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汇的冗余现象_金瓶梅论文

近代汉语词语的羡余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近代论文,词语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切自然语言都具有羡余性。羡余性反映了语言的本质特征。(注:见伍铁平《读三本新出版的语言学概论教科书》(载《中国语文》1983年第2期):“自然语言的这一特征(指模糊性——引者)和语言的生成性特征和羡余性(redundancy)特征不妨说是近数十年间语言学家新揭示的语言的三个本质特征。”)就汉语历史看,羡余现象存在于上古以来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就其范围看,不仅它的各个要素,而且包括记录它的汉字都有羡余问题。但比较言之,这种现象在近代汉语阶段,特别是这一时期的词汇方面表现得尤为显著。本文即就此进行初步探讨。分为三个部分:一、分类列举晚唐以来白话词语中带有羡余成分的数十个用例,并对其作简要分析、考证。二、指出由于不明此种现象,而在词语诠释、词汇研究、古籍整理以及辞书编纂等方面造成的一些问题并加以讨论。三、对几种羡余形式的成因、功用试作分析。

近代汉语词汇的羡余形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词语中某个语素的同义复用,一类是词语与词语的同义复用。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一)词语中某个语素同义复用的羡余形式

1.前加羡余语素

相厮称 《燕子笺》卷下22出:“自古道涎夫烈女相厮称,一定要手奇擎。”

“厮”,相也。欧阳修《渔家傲》词:“莲子与人长厮类,无好意,年年苦在中心里。”“长厮类”即长相类。“厮称”犹言相称。《举案齐眉》4折:“你道是才表我冰清玉洁心,又道是厮称我云锦花枝貌。”《醒世姻缘传》67回:“我给你一两银子,你好把这皮袄脱下,我叫人送还他去。你穿着又不厮称,还叫番子手当贼拿哩!”《红梅记》5出:“人如此,物更精,便住在西子湖边真厮称。”皆其义。如此,则“相厮称”=相+相称。“相”是一个带有羡余信息的语素。故“相厮称”意义仍同“厮称”。

怪嗔道 《金瓶梅词话》17回:“(妇人)寻思半晌,暗中跌脚,‘怪嗔道一替两替请着他不来,原来他家中为事哩!”(注:这一段话的标点为笔者所加,与人民文学出版社戴鸿森校点本不同,详下文。)

“嗔道”,犹言怪不得,难怪说。该书习见。如61回:“嗔道把王八舅子也招惹将来,却一早一晚教他好往回传捎话儿。”又82回:“嗔道前日我不在,他叫进你房里吃饭,原来你和他七个八个。”“嗔”亦“怪”也。如此,则“怪嗔道”=怪+怪道。义仍为怪不得。

俺(我)儿夫 《西游记》1本1出:“杀坏他身躯,倾陷了俺儿夫。”《金瓶梅词话》89回:“烧的纸灰团团转,不见我儿夫面。”

“儿夫”古代妇女自称其丈夫,犹我夫。魏承班《满宫花》词:“梦中几度见儿夫。”《刘知远诸宫调》2:“儿夫来何太晚?”《破窑记》3折:“我道是谁家个奸汉,却原来是应举的儿夫。”《金瓶梅词话》21回:“是以瞒着儿夫。”皆其例。如此,则“俺(我)儿夫”=我+我夫。

此类例子还有(仅举出处,例句略去):“近新来”(《谢天香》3折)、“单只管”(《金瓶梅词话》20回)、“怎奈何”(《五灯会元·琅琊慧觉禅师》)、“这此处”(《陈州粜米》3折)、“此这般”(《元刊杂剧三十种·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等等。

2.中加羡余语素

较好些 《倩女离魂》3折:“梅香,你姐姐较好些么?”

