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命共同体”观的发展演变、诉求及培育
武永江 1,邓 斌 2
(1.长安大学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2.长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新论述,是对马克思发展共同体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生命共同体意识呼吁在人与整个自然之间建立一种伦理关系。它的发展诉求表现为:摧毁人类的自负、关心全球人类的整体利益、培育自然界的绿色生命、创新生命的伦理关系。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做到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用好人与自然辩证法、按照历史规律办事、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坚持发展的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生命共同体思想观超越人类狭隘的自私自利,指引人们自觉地关心和爱护自然。
[关键词]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自然;人类
新时代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随着发展理念的不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战略思想,这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①根据河道整治工程的实际需要,工程单位需要做好防汛防台工作,并制定出专项的预防方案。②基于汛期的到来,工程单位要做好施工围堰工作,并组织专门人员勘测围堰,主要检查其是否存在渗水的现象。③做好基坑排水设施。及时对基坑排水系统进行疏通,确保排水系统能够稳定运行,发挥排水系统的作用,及时将积水排除基坑。④加强对排水沟建筑物通畅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组织专门人员对其进行检查,一旦发现堵塞的地方,则需要及时对其进行疏通。
一、生命共同体观的发展演变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对应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文明,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念一直在不断提升,每一次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的完善和创新,都推动实现了发展的新跨越。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生命共同体意识发展理念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1) pumpkins ['pʌmpkinz] n. 南瓜 2) bogs [bɒɡ] n.沼泽 3) sweetener [swi:tnə(r)] n. 甜味佐料
(一)自然客体范畴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在全世界是第一个。之后,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专门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1]从中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把山水林田湖视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自然可被组织为生态系统,如土地、湖泊、平原和森林等,它们通过发挥各自正常的功能使系统维持一种相对的平衡。
在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7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时又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虽然只增加了一个“草”字,却将草原扩充进生命共同体,即把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纳入生命共同体范畴中,体现了深刻的大生态观。这一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的生命共同体思想范畴主要指整个自然界。对于自然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
(二)人类主体范畴
生命共同体除了指人与人之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的伦理关系外,人与大自然之间也应建立一种合理的伦理关系。人对人负有道德义务,人对人之外的自然存在物应负有道德义务。一棵树或一块石头拥有的价值和生存权利与人一样多。当一个人走进大自然,不论是从岩石顶上驻足远眺,还是坐在长满苔藓的巨石上聆听潺潺流水,这些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是一种奇妙的审美体验,甚至是一种精神体验。人类对溪流、瀑布和峡谷负有道义上的责任。与其说人类是大自然的主人,不如说他是自然共同体的一个成员。人的这种独特地位所赋予他的,不是掠夺的权利,而是保护的义务。它能够超越生物与生俱来的狭隘的自私自利,从而自觉地关心和爱护其他生命,这正是人真正优越于其他生命的地方,是人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的体现,也是人应该追求的完美境界。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不仅是一种现实需要,而且是一种诉求,一种欲望的表达,一种动员人民群众使之更趋环保的号召:关注人们生活周围的自然界。
(三)人与自然系统范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例如人民对良好自然环境的需求与环境恶化之现状的矛盾。生活质量依赖于环境,其中包括人们对空地、新鲜的空气、宁静、建筑样式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的需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对人来说,没有什么比人与周围自然界的关系更重要的了。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前提,人类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是,人类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而不讲投入、只讲利用而不讲建设。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要让人和非人生命共同演进。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生命共同体”观表达了一种尊重生命的绿色价值观,是从生命维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认知,是从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角度,展现人与自然之生命共生共荣的本原性诉求,为建构中国环境伦理提供了一种整体的认知方式。人类必须不断扩展共同体的范围,使之包括所有的存在物:四条腿的,长翅膀的,生根的,开花的,等等。它们拥有和人类一样多的生存于那个地方的权利,那是自身存在的证明,有内在的价值,并且这种价值完全独立于它们对人类所具有的任何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提出的生命共同体观远远超出了人们对共同体这一概念的传统定义,他呼吁人与整个大自然,以及与共同体的其它组成部分之间建立一种伦理关系。
