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档案事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_企业档案工作规范论文

世纪之交档案事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_企业档案工作规范论文

世纪之交档案事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事业发展论文,若干问题论文,档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新科技和新经济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以信息高速公路为序幕的信息革命方兴未艾,知识经济又以接替工业经济的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扑面而来。档案事业既获得了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迎接挑战是每一个档案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科教兴档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科教兴档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教育和科技摆在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加档案工作的科技含量和向现实应用转化的能力,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把档案事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档案事业的现代化。

在档案科技领域,专业研究与群众性学术研究相结合,档案学理论与档案技术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自1987年首次实施档案科技进步奖励制度以来, 至今已有8 项档案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275项成果获国家档案局科技进步奖, 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但是,对照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档案科技研究工作显得比较薄弱。全国各省区市设立档案科研机构的仅占23%,已经建立科研机构的省市,能很好开展档案保护技术科研工作的大约只占一半。在从事科技工作的2035人中,有研究能力称得上保护技术专家的大约不到50%。(注:刘国能:《档案科研改革思考》,《中国档案报》1998年12月14日。)档案科研带头人极为缺乏、科研机制不健全、科研经费不足等现实情况说明,面对知识经济,档案科研的形势不容乐观,档案科研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要形成统分结合的科研机制。加强国家档案局科研所的龙头和中心地位的作用,把全国科研机构联系起来,把科研人员组织起来,化零为整,发挥整体优势。其次,明确主攻方向。全国9 个档案科研所除了做档案工作必须的知识普及和技术推广工作外,都应根据自己的实力等基础条件确定各自的研究目标、主攻方向。国家科研所可以综合一些,各省的科研所应该专一些。比如,陕西可主攻字迹保护,江西可主攻虫害防治等。国家档案局可以从全国档案科技需要和各省的实际情况出发,商定一个全国档案科技网点布局,明确各个科研所的主攻方向。各个科研所按照各自的主攻方向进行队伍、设备、仪器建设,开展科学研究。这样,既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坚,又可以避免大而全、小而全的低层次重复研究。第三,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重在普及。比如当前计算机的应用及维护技术,破损档案修裱、去酸、加固技术,除尘、防治虫害技术等,档案保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否则,管好档案就是一句空话。第四,推广与研究并重。这些年我们做了大量的推广工作,但力度还不够。已获奖的270多项科研成果,推广的不是很多。 这里不仅有推广不力的问题,也有成果本身科技含量不高或使用性不强的问题。在这一点上,要组织好对优秀成果,包括计算机软件、温湿度计、防治病虫害的药剂等进行筛选,然后组织力量进行针对性的推广,使档案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更加直接和富有成效。第五,面向社会招标,提高科研效益。应拓宽视野,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实现档案科研的高起点、高效益和低投入。

在档案专业教育领域,以培养档案管理、档案学研究和教学等高级人才为主的我国档案高等教育,已经有了以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为代表的近30所高等院校的档案学专业,形成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四个层次。我国的档案高等教育以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为先导,以本科生培养为主体,在近20年里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专业人才,改善了档案干部队伍的专业结构,提高了档案干部队伍的科学文化水平,推动了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学专业在我国新颁布的研究生专业目录和本科专业目录中均以一级学科同列在管理学门类之下,充分显示了档案学专业的发展水平和时代特征。

在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档案高等教育也同样面临着改革。首先,在专业培养目标上要体现造就基础厚实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其次,是课程体系改革,在保证档案专业主要课程的前提下,突出外语、自动化管理和写作方面的内容。第三,是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这需要调整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教学,体现档案学专业应用文科的特色。