“较些”(“较”或作“校”、“教”等),隋唐以来习用。如:王梵志诗:“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较些子”犹言好一些。“较”又引申为痊愈。贯休《秋寄栖一》诗:“眼中疮校未,般若偈持无?”“校未”犹痊愈了吗,好了吗?《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女男得病阿娘忧,未教终须血泪流。”“未教”犹未愈,未好。又如:《倩女离魂》2折:“阿也,是敢大较些去也。”《拜月亭》2折:“但较些呵,郎中行别有酬劳。”《牡丹亭·拾画》:“日来病患较些,闷坐不过。”三例均言病好些。如此,则“较好些”则系羡余语素“好”插入“较些”之间所构成。

吊脚儿事 《金瓶梅词话》26回:“那奴才淫妇想他汉子上吊,羞急,拿小厮来煞气。关小厮另(乃“吊”字形误——引者注)脚儿事!”又35回:“那怕蛮奴才到明日把一家子都收拾了,管人吊脚儿事!”

“吊事”即屌事,粗秽语。“关人屌事”犹言与人何干。男阳,戏曲、小说中或作“鸟”(《西游记》19回:“我怕甚钢刀剁下我鸟来!”),又转为“颓”、“腿”(《救风尘》1折:“便一生里孤眠,我也直甚颓!”《独角牛》2折:“打倒你老子,关我腿事!”)。“脚”的意义本为小腿,故“脚”同“腿”,这里系插入“吊事”之中,与“吊”同指男阳。

4.后加羡余语素

耳边厢 《金瓶梅词话》17回:“看了耳边厢只听飕的一声,魂魄不知往那里去了。”

“厢”犹云“边”。《齐民要术·养猪》:“喙长则牙多,一厢三牙以上,则不烦畜。”《西游记》11回:“崔先生,那厢是甚么山?”“一厢”即一边,“那厢”即那边。如此,则“耳边厢”=耳边+边。

与之相类的还有“两边厢”(辛弃疾《卜算子·齿落》词:“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这壁厢”(《赵氏孤儿》4折:“想俺这壁厢爹爹,每日见我心中欢喜,今日见我来心中可甚烦恼!”)、“那壁厢”(《汉宫秋》2折:“那壁厢锁树的怕弯着手。”)等。

“这壁”、“那壁”即这边、那边,戏曲小说中习见。如《西厢记》1本1折:“偌远地,他在那壁,你在这壁,系著长裙儿,你便怎知他脚儿小?”亦用“这厢”、“那厢”,与“这壁”、“那壁”义同。如《冻苏秦》3折:“这厢,那厢,为功名不遂离乡党。”如此,则“这(那)壁厢”=这(那)边+边。

可煞()是 周密《南楼令》词:“几度欲吟吟不就,可煞是?没心情。”万俟雅言《武陵春》词:“谩觑着秋千腰褪裙,可是?不宜春。”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4:“可煞本犹云可是,为文气宛转之故,加一是字,同义重言,古人不避也。”如此,则“可煞是”=可是+是。

多早晚时候 《生金阁》3折:“您孩儿多早晚时候去?”

“多早晚”即什么时候。姚元之《竹叶亭杂记》:“京中俗语,谓何时曰多早晚。”如此,则“多早晚时候”=什么时候+时候。

同类说法还有“多咱时候”(《金瓶梅词话》21回:“不知涎缠到多咱时候。”)、“这咱时”(同上回:“李大姐好自在,这咱时还睡。”)、“这咱晚”(同上61回:“见放着不语先生在这里,强盗和那淫妇怎么弄耸,耸到这咱晚才来家。”)等,“咱”为“早晚”的合音,“时候”、“时”、“晚”俱为后加羡余语素。

今上官家 《宣和遗事》后集:“记得父是今上官家,弟不知为何王名位。”

“今上”,称当代皇帝。《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上初即位。”《桃花扇·骂筵》:“且喜今上性喜文墨。”“官家”,亦是对皇帝的称呼。《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康三年》引《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胡三省注:“称天子为官家,始见于此。”《水浒传》35回:“便是赵官家,老爷也彆鸟不换。”“上”与“官家”乃同义复用。如此,则“今上官家”=当今皇帝+皇帝。

此类例子还有:“须索要”(《青衫泪》17出)(注:钟兆华《说“须索”》,《中国语文通讯》1984年第2期。)、“男儿人”(《诈妮子》1折)、“稳情取”(《王粲登楼》楔子)(注:《存孝打虎》1折:“将军你稳情挂势剑金牌。”“稳情”即稳取义。)、“这等样”(《寻亲记·托梦》、“这般样”(《香囊记·说亲》)、“一般样”(《石点头》卷14)、“一直迳”(《金瓶梅词话》2回)等等。

(二)词语与词语同义复用的羡余形式

1.单音词加单音词羡余成分

欲待 《董西厢》卷1:“欲待散心没处去。”

“待”,亦“欲”也。欧阳修《玉楼春》词:“人心花意待留春,春色无情容易去。”《碧桃花》楔子:“明日是三月十五日,我待请亲家来庆赏牡丹,你意下如何?”“欲待”同义复用,“待”为羡余成分。

吾身 《刘知远诸宫调》12:“喝洪信:‘你觑吾身!’”