二、生命共同体观的发展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其“生命共同体”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他的战略思想符合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时代潮流,符合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具体表现为维护稳定、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共同诉求,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和巨大发展潜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之路,它的成员国相互支持、真诚合作,彼此结下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兄弟情谊。它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强调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它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中国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
(一)摧毁人类的自负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它的道德视野就越宽广。检验一个人是否真正文明的一个标准,就是他扩展其同情或道德的程度。没有任何一个生命是毫无价值的或仅仅是另一个生命的工具;每一个存在物在生态系统中都有其位置。任何一个不可分割的存在都有自身的存在价值。例如大自然对人是有价值的:保护山上的集水区,帮助人们休息与恢复元气,满足审美需求,甚至净化心灵。习近平总书记通过把人放回大自然中,摧毁了人的自负,把亲缘的范围扩展到了所有的生命。
产品实力,为茅台酱香系列酒发展“打牢了底子”——茅台大胆创新,根据茅台酒基酒分级情况,将部分基酒用于系列酒勾兑,在有效提高基酒综合利用效益的同时,打造了近年来最高品质、最高性价比的系列酒。
人类以往缺少对那个包容一切的共同体的同情和了解,这个共同体由岩石、土壤、植物和动物构成,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以往大自然由于被排斥在人类共同体及其道德保护之外,因此被完全暴露在人类的贪欲面前。随着人所掌握的技术力量愈来愈强大,人类文明也愈来愈需要用环境伦理来加以约束。人不仅是人类共同体的一部分,还是自然共同体的一部分。整个地球都是人们“身体”的一部分,人们必须学会欣赏、尊重和理解自然,并与自然融为一体,就像尊重我们自己那样。人类没有任何合理的理由压迫和掠夺大自然的各个微小组成部分。环境保护领域的任何一种有意义的变革,都努力试图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一种经济关系改造成一种伦理关系。生命共同体应当是人性化的和具有生命力的,它应当作为“人性化和个体存在的前提,且自身又是独立的和具有生命力的个体”[3]。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双创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会与各专业一起成为高校各专业教育的常态,专创融合的趋势下,不仅要求教师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师成为应用型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本文结合笔者所在的市场营销专业首先分析了专创型师资队伍建设的SWOT境况,然后给出从教育理念、专兼结合的师资、学科带头人与师资团队、师资培训、师资队伍管理机制等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以期丰富专创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及实践参考。
(二)关心全球人类的整体利益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当代已不再是一个理想的口号,而是人类基于全球性生态危机而提出来的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中的人不仅仅指中华民族,也指整个人类。生命共同体关心的是全球人类的整体利益。这一整体利益是人类在数千年以来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非零和的必然结果。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每个人、群体、民族、因家,都应首先想到自己属于人类,应该关心人类的整体利益。
人类共同发展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符合各国人民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人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同舟共济,推动世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一个国家需要拥有共同文化的归属感和共同命运的意识,应该同舟共济;不同国家共同体的成员之间也应如此,而非相互争斗,甚至上升到一个共同体与另一个共同体之间的战争。“生命共同体”呼唤人类整体利益和共同利益的共识,呼唤合作、共赢、共享。
(三)培育自然界的绿色生命
马克思曾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4]从中可以看出,大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绿色是生命之色,也是希望之色。护住这绿色既需要全新的价值观,更需要勇气、热情和积极的行动。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这就需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人类的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在私有财产和金钱的统治下形成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真正的蔑视和实际的贬低。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追求无限增长、强调竞争以及倾向于统治自然的思想与强调稳定和相互依赖的生态学理想以及要求把非人类存在物和生物物理过程纳入共同体中的共同体意识格格不入。后者体现的是一种非零和思维。它驱动这个星球上所有生命朝着共生共荣的基本方向发展。[6]
(四)创新生命的伦理关系
每个人对人类之外的自然界及其相对人类需求的价值有着自己的倾向或道德信仰。一些人认为大自然(包括动物)没有任何权利,非人类存在物的存在是为了服务于人类,并不存在宽广的伦理共同体。因此,他们错误地认为人与大自然之间的恰当关系是便利和实用,而且这里无需任何负疚意识,因为大自然的唯一价值是工具性和功利性的,是根据人的需要来确定的。不管是对于金钱还是大自然的资源的含婪,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有必要培育一种尊重而非欺凌和剥削的对待自然法则的态度。当前,现代共同体的弱化部分归因于有限义务的诱惑及宣传。在现代契约中,条款是明确的,违约的成本是众所周知的。有限承诺的流行完全与无限义务的精神相反。
习近平自就任中国国家主席之后,在针对中国外交的系列讲话中,“命运共同体”可谓其高频核心词汇之一,特别是针对周边国家,打造中国与周边的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周边外交战略。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中国国家元首的首次外访定在俄罗斯,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提到了“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不论在任何视角下观察,都会发现各国处于无所不在的关系之中。通过这种共同作用与交互作用,人类生命共同体被建构出来,其核心思想就是人类命运存在关联性,具体表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
