成果不断地转化为教师新的教学常规,并用它来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是单元达标教学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单元达标教学常规管理包括单元达标教学常规和学科教学常规两个方面。

二、教学新体系对传统教学体系的发展

义务教育教学新体系与传统教学体系之间存在着继承与发展关系。一方面它是在以凯洛夫为代表的传统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了传统教学体系在传授知识、班级教学、教学模式等方面的许多优点;另一方面它又针对传统教学体系存在的许多弊端,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成果,进行了新的改革与发展,把传统教学体系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一)教学新体系是以新的教育教学思想为指导的。

凯洛夫教育学强调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强调综合技术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张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等。这在当时比起西方的教育学来无疑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是,战后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社会经济有了长足进步,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凯洛夫教育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了。从50年代至80年代初国外教育科学有了非常大的发展。但由于特殊的原因,影响和指导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仍然是凯洛夫的教育学。这与改革开放后我国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教育改革目标极不适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以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为指导,构建了义务教育教学新体系。

(二)教学新体系是以科学化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与归宿的。

与传统教学目的与要求相比,单元达标教学目标具有明确性、全面性、系统性、规范性、可测性、可达成性等特点,因而单元达标教学强调以教学目标为核心,要求整个课堂教学从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开始到预定教学目标的达成结束。教师、学生、管理者各司其职,为达标而教,为达标而学,为达标而评,为达标而管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较高。

(三)教学新体系的实施是以先进的教学设计为依据的。

单元达标教学设计坚持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的统一,坚持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的统一。重视对教学目标与达成措施的研究。在研究教师如何教的同时,强调研究学生的学。既重视对学生认知活动的设计,也重视对学生情意活动的研究。采用表格式教案,把现代教学设计的内容用表格的形式体现出来,克服了传统备课的随意性,提高了教学设计的科学化水平。注意对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的设计,教学方案的可操作性强。

(四)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操作,初步实现了由经验到科学的转变,大大提高了教学过程的优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

传统教学中教师大多是依据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把握教学过程的,现在则开始摆脱经验的桎梏,以科学的教学理论为指导来认识教学过程,通过单元教学流程、单元课型结构及其相应的一系列教学模式来把握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由过去的单一化走向现在的多样化,增强了教师教学的适应性和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单元达标教学过程已开始由过去的“经验性”、“随意性”走向现在的“科学化”和“工艺化”。

(五)重视了认知前提的建立,提高了教学过程的序列化程度,实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循序渐进是一条古老的教学原则。但是,由于没有形成内在的机制,这一原则在以往教师的教学中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在单元达标教学中,由于我们重视了认知前提的建立,使循序渐进这一原则得到了真正落实。在课程设置上,增设了前置补偿课,或在新授课中引入前置补偿环节;在目标设计上,遵循了由低到高的原则;在课堂训练设计上,依据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实施序列化题组训练;在目标达成上,遵循了当堂达标、单元达标、学期达标的内在逻辑。

(六)重视情感前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步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情感化。

单元达标教学把教学过程看作是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的统一,重视情感前提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情感教育看作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在教学目标编制方面,坚持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并重;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实施情感教学,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与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个别化,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单元达标教学把反馈矫正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为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了前提。在班级教学中,通过引入个别化教学,初步实现了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的统一。

(八)把题组训练与学法指导引入课堂教学,实现了由重教到重学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用教材内容的转述代替学生生动活泼的认识过程,以讲代练,讲多练少,缺少足够的训练,课内难以形成技能。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单元达标教学中,我们要求把有序的训练引入课堂,每堂课训练量要不低于15至20分钟。与此同时,我们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学习。

(九)把形成性评价引入课堂教学,为优化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反馈矫正机制。

在单元达标教学中,教学评价不再着眼于分等,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减少了,教学评价的形式不再仅仅限于“测试”,提问、讨论、练习、作业等都成了教学目标达成性评价的有效形式。在这里,师生反馈矫正的意识增强了,频率加快了,周期缩短了,手段科学了,效率提高了。

(十)新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为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提供了保证。

“平均分”、“高分率”、“待转化率”等三个新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使教师教学的着眼点逐渐由少数学生转向全体学生。教学分级管理、全程管理、分类管理和常规管理体系的建立,使教、学、管都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来进行,从而为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保证系统。

标签:;  ;  ;  ;  ;  ;  ;  ;  ;  

义务教育新教学体系的探索--单位达标教学研究_布卢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