《尔雅·释诂上》:“身,我也。”蓝立蓂《刘知远诸宫调校注》:“吾身连文,亦犹我。”(注:巴蜀书社1989年版。)

料莫 《金瓶梅词话》81回:“料莫天也不着饿老鸦儿吃草。”

“料”,料想。《董西厢》卷3:“酒入愁肠醉颜酡,料自家没分消他。”“莫”,约莫。《争报恩》一折:“妹子你莫耳朵背听错了。”两词均表示估料、推断之意。

今见 《燕子赋》:“雀儿夺宅,今见安居。”

刘坚《近代汉语读本》注:“见,同‘现’,今见,现今。”(注: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此类例子还有:“了竟”(《燕子赋》)、“悉皆”(《敦煌曲·新集孝经18章》)、“尽皆”(《西游记》14回)、“在于”(《金瓶梅词话》49回)、“甚怎”(同上43回)、“此这”(同上33回)、“争差”(《燕子笺》卷上17出)、“欲拟”(《 山远公话》)等等。

2.单音词加双音词(或双音词加单音词)羡余成分

爹老子 《金瓶梅词话》42回:“见他爹老子收了一盘子杂合的肉菜、一瓯子酒和些元宵,拿到屋里,就向他娘一丈青讨。”

“爹”与“老子”连用,后一词为羡余成分。

尚兀子(自) 《董西厢》卷4:“谁知今日见伊,尚兀子鳏居独自。”《虎头牌》2折:“则我那珍珠豌豆也似圆,我尚兀自拣择穿。”

“兀子”、“兀自”,《诗词曲语辞汇释》卷6:“含有‘还’、‘尚’、‘犹’等义。”故“尚”与“兀子”、“兀自”连用,后者实为羡余成分。

另有“尚古子(自)”(《董西厢》卷2:“浑如睡起,尚古子不曾梳裹。”《西厢记》4本2折:“欢郎见你两个去来,尚古自推哩!”)、“犹古自”(《西厢记》3本3折:“犹古自参不透风流调发。”)、“犹兀自”(《乐府新声》无名氏小令《庆东原》:“犹兀自保儿嗔,断不了姨夫骂。”)等,均同此。

依旧(然)原 《金瓶梅词话》93回:“不消两日,把身上绵衣也输了,袜儿也换嘴来吃了,依旧原在街上讨吃。”《水浒传》53回:“李逵依然原又去睡了。”

“原”有“仍”义。马致远《般涉调·哨遍》:“虽无诸葛卧龙冈,原有严陵钓鱼矶。”《平妖传》16回:“贫道有一幅小画,要当些银两,日后原来取赎。”《西游补》14回:“沙僧道:‘如今又不做丞相了,另从一个师父,原到西方。’”以上诸例,“原”皆依旧、仍然义。如此,则“依旧(然)”与“原”连用,“原”实为羡余成分。

将就脓,《金瓶梅词话》41回:“将就脓着些儿罢了。”

“脓”,字或作“哝”、“浓”。《货郎旦》1折:“数量着哝过,紧忙里做作,似蝎子的老婆。”《金瓶梅词话》72回:“金莲点着头儿,向西门庆道:‘哥儿,你浓着些儿罢了。’”又91回:“你来在俺家,你识我见,大家脓着些罢了。”以上各句中“脓”(哝、浓)俱“将就”义。“将就脓”连用,“脓”实为羡余成分。