自然进程中的稳定性不是由任何自然保证的,它必须通过一种外部的力量加以保证。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因此,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现实生活中大范围的雾霾天气、严重的水污染、令人担忧的土壤污染、漏油事件、血铅事件、“毒大米”事件……一次次给粗放发展模式敲响警钟。“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7]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令人警醒、发人深思。因此,要提倡生态文化,培育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敏感性,要极力扭转导致自然异化、人的异化以及劳动异化的传统思维模式。
三、培育生命共同体的策略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人们面对的现实世界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要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指导生命共同体的建设。以往肆无忌惮地追求发展给整个人类和地球自身的健康带来了不良后果,加速了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其主导的价值观是追逐财富和权力,表现为无休止地大消费,而不是追求人类整体的福利,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保护地球不仅仅是人类生存的方式和手段,它同时也是某种发自道德理性的“绝对命令”,是人类必须用生命来承当的。人类有责任为这个星球上其他栖息者的权利进行辩护并予以捍卫。这样的一种权利观意味着人对大自然负有义务和责任,即要求人们通过自我约束,把道德扩展到环境中去。一个人只有当他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自己的生命同样神圣的时候,他才是有道德的。一个有道德的人尊重任何有生命的存在物。因此,敬畏生命更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确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而不仅仅是我们该做什么。它描述的是一种品性,亦或是种品德,而非某些具体的行为规范。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持这样的态度:敬畏任何有固有价值的生命。
为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必须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每个人需要以伦理的态度对待那支撑着他们的自然秩序。我们人类需要对自然充满珍爱之心,并将道德关怀投向自然界,善待生命,履行环境保护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以适度、节制、简约的态度对待生活,追求人类可栖居的最佳状态。对自然怀有珍爱之心,赞美之情,欣赏自然,发现自然之美,以达至人与自然在生命节律上的和谐共进。
“人首先依赖于自然”[8]。发展在不同的地方应该根据历史背景(包括社会的和精神的)和自然禀赋采取不同的路径。[9]它赋予自然享有和人类同等的权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及其社会。作为主体的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的,而应用好人与自然的辩证法,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用好人与自然辩证法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生命共同体观是在中国历史演变进程中基于一定现实情况而诞生的产物。当人们把自然与自身看作一个共同体时,就会开始带着热爱和尊重来感受和使用它。
1.2.2 调查方法 调查员为课题组人员,在集中小讲座时间统一解释调查问卷的意义,并说明填写方法、要求。护生在规定的20 min时间内独立完成。问卷经检查无漏项后现场回收。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56份,有效率93.33%。
(三)按照历史规律办事
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才能无往不胜。历史教训人们,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自然,我们应该顺应趋势,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古代民众的生产和生活,几乎完全依赖自然界而存在。一方面,人们适应和顺从自然界,热爱大自然,崇尚大自然,眷恋大自然的山水,珍惜大自然的一切,深切体验到大自然的恩赐,感谢大自然赋予的丰饶财富。另一方面,他们又敬畏大自然,崇拜大自然,惊异大自然的报复惩罚,因而谨慎言行,不使自己触犯天地,受到不必要的惩罚。这种自然观是人们适应与利用环境、协调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结果,体现着人与自然环境的融洽与和谐,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
施肥管理:分为基肥和追肥。基肥在采果后半月以后进行,以腐熟有机肥为主。幼树施基肥千克/株;盛果期施基肥80~100 千克/株,并应适量加入磷、钙肥等。基肥结合扩穴深翻,环状施肥。
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他警告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0]。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与美丽。人类应尽可能按照理性所规定的那样行动,尽可能约束自己的行动,避免伤害自然界。“这意味着并非独有人类可超然于自然法的约束之外,而其他事物则注定要受到自然法制约。恰恰相反,受约束的行为方式正合乎人类的本性。”[11]
(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新时代人们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人与自然原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统一的整体毕竟在自身内部有了相对的分化和区别,由此出现了原本同属于一个整体的两个组成部分即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因此,观察作为整体的自然,要用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原理来解释作为共同体的大自然的运行。“当一件事物趋向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完整性、稳定性与美感的时候,就是正确的。相反就是错误的。”[12]因此,人与自然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主客体二分关系,而是融为一体的生命共同体之间的关系。
从长远来看,影响磷石膏大规模综合利用的主要问题还是技术、市场和相关政策,故应从这三个方面同时下功夫。针对贵州省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对比不同计划靶区的剂量分布情况,PTV适形度的指数(CI),脊髓0%体积的平均及最大剂量情况,其中CI=VT,ref/VT×VT,ref/Vref,Vref是参考的等剂量线所覆盖总体积,VT是靶体积,VT,ref是参考的等剂量线索覆盖靶体积;CI取值为0至1,0表示靶区和等剂量线包绕区都没有重叠,1表示靶区和等剂量线索包绕区完全一样,计算PTV 50 Gy时的CIPTV。
