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过程中正向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博弈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教育论文,化与论文,过程中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9)04-0024-03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文化反哺现象日益凸显。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反向社会化的力量在逐渐增强。由于成人教育具有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双重社会属性,是促进成人不断社会化的重要力量,它内部也必然存在着这两种相反方向的社会化进程。其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领域的开放性和教育过程的终身性等基本特征决定了成人教育过程中的反向社会化与正向社会化之间的冲突与合作、互动与制衡要比普通教育表现得更为明显。与此同时,博弈论是20世纪社会科学领域取得的最大成果,专门研究决策主体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实现自己效用的最大化,以及如何在不同主体之间实现决策均衡的一门学科。站在成人教育学的角度,在其教育内部社会化进程日趋复杂的现实情况下,它同样可以拿过来分析成人教育主体如何决策,实现自己效用最大化,与此同时达到不同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基于这样一种跨学科角度的思考,将成人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两种相反方向的社会化过程的冲突与制衡问题翻译为博弈问题,突出反映问题的主体结构,清晰地把握脉络,运用博弈理论寻求博弈问题的解,进而对如何在成人教育过程中正确处理正向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的关系提出对策和建议。这种尝试性的分析对于成人教育研究工作者拓展学科视野、创新理论视角,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一)博弈论相关研究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是分析博弈行为和博弈决策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在各相关行为主体的决策行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假定条件下,理性的行为主体如何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等问题。它起源于上世纪初,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恩合著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奠定了博弈论的理论基础。20世纪50年代以来,纳什、泽尔腾、海萨尼等人使博弈论最终成熟并进入实用。博弈论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一是决策主体,又可以译为参与人或局中人;二是给定的信息结构,可以理解为参与人可选择的策略和行动空间,又叫策略集;三是效用,是可以定义或量化的参与人的利益,也是所有参与人真正关心的东西,又称偏好或支付函数。参与人、策略集和效用构成了一个基本的博弈。
(二)正向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相关研究
关于社会化的具体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奚从清、沈赓方主编的《社会学原理》认为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等社会文化,并使之内化成为经验,通过再现经验而形成智力和体力行为,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①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波普诺(D.Popenoe)则认为:“‘社会化’是一个人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的过程。”②而在教学理论上,个体社会化则是指一个特定社会的个人通过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而成为社会一分子的成长过程,或者说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变成为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正向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这两种截然相反方向的社会化过程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就有学者开始意识到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而非单向的过程,不仅年长者能对年轻者施加影响即正向社会化,年轻者同样能使年长者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方面产生变化即反向社会化。1968年贝尔所写的《再释社会化研究中的影响方向》一文,被公认为研究反向社会化问题的开始。玛格利特·米德把人类文化的发展分为三个时代:即前喻、同喻和后喻。其中前喻文化就代表了反向社会化,而后喻文化则代表了正向社会化。根据定义可知,成人教育过程中的正反向社会化的具体情况是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成人教育中的正向社会化并不一定是教员影响学员,同样的,成人教育过程中的反向社会化也不一定是学员影响教员。所以,我们在分析过程中,应当注意它的正反向社会化的参与主体是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正向社会化的施加影响者不是教师而是年长者,反向社会化的施加影响者不是学生而是年轻者。
二、成人教学过程中正反向社会化的博弈论分析
(一)类型分析
要想在对成人教育的正向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的博弈分析中正确的引入博弈论,必须首先将两者放在具体的成人教育环境中来分析它们属于那种博弈类型。博弈根据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和支付函数的了解程度,可以分成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按照参与人行动的先后顺序,可以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按照参与人行为相互作用时,当事人能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就教学过程来说,教员出于对成人学员管理负责和利于教学信息反馈的需要,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会积极采取措施建立各种关于成人学员的信息库,又由于双向选择和师生民主平等关系的作用,作为具有一定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的成人学员也不会像普通学员那样对于成人教师的情况处于一无所知的境地,因此相对于成人在家庭生活和工作经历中遭遇的正反向社会化过程而言,是一定意义上的完全信息博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对自己和成人学员之间的两种社会化方向作出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因此,可以认为我们在此讨论的是成人教育过程中的非合作博弈;成人教员和学员这两个参与主体在面临策略选择时,将两者做出决策视为同时;时间上也许有先后,但两者互不知对方的决策,仍可视为同时。因此,我们认为它是静态博弈。