此类例子还有:“银子钱”(《金瓶梅词话》52回)、“如今见”(同上16回)、“目今现”(《红楼梦》2回)、“见如今”(《金瓶梅词话》3回)等等。

3.双音词加双音词羡余成分

菜蔬下饭 《水浒传》10回:“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

“菜蔬”和“下饭”都指佐酒饭的菜肴。《水浒传》3回:“官人,吃甚下饭?”范寅《越谚》卷中:“括羹汤肴馔通名下饭。”《水浒传》2回:“安排的好菜蔬,调和的好汁水,来吃的人都喝采。”胡竹安《水浒词典》“菜蔬2”:“(熟的)菜肴。……嘉兴、温州称菜肴为菜蔬,温岭将下饭通称为菜蔬。”(注: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年版。)“菜蔬”与“下饭”连用,后者实为羡余成分。

皇帝上位 《金瓶梅词话》75回:“皇帝上位的叫。”

“上位”指君位、帝位。《云麓漫钞》卷10:“尧非不能召舜而留于帝室,以舜有父母,故又以二女嫔之,家齐身正,举而加之上位。”亦代称皇帝。《醉醒石》卷8:“上位喜的是书画,他乘机把王臣书画进献。”“皇帝”与“上位”连用,后者为羡余成分。

相应便宜 《西游记》34回:“我们相应便宜的多哩,他敢去得成?”

“相应”(即“相因”),义为便宜。如《醒世恒言》卷3:“卖了他一个,就讨得五六个。若凑巧撞得着相应的,十来个也讨得的。”“相应的”即便宜的。今徐州话仍说“相应”。占便宜说成“占相应儿”。“相应”与“便宜”连用,后者为羡余成分。

乞养过房 《救孝子》1折:“我想大的个小厮,必然是你乞养过房螟蛉之子,不着疼热。”《元典章·刑部》:“禁治乞养过房为名,贩卖良民。”

王学奇等《元曲释词》(三):“把别人的子女收养为自己的子女,谓之乞养,意同‘过房’。”(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香炉宝子 《降魔变文》:“香炉宝子逐风飞。”

宋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下:“宝子乃香炉耳。”

此类例子还有:“担惊忍怕”(《刘知远诸宫调》2)、“耽烦受恼”(王元和散套《小桃红·题情》)、“拘管收拾”(《诈妮子》2折)、“停嗔息怒”(《窦娥冤》4折)、“做大妆幺”(《罗李郎》1折)、“追朋趁友”(《冤家债主》2折)、“这般这等”(《西游记》17回)、“宛若就如”(《醒世姻缘传》25回)、“打盹瞌睡”(同上53回)、“人情礼物”(《金瓶梅词话》75回)、“单管只个(顾)”(同上45回)、“独自一个”(同上34回)、“如今当今”(同上43回)、“从前以往”(《窦娥冤》3折)、“终朝每日”(《度翠柳》4折)等等。

4.双音词(或短语)加短语羡余成分

坏钞拿出银子 《金瓶梅词话》15回:“老妈说道:‘怎么的,姐夫就笑话我家大节下拿不出酒菜儿管待列位老爹,又教姐夫坏钞拿出银子,显的俺们院里人家只是爱钱了。’”

“坏钞”与“拿出银子”语意重复,后者为羡余成分。

从崖豆顶棚子 《醒世姻缘传》56回:“不知那里拾了个坐崖豆(“豆”是“头”的借音字——引者注)顶棚子的滥货来家。”

“坐崖豆”、“顶棚子”都是骂妇女淫滥的隐语。

做牵头做马伯六 《金瓶梅词话》2回:“闲常也会做牵头做马伯六。”

“牵头”与“马伯六”同指不正当男女关系的撮合人。

5.词语加双重羡余成分

都尽总 《董西厢》卷7:“有多少女孩儿,卷珠帘骋娇奢,从头着眼看来,都尽总不如他。”

“尽总”连用,如《六祖坛经》:“来至半路,尽总却回。”“总”是羡余成分。“都”与“尽总”连用,“尽总”是羡余成分。

央求凂 《金瓶梅词话》10回:“走去央求凂亲家陈宅心腹。”

“央”有求义。如《红楼梦》77回:“(宝玉)央一个老婆子,带他到晴雯家去。”“央求”连用,“求”为羡余成分。“凂”(měi,同“浼”)亦为央求、请求之义。如《西游记》13回:“明日你父亲周忌,就浼长老做些好事。”《绣襦记·却婚受仆》:“曾学士先生有一令爱,欲招足下为婿,特浼老夫作伐,万勿推辞。”“央求”与“凂”连用,“凂”是羡余成分。