二、重视人才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发展档案事业的核心要素

人是事业之本。档案事业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档案干部队伍。据统计,截止到1997年,在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国家档案馆,省以上机关人民团体,民主党派档案室(处、科),大型企业,省部属文化事业单位,地、师级以上科技事业单位档案室(处、科)共有档案专职人员91596人。从文化程度上看, 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者(含研究生、双学士、大学本科)占11.5%,大专文化程度占38.1%,中专、高中占42.1%,初中以下占8.3%;从档案专业程度看, 大学本科以上占3.2%,专科占14%,中专占4.4%,在职培训教育占37.4%,此外还有40.9%的人未受过档案专业教育;从档案专业技术职务结构看,在档案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副研究馆员以上职称者占5.2%,馆员占34.9%,助理馆员占42.1%,管理员占17.8%;从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上者占14.2%,35—50岁之间者占48.2%, 35 岁以下者占37.7%。(注:倪丽娟:《从统计数字看档案继续教育》,《档案学研究》1998年第4期。)

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中青年已成为档案干部队伍的绝对力量,将成为影响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档案干部队伍整体上呈现“三低一高”现象,即文化水平偏低、专业程度偏低、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偏低和兼职人员比例偏高。从统计数字上看,在档案室(处、科)系统中,兼职档案人员占该系统人员总数的74.4%,兼职档案干部队伍比例如此之高,直接影响到档案工作的发展。

若进行一下横向对比,结果更令人吃惊。在美国档案专业系统中,具有博士学位的男性为26%,女性为8%;具有硕士学位的男性为62 %,女性为69%;未受过大学教育的男性为2%,女性为5%。(注:张岚:《二十年来我国档案教育的成就》,《中国档案报》1998年12月3 日。)差距即是压力,我国档案事业要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抓档案教育,抓人才培养就成为永恒的主题。

在档案系统内应大力提倡再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一是在全系统造成一种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二是搞好学校教育,改变目前的应试教育模式,逐步向素质教育和创造性教育模式转变,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三是完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自学成才,创造出一种“教育+培训”的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四是积极引进人才,尤其是理工、管理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五是注重实绩,唯才是举,广开培养和造就跨世纪的档案人才的门路。只有这样,档案知识创新体系才能获得智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

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及其所具有的查考、凭证、教育等功能,决定了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不断积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档案资料,并积极开发这些档案信息资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服务。

截止1998年,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已开放档案3300多万卷、件,自1983年至1997年,累计接待利用者4139万人次,提供档案15746 万卷(件)次。(注:王刚:《改革开放是档案事业的发展之路——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中国档案报》1998年12月17日。)1981年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主编与合编的档案文献出版物只有20种40册,约1339万字,到1990年,各级各类档案馆公开出版的档案文献出版物425种,约计27861万字。从1980年至1990年间,各级各类档案馆公开编辑出版的档案文献出版物达1871种,约计98685万字。 (注:曹喜琛:《历史档案开放与档案史料编研》,《档案学通讯》1998年第6期。 )1991年至今虽然未见准确统计数字,但从实际来看,出版档案史料的数量亦相当可观。

但也应当看到,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一,重管轻用。由于档案部门长期封闭、半封闭造成的思维定式,对档案信息的性质、开发方式和规律的认识不清,导致对档案信息开发工作与基础工作以及其它各项工作的关系摇摆不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根本方向地位没有得到确立和贯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其二,重量轻质。即只满足于数量,讲求利用的人数、卷次,编辑出版档案史料的种数、字数,而对如何提高档案信息开发的质量,扩大档案信息成果的流通范围,提高档案信息利用效果则不太注意。这种重开发轻流通、重数量轻质量的“粗放式经营”,影响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其三,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8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强调为经济建设服务,在档案信息开发中出现不分具体单位和馆、室藏内容,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现象,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一些省、市设立的开发档案信息奖,以经济效益作为评奖的主要条件,使许多档案馆及机关档案室无所适从。这不仅削弱了开发的力度,而且阻碍了档案信息的充分利用,使档案信息开发之路越来越窄。(注:林真:《档案信息开发政策评析》,《档案学通讯》1998年第3期。)