我们共享地球,共有与之俱来的责任。把人权与环境相联系有助于人们更好保护地球。例如,当我们开始认识到土地拥有其自身存在的权利时,我们就会发现土地存在的价值正当性。伤害土地将必然伤害与那片土地相连的人。因此,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要坚持“整体论”,自然与人是一个整体,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13]人与大自然的其他构成者在生态权利上是平等的。人不仅是人类共同体的一部分,还是整个共同体即自然共同体的一部分。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
(五)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促使人们把自然看作可以用于投资的资本,阻止人们把自然作为资源尽情利用的行为。把自然当作资本还是当作资源看待是可持续设计的核心。[14]可持续性要求人们在思想与价值观方面作出重大改变。如淮北煤矿从依托煤炭,延伸煤炭,到超越煤炭,实现了“由灰到绿”的转变。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挑战,在保护对于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基础的同时,满足人类对于自然资源、工业产品、能源、食品、交通、居所和有效的废物管理等方面的需求。
可持续性是一种手段,促使人们采取符合环境保护原则的经济活动来取得令社会满意的结果。但是很多时候,环境和经济被看成针锋相对的两个方面:未受污染的环境或者健康发展的经济,只能二者择一。但二者并不真正相互排斥。当事物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妙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共同体的环境政策应在考虑共同体不同地区状况差异的前提下,致力于高水平的保护。环境政策所依据的原则是污染预防原则和污染者承担责任原则。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4:85.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3] 齐佩利乌斯.德国国家学[M].赵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37.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
[5] 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14-07-11(12).
[6] 罗伯特·赖特.非零和时代[M].于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52.
[7] 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4.
[8] 苑洁.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3[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298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15.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1.
[11] 洛克.自然法论文集[M].李季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9.
[12] 简·汉考克.环境人权[M].李隽,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5.
[1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57.
[14] 拉斯.可持续性与社会伦理[M].徐春美,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7.
On President Xi’s Idea of “a community of life”: Its Evolution, Appeal and Fostering
WU Yong -jiang 1,DENG Bin 2
(1.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 and Resources,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54; 2.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4, China)
Abstract : Xi’s new thought of “man and nature forming a community of life”, firstly put forward in his report at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s drawn upon Marx’s theory on development community with his innovation. This new thought call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th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ts development appeals are as follows: to destroy human’s conceit, to care about global human’s overall interests, to cultivate green life in nature, and to innovate the ethical relations of life. To achieve such ends, we must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dopt well the dialectics of human and nature, 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of history, and enhance the integrity of development and adhere to the sustainability of development. Xi’s idea of a community of life for a new era transcends the narrow selfishness of mankind, and guides people to consciously care for nature.
Key words : Xi Jinping; a community of life; nature; human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9.04.004
[收稿日期] 2019-01-15
[基金项目] 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18-2020年度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新时代交通行业特色院校治理共同体研究”(交教研1801-68);2019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重点支持项目“美好生活视阈导师与研究生共同体关系的治理优化与实践探索”(300103190806)
[作者简介] 武永江(1977- ),男,黑龙江方正县人,长安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共同体理论。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6597(2019)04-0028-08
[责任编辑 李长成]
标签:习近平论文; 生命共同体论文; 自然论文; 人类论文;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论文;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