自家身己 《朱子语类辑略·训门人》:“看圣贤书,便句句下着实,句句为自家身己设,如此方可以讲学。”

“身己”连用,如《朱子语类·训门人》:“要知这源头是什么,只在身己上看。”“身”与“己”皆“自己”义。“己”是羡余成分。“自家”亦“自己”义,后加“身己”,是双重羡余了。(注:详王海棻《六朝以后汉语叠架现象举例》,载《中国语文》1991年第5期。)

由于羡余现象是近代汉语中十分重要的语言现象,故对其加以注意并加强研究,则有助于近代汉语的词语诠释、词汇研究、文献整理和辞书编纂等工作。特别是对其中一些尚有争议的问题,如果能从语言的羡余性去认识,或许能得到更妥当的解决。现分述如下:

(一)有关词语诠释

有些词语之所以难以诠释,是因为它是一个羡余形式。例如:

霎眼挫 《金瓶梅词话》54回:“一个韩金钏,霎眼挫不见了。”

“霎眼挫”何义?《汉语大词典》无载。这个词的构成是比较特殊的。析言之,“霎”,用同“眨”;“挫”,多写作“错”,义犹转动。“霎眼挫”是由“眨眼”与“眼错”两词同义复用(均形容动作快速、时间短暂,义同“转眼间”(注:详拙著《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北京师院出版社,1992年。))而又省略了一个语素(眼)混合而成。不从羡余角度去分析,其意义及构成情况便很难说清楚。

从上文“一”所列举的用例看,词语的羡余形式大都是由两个词或短语同义并列而成。明乎此,则可前后印证,帮助我们探求其义。如“立挣痴呆”(《合汗衫》2折:“我则听的张员外家遗漏火发,哎呀!天那!唬得我立挣痴呆了这半霎。”),“立挣”就是痴呆。又如“往时每日”(《醒世姻缘传》2回:“脱不了往时每日扮了昭君,妆扮了孟日红,骑着马,夹在戏子内与人家送殡。”),“每日”就是往时,与作“每一天”、“天天”讲的“终朝每日”之“每日”形同而义异。再如《西厢记》3本2折:“老夫人转关儿没定夺。”王季思注:“转关儿,谓变计也。”这只是随文释义。当我们找到《刘行首》3折“怎当他转关儿有百计千谋设”这一羡余表达形式时,即可知“转关儿”乃言人施计谋、弄手段。“百计千谋设”即其注脚。(注:见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转关”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如果不明于此,则易造成误释。例如:

且是倒、倒且是 《金瓶梅词话》15回:“大姐姐!你来看那家房檐底下挂了两盏玉绣球灯,一来一往,滚上滚下,且是倒好看。”又28回:“你老人家是个女番子,且是倒会的放刁。”23回:“三娘刚才夸你倒好手段,烧的这猪头倒且是稀烂。”40回:“倒且是烧的滚热的炕儿。”

以上各例,“且是”与“倒”同义复用,“且是”亦犹“倒”、“倒是”。《张协状元》戏文35出:“[末]娘子有甚事,但说不妨。[旦]新及第状元何处安歇?[末]兀底便是行衙里。问那门子便知端的。[旦]万福![净]且是假夫人。”《东堂老》2折:“那厮们谎话儿弄你,且是娘的灵!”《汉语大词典》依上例释“且是”为“却是,倒是”,得之。

或释“且是”为“非常:很”,(注:见《金瓶梅词典》,中华书局1991年版。)未确。如按其所释,“且是倒好看”、“倒且是烧的滚热的炕儿”即“非常倒好看”、“倒非常烧的滚热的炕儿”,“且是假夫人”、“且是娘的灵”即“非常假夫人”、“非常娘的灵”,均不可通。致误的原因,实未注意“且是”与“倒”系同义复用的羡余形式。

(二)有关词汇研究

因为近代汉语中词语的羡余形式极为普遍,所以研究词汇的构成、探讨词义的发展变化、考究词语的来源时,都往往离不开对羡余现象的研究。下面仅举探求语源的一个例子:

别要 《金瓶梅词话》21回:“小囚儿,你别要说嘴!”又23回:“你别要管他,丢着罢!”《醒世姻缘传》5回:“那认儿子的话别要理他。”又96回:“别要合他拧成股子。”

“别”是“不要”的合音。“别要”=不要+要。后一个“要”是羡余成分。

关于禁止词“别”的来源,吕叔湘先生早在四十年代就提出“‘不要’二字合音成‘别’”之说。(注:见《中国文法要略》第17章“禁止”,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但也有不同意见。例如蒋冀骋《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即认为“‘别’字语源待考。吕叔湘先生认为是‘不要’的合音。‘不要’合音当读biáo,如‘不用’之为‘甭’(béng)之比,且《金瓶梅》中就有‘别要’的用例。很难想象‘不要’刚合音为‘别’,马上又用个‘要’与之连文。合音说似不可言。”(注: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关于音读问题,刘坚、江蓝生等《近代汉语虚词研究》“别”条已作了很好的论证。指出:“实际上,很多地方‘不要’的合音都不是‘不’和‘要’的规则的缩合……不能因为piε不同于‘不要’的规则的合音piau,就否定它可能是‘不要’的合音。”(注: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这意见是正确的。俞敏据罗常培先生调查的绩溪方音,推断“别”是皖南话“不要”的合音。(注:见《北京音系的成长和它受的周围影响》,载《方言》1984年第4期。)至于“不要”合音成“别”,能否再与“要”连文的问题,如果注意到近代汉语特别是《金瓶梅》一书中大量存在的羡余现象,那么对出现“不要+要”这种形式就不会觉得难以理解了。

(三)有关古代文献整理

古籍整理中,词语的羡余问题直接涉及点、校、注等各个方面。

先说标点。开头所举“怪嗔道”之从出例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戴鸿森校点本是这样标点的:

寻思半晌,暗中跌脚,怪嗔道:“一替两替请着他不来,原来他家中为事哩。”

很显然,这是把“怪嗔道”误解成“责怪说”了。但李瓶儿此时既未说话(只是“暗中跌脚”),也并非在责怪西门庆。作者这里是写李瓶儿听了蒋竹山说西门庆躲在家里避祸的一番话以后,突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怪不得自己一再请西门庆来,他都不来,原来是他家里出了事了。故“怪嗔道”后不当用冒号、引号。

再说校勘。《金瓶梅词话》38回:“那马……初时着了路上走,把膘息跌了许多,这两日才吃的好些了。”崇祯本删去“息”字。戴本在“校点说明”中指出:“膘,肥肉;息,赘肉,‘膘息’乃一词,‘息’字非衍文。”戴本不删“息”字是对的。又同书46回:“你家初一、十五开的庙门早了,都竟出些小鬼来了!”梅节重校本依据崇祯本将“竟”改为“放”字,(注:香港梦梅馆1993年版。)误。“竟”是“净”的同音借字,义为“尽”、“全”。“都净”即“全都”。这同上文所举的“悉皆”、“尽皆”用法是一样的。同书还有“楜椒”的说法。见16回:“奴这床后茶叶箱内还藏着四十斤沉香,二百斤白蜡,两罐子水银。八十斤胡楜椒,你明日都般出去。”李荣先生《文字问题》提出“楜”乃“胡”受后一个字同化而加木旁,“胡楜”衍一字的看法。(注: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楜”字确是偏旁类化造成的。但“胡”是否为衍字,我们更倾向于是一个前加的羡余语素。

顺便提一下与此类似的中古短语“如此宁馨儿”。《宋书·前废帝纪》:“将刀来,破我腹,那得生如此宁馨儿!”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注云:“此例末句‘如此’与其后‘宁馨’语意重复,应是衍文,当依《南史·宋前废帝纪》作‘那得生宁馨儿!’”(注: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我们认为语意重复正是羡余现象的一种表现,不当视此为衍文。《洛阳伽蓝记·城北》:“乍观往之,如似未彻;假令刮削,其文转明。”“如”与“似”语意亦相重复。如此者不少,兹不赘举。