为改变上述状况,首先,档案部门要致力于增强社会档案意识,激发社会需求,改善档案信息的开发环境,同时增强档案部门自身的社会意识,强化开发意识,使两种意识产生互动,协调统一,平衡供需关系。其次,实现基础工作与利用工作的统一,在用好的前提下管好,在管好的基础上用好。第三,实现由“粗放型”开发向“集约型”开发转化,从而达到数量与质量的统一,使开发出的档案信息得到有效的利用。第四,不能简单以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来衡量一个单位开发档案信息的效益,不同机构、不同馆室应有所侧重,充分挖掘档案信息的各种功能,提高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总体效益。最后,建立网络,即在地区性和系统性网络中心的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联网,建立全国网络中心,进行全面开发,形成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发挥网络的辐射作用,扩大档案信息交流渠道,从而达到充分开发,有效利用。为此,应加大标准化建设和通用性软件开发研制的力度,从而推进档案信息网络的建立和档案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

四、大量采用先进设备和技术,加速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档案事业迎接挑战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既是档案工作引进和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先决条件,也是强大动力。目前,全国按照《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新建、扩建的基本符合档案保管要求的档案馆库面积已达200余万平方米, 约占全部档案库房面积的60%。各级各类档案馆的空调、除湿、缩微、复印等设备已达2万多台(套),配有各种计算机、工作站等5000多台(套), 建立机读目录数据几千万条。一些有条件的档案馆、室采用了计算机、缩微、光盘、多媒体等技术。在标准化领域,现已制定档案工作方面的国家标准7项,行业标准17项。截至1997年,各级各类档案馆、 室共编制案卷目录114万多本,全引目录75万多本,专题卡片8000多万张。 全国建立了革命历史资料、明清档案资料、民国档案资料三大目录中心,基本完成了全宗级目录的收集工作,为进一步提高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做了更加充分的准备。(注:王刚:《改革开放是档案事业的发展之路——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中国档案报》1998年12月17日。)

在看到成就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档案设备和技术整体水平还较低,管理现代化尚处在初级阶段。我们的档案目录比较单一,检索工具体系也不完备,计算机的应用基本上处于三单(单机、单馆、单项)阶段,建立档案馆计算机网络集成系统尚需时日,与国家互联网的连接更未提到议事日程。在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单位,已建立的数据库规模较小,利用率低;绝大多数的中小型档案馆尚与计算机无缘;缩微和光盘实用系统的建立还有不少困难,社会化服务基本上没有开展。

档案管理现代化面临挑战。在世纪交替之际,档案工作应加大发展步伐,全面革新。

首先,转变观念,树立面向未来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档案工作者、特别是领导者要紧贴时代的脉博,对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新事物的出现要有远见、远谋,树立与之相联系、相结合的观念,摒弃“与我无关”不闻不问的消极思想和态度。我们在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应用和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热潮中曾经消极观望,犹豫徘徊,导致工作被动,发展落伍,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因此,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档案工作者对社会的变革和档案工作的革新应怀有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迎战,做改革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其次,选好主攻方向,统筹规划,稳步实施。当前,档案工作现代化方面最紧迫的任务有两个:一是电子文件管理问题。要维护好电子文件,维护其作为档案的原始性、凭证作用和法律效力,最大限度地延长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寿命。为此,要统一标准,保证电子文件的兼容性、通用性。在把握好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特性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办法。二是开通信息高速公路,及早使档案信息上“网”上“路”,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之相适应,要制定相匹配的一系列改革目标,在一个地区、一个系统乃至全国统一规划,有步骤地实施。

最后,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在我国,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各级各类档案馆也千差万别,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只能因地制宜,根据客观需要和实际可能,有先有后,逐步发展。目前,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点是省级以上档案管理部门以及中央国家机关、大中型企业和重点科研、设计及教学单位。这些单位的档案管理水平是衡量我国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同时,还应看到,现代化管理与手工管理会长期并存下去,因此,以点带面、突出重点,才能集中力量抓出成效,做到事半功倍。

标签:;  ;  ;  ;  ;  ;  

世纪之交档案事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_企业档案工作规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