(二)过程分析
1.提出假设
成人教育过程中的正向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的博弈现象无处不在,它的存在环境并不仅局限于成人教育的教学过程,还包括成人个体的家庭生活、工作经历和社区活动。正如前面的分析,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静态非合作博弈。由于成人教育活动是极为复杂的教育活动,所以确定这两种过程中的相互对应的参与主体是极其复杂的。在确定了成人教育过程中正反向社会化的博弈类型之后缩小分析范围,仅就成人教育的教学过程来说,我们有理由认定负责向学员传授过去社会传统经验知识的成人教员是正向社会化的能动参与者即策略制定主体,而成人学员面向未来、创造新知,是富有时代精神的力量,与成人教员相对应,是反向社会化的能动参与者。
2.分析论证
在参与者业已确定的前提下,首先我们从宏观上分析教学过程中的这两种社会化现象。根据博弈理论在该种情况下的博弈规则即业已确定的参与人、行动和可能出现的结果画出该博弈过程的得益矩阵如下:
在两参与主体面临策略选择时,将两者做出决策视为同时;时间上也许有先后,但两者互不知对方的决策,仍可视为同时。通过采用画线法寻求上述得益矩阵中的纳什均衡,发现存在着两个纯策略纳什均衡:这两个纯策略纳什均衡为成人教员选择重视策略时,成人学员的最优策略即利益最大化策略为顺应即放弃重视策略;而当成人学员积极能动性高涨、创新思维活跃、具备对长辈学员或教员充分的反向社会化影响力时,成人教员的最优策略为顺应时代要求反思传统经验的不足,适当弱化其正向社会化策略的实施,积极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可以看出两者决策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另一方,对于此问题,寻求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以此来解释该博弈问题,更为符合实际的情况。
3.得出结论
在双方都采取策略时两者均无法通过单独改变策略而加大自身收益,因此双方上述概率分布的组合构成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这个均衡结果的现实意义在于,在均衡状况下选用上述混合策略时,是一个最优选择。由于受到短期利益的驱使,成人教育教员和学员会实施策略,保护各自获得局部的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成人教育要有健康良性的发展,就必须置身于两种方向社会化力量的动态均衡的环境中。
此时博弈仍是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博弈过程为长期的有限次。因为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有存在的极限,因此真正的无限次重复博弈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以现引进有限次重复博弈,所以模型转化为动态博弈下有限次重复博弈。两主体在各个阶段都重复采用原博弈惟一的纯策略纳什均衡,是这个重复博弈惟一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路径。这就意味着在该环境中实现了帕累托效率意义上的最佳策略组合,即帕累托最优。
三、基于理论分析的因应策略展开
针对客观现实,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正向社会化引导功能,正确处理两种相反方向的社会化进程的关系。成人教育要在健康良性的发展中达到帕累托最优,就必须置身于两种方向社会化力量的动态均衡中,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践该结论即为该问题的因应策略。
(一)微观层面应对策略
从微观上讲,我们应该确立一种新的主体间交往的教育观,教师与学员间通过组织教学、课堂讲述、课堂提问、课程评价与反馈以及个别辅导等活动来实现这种动态均衡。发扬民主的课堂领导方式,有效增加课堂教学中教员个体与学员个体交流的机会。社会化进程的差异还表现在互动喜好上,有的教员喜欢与年龄较大、经验丰富的学员交往,有的教员则愿意与比较年轻、思想活跃的年轻学员交流,充分利用这种差异来实现成人教育教学中两种社会化进程的动态均衡是必要的。但另一方面也要适当地控制个人喜好,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最优策略,注意从教育角度出发对学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社会化而不可只凭个人喜好。充分利用成人课堂教学中冲突的消极作用,使不同观点和情绪得到宣泄、提高教员的教师尊严。
(二)宏观层面应对策略
从宏观上来说,反向社会化有利于激发学员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力量,是缓和代际隔阂的一种有效途径,但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与社会主流文化发展不一致的地方,现代青年思维活跃、思想开放,但信息选择能力较弱,这仍需要成人教育工作者加强青年文化辨识能力的培养;现代青年主体意识增强,但社会责任感差,这就需要成人教育工作者从国家民族的立场升华青年的社会责任感;现代青年价值取向积极、务实,但功利色彩过重,这仍需要成人教育工作者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升华青年的思想境界。
在成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的必要要素及活动主体的教师与学员之间会形成各种形式的交互社会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客观存在,既受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控制风格(或者课堂领导风格)和学员的年龄、性别、职业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反过来对教学效果以及成人社会化等产生重要作用。在“前喻文化”凸显以及“三喻文化共存”的大时代背景下,两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及师生关系都在发生质的变化。成人教育要在变化中实现自身发展,就必须置身于两种方向社会化力量的动态均衡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主体的社会化影响力以达到帕累托最优,从而促进成人教育的健康良性发展。
注释:
①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62).
②[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