最后说注释。《窦娥冤》有“当合”一词,见第4折:“那厮乱纲常当合败。”《关汉卿全集校注》注“当合败”为“到应该败露的时候。”(注: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训“当”为“到……时候”,不妥。“当合”乃“合当”例文。二字同义连文,义皆为应该。

又,《西游记》有“敢莫是”语,见第3回:“那一块无河定底的神珍铁,这几时霞光艳艳,瑞气腾腾,敢莫是该出现,遇此圣也?”又见第16回:“袈裟何在?敢莫是烧坏了也?”黄肃秋等注云:“敢莫是,疑问之词,犹莫非是,难道是。”不确。“莫是”,即大概是,恐怕是。清刘淇《助字辨略》卷5:“莫是者,方言,犹今云恐是。”得之。“敢”也是表推测之词。与“莫是”同义复合,义仍为恐怕是、大概是。误注的原因,当亦系不明词语的羡余现象所致。

(四)有关辞书编纂

除上述三项外,词语的羡余问题还与辞书编纂工作密切相关。首先是辞书,特别是《汉语大词典》这样大型的历史语文工具书,应注意收录带有羡余成分的词语,如“霎眼挫”、“依归原”、“怪嗔道”等等,它们有的难以索解,有的易生误会。而《大词典》却概未收入这类疑难词语,使读者无从查检,殊感不便。

其次是已收录的带羡余成分的词语释义往往不够准确或义缺不全,应当加以订补。如“蹇卫”、“蹇驴”二条,《大词典》释前者为“指驽纯的驴子”,释后者为“跛蹇驽纯的驴子”。实际二者并非专指驴之跛脚驽钝者。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20:“驴也,蹇也,卫也,其名有三。”于此可知“蹇卫”、“蹇驴”乃同义复合而成,两条均应增补“驴子的别称”义项。(注:详拙文《〈金瓶梅〉词语释义订补》“蹇味儿”条,载《汉语研究论集》第1辑,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

最后再举一个因不了解羡余现象而致引文有误的例子。《中国俗语大辞典》“槽头买马看母子”条,引《醒世姻缘传》52回例:“到明日,闺女屋里拿出孤老来,待不也说是自家哩?‘槽头买马看母子’,这娘们母子也生的出好东西来哩?”(注: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这娘们母子”按原著应作“这们娘母子”。“这们”是“这么”的方言记音。“娘母子”即娘。明清白话中习见。如同书60回:“你那娘母子眼看望八十里数的人了,也还不省事?”又95回:“何况我知道你家有个生的娘母子。”《金瓶梅词话》41回:“我嫌他没娘母子,是房里生的,所以没曾应承他。”《聊斋俚曲集·姑妇曲》:“娶老婆元是成人家,若他娘母子不自在,要老婆怎的?”均可为证。引文致误的原因显然是引者不知“娘母子”为一词。此类问题,辞书编者似不当忽视。

词语的羡余现象在近代汉语作品中为什么会如此盛行,其成因是什么,羡余成分的功能如何?下面试作一简要分析。

(一)词语羡余现象之成因

汉语词汇发展的总趋势是复音化。复音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词语的同义并列复合。这种形式一出现,可以说羡余现象也就与之俱生了。但文言的基本要求是简约,所以复音化的进程较为缓慢。只有当反映口语为主的白话文学崛起后,特别是出现了戏曲小说这样一些新的文学形式,需要语言词汇由简约向繁复铺张发展时,才大大加快了这一进程。而词汇的日益丰富发达,同义词语的大量增加,又为同义复合构词和同义词连用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这就是近代汉语时期词语的羡余现象比上古和中古都更加繁密的原因。

具体地说,还与下面一些因素有关:

1.使用四字格的语言习惯

我们考察这一时期羡余现象时,发现在各种羡余形式中,以两个双音同义词连用的情况最为普遍。如“一向(饷)须臾”(《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逐朝每日”(《望江亭》1折)、“定计铺谋”(《墙头马上》4折)、“佯输诈败”(《水浒传》84回)、“东净毛司”(《金瓶梅词话》85回)、“短工觅汉”(《醒世姻缘传》88回)之类,俯拾皆是。汉语中本有大量的四音节成语。叠用双音同义词,似乎也与这种喜好使用四字格的语言习惯不无关系。

2.词义磨损后需要增加语言的明晰度

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某些语素的意义受到了磨损,故需重复而使之清楚。例如“我儿夫”说法的出现,即与“儿”义的磨损有关。“儿”本是唐五代时妇女的自称。但《张协状元》戏文有“把你撺掇嫁一个好儿夫”语,说明“儿”的“我”义已不显,“儿夫”被用作了“丈夫”的同义词。所以要强调是自己的夫婿,反而要在前面再加上“我”字。又如“稳情”,“情”本字为“”。《广韵》:“,受赐也。”引申而有“取”义。但由于多写作同音的“情”字,其本字本义遂隐而不明,故又产生“稳情取”这一羡余形式。

3.白话文学形式造成同义词语使用繁复

诗词曲有字数限制和押韵要求。比如敦煌变文中诗体俗赋《燕子赋》,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词常连缀,语多骈俪。像其中这样几句:“比来争竞,雀儿不能退静……可中鹞子搦得,百年当时了竟。”“争竞”、“了竟”皆为同义复合词。显然,为了满足诗句对字数和押韵的要求,就必须选择运用很多这样的双音节词语,而同义并列复合则是词语双音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戏曲小说等通俗文艺,为铺排情节、描写人物、交待事件、渲染气氛,势必更多地采用词语复用的羡余形式。即便是为了省略对某些事情的叙述,也多借用羡余的“如此如此”来完成一笔带过的任务。如《三侠五义》72回:“李氏心下为难,猛然想起一计来,须如此如此,这冤家方能回去。”即是。此类套语还有“这般这等”、“这等这样”、“似此这般”、“如此这般”、“如此如此,这般这般”等,都是羡余形式。

近代通俗作品大都吸收了大量的方言口语。如上文举过的“今见(现)”、“料莫”、“耳边厢”、“娘母子”、“将就脓”、“犹兀自”、“现如今”、“从前以往”、“耽惊受怕”、“往时每日”等等。因“单字不便口语”,口语、方言又不避重复,所以自然会有众多的同义复合词和词语同义连用的羡余形式产生。

(二)词语羡余成分之功用

羡余成分所负载的意义,从信息的角度说虽然是多余的,但并非全然没有积极意义。除了有利于复音化和弥补受损的词义外,至少还有以下两点作用:

1.起强调词义或加重语意的作用

像“胡楜椒”、“假撇清”、“这咱晚”三词,“胡”字强调出于原产地,与异地繁衍者有别;“撇清”即假装作清白,再用一“假”字,则可以突出“撇清”的欺骗性;“这咱晚”不仅是交代时间到了“这时候”,还表明重点是落在一个“晚”上。又如《燕青博鱼》1折:“俺哥哥若有此好歹,我不道的轻饶素放了你也!”“轻饶”与“素放”同义,复用比单用语气更觉完足。《石点头》卷10写两家仅隔一芦苇做的壁障,凡事难以隐秘的情景道:“所以间壁紧邻,不要说说一句话便听得,就是撒尿小解,也无有不知。”其实单说“间壁”、“撒尿”意义已明,但总觉不如这种强调的说法表达得更为充分。 2.产生积极的修辞效果

吕叔湘先生指出:“同义反复有时产生积极的修辞效果。”他举的例子是话剧《抓壮丁》里的王保长,一张嘴就是“现在而今眼目下”,使人觉得非常可笑。(注:见《语文杂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实际近代作品早已有之。例如《白兔记》6出写“[净叫介]”,一连用“娘子、房下、令正、浑家、拙荆、山妻”六个称呼(“令正”是错用)叫喊妻子,就起到了逗趣取乐的特殊效果。

《金瓶梅词话》中有两处用到“我在下”、“你令正”的羡余形式:

“随问怎的,我在下谨领。”(14回)

“只不教你令正出官,管情见个分上就是了。”(34回)

“在下”前故意冠以“我”字,语气显得俏皮。“令正”系尊称对方妻子,加“你”实属不必,这里作者有意让它出自帮闲人物应伯爵之口,意在讽刺他的不通文墨。

标签:;  ;  ;  ;  ;  ;  ;  ;  

现代汉语词汇的冗余现象_金